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今天跟大家聊聊产品设计里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 怎么通过了解用户,把产品做得更贴心。就拿咱们常用的拼多多举例子,再说说怎么给用户 “画好像”,帮你搞懂用户到底想要啥~
先看拼多多首页:一个页面满足三种人
打开拼多多首页,你可能觉得就是个卖东西的页面,其实里面藏着大学问。它把用户分成三类,每个模块都精准对接需求:
1. 顶部搜索和分类栏:给 “目标明确” 的人
比如你想买台电视,直奔主题,不想瞎逛。这时候搜索框和分类标签(像 “家电”“电视”)就派上用场了,直接带你找到想看的商品。这类用户就一个需求:高效找到东西,别废话。
2. Feed 流和营销活动区:给 “随便逛逛” 的人
有些人打开 APP 没明确想买啥,就是想看看有没有便宜货、好玩的。拼多多就用个性化推荐的商品流(刷不完的那种),加上 “限时秒杀”“百亿补贴” 这些醒目的活动,勾着你一直逛。逛着逛着,可能就忍不住下单了 —— 这就是让 “闲逛” 变成 “花钱” 的小心机。
3. 小游戏(多多果园之类):给 “爱薅羊毛” 的人
总有朋友喜欢攒红包、领优惠券,拼多多的小游戏就是为他们设计的。种种树、消消乐,玩着玩着就能领奖励,既能留住用户,让他们每天都想来看看,又能顺便推荐点商品,引导你下单。
你看,一个首页能让三类人都觉得舒服,这就是好设计的秘诀:先分清用户是谁,再给他们量身定做功能。要是只顾着一种用户,其他用户可能就跑了。
什么是用户画像?就是给用户 “画个像”
想做到精准设计,得先搞懂 “用户画像”。简单说,就是把目标用户的特点、需求总结出来,像画素描一样,让团队里每个人都知道 “我们在为谁做产品”。
比如一个健身 APP 的用户画像可能是:20-35 岁的白领,经常出差,没时间去健身房,想随时随地用手机跟着练。这里面包含了年龄、职业、痛点(没时间)、需求(线上锻炼工具),这些信息能直接指导产品设计 —— 比如做个离线课程功能,方便出差时用。
但很多人容易走进误区:只列一堆用户属性(比如 “25 岁,女,教师”),却不说他们需要啥。这就像给人画了像,却不知道这人喜欢吃啥、想干啥,完全没用。好的用户画像必须跟需求挂钩,比如 “25 岁女教师,每天睡前想花 10 分钟学英语,怕麻烦,需要简单易操作的课程”—— 这样产品才能知道该做啥功能。
手把手教你做用户画像
分四步走,不难,照着做就行:
第一步:先想好要了解用户哪些信息
别瞎调研,先确定要问啥。比如做个音乐 APP,得知道用户的年龄、职业(通用属性),还有听歌频率、喜欢啥类型、会不会自己唱歌(业务属性,跟产品相关的)。这些信息能帮你圈定调研范围,比如别只问年轻人,老年人可能也用音乐 APP。
第二步:找几个人聊聊,挖需求(定性访谈)
找一小波目标用户,深度聊聊,重点问 “为什么这么做”。比如问音乐 APP 用户:“你为啥会分享歌曲到朋友圈?” 可能有人说 “想让朋友知道我喜欢这首歌”,有人说 “想跟朋友讨论歌词”—— 这些都是隐藏的需求(社交、表达自我)。
聊的时候可以做个交叉分析表,比如把 “年龄” 和 “听歌需求” 对应起来,发现 “18-22 岁用户里,60% 喜欢听偶像新歌”,而 “30 岁以上用户,50% 喜欢听老歌放松”,这种差异就是关键。
第三步:用问卷验证,看看这些需求普遍吗(定量验证)
访谈结果可能太主观,得用大样本问卷确认。比如前面发现年轻人爱听偶像新歌,就发问卷问问 1000 个年轻人,看看是不是真的 60% 都这样,还是只有几个人这样。同时算出每类用户的占比,比如 “18-22 岁用户占总用户的 30%”,这样就能知道该优先满足谁的需求。
第四步:整理成清晰的画像
把收集到的信息汇总,给每类用户起个好记的名字(比如 “偶像粉丝党”“怀旧放松族”),写明他们的特点、占比、核心需求。可以画个二维图,比如横轴是年龄,纵轴是听歌频率,每个点的大小代表这类用户的多少,一眼就能看明白。
比如网易云音乐就通过这四步,分出了 “普通学生”(25%,爱听偶像歌曲)、“大众用户”(44%,听歌纯放松,没啥要求)、“音乐行业精英”(1%,想发掘新人新歌)等几类用户,产品功能也跟着分了主次 —— 大众用户占比高,就把推荐老歌、轻音乐的功能做好。
最后说句大实话
做用户画像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产品少走弯路。知道谁在用、想要啥,才能做出让用户觉得 “懂我” 的功能。就像拼多多,看似简单的首页,背后是把用户摸得透透的 —— 你是哪种用户?你觉得它的设计戳中你了吗?
下次咱们聊聊怎么用用户画像做具体的产品决策,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