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库设计5步骤详解 #### 一、确定Entities及Relationships 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需要管理的信息实体(entities)及其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s)。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理解业务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库模型。 1. **设计宏观行为**:首先需要明确数据库的主要用途。例如,假设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用于管理公司员工信息的数据库。宏观行为可以是“管理雇员信息”。 2. **确定Entities**:基于宏观行为,确定需要管理的信息范围,即确定表(tables)。例如,对于“管理雇员信息”,我们需要关注的实体可能包括“员工”、“部门”和“技能”。 - 员工: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职位等。 - 部门:包含部门的名称、负责人等信息。 - 技能:列出所有可能的技能类型。 3. **确定Relationships**:分析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员工”与“部门”之间存在一种归属关系,“员工”与“技能”之间则是一种拥有的关系。给这些关系命名,以便于后续的设计。 4. **细化行为**:进一步细化宏观行为,将其拆分为具体的微观行为。例如,“管理雇员信息”可以细分为: - 增加新员工 - 修改员工信息 - 删除离职员工 5. **确定业务规则**:制定一系列规则以指导数据库的设计。例如,可以设定“一个部门只能有一个部门领导”的规则,这将在数据库结构中体现出来。 #### 二、确定所需数据 确定支持数据,即每个实体需要存储的具体数据项。这一步骤对于构建有效的数据库模型至关重要。 1. **列出所需数据**:为每个实体(表)列出所有需要跟踪的数据。例如,对于“员工”实体,可能需要跟踪的数据包括姓名、职位、入职日期等。 2. **为每个表建立数据**:为每个实体确定具体的字段名。例如,“员工”表可能包括如下字段:员工ID、姓名、职位、部门ID等。 3. **为每个relationship设置数据**:如果实体之间存在关系,则需要定义这些关系的数据属性。例如,定义“员工”与“部门”之间的关联字段。 4. **注意支持数据的细节**:在确定支持数据时,需要考虑宏观行为的需求,确保数据能够满足实际的业务需求。同时,数据的命名要保持一致性和清晰性。 #### 三、标准化数据 标准化是消除数据冗余并确保数据与正确实体相关联的过程。通常分为三个级别: 1. **第一标准化格式**:确保每一列都是原子的,即不能再被分解。 2. **第二标准化格式**:在第一标准化格式的基础上,确保每一列都完全依赖于主键。 3. **第三标准化格式**:进一步消除非主键列之间的传递依赖,以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减少冗余。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确保数据库设计既满足业务需求又具有良好的结构,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完成其他步骤,如创建物理模型、实现和优化数据库等,以确保最终的数据库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




















剩余11页未读,继续阅读


- 粉丝: 1
我的内容管理 展开
我的资源 快来上传第一个资源
我的收益
登录查看自己的收益我的积分 登录查看自己的积分
我的C币 登录后查看C币余额
我的收藏
我的下载
下载帮助


最新资源
- 项目管理-采购管理.ppt
- 综合布线课程设计.pptx
- 国内医药电子商务营销的现状分析教材.pptx
- 物业新项目管理方案.doc
- 清华-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视频教程-第8章.ppt
- 通信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投标快速报价实务全书.doc
- 云计算导论第6章.ppt
- 煤炭安全质量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与信息化.ppt
- 电子商务培训班主持词.docx
- 基因工程习题答案.doc
- Python 实现数据结构的方法:助力课后作业与课程大作业
- 2023年最全的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doc
- 信息化规划案例.doc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信息化管理与运作》判断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99).docx
- 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实训方案.doc
-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网络及安全技术措施有用.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