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帧结构介绍材料 以太网帧结构是网络通信协议的基础,了解以太网帧结构对于理解网络通信协议非常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以太网帧结构的组成部分、帧格式、数据传输过程等知识点。 以太网帧结构的组成部分: 以太网帧结构包括头部、数据和尾部三个部分。头部包括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字段和帧长字段等。数据部分是实际传输的数据,尾部包括帧校验序列(FCS)和帧结束符(FES)。 以太网帧格式: 以太网帧格式有两种,分别是Ethernet_II和IEEE802.3。Ethernet_II帧格式包括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和帧校验序列等。IEEE802.3帧格式包括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长度字段、数据和帧校验序列等。 以太网帧的传输过程: 以太网帧的传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送、传输和接收。发送阶段,主机A将数据封装成以太网帧,并将其发送到网络中。传输阶段,以太网帧在网络中传输,可能经过多个网络设备。接收阶段,主机B接收到以太网帧,并将其解析为原始数据。 以太网帧的长度: 以太网帧的长度在64-1518字节之间。Ethernet_II帧类型值大于等于1536 (0x0600),IEEE 802.3帧长度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 (0x05DC)。 以太网帧的类型: 以太网帧有两种类型,分别是Ethernet_II和IEEE802.3。Ethernet_II帧类型值大于等于1536 (0x0600),IEEE 802.3帧类型值小于等于1500 (0x05DC)。 MAC地址: MAC地址是以太网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标识网络设备的唯一标识。MAC地址有两种,分别是unicast地址和multicast地址。unicast地址用于标识单个网络设备,multicast地址用于标识多个网络设备。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OSI模型的第二层,负责控制数据帧在物理链路上传输。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数据帧的传输、错误检测和纠正。 OSI模型: OSI模型是一种七层网络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OSI模型是理解网络通信协议的基础。 TCP/IP模型: TCP/IP模型是一种四层网络模型,包括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TCP/IP模型是当前最流行的网络模型。 数据封装: 数据封装是将数据封装成以太网帧的过程。数据封装包括三个阶段:数据segmentation、packetization和frameization。数据segmentation是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段,packetization是将数据段封装成数据包,frameization是将数据包封装成以太网帧。
































剩余18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0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我的收藏
我的下载
下载帮助


最新资源
- PLC控制交通灯设计方案毕业论文.docx
- c语言课程设计方案报告.doc
- Windows网络服务搭建管理之WEBFTP(服务器群集负载平衡)CA证书服务器的搭建和配置.doc
- 谈航道系统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docx
-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doc
- 单片机霓虹灯控制系统设计方案.doc
-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doc
- 企业网络设计规划.doc
- 质量保证计划软件.doc
- PLC实验室项目申请书.doc
- 物联网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docx
- BC网站的分析与设计方案.doc
- 基于微课教育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研究.docx
- 把MSHFlexGrid里数据导出至Excel.doc
- 计算机在体育管理中应用研究.docx
- 大数据时代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