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conf 配置详解
#Nginx用户及组:用户 组。window下不指定
#user nobody;
#工作进程:数目。根据硬件调整,通常等于CPU数量或者2倍于CPU。
worker_processes 1;
#错误日志:存放路径。
#error_log logs/error.log;
#error_log logs/error.log notice;
#error_log logs/error.log info;
#pid(进程标识符):存放路径
pid /usr/local/nginx/logs/nginx.pid;
#一个进程能打开的文件描述符最大值,理论上该值因该是最多能打开的文件数除以进程数。
#但是由于nginx负载并不是完全均衡的,所以这个值最好等于最多能打开的文件数。
#LINUX系统可以执行 sysctl -a | grep fs.file 可以看到linux文件描述符。
worker_rlimit_nofile 65535;
events {
#使用epoll的I/O 模型。linux建议epoll,FreeBSD建议采用kqueue,window下不指定。
use epoll;
#单个进程最大连接数(最大连接数=连接数*进程数)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客户端请求头部的缓冲区大小。这个可以根据你的系统分页大小来设置,
#一般一个请求头的大小不会超过1k,不过由于一般系统分页都要大于1k,所以这里设置为分页大小。
#client_header_buffer_size 4k;
}
http {
#设定mime类型,类型由mime.type文件定义
include mime.types;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日志格式设置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用了log_format指令设置了日志格式之后,需要用access_log指令指定日志文件的存放路径
#记录了哪些用户,哪些页面以及用户浏览器、ip和其他的访问信息
#access_log logs/host.access.log main;
#access_log logs/host.access.404.log log404;
#服务器名字的hash表大小
server_names_hash_bucket_size 128;
#客户端请求头缓冲大小。
#nginx默认会用client_header_buffer_size这个buffer来读取header值,
#如果header过大,它会使用large_client_header_buffers来读取。
#如果设置过小HTTP头/Cookie过大 会报400 错误 nginx 400 bad request
#如果超过buffer,就会报HTTP 414错误(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