1861年4月12日,叛軍的大炮向薩姆特堡開火,南北戰爭就此打響。這場戰爭最終成為南方的一場災難,令它失去了超過五分之一的年輕男子。但是為什麼分裂主義者當初認為他們能成功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手裡有強大的經濟武器。當時世界頭號強國——英國的經濟嚴重依賴南方的棉花,他們認為,切斷棉花供應將迫使英國站在南方聯盟一邊進行干預。的確,南北戰爭在一開始的時候的確造成了一場「棉荒」,導致成千上萬的英國人失業。
當然,英國最終保持了中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英國工人將南北戰爭視為反對奴隸制的道德聖戰,儘管遭受痛苦,他們還是團結起來支持聯邦的事業
為什麼要重提這段古老的歷史?因為這顯然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有關。很明顯,普丁看待歐洲(尤其是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就和奴隸主看待英國對棉花國王(King Cotton,美國南北戰爭前用來表示南方棉花生產經濟霸主地位的用詞——譯註)的依賴一樣:一種經濟上的依賴,可以脅迫這些國家幫助實現他的軍事野心。
廣告
他也不是完全錯誤。上週我指責德國不願為了烏克蘭的自由做出經濟犧牲。但我們不要忘記,在戰爭前夕,德國對烏克蘭請求軍事援助的回應也是嚴重不足的。英國和美國迅速提供了致命武器,包括數百枚反坦克導彈,在擊退俄羅斯對基輔的進攻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德國表示願意提供……5000個頭盔,而且交付時還拖拖拉拉。
不難想像,如果川普仍是美國總統,普丁的賭注——國際貿易將是一種脅迫的力量,而不是和平的力量——就會得到證實。
如果你認為我是想羞辱德國,從而幫助它成為更好的民主捍衛者,你是對的。但我也想提出一個更廣泛的觀點:全球化和戰爭之間的關係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麼簡單。
長期以來,西方精英一直認為,貿易有利於和平,反之亦然。美國對貿易自由化的長期推動甚至在「二戰」前就開始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一直是一項政治計劃: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堅信,降低關稅和增加國際貿易有助於為和平奠定基礎。
歐盟也是一個經濟和政治項目。它起源於1952年成立的歐洲煤炭和鋼鐵共同體,該組織的明確目標是使法國和德國工業相互依存,使歐洲永遠不會再發生戰爭。
德國目前脆弱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西德政府開始推行「東方政策」(Ostpolitik),尋求與蘇聯關係正常化(包括經濟關係),希望與西方的日益融合能夠強化東方的公民社會,並推動東方走向民主。1973年,俄羅斯開始向德國輸送天然氣
廣告
那麼,貿易能促進和平與自由嗎?在某些情況下確實如此。然而,在其他情況下,更關心權力而非繁榮的威權統治者可能會將本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一體化視為不良行為的許可證,他們認為,與自己的政權經濟利益攸關的那些民主國家會對他們濫用權力的行為視而不見。
我說的不僅僅是俄羅斯。多年來,當匈牙利的歐爾班·維克托系統性地瓦解自由民主制度時,歐盟一直袖手旁觀。歐洲,特別是德國公司在追求削減成本的外包時,在匈牙利進行了大量投資,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釋這種軟弱?
還有一個真正的大問題:中國。習近平認為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緊密結合應當讓他避免冒險的政策——比如入侵台灣——還是應當期待西方會做出軟弱反應?沒有人知道。
現在,我並不是建議恢復保護主義。我的意思是,有關貿易的國家安全擔憂——真正的擔憂,而不是像川普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加拿大鋁徵收關稅那樣的鬧劇——需要得到比我和其他人過去的想法更認真的對待。
然而,更緊迫的是,守法的國家需要表明,他們捍衛自由的決心不可阻擋。獨裁者們可能認為,民主國家在獨裁政權的經濟風險會讓它們不敢捍衛自己的價值觀。我們要證明他們是錯的。
這在實踐中意味著歐洲必須迅速採取行動,切斷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和天然氣,西方也需要向烏克蘭提供所需的武器,這不僅是為了牽制普丁,也是為了贏得一場明確的勝利。這裡的利害關係比烏克蘭本身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