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大学IPv6的部署、应用和研究
#### 科大校园网IPv6历史与现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在IPv6技术的研究与部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99年,由李津生教授牵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的“中科大IPv6示范网”项目,标志着该校IPv6技术探索的开端。2000年初,通过采用纯IPv6链路结合隧道技术的方式,中科大成功构建了一个校内的IPv6测试网络。这一网络不仅能够在校内实现IPv6协议的支持,还能够通过隧道与国际IPv6试验床(6bone)进行连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需求的增长,中科大在2004年底参与了CNGI-CERNET2项目,并建成了中科大节点,进一步提升了其在网络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实力。2005年,学校进行了校园网络的重大升级,实现了万兆主干级别的网络架构,并在校内全面部署了IPv6技术。这一升级不仅提高了网络的整体性能,也为师生提供了更为先进和丰富的网络服务体验。
根据2008年的数据统计显示,中科大校园网上活跃的IPv4计算机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例如,在一天内活跃的IPv4计算机大约有12000台,而三个月内活动的IPv4计算机则高达26000台。与此相比,支持IPv6协议的机器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在不断增长,一个月内活动的IPv6机器约为3500台,三个月内则达到了5000台左右。
#### 科大校园网IPv6部署
中科大在IPv6技术的部署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校园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学校秉持着开放的校园网络理念,鼓励和支持所有符合法律法规、不影响网络运行的技术和服务。中科大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接入方式,并减少不必要的限制,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网络资源。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科大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提升网络中心机房的硬件条件。例如,2007年启用的新中心机房采用了双路市电供应、双路UPS独立输出等高级配置,确保了网络设备的稳定运行。此外,为了应对高性能计算设备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学校还增加了额外的冷却设备,维持机房环境的恒温恒湿状态。
在IPv6主干网络的搭建上,中科大采用了万兆级别的Cisco6509sup720核心交换机作为主要的路由处理设备,并与其他设备共同构建了一个既支持IPv4也支持IPv6的双栈网络环境。这种设计不仅保证了IPv4和IPv6之间的平滑过渡,还能够适应未来网络发展的需求。
#### 科大校园网IPv6应用
中科大在IPv6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部署IPv6,学校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还能够开展一系列基于IPv6技术的研究项目。例如,可以利用IPv6的大规模地址空间优势,支持更多的网络设备接入校园网络,为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
#### 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尽管中科大在IPv6的部署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IPv6与IPv4之间的转换机制仍需不断完善,以确保两种协议间的无缝衔接。此外,随着IPv6用户的增长,如何提高IPv6应用的普及率和使用效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面对这些挑战,中科大计划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现有的IPv6网络架构,并积极探索IPv6在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IPv6技术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