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怎么搞定 “需求” 这回事?聊聊接地气的方法
作为产品经理,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 “需求”。但需求到底从哪儿来?哪些该先做?怎么管理才不乱?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聊聊,全是干货,新手也能看懂~
一、需求从哪儿来?7 个实用招儿
想做产品,先得知道用户想要啥。别瞎猜,这 7 个方法帮你精准抓需求:
1. 让用户直接 “说话”—— 用户反馈
几乎所有 APP 或网站都有 “意见反馈” 入口,比如太平洋网络的 “我有话要说”。用户填个表,说哪儿不好用,提个建议,说不定还能拿点小礼品。这招最直接,能听到用户的大实话。
2. 坐下来聊 —— 用户访谈
分两种:
- 非正式的:跟朋友聊天时顺口问一句 “你用那个 APP 觉得咋样?”
- 正式的:公司请用户来,摆点茶点,聊俩小时,给个百八十块报酬(比如新浪微博就常这么干)。不过现在大公司用得少了,但偶尔用用还是挺管用的。
3. 发问卷撒网 —— 调查问卷
设计点简单的问题,比如 “你租过房吗?”“租的啥样的房子?”,再送点抱枕、水杯当奖品,用户就愿意填。记住,问卷别太长,三五分钟能填完最好,不然没人理。
4. 看看别人咋做的 —— 竞品分析
不是抄人家功能,而是琢磨 “为啥人家做这个功能?用户到底需要啥?” 比如对手 APP 有个 “一键退款”,你得想 “是不是用户嫌退款太麻烦?”,找到背后的需求才有用。
5. 查资料补补课 —— 网络资料
行业报告、第三方数据都行,但别全信。比如看到 “今年租房人群增长 20%”,最好再结合自己的用户反馈看看,免得被二手数据坑了。
6. 生活里藏着宝 —— 观察日常
这是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比如听到出租车司机抱怨油价贵,就想到 “汽车 APP 里得显眼地展示油耗”。多留意身边人的吐槽,需求可能就藏在那儿。
7. 自己当用户 ——“吃自己的狗粮”
如果你是做抖音的,就天天刷抖音;做外卖 APP 的,就天天点外卖。自己用着不爽的地方,大概率也是用户的痛点。这可是第一手体验,比啥都真实。
二、需求分哪几类?用 Kano 模型捋清楚
抓来一堆需求,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日本学者 Kano 搞了个模型,把需求分成 5 类,帮你分清轻重缓急:
1. 必须有的 —— 基本型需求
就像吃饭得有筷子,没它用户能骂街。
比如社交 APP 必须能聊天,论坛必须能发帖回帖,汽车网站必须能看车的信息。少了这些,产品就没法用了。
2. 有了更开心 —— 期望型需求
不是必须,但有了用户体验更好,做得越好用户越满意。
比如论坛能搜帖子,汽车网站能查违章,微信能传文件。这些功能用户心里盼着,做了加分,没做会有点失望。
3. 能让人尖叫 —— 魅力型需求
用户想都没想过,做出来直接惊到。
比如微信的 “朋友圈三天可见”,锤子手机的 “大爆炸” 功能,子弹短信在聊天列表直接发语音。这些功能没的时候用户不觉得少,有了就觉得 “哇,太懂我了!”
4. 做不做都行 —— 无差别需求
对用户没啥影响的细节。
比如头像用圆的还是方的,界面颜色深一点浅一点。别在这上面瞎费劲,浪费资源。
5. 千万别做 —— 反向需求
越做用户越反感。
比如支付宝给你昵称加 “宝宝”,微信搞 “付费看朋友圈”(幸好很快下架了)。这些功能看着新鲜,实际用户觉得 “多此一举”,甚至想卸载。
三、哪个需求先做?算清 “价值账”
需求分好类了,接下来看 “值不值得做”。主要看 3 个维度,再结合成本算算账:
1. 多少人需要?—— 广度
比如 “查违章” 功能,每天有 4000 人搜,就算你家 APP 只能分到 10%,也有 400 人用,这就值得考虑。
2. 用得多频繁?—— 频率
高频的(比如美团外卖,天天用)比低频的(比如订机票,一年几次)价值高。毕竟用户用得勤,才容易离不开你。
3. 非要不可吗?—— 强度
- 刚需:必须满足,比如医院挂号,再麻烦也得做。
- 强需求:挺重要,比如饿了点外卖,不点就得挨饿。
- 弱需求:可有可无,比如听音乐,不听也没啥。
最后算笔账:价值 ÷ 成本
比如一个需求,1000 人需要,天天用,还是刚需(价值高),但开发只要 2 天(成本低),那肯定先做;反过来,没几个人用,开发还得半年,果断往后排。
四、需求太多乱成麻?用 “需求管理表” 管起来
需求堆成山,光靠脑子记肯定乱。搞个表格,一目了然:
表格里记啥?
- 编号、谁提的、啥时候提的(方便追溯);
- 改哪儿(比如首页、文章页)、具体改啥(比如 “文章页加评论功能”);
- 分类:是改按钮颜色(交互优化)、还是优化现有功能(功能改进)、还是加新功能(新增功能);
- 优先级:重要吗?(1-3 级,3 级最急);着急吗?(1-3 级,3 级最急);
- 性价比:商业价值 ÷ 开发量(比如开发要 5 天,价值 10 分,性价比就是 2,越高越优先);
- 状态:刚提的(需求中)、确定要做但没排期(待定)、已经安排开发(已加入迭代)、不做了(拒绝,记得写原因)。
举个例子
“文章页加评论功能”,属于新增功能,重要性 2 级,开发要 3 天,商业价值 3 分,性价比 1。对比另一个 “改按钮颜色”(交互优化,开发 1 天,价值 2 分,性价比 2),后者可能先做。
总结一下
做产品说白了就是 “懂用户”:先靠观察、聊天、问卷抓需求,再用 Kano 模型分分类,算清价值和成本排优先级,最后用表格管好。记住,需求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从用户和生活里 “挖” 出来的,多练多观察,你也能成为抓需求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