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推出每日中文簡報,為你介紹時報當日的重點英文報導,並推薦部分已被譯成中文的精選內容。新讀者請點擊此處訂閱,或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加入訂閱。]
2008年的時候,布倫特·希夫納(Brent Heavener)10歲。那時房地產市場崩盤,全國上下對廉價小戶型住宅的熱情高漲。16歲那年,父親與他分享了一張集裝箱改造房屋的照片,讓他了解到,房子可以用意想不到的東西來建造。這激發了@tinyhouse的誕生,在這個Instagram帳號上,他收集了全世界「小人國」居所的照片。
現在,21歲的希夫納有70.8萬粉絲,他在9月10日出版了一本書,精選了250張這種照片發表,書名叫《小房子:生活要小,夢想要大》(Tiny House: Live Small, Dream Big,Clarkson Potter出版社,18美元)。
希夫納才剛剛達到法定飲酒年齡,遠不到大多數人決定落地生根的年紀。在中美洲的一處祕密地點(他不肯說出具體位置,但透露說那不是一個小地方,他一邊經營牧場,一邊在作他自稱為數字創業者的工作),他談到了小戶型住宅是驅動自主生活的機器。(本次訪談經過編輯縮減。)
廣告
小戶型住宅成為HGTV和互聯網上的明星——至少從經濟大蕭條以來——已經有十多年了。你認為它的吸引力是什麼?
可以歸結為一個詞:自由。無論我們談論的是千禧一代還是空巢老人,他們都在關注當前的住房狀況,而他們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千禧一代試圖弄明白,他們是否應該像他們的父母一樣,去貸個款然後用一生償還負債。空巢老人則在考慮是否要退休,以及什麼是最好的養老方式。小戶型住宅恰好是一種創造性和戰略性的替代選擇,可以讓你避免掉入社會陷阱、最終落得像周圍的很多人一樣的後果。
你的書展現了許多我會描述為隱居之所而不是家的地方——比如說樹屋和山間小屋。此外,你書中還有一整個板塊的房車,是否擁有洗手間存疑。你如何定義「小房子」?
只要能讓你的生活更整潔,讓你所擁有的東西更簡單,讓你不再為你擁有的東西而服務,你的東西也不再控制你,那麼任何處所都可以成為你的小小家園。無論是房車、集裝箱房,還是翻新過的垃圾箱,取決於你如何打造。你不能讓你小小的家囿於一隅,雖然這聽起來很諷刺。順便說一下,我在一座樹屋裡工作和生活了很長時間。
許多人最後都無法忍受在自己的小房子裡生活。就連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也只維持了兩年,在此期間,他把要洗的衣服帶回家讓母親洗。你認為在小房子裡生活可以長期持續下去嗎?
感謝你的問題。這是一個偉大的幻想,但就像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一樣——婚姻、工作、你的未來——你必須有正確的期望。重要的是對自己誠實。問問自己,「我到底需要多少空間?」我怎樣才能圍繞我的生活方式建造我的家,而不是圍繞我的家建立我的生活方式?」拿起紙筆,寫下你需要的生活。然後再拿一張紙,把沒有了你也可以活下去的東西劃掉,把剩下的東西和一間小房子裡可以容納的東西進行比較。如果你害怕突然的落差,我建議你慢慢來。先把房子縮小到現有生活空間的一半,然後再縮小到最終的願景。
廣告
你的書本身很小,不到7*8英寸。但它是一件實體物品,也確實佔據了空間。或許它是為夢想家而不是小房子的主人準備的,我這樣想對嗎?
這本書不僅是寫給那些在小房子裡住了20年的人,也是寫給那些在尋找啟發的人。如果本書佔據了你家裡太多的空間,那你的家也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