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Matlab中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的网损与电压支撑作用的综合影响
最近在研究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的影响,特别是网损和电压这两个关键指标。随手用MATLAB做了
几个仿真,发现这玩意儿还真不是接得越多越好——位置不对可能比不接更糟糕,跟找停车位似的,好位置
能让整个系统轻松不少。
先说说网损这事儿。传统配电网都是单电源辐射状结构,电流从变电站一路怼到用户端。现在突然
在中间插几个分布式电源(DG),相当于给电流开了条近道。用MATLAB搭建了个12节点配电网模型,核心代
码其实就几行:
```matlab
% 定义分布式电源参数
DG_capacity = [0.5 1.0 1.5]; % MW
bus_location = [6 8 10];
% 计算不同场景网损
for i = 1:length(DG_capacity)
[loss(i), voltage_profile] = run_powerflow(DG_capacity(i), bus_location);
end
plot(DG_capacity, loss,'-o');
xlabel('DG容量(MW)');ylabel('网损(kW)');
```
跑出来的曲线特别有意思——当DG容量达到某个临界值前,网损确实在下降,但超过之后反而回升。
就像往咖啡里加糖,适量变甜,过量就齁嗓子了。这个临界值跟网络阻抗分布密切相关,得具体算才知道。
位置的影响更玄乎。把1MW的DG分别接在6号、8号节点时,网损能差出15%。后来盯着潮流方向琢磨明
白了:DG得装在原本电流最大的线路附近,相当于在交通要道设了个充电站,减少主干道车流量。用meshgr
id做了个位置-容量三维图,发现最佳接入点通常靠近负荷中心,但也不能太近,保持点社交距离效果更
好。
电压支撑这块更考验编程技巧。传统的配电网电压就像滑滑梯,从变电站开始越远电压越低。DG接
入相当于在滑梯中间装了几个弹簧垫:
```matlab
% 电压灵敏度分析
base_case = loadcase('IEEE33');
opt = mpoption('verbose',0);
[V_base, ~] = runpf(base_case, opt);
dg_bus = 18; % 测试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