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可以提炼出以下知识点:
1. 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课程着重于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
2. 课程特性: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显著的技术特性,涵盖可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工具,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课程设计要兼顾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
3. 课程内容与模块: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包括“身边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用“*”标注),并通过划分不同等级(一级、二级)来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4. 教学实施建议: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针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建议。课程要将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重点在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 学生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具体表现在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要能够依法、按照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来使用信息技术。
6. 教学过程与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体验到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方面的应用,通过具体任务和主题来体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并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
7. 课程与个体差异的结合:课程设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评估学生的特殊需求,并实行个别化教学。通过信息技术辅助,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和功能改善,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提升生活质量,并促进其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
8. 安全理念与道德规范:课程应遵循安全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联结学生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课程内容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与社会道德规范和安全意识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9. 课程改革与特殊教育: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设计时,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特殊教育的传统,结合当代信息技术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精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保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10.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标准鼓励充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这些课程内容。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特殊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需求和教学方法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