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体位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并发症并提高舒适度。传统的做法是去枕平卧六小时,但这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去枕平卧主要是为了防止术后头痛,尤其是在腰麻手术后,但一些研究发现去枕与不去枕在术后头痛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
对于全麻患者,特别是没有气道风险、呼吸抑制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带枕平卧或斜卧位都是可行的,只要患者感到舒适。而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由于现在使用的腰硬联合腰穿针更细,脑脊液漏的风险大大降低,因此带枕平卧也是安全的。单纯硬膜外麻醉患者不存在脑脊液漏问题,同样可以选择带枕平卧或斜坡卧位,以提高舒适度。
去枕平卧的缺点在于可能导致腰背部不适,如腰痛和颈部僵硬,尤其是长时间保持这一姿势。此外,水平卧位可能降低肺功能残气量,减少肺泡通气,增加术后缺氧风险。改为半卧位可以改善肺功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比如术后肺炎。对于有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的患者,拔管时应在半直立位进行,以减轻腹内容物对膈肌的压力,并准备好通气道设备,确保呼吸通畅。
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的指南建议在诱导期间和苏醒期采用半卧位,以避免平卧位的危害。饱胃病人则需要在完全清醒的侧俯卧位下拔管,以减少呕吐误吸的风险。体位对循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平卧位可能会增加回心血量,对心脏功能不佳的患者可能造成负担,类似于心衰患者采取的“端坐呼吸”。
术后低血压可能是低血容量或血管扩张的结果,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而不依赖于体位调整。半卧位已被证实能减少术后肺炎的风险,因为它减少了胃内容物误吸的可能性,同时也缓解了腹部手术后的腹壁张力,减轻疼痛。虽然平卧位可能减少呕吐,但对于术后病人来说,由于喉反射和肌力减弱,即使没有呕吐,留在口腔的胃内容物也可能在自主呼吸时被吸入肺部,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因此,手术后体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以兼顾舒适度、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人性化服务和舒适化医疗的理念应贯穿于术后护理之中,医务人员应关注患者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