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 MATLAB 仿真多普勒效应
某某某
摘 要:分析多普勒效应特性,建立数学模型,利用 MATLAB 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试验,进
行定量分析,根据仿真试验结果绘制出听者接收到的信号的频率变化曲线以及用信号处理工
具箱函数 spectrogram 绘制的时间频率图,并生成相应的声音。
关键词:Doppler effect MATLAB/ Simulink
0 研究背景
多普勒效应是由生在德国的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Johann Doppler 1802 一 1853)发现
的。1845 年,荷兰气象学家巴依斯·巴洛(h.d.Buys Ballot)测得了声音的多普勒效应。一
辆汽车在我们身旁急驰而过,车上喇叭的音调有一个从高到低的突然变化;站在铁路旁边听
火车的汽笛声也能够发现,火车迅速迎面而来时音调较静止时为高,而火车迅速离去时则音
调较静止时为低。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多普勒效应的例子。在天文、通信等领域还有众多
的例子。
当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媒质运动时,或者说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受到
的震动频率与波源震动频率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对于多普勒效应的讨论,一般仅限于声源和听者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情况。当声源和听
者不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接收频率变化比较复杂,听者接收到的信号波形方程也难以用解
析式表示。
MATLA 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和仿真功能以及图形技术。本文试图从 MATLAB 编程的角度
出发,应用 MATLAB 的 Simulink 仿真试验方法,建立仿真的试验环境,对声源和听者不在同
一直线上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多普勒效应特性进行分析,产生极好的模拟,实现多普勒效应
的验证,绘制出听者接收到的信号的频率变化曲线以及用信号处理工具箱函数 spectrogram
绘制的时间频率图,并生成相应的声音。
1 基本原理
以下公式描述了多普勒效应现象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f
f
0
(1-1)
1 cos
/ v
s
其中, f0 是声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
v 是听者与声源的相对运动速度;
θ
为速度矢量与声源和听者的连线夹角;
vs 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f 是听者听到的声音频率。
2 理论模型
- 1 -
- 1
- 2
- 3
- 4
- 5
前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