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转换算法】
扫描转换算法,也称作光栅化算法,主要用于将几何形状,如多边形,转换成屏幕上的像素表示。在光栅显示系统中,这种算法尤其重要,因为它有效地处理了多边形在二维屏幕上的显示。扫描线算法是其中的一种常见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非自交多边形,即边与边之间没有交点除顶点之外的多边形。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沿着屏幕的水平扫描线进行操作。计算扫描线与多边形各边的交点,然后对这些交点进行排序。接着,根据交点的x坐标进行奇偶配对,填充交点间的像素,以此来实现多边形的内部填充。为了优化这个过程,可以使用活性边表(AEL,Active Edge List)来存储与当前扫描线相交的边,其中每个边包含最大扫描线y坐标(ymax)、当前交点x坐标、x增量(Δx)以及指向下一个边的指针。通过更新和管理AEL,算法可以高效地追踪多边形边缘并进行填充。
伪码大致如下:
1. 初始化活性边表(AEL)为空,并将多边形与起始扫描线的交点添加到AEL。
2. 从最低的非空扫描线开始,按顺序处理每一条扫描线。
3. 对AEL中的边按x坐标排序,填充交点间的区域。
4. 更新AEL,考虑下一条扫描线的交点,并将新交点加入AEL。
5. 如果扫描线达到最大y坐标,则从AEL中移除对应的边。
6.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所有扫描线都被处理。
【区域填充算法】
区域填充算法用于给图形的内部填充特定颜色。常见的方法有内点表示法和边界表示法。内点表示法将区域内部所有像素设为同一颜色,而边界表示法则标记边界像素。在实际应用中,区域填充常采用种子算法,从一个或多个种子点开始,逐步扩展颜色到整个连通区域。
扫描线种子算法是一种优化的区域填充方法,尤其适用于4连通区域。它首先从种子点开始填充所在扫描线的区段,然后查找与该区段相连的上下扫描线上的区域,并将这些区段压入堆栈。通过不断出栈并填充新的区段,直到堆栈为空,即完成填充。
在实验中,通常会使用编程环境(如Eclipse和JDK)来实现这些算法,通过编写代码来模拟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效率。实验步骤包括理解和实现扫描线算法的核心逻辑,以及设计和实现区域填充算法,确保算法能正确地填充图形的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