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规律以及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2017年的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水文地质学基础B卷试题涵盖了一些核心概念,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解释:
1. **孔隙大小与地下水关系**:
- 孔隙大小对地下水的流动有重大影响,因为地下水的流动取决于孔隙通道中最细小的部分——孔喉。孔隙大小决定了地下水在岩石或沉积物中的流动性,而不仅仅是储水能力。
2.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 这些术语是基于岩层的透水能力划分的。含水层允许水通过,隔水层则阻止或限制水的流动,而弱透水层的渗透性较差。粘土层通常被视作隔水层,因其具有较低的渗透性。
3. **水力梯度**:
- 水力梯度是水流动力的关键,它代表了单位长度渗透路径中因克服摩擦阻力而消耗的机械能,是驱动地下水流动的主要力量。
4. **地下水中氯离子(Cl-)的来源**:
- 氯离子可以来源于沉积岩中溶解的岩盐或其他氯化物、大气降水、岩浆岩中的含氯矿物以及火山活动产生的溶滤物质。
5.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
- 活塞式和捷径式下渗是两种主要方式。活塞式下渗是新水推动旧水,而捷径式下渗允许新水超越旧水直接进入含水层。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这两种方式可能会同时存在。
6. **地下水流动系统**:
- 流动系统可以是多层的,径流方向基本一致,但可能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水化学特征会随着水力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7. **水文因素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 地表水体对地下水的影响通常是局部的,如河流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范围通常几百米到几公里,而远离这些区域则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
8. **沉积物粒度与分选**:
- 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性决定了孔隙水的渗透性能,影响着地下水的流动特性。
9. **裂隙水特点**:
- 裂隙水通常呈现脉状分布,具有方向性,并可能导致渗透性的各向异性。某些情况下,裂隙可以构成连续的含水系统。
10. **碳酸盐岩中的构造裂隙与岩溶**:
- 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如纯灰岩、薄层灰岩、泥质灰岩)中的构造裂隙发育程度和岩溶性不同,影响着岩溶洞穴的形成和分布。
在填空题部分,强调了地下水的定义、水文循环的组成部分、岩石空隙类型、含水层的定义、达西定律的重要性、地下水中常见的阴离子以及入渗方式的分类。这些知识点构成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对理解和研究地下水系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