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與朋友一起共修《金剛經》的緣故,經常有人問我《金剛經》的問題,簡單整理,最常被問的問題,有下面這四個。由於我並不是特別專研佛學,所以很多問題並不敢回答。我能回答的部分,只是個人學習的經驗,以及生活實踐的心得。這些內容,可以提供參考,卻不宜當成標準答案。
▌第一個問題:我唸過幾遍《金剛經》,但因為不懂經文的意思,所以就不念了,如何快速懂得經文的意思呢?
其實,絕大部分的人,讀誦佛經,都會經歷不懂經文內容的過程,這是很正常的事。例如我讀誦《華嚴經》好幾次,很多地方不懂,但我仍願意繼續讀下去。所以,即使在讀不懂的情況下,若仍願意耐著性子多讀幾遍,持續一段時間,那就是在跟這部經結緣了,而且結的是非常深厚的緣分。我相信這樣的結緣,會有很大的益處。
我通常會建議朋友,剛開始讀誦《金剛經》時,不必期待每一句話都能懂它的意思。想每一句話都懂,最後一定會大失所望。因為,《金剛經》並非每一句話都很好懂,相反的,其實很多地方很不好懂。如果抱持想全部讀懂的預期心理,一定會遇到障礙,感到挫折,然後嘆息自己智慧不夠,接著就放棄了。
我看過很多朋友這是這樣放棄的,非常可惜。所以建議大家,剛開始讀《金剛經》時,讀一下白話翻譯,知道個大概就可以了。比較重要的是,我們每一次讀誦《金剛經》時,會不會跳出一兩句很吸引我們的話,甚至是很有感應的話。如果有,那我們就可以從這幾句話入手,找一些書來看,而且我相信,因為我們有感應,所以不必查很多資料,很快就能搞懂這些經文。只要累積十幾句這樣的經文,就是我們讀懂《金剛經》最好的基礎。以後再讀其他與《金剛經》有關的書,一定會覺得容易許多。
▌第二個問題:讀《金剛經》是不是很有福報?聽說晚上不要念《金剛經》,這是真的嗎?
讀誦《金剛經》的福報的確很大。我自己也是在讀誦《金剛經》時,與佛菩薩結下比較深的緣分。不過,我們要知道,一切福報都是暫時的,無法永久。在我們信心不足的時候,福報可以給我們很大的鼓勵,但是,當我們已經確定自己的修行之後,慢慢的,我們會了解,順境是福報,逆境也可以是福報。也就是說,一切都是福報了。當一切都是福報時,福報的有無多少,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其次,我的確聽過很多朋友分享,他們晚上念《金剛經》時,有一些不好的體驗。不過,我自己倒沒有這方面的體驗。如果真的有這樣的體驗,那也很簡單,以後白天念就好,晚上不要念了。這也就是一個習慣問題,不必太把它當一回事。就像有些人,早上太早起床會有頭痛的現象,你說怎麼辦呢?看醫生嗎?吃止痛藥嗎?不必啊!不要太早起床就好了啊!
▌第三個問題:《金剛經》裡常有「所謂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的句法,這樣一下子是,一下子不是,又一下子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沒錯!《金剛經》裡這樣的句法,的確經常出現。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又例如:「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還有一種,省略最後一段,也同屬這一句法。例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是把「是名佛法」省略了。
對於這一句法,我通常會這樣解釋:任何事物,任何眾生,皆蘊含「空性」。所謂「空性」,從消極面來說,就是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質。因為他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質,所以我們不能說它是什麼。因為當我們說它是什麼時,就是把它固定在某個本質上了。
然而,「空性」也可以從積極面來說,就是給某事物足夠的因緣,那麼它就可以在因緣中,轉化成為其他任何東西。
舉一個例子。例如我貪圖享樂,是個十足的俗人。可是,《金剛經》不會這樣說。用《金剛經》的說法會是:「所謂俗人,即非俗人。」因為「俗人」只是我困在當下因緣的一種表現形式。我也可能在某些師友的啟發下,掙脫出原有的因緣,改變生活方式,找到人生目標,變成一個修行人,不再是「俗人」了。我可以由「俗人」變成「非俗人」,這就證明了「俗人」並非我的本質,因為本質是不可改變的。
那麼「修行人」是我的本質嗎?也不是。我的本質只是「空性」。在足夠的因緣與時空條件下,「俗人」可以成為任何事物。「俗人」可以成為在地獄裡永難超生的餓鬼,也可以成為佛或菩薩。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明白什麼是「俗人」。故說:「所謂俗人,即非俗人,是名俗人。」
▌第四個問題:《金剛經》要我們不要執著,什麼都要放下,那是不是我們就不要追求了,也不要努力了,輕鬆過生活就好?
放下一切追求這件事,老實說,非常困難,一點也不容易。例如我看過一個影片,有個年輕人,辭去城市的工作,跑去終南山,獨自住在一個山洞裡修行,他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台幣三四百元。他自己種菜,自己煮飯,每日讀經打坐,久久才下一次山購買補給。這位年輕人放下很多世俗的追求,但是,他並非不努力,相反地,他很努力,甚至比那些有追求的人還更努力。所以,放下,並不等於不努力,也不是躺平,消極懈怠地生活。
放下執著的意思是,當我們覺得什麼一定是對的,什麼一定是錯的,什麼一定是好的或壞的時,不妨退一步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當我們覺得事情一定要這樣,絕不可以那樣時,不妨也退一步問自己,真的只能這樣嗎?
這個「退一步」,並提出一個懷疑,就是跟我們所執著的事情,拉開一個距離。當有這個距離時,我們就不會那麼理所當然的,被我們所執著的事情,牽著鼻子走,失去自主,完全受這一執著所控制。
當我們經常練習與執著保持一段距離之後,我們才慢慢有能力,真正放下執著。
作者簡介
繼以《易經》教人轉念之後,這位被譽為最能幫人提升生命智慧的講者,這次再以「放下」為主題與大家分享《金剛經》的智慧。從人人都有的「宗教性」開始,穿插歷史典故與人生小故事,讀者不需要任何國學或佛法根柢,就能很快抓住《金剛經》的精要,並心生嚮往,能實際在生活中運用,開始自己的人生修行之路。
開設《易經》、《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等讀書會,與同好分享心得。其餘有聲課程請上中廣「孜孜線上聽」訂閱。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