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天体系统**:天体通过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并围绕彼此旋转,形成了不同的天体系统。
- **可见宇宙**:人类目前已观测到的最大范围的宇宙,其直径约为140亿光年。
-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 **外部条件**:
- **稳定的太阳光照**: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
-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确保地球处在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 **内部条件**:
- **日地距离适中**(约1.5亿千米):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生命生存。
-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大气层。
-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提供了生命必需的液态水。
####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释放的能量。
- **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的核聚变反应,将氢原子核转化为氦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特点**: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是一种短波辐射。
- **意义**:维持地球表面温度,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以及支撑生命活动,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的外部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 **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黑子**:太阳活动的标志之一,周期约为11年。
- **日冕物质抛射**:可能导致地球磁场扰动,引发磁暴现象。
- **极光**:太阳活动期间在高纬度地区产生的自然光现象。
- **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太阳活动强烈时可能干扰地球上的通信信号。
#### 1.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 **公转**:
- **轨道**:近似正圆形的椭圆轨道。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天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
- **周期**:一个恒星年,即365天6小时9分钟10秒。
- **角速度**:平均每天1度。
- **线速度**:平均约为30千米/秒,但在近日点(1月初)速度最快,在远日点(7月初)速度最慢。
- **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 **周期**: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
- **角速度**:除两极外,各地相等,每小时15度。
-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赤道处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处为0。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次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 **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
- **地转偏向力**: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影响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无偏转。
-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 **黄赤交角**: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约为23.5度。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温带、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发生变化。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倾斜角度保持不变,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长短的变化**:随着季节变化,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也会有所不同。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不同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季节。
-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依据回归线和极圈来定义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 光照图的判读
- **判断南北极**:从北极点观察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点观察则为顺时针方向。
- **判断节气和日期**:
- **春分和秋分**:晨昏圈与赤道重合,太阳直射赤道。
- **夏至和冬至**: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
- **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 **判断昼夜长短**:通过计算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来确定某地的昼夜长短。
- **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可通过该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来计算。
####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 **地方时计算**:根据经度差异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
- **区时计算**:根据时区划分计算标准时间,通常每个时区覆盖15度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