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TGO
TGO方法是天宝(Trimble)公司的Trimble Geomatics Office软件中用于高程拟合的一种算法。
1.1原理
TGO算法是在几个控制点的中心拟合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原点,假设测区内高差拟合值均匀变化,通过北、东方向的高程拟合值变化量来确定待转换坐标的高程拟合值。
1.2计算所需参数
TGO软件的高程转换模型包括五个参数,分别是常数平差、北斜坡、东斜坡、原点北、原点东。通过这些参数来建立高程拟合模型,实现从大地高到正常高的转换。
1.3适用场景
TGO方法一般适用于控制点数量为3 - 5个且分布能形成一个面,同时高差拟合值相对均匀的情况。例如,在一些地形相对平坦、测区范围适中且控制点分布较为合理的区域,使用TGO方法进行高程拟合能够获得较好的精度。
1.4操作步骤
在TGO软件中,首先要进行二维网约束平差,然后选择合适的大地水准面模型,如EGM96模型,加载该模型后,固定必要数量的点的正常高,通过平差计算得出其余点的正常高。
与其他高程拟合方法相比,TGO方法在满足其适用条件时,能够利用多个控制点的信息,考虑到测区的平面位置关系对高程进行拟合,通常比简单的固定差改正精度要高,又不像曲面拟合那样对控制点数量和分布要求过于严格,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TGO固定差高程拟合差距
在GPS测量中,TGO固定差高程拟合差距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 测区范围:一般来说,测区范围越大,TGO固定差高程拟合的差距可能越大。例如,在1公里范围内,固定差改正数变化可能在5cm以内,能满足1:500测图的5cm高程精度要求;而在20公里范围内,固定差改正数可能会变化一米多。
- 控制点分布:TGO算法需要至少3个控制点,并且要求控制点分布能形成一个面,且高差拟合值相对均匀。如果控制点呈狭长型的线性分布,或者分布不合理,会导致高程拟合精度下降,差距增大。
- 地形起伏:TGO方法适用于山地等地形,但对于高程起伏很大、地形复杂的测区,TGO固定差高程拟合可能无法很好地适应,会产生较大差距,此时可能更适合采用曲面拟合等方法。
- 高程异常变化:高程异常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小范围内(小于5km)一般可当做一个固定值处理,但测区范围大于5km时,高程异常变化带来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否则会使TGO固定差高程拟合产生较大差距。
3、TGO和七参数
是在测量领域中用于不同目的的两种方法或参数集,以下是它们的比较:
原理方面
- TGO:在几个控制点的中心拟合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原点,假设测区内高差拟合值均匀变化,通过北、东方向的高程拟合值变化量来确定待转换坐标的高程拟合值。
- 七参数:用于两个不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包含三个平移参数(X、Y、Z方向的平移量)、三个旋转参数(绕X、Y、Z轴的旋转量)以及一个尺度因子,考虑了空间位置、方向和尺度的变化。
适用场景方面
- TGO:适用于控制点数量为3 - 5个且分布能形成一个面,同时高差拟合值相对均匀的情况。在地形相对平坦、测区范围适中的区域能获得较好精度。
- 七参数:适用于测区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的大区域,且需要至少3个以上的控制点。在进行大范围的空间坐标转换,如不同椭球之间的坐标系统转换时使用,能保证较高的平面精度,但高程精度可能需分区转换来保证。
精度方面
- TGO:在满足适用条件时能获得一定精度,但如果控制点分布不合理或测区地形复杂、高差变化大,精度会受影响。
- 七参数:由于考虑了更多的转换因素且适用于大区域,当控制点选择合理、分布均匀时,平面转换精度较高,但高程精度在远距离时可能会出现一定误差,需采取措施保证精度。
操作复杂度方面
- TGO:在TGO软件中操作相对简单,通过二维网约束平差等步骤,固定必要数量点的正常高即可进行计算。
- 七参数:求解七参数需要至少3个控制点,且对控制点的分布要求较高,不能近似在一条直线上。计算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使用专业的测量软件或工具进行求解。
4、选择合适的高程拟合方法
需综合考虑测区条件、精度要求等因素,具体可参考以下要点:
1. 测区范围与地形特点
- 小范围(<5km)且地形平坦:
可选用固定差改正(如TGO固定差),假设测区内高程异常为固定值,操作简单且效率高。
- 中等范围(5-20km)或地形起伏较小:
优先考虑平面拟合或多项式曲面拟合(如二次曲面),通过控制点拟合平面或曲面模型,适应一定范围内的高程异常变化。
- 大范围(>20km)或地形复杂(如山地、丘陵):
推荐多面函数拟合或BP神经网络拟合,能更灵活地适应复杂地形下的高程异常非线性变化,提升拟合精度。
2. 控制点数量与分布
- 控制点少(2-3个)且分布均匀:
可尝试固定差改正或平面拟合,但需注意控制点需覆盖测区主要范围,避免线性分布。
- 控制点多(≥4个)且分布成面:
优先选择多项式曲面拟合(如二次、三次曲面),利用更多点的信息拟合曲面,提高模型精度;若控制点分布极不规则,可考虑多面函数拟合,通过局部插值增强适应性。
3. 精度要求与应用场景
- 低精度需求(如厘米级):
小范围测区可直接用固定差改正;中等范围可用平面拟合或简单的曲面拟合。
- 高精度需求(如毫米级):
需结合高精度大地水准面模型(如EGM2008),或采用GPS水准联合拟合,通过实测水准点与GPS点结合,提升高程转换精度。
- 工程测量(如道路、建筑):
若测区狭长(如道路沿线),可采用沿线分段拟合,避免大范围拟合误差;若为区域性工程,优先用曲面拟合并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
4. 已有数据与模型支持
- 若存在区域大地水准面模型(如省级或市级精化模型):
可直接调用模型进行高程异常改正,效率高且精度有保障。
- 无现成模型但有实测水准点:
利用水准点与GPS点构建拟合模型(如多项式拟合),实测数据越密集,拟合效果越好。
5. 其他方法对比与选择建议
方法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固定差改正 | 操作简单,计算快 | 仅适用于极小范围 | <5km平坦区域,低精度需求 |
平面拟合 | 模型简单,需控制点少 | 无法适应地形起伏 | 中等范围、地形平坦区域 |
多项式曲面拟合 | 适应性强,精度较高 | 高阶多项式可能过拟合 | >5km、地形略有起伏的区域 |
多面函数拟合 | 局部插值精度高 | 计算量大,需较多控制点 | 地形复杂、控制点分布不均区域 |
GPS水准联合拟合 | 精度最高依赖,实测水准 | 成本高,需大量水准数据 | 高精度工程测量、大地水准面精化 |
总结步骤
1. 先确定测区范围、地形及控制点数量;
2. 根据精度要求筛选可行方法(如低精度选固定差,高精度选曲面或联合拟合);
3. 结合已有数据(如大地水准面模型、水准点)选择效率与精度平衡的方案;
4. 可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拟合残差(如均方根误差RMSE)验证效果,选择残差最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