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全称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是中国软件行业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估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的方法。这个模型由SEI(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在2010年11月发布的1.3版本是最新的更新,它包含了三个不同领域的模型:CMMI采购模型1.3版、CMMI开发模型1.3版和CMMI服务模型1.3版。这些模型旨在提升软件开发组织的效率、质量和可靠性。
在CMMI 1.3中,过程域(Process Area,PA)是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在软件开发中需要关注的关键方面。1.3版对模型架构进行了优化,比如将"组织级创新与部署"(OID)更改为"组织绩效管理"(OPM),并增加了新的特定目标和实践,以更好地支持组织的持续改进。
2级到3级的CMMI模型包含了18个过程域,主要分为四类:
1. 过程管理:
- 组织级过程定义(OPD):建立和维护一套标准的过程,以指导组织内的软件开发。
- 组织级过程焦点(OPF):分析现有的过程,找出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 组织培训(OT):确保团队成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来执行任务。
2. 项目管理:
- 项目计划(PP):详细规划项目,包括任务分配、时间表、预算和风险管理。
- 项目监督与控制(PMC):监控项目进度,控制成本,应对风险。
- 供应商协议管理(SAM):管理来自外部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
- 集成项目管理(IPM):整合管理项目过程,以满足项目目标。
- 风险管理(RSKM):识别并管理项目中的风险,以减轻潜在负面影响。
3. 工程管理:
- 需求开发(RD):明确系统需求,确保客户和开发者之间的共识。
- 需求管理(REQM):管理和控制需求变更,保持需求的一致性。
- 技术解决方案(TS):设计和实现满足需求的软件解决方案。
- 产品集成(PI):整合产品组件,确保产品功能完整。
- 确认(VAL):验证产品是否满足实际使用场景的需求。
- 验证(VER):检查工作产品是否符合预设的要求。
4. 支持管理:
- 配置管理(CM):管理项目中的变更,确保产品完整性。
-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PPQA):评估和保证项目过程和产品质量。
- 测量与分析(MA):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支持决策制定。
通过理解和实施CMMI的这些过程域,软件开发组织可以逐步提高其过程成熟度,从而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同时,CMMI认证也成为衡量企业软件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