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中心法则: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路径,即DNA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来传递遗传信息。图中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前,以确保每个新细胞都有完整的遗传信息;转录是将DNA上的遗传信息转化为mRNA的过程;翻译则是将mRNA上的密码子转化为蛋白质,完成基因表达。
2. 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是指包含一套非同源染色体,足以维持生物个体正常发育和繁殖的染色体集合。图中的细胞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细胞,其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分析细胞图像以确定哪个细胞只含有一组染色体。
3.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关系: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影响生物性状,但并非所有基因都是一对一对应一个性状,有些基因可能影响多个性状,而一个性状也可能受多个基因调控。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影响其功能,进而影响生物性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影响性状,但并不涵盖所有性状。
4. 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是基因型在环境影响下的外在表现,相同表现型的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反之亦然。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表现型,即使基因型相同,环境差异也可能导致表现型不同。
5. 体温调节中枢: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负责维持体温稳定。
6. 染色体变异:猫叫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疾病,具体表现为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
7. 水毛茛的形态差异:水毛茛在空气和水中的叶形态差异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而非遗传变异。
8.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先天性聋哑症、三倍体无子西瓜、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分别对应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
9. 同一变异类型:果蝇的白眼、人类的色盲、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10.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于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则依赖于基因突变。
11. 遗传信息传递:过程①是DNA复制,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②是转录,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③是RNA自我复制,见于某些病毒;④是翻译,通常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12. 染色体结构变异:分析染色体结构以判断是否发生变异,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13. 生物变异:生物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变异既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对于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14. 基因突变特点:自然条件下的基因突变率很低,通常是随机发生的,可以是中性的、有益的或有害的。
15. 染色体变异类型: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交换属于易位。
16. 诱变育种:辐射诱导的基因易位属于诱变育种。
17. 染色体组识别:一个染色体组通常包含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分析图像以确定。
18.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
19. 生物进化实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0. 内环境联系:人体内A液、B液和C液分别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它们之间存在物质交换,正确的关系是B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与A液相互通透,C液可以通过淋巴循环最终回流至A液。
21. 达尔文进化论:达尔文提出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等观点,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非达尔文原始观点。
22. 基因工程: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特定基因型,涉及基因工程技术,如基因克隆、定点突变、基因敲除等方法。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变异、生物育种、神经调节、生物进化等多个领域,涉及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概念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