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工程叠合板细则知识点梳理
#### 一、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的监理控制要点
##### (一)准备工作
1. **预制构件吊装方案审核:**
- 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预制构件吊装方案,确保方案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 对自制、改制、修复和新购置的吊架、吊索、卡具、撑杆、起重设备等进行设计验算或实验检验,并获得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认可。
2. **构配件复检:**
- 根据吊装进度计划,对进场构配件按编号进行复检。
- 检验内容包括构配件出厂合格证、外观尺寸、观感质量、预埋件数量、标号位置以及构件的堆放顺序等。
3. **预埋连接部位检验:**
- 首层标准层预制构件吊装前,需对现浇结构的预埋连接部位进行全面检验,并形成检验报告。
- 监理方需复验施工方的检验结果,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4. **技术交底会议:**
- 施工方应在吊装作业前召开技术交底会,向作业人员详细介绍重点部位和注意事项。
- 特别重要的部位,监理工程师应列席旁听交底会。
5. **吊装质量控制:**
- 吊装质量控制是装配整体式结构工程的重点环节。
- 主要控制施工测量精度,以确保构件整体拼装的严密性,避免累计误差超过允许偏差值。
6. **预制构件质量证明文件检查:**
- 在现场装配施工前,监理人员应检查预制构件的准用证、配套材料、连接件的质量证明文件,并进行见证取样送检。
##### (二)预制构件安装的监理质量控制
1. **预制构件出厂进场交接检验**
- 预制构件厂应根据施工方的进度计划合理安排生产,确保满足现场安装需求。
- 构件厂需对构件的生产、储运、物流、现场验收等全过程的质量负责。
- 构件厂应建立产品数据库,对构件产品进行统一编码,并对产品生产、检验、出厂、储运、物流、验收等全过程进行跟踪。
- 构件进场时,需及时提供构件型号、质量证明、原材料检验报告及混凝土强度报告等相关资料。
- 施工方、监理方和构件厂需共同对进场的构件进行联合验收,验收标准参照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合肥市地方标准DBHJ/2014《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导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2. **预制墙板吊装质量控制**
- 外墙板吊装前需仔细核对构件编号、位置、朝向。
- 吊装顺序应依次铺开,不宜间隔吊装。
- 墙板吊装时应在构件内侧标记结构标高线,以控制吊装标高误差不超过2mm;预制墙板吊装就位后标高允许偏差不大于3mm。
- 预制墙板安装过程中需设置临时斜撑和底部限位装置,每件预制墙板不宜少于2道临时斜撑且墙板底部限位装置不少于2个,间距不宜大于4m。
- 斜撑应设置调节装置,支撑点位置距离墙板底不宜大于墙板高度的2/3且不应小于墙板高度的1/2。
- 临时斜撑和限位装置应在连接部位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
- 预制墙板底部应设置可调整接缝厚度和底部标高垫块,灌浆前对接缝进行清理并充分浇水湿润,并对周围进行坐浆封堵。
- 灌浆作业应采用电动搅拌器充分搅拌均匀,从开始加水到搅拌结束应不少于5分钟,搅拌后的灌浆料应在30分钟内使用完成。
- 灌浆必须采用机械压力注浆法,确保灌浆料能充分填充密实。灌浆应连续、缓慢、均匀地进行,直至排气孔排除浆料后,立即封堵排气孔,再将灌浆孔封闭。
通过以上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在建筑工程叠合板施工过程中,从准备阶段到预制构件的安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控制和监督,以确保最终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对于提高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