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基础方法,用于发现数据集中的自然群体或类别。Q型聚类和R型聚类是聚类分析的两种不同视角。Q型聚类主要针对变量进行聚类,即对特征进行分组,而R型聚类则是对样本或观测进行聚类。本实验报告主要探讨了基于MATLAB的R型聚类分析,使用了类平均法(UPGMA)。
实验中,首先进行了数据预处理,通过MATLAB计算相关系数并将其转化为距离。在相关系数矩阵中,较低的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较强的相关性,而较高的值表示较弱的相关性。转换为距离后,距离矩阵的对角线元素为0,因为每个变量与自身的距离为0。下三角元素被取出,因为上三角元素与下三角元素是对称的,只保留一半可以节省计算资源。
接下来,实验使用了MATLAB的`cluster`函数进行聚类,参数`'maxclust',4`指定将样本点划分为4类。在循环中,每次迭代都会输出当前聚类结果,通过`reshape`函数将一维数组转换为行向量以便于打印。`fprintf`函数用于显示分类结果,将类别的对象编号以字符串形式输出。
在实验中,还展示了如何根据用户输入的不同类别数(k)进行聚类。当k等于8时,实验结束。实验结果以类别的形式输出,每类由其包含的样本编号组成。这些数字代表了原始数据集中对应样本在聚类过程中的归属关系。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找到数据内在的结构和模式,使得同一类内的样本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类之间的样本相似度较低。类平均法是一种常用的层次聚类方法,它通过计算子群集的平均值来合并或分割群集,直至满足终止条件。这种方法适用于数据规模较小且对群集的平衡性有一定要求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聚类分析广泛应用于市场细分、生物学研究(如基因表达数据分析)、图像分析等领域。通过聚类,我们可以发现数据的潜在规律,帮助决策者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然而,聚类的结果依赖于选择的距离度量和聚类算法,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参数和方法。此外,聚类分析通常是无监督学习,因此在评估聚类效果时,可能需要借助领域知识或额外的信息来判断聚类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