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普博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博士1

preview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59 浏览量 更新于2022-08-04 收藏 252KB PDF 举报
【培养方案概述】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针对2016年的普博研究生制定了一项工程博士1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电子与信息等领域的高级工程师。该方案涵盖了适用学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术成果要求以及学位论文的具体规定。 【适用学科与专业】 该培养方案适用于能源与环保(如环境学院、核研院)、先进制造(如机械系、精仪系)以及电子与信息(如电子系、计算机系、微纳电子系、软件学院)等广泛的学科领域,反映了跨学科交叉培养的特点。 【培养目标与定位】 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组织和实施技术研发的高层次人才。这些毕业生应能在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培养方式】 采用校企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的模式,工程博士生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形成指导小组。校内导师为学校认定的博士生导师,企业导师来自合作企业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通常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习年限设定为3至5年。 【课程设置】 工程博士生需修满至少10学分的课程,包括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工程领域重大专题研讨课、企业调研和工程领域前沿讲座等必修环节,以及自选课程,以满足个人研究需求。 【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要求】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与重大工程技术研究课题,撰写综合性工程科技报告,并公开发布相关研究成果。具体要求包括:获得发明专利、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设计方案被采纳实施或研究成果鉴定通过,或者发表一篇被EI检索的论文。 【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应围绕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展开,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紧密关联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学生需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并在领域内做口头报告。在论文工作基本完成后,需提前三个月做最终研究报告,由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送审和答辩阶段。 这个培养方案体现了对工程博士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出能够引领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高级人才。
身份认证 购VIP最低享 7 折!
30元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