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 自动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
利用RFID技术构成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系统至少由以下三个部分组:
(1)读写器(Reader):用于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
(2)射频标签(Tag):用于对目标的识别和提供用户数据区以存放、读写目标数据。
(3)计算机应用支持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使用
RFID 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状况
IDTechEx调查的世界上RFID应用案例的情况
1、RFID 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状况
90年代后期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开始RFID在图书馆应用试验;
2003年8月第69届IFLA大会设立专门的R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获取相关数据,无需人工干预。在基于UHF(Ultra High Frequency)RFID技术的图书馆设计中,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以提高图书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RFID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 读写器(Reader):读写器是系统的核心设备,它能发射射频信号激活RFID标签,并读取或写入标签上的数据。在图书馆场景下,读写器通常设置在借阅台、归还站或者安全门等地方,以便快速处理图书的借还操作和防止未授权的图书离开图书馆。
2. 射频标签(Tag):每个图书都会贴上一个RFID标签,标签内部包含电子芯片和天线,用于存储图书的基本信息如ISBN号、书名、作者等。当标签进入读写器的射频场时,可以接收和响应读写器发出的信号,实现图书的无接触识别。
3. 计算机应用支持系统:这个系统负责管理和处理从RFID标签获取的数据,包括图书的库存管理、流通状态跟踪、借阅者信息管理等。图书馆可以利用此系统进行自动化操作,如批量盘点、实时定位图书、自动借还等。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状况:
自90年代后期,新加坡国立图书馆开始尝试RFID技术,随后全球各地的图书馆逐渐采纳这一技术。例如,2003年的IFLA大会设立了专门的RFID图书馆应用论坛,推动该技术的国际交流。2004年起,新加坡、瑞士、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的图书馆大规模采用RFID,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安全性。国内方面,2006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也相继引入了RFID系统。
UHF RFID相比于传统的HF RFID,具有识别距离远、读取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更适用于图书馆的大规模应用。比如,UHF RFID可以实现远距离批量识别,使得图书盘点更为高效,同时也改进了图书防盗功能。随着EPC G2标准的制定和UHF标签的规模化生产,UHF RFID在图书供应链管理、零售业的应用日益普及,图书馆领域也开始关注并尝试UHF RFID技术。
图书馆选择进行UHF RFID应用试验的原因包括现有HF RFID系统的局限性,如价格较高、防盗功能不理想等,以及UHF RFID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潜在的经济效益。此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如Civica、Zebra等公司对UHF RFID的支持,以及与RFID技术供应商如宁波远望谷公司的合作,都促进了UHF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试验。
UHF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设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简化了图书管理流程,提升了用户体验,而且有助于图书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运营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UHF RFID在图书馆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