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道术-关于底层逻辑的一些思考

 

目录

1 什么是底层逻辑

2 如何挖掘底层逻辑

3 与你密切相关的几个底层逻辑

4 内在底层逻辑

是非逻辑

思维逻辑

进化逻辑

5 外在底层逻辑

他人逻辑

社会逻辑


1 什么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底层逻辑——事物背后真正不变的东西,即事物共同点。

比如,颜色的本质就是波长不同;爱情的本质就是生存和繁衍。计算机系统内核控制原理就是二进制的1和0代码,再本质一点就是1和0转换后的高电平和低电平。

这就是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整个思维体系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是一切问题思考的根基和必要条件。

只有了解事物底层逻辑,我们才能看清其本质。

2 如何挖掘底层逻辑

巴菲特说过:要想彻底了解这个世界,有一个好办法,先把某一个领域的事情研究透,然后挖出其中的底层逻辑,只要你能做到这一步,就很容易搞定其它领域的事。

所有领域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事物越往底层走越接近,而且越简单。知识和技能分领域,而智慧和本质是不分领域的。

3 与你密切相关的几个底层逻辑

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底层逻辑分为内在底层逻辑和外在底层逻辑两部分。

内在底层逻辑包含自我的是非意识、自我的思考逻辑和自我进化能力;而外在底层逻辑则包含理解他人和社会协作。

从内在机制看,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自我是非底层逻辑、建立看透事物本质的思考底层逻辑、以及如何放大自我进化能力的底层逻辑。

从外在环境看,我们需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一系列因果关系,最终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结果。

只有把这些与个体密切相关的底层逻辑想明白,我们才可能在所处环境中看清事情的真正底牌,方能如鱼得水。

4 内在底层逻辑

是非逻辑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

凡事没有是非对错,只是每个人所代表的利益立场不同而已。

当利益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此时,无论是责怪、还是埋怨,或者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
如果你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

如何改变呢?

这个要从利益的底层逻辑来分析。主要围绕我们如何在道德层面和智慧层面获取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利益。

道德层面:群体利益 > 个体利益

人性考虑的是自身利益;道德主要是来约束个体的人性来实现群体的利益,从而让个体从中受益;而法律是来限制道德的底线,避免作出违背群体利益的事情。

智慧层面:选择 > 定力 > 博弈

博弈看的是心态和策略,它的关键点分别集中在双方共赢和重复对方动作上;定力建立的是长远目标,需要你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而勇敢的选择就是既要享受选择所带来的好处,也要承担选择可能带来的风险。

思维逻辑

透过表现看本质。

首先,要具备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由思维要素和思维要素间的连接关系构成。

其中,思维要素中重点要学会用流量(动态)思维管理存量(静态)思维。

流量管理存量是什么意思呢?

用动态思维管理静态思维,就如同暖男和直男的区别,暖男时不时的会给女朋友买个花、看个电影、送个礼物。平常女朋友的一些小情绪能及时得到发泄;而直男总是在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到危险的边缘时才会有所反应。

简单来说,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维连接关系中,因果链是思维要素之间的关键纽带。掌握好增强关系与调节回路对系统稳健性很重要。因果关系的持续增强最终可能走向的是思维的极端,而调节回路正是用来平衡这种极端,避免思维不至于走向极端强或极端弱的情况。类似于八卦中的阴和阳。

小成靠聪明才智,大成靠增强回路。

其次,要养成逻辑思维闭环。

培养良好的逻辑素养品质: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善于结合复利思维、概率思维、数学思维和系统思维的优势,最终锻炼出看透现象本质的能力。

进化逻辑

进化,指个人能力的进化。简单来说,就是个人能看的不断放大过程。

要做到能力不断放大,需要从人生的商业模式和个人时间利用两个维度分析。

首先,人生的商业模式包含能力、效率和杠杆。

那如何使用好以上以上工具呢?

第一、要获得能力的能力;第二、如何做到把1小时用出5小时甚至10小时的效果?选择的工具很重要;第三、借助群体杠杆来撬动自我进化的巨大能力。

从个人时间维度来看,时间可以让你在自我进化中不断消耗或成就。具体是走向消耗还是成就,需要你自己去选择并利用好时间这个无价的人生资源。

5 外在底层逻辑

他人逻辑

日常我们在和他人交流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简单来说,就是所答即所问。

你必须准确理解他人所传递的WHAT、WHY和HOW。

其中WHAT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WHY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HOW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只有准确领会到双方的这三层意思,才能提升沟通效率。否则就是答非所问鸡同鸭讲。

另外对于解答方,能用他人所熟悉的事物来解释陌生的东西,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真正理解。

社会逻辑

外在部分,除了与有形的人建立关系外,必然会和无形的组织和周边环境发生一些关联。

在社会环境中,与我们密切有关的三个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和普遍法则。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时代,借助群族法则的公共利益和普遍法则的高效协作来最终达成个体利益的实现。

建立组织与个体的关系,辨识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本质区别,然后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赛道,跑出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分析用户的问题:“QTableWidget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样的”。用户之前询问过PyQt的QTableWidget的优化方法,现在转向了解其底层逻辑。这说明用户可能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性能问题,想通过理解内部机制来更好地优化或解决问题。 首先,我需要回顾QTableWidget的基本结构。QTableWidget是QTableView的子类,专为简化表格数据操作设计。它内部使用QTableWidgetItem来管理每个单元格的数据和属性。用户可能想知道数据是如何存储、渲染和交互的。 接下来,思考底层逻辑的几个方面:数据存储结构、视图渲染机制、信号与槽的连接、以及与其他组件(如Model/View架构)的关系。用户可能对QTableWidget与标准QTableView+Model的区别感兴趣,特别是为什么QTableWidget在数据量大时性能较差。 然后,需要解释QTableWidget如何管理数据。与Model/View模式不同,QTableWidget自带一个默认的模型,用户直接操作QTableWidgetItem,这可能带来便利性但牺牲了灵活性。每个QTableWidgetItem不仅存储数据,还包括样式、标志等,这可能导致内存开销。 视图渲染方面,需要说明QTableView的渲染流程,比如如何通过Delegate绘制单元格,滚动时的视图更新机制。QTableWidget在数据量大时,频繁的单元格操作会导致渲染效率下降,尤其是没有使用批量操作或优化信号处理时。 信号与槽部分,QTableWidget的每个单元格变化都可能触发信号,如果不加控制,大量信号会堆积,影响性能。用户之前的优化方法中提到了禁用信号,这部分需要关联到底层逻辑的解释。 可能还需要比较QTableWidget和QTableView+自定义模型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后者更适合大数据量,比如模型可以按需加载数据,减少内存占用。 需要确保解释清晰,结构合理,分点列出,帮助用户逐步理解。同时注意使用中文,避免技术术语过于晦涩,必要时举例说明。例如,解释存储结构时,可以提到二维数组或链表结构,但需简化描述。 最后,总结底层逻辑的关键点,强调性能瓶颈的来源,并自然引导用户参考之前的优化方法或考虑迁移到Model/View模式。确保回答真实可靠,结构清晰,符合用户的学习路径。</think>PyQt的`QTableWidget`的底层逻辑可以从**数据结构**、**视图渲染**和**交互机制**三个核心层面解析,其设计本质是简化版的**Model/View架构**的封装。以下是逐步剖析: --- ### 一、**数据结构:基于二维项容器** 1. **单元格存储方式** - 内部维护一个**二维数组**(实际是`QVector<QVector<QTableWidgetItem*>>`),每个单元格对应一个`QTableWidgetItem`对象 - 每个`QTableWidgetItem`存储: - 数据(文本/图标) - 样式(字体/颜色/对齐) - 标志(可编辑/可选状态) - **内存开销**:每个单元格独立存储完整属性,1万行x10列 ≈ 10万个对象 2. **与标准Model/View的区别** - **简化模型**:`QTableWidget`自带一个内置的`QTableModel`(继承自`QAbstractTableModel`),但用户无需直接操作模型 - **直接操作**:通过`setItem(row, col, item)`直接修改数据,而非通过`data()`/`setData()`方法 --- ### 二、**视图渲染:委托绘制与布局计算** 1. **渲染流程** ```mermaid graph TD A[滚动事件/数据变更] --> B[视图更新请求] B --> C[计算可见区域] C --> D[向模型请求数据] D --> E[通过Delegate绘制单元格] ``` - **关键瓶颈**:每次滚动都会触发全量可见区域的重绘,若单元格内容复杂(如含HTML),性能急剧下降 2. **布局计算优化** - **行高缓存**:默认开启`uniformRowHeights`时,相同高度行可复用计算 - **列宽自适应**:`resizeColumnsToContents()`会遍历所有行查找最大宽度,大数据量时需避免实时调用 --- ### 三、**交互机制:信号与模型同步** 1. **信号传递链路** - 单元格修改触发流程: ```python QTableWidgetItem.setText() → 内部模型发出dataChanged信号 → 视图更新渲染 → 触发cellChanged信号 ``` - **性能陷阱**:若直接循环修改大量单元格,会触发多次`dataChanged`和渲染 2. **排序与搜索实现** - 点击表头排序时:内部调用`sortByColumn()`,基于`QTableWidgetItem`的数据比较(可通过重载`__lt__`自定义) - 搜索功能:需手动遍历所有`QTableWidgetItem`的`text()`,时间复杂度为$O(n*m)$ --- ### 四、**性能瓶颈根源** | 操作 | 时间复杂度 | 典型问题场景 | |---------------------|-------------------|---------------------------| | 插入万行数据 | $O(n)$ | 未批量阻塞信号导致界面卡死 | | 实时排序 | $O(n \log n)$ | 频繁触发排序造成CPU峰值 | | 遍历搜索 | $O(n*m)$ | 万级数据搜索延迟明显 | | 动态调整列宽 | $O(n)$ | 调用resizeColumnsToContents卡顿 | --- ### 五、**与QTableView+自定义模型的对比** | 特性 | QTableWidget | QTableView+自定义模型 | |---------------------|------------------------------|-------------------------------| | 数据存储 | 全量内存存储 | 可按需加载(如数据库分页) | | 修改效率 | 直接操作单元格 | 需通过model.setData() | | 内存占用 | 高(每个单元格独立对象) | 低(仅缓存可见数据) | | 灵活性 | 低(固定模型) | 高(可自定义数据源) | --- ### 六、**底层逻辑总结** 1. **设计目标**:为中小型数据集提供快速开发便利,牺牲了内存和性能扩展性 2. **核心缺陷**: - **数据与视图强耦合**:无法实现懒加载(Lazy Loading) - **对象冗余**:每个单元格独立对象造成内存碎片 3. **适用场景**:数据量 < 1万行,且不需要动态数据加载 如果需要处理更大规模数据,建议迁移到`QTableView`+自定义模型(如继承`QAbstractTableModel`),通过重写`data()`方法实现按需加载,这正是`QTableWidget`底层模型无法支持的关键能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老王随聊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