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即Component Object Model,是微软推出的一种组件对象模型,它是构建软件组件的一种标准接口技术。侯捷先生的《COM本质论》是一本深入解析COM技术的经典书籍,它通过实例和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理解COM的核心概念和工作原理。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本书中的主要知识点。
1. **COM基础**:COM是一种二进制兼容的标准,允许不同语言编写的对象互相交互。它定义了组件间的接口规范,使得组件可以被独立于实现地使用,实现了组件的跨语言、跨进程甚至跨网络的互操作性。
2. **接口(Interface)**:在COM中,接口定义了一组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组件对外提供的服务。每个接口都由一组唯一的、无序的方法组成,通过接口指针进行调用。COM接口是纯虚函数表的实现,保证了调用的效率和安全性。
3. **IUnknown接口**:这是所有COM接口的基础,提供了AddRef、Release和QueryInterface三个方法,用于管理对象引用计数和获取其他接口。
4. **类工厂(Class Factory)**:COM组件通过类工厂创建实例,类工厂是COM对象的生产者,它实现了IClassFactory接口,负责根据客户需求实例化相应的COM对象。
5. **线程模型(Thread Model)**:COM组件可以支持多线程访问,有单线程公寓(STA)、多线程公寓(MTA)和自由线程(Free Threaded)三种线程模型。选择合适的线程模型对保证组件的并发访问安全至关重要。
6. **激活与注册**:COM对象的激活涉及到注册表,COM组件的CLSID(Component ID)和接口的IID(Interface ID)都在注册表中有记录,这使得系统能根据这些ID找到并创建组件。
7. **延迟绑定(Late Binding)**:COM支持运行时确定接口和方法,通过IUnknown::QueryInterface动态获取接口,以及IDispatch接口实现的自动化接口,实现方法的延迟绑定。
8. **事件和连接点(Events and Connection Points)**:COM提供了一种事件通知机制,通过连接点接口(IConnectionPoint)和连接点容器接口(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一个组件可以发布事件,其他组件可以订阅并响应这些事件。
9. **安全性**:COM支持安全特性,如访问控制、身份验证和授权,以确保组件的安全交互。
10. **分布式COM(DCOM)**:扩展了COM的概念,允许组件跨越网络进行通信。DCOM提供了透明的远程过程调用(RPC)机制,使得COM组件可以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分布式运行。
侯捷先生的《COM本质论》通过实例程序和详细说明,不仅介绍了上述概念,还深入讲解了COM的实现细节,如内存管理、错误处理、接口版本控制等,是学习COM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阅读和实践书中的例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并掌握COM技术,提升在Windows平台上的软件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