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度信息化调查报告展示了我国企业在2002年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发现和挑战。报告指出,信息化建设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四大瓶颈,需要通过多项措施来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制定了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逐渐得到重视,信息主管的角色愈发重要。在"十五"期间,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预算投入明显增加,确保了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升级。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大幅提升,计算机拥有率和入网率提高,企业广泛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和企业门户网站。网络接入方式的先进性及带宽的增大,改善了信息化应用环境。
信息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如成本降低、生产周期缩短、作业时间减少、产品销售收入增加、流动资金周转率提升以及按期交货能力的提高。企业对信息化效果的满意度也在上升,这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对ERP等集成应用的关注。
然而,调查也揭示了四大瓶颈:
1. 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尽管投入年均增长率较高,但占总资产的比例仅为0.75%,限制了更广泛的项目实施。
2. 信息化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信息技术人员仅占员工总数的0.72%,复合型人才尤为匮乏。
3. 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总体水平不高,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的能力较低,阻碍了效率的提升。
4. 国内IT产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充分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四项亟待推进的工作:
1. 政府需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梳理现有政策,构建信息化政策框架,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2. 鼓励企业(甲方)、供应商(乙方)和独立第三方共同参与信息化进程,以确保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监控和策略的实施,提高成功率。
3. 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包括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以及针对不同行业和应用的短期培训,以适应信息化需求。
4. 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强化核心技术,发展高端产品和信息化咨询服务,解决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企业信息化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克服资金、人才、技术水平和产业链等多方面的障碍,通过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推动信息化进程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