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图情论文:《文史研究生的数字人文学术动机、需求与学术原语》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 ——培根

在数字时代,数字人文学术研究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段青玉、王晓光和梁梦丽三位学者联合撰写的论文《文史研究生的数字人文学术动机、需求与学术原语》探讨了文史领域研究生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行为与需求。通过对27名研究生的访谈,研究团队揭示了数字人文如何激发学术动机并满足其需求,为优化数字学术服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文史研究生的核心情景要素

  1. 个人特质

    • 数字素养:掌握数字技术的能力。

    • 学术素养:专业知识的积累。

    • 学术社交:周围人的技术支持。

  2. 科研环境

    • 物理环境:如数字工具对古文处理的效果。

    • 学科规范:学术界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态度。

  3. 任务情境

    • 研究目标:具体研究任务。

    • 课程作业:学术课程的要求。

    • 项目课题:课题任务的需求。

文史研究生的数字人文学术动机

研究表明,文史研究生在开展数字人文研究时,受到多方面的动机驱动:

  1. 学术积累:通过使用数字工具,研究生能够更快地了解新知识、认识研究对象并积累研究材料。
  2. 提高效率和效果:数字工具帮助他们更便捷地选题、发现和处理材料,并提供可信的论据。
  3. 方法认知期待:期待通过新方法实现学术创新。
  4. 科研遵从:满足课程作业或课题任务的要求。
  5. 机会主义:通过研究获取课题资金或发表论文。
  6. 社交影响:受导师和朋友的影响,激发他们使用数字工具。
  7. 自我实现:满足个人好奇心,发挥技能专长。

数字人文学术中的需求与挑战

研究团队发现,文史研究生在数字人文研究中有着多层次的信息需求:

  1. 资源评估:评估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权威性和全面性是研究的基础。
  2. 发现与获取:需要多样化的资源发现方式,如全面定位、语义关联定位和以图搜图等,并获取原始内容、溯源信息和相关资料。
  3. 数据收集与处理:希望通过自动化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文本清理,提高研究效率。
  4. 比较与注释:需要细致的比较和注释功能,以支持复杂的学术分析。
  5. 工具使用与协作:要求数字工具具有易用性、安全性和强大的功能性,并希望有更多的技术培训和学术合作机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文献

  • 段青玉,王晓光,梁梦丽.文史研究生的数字人文学术动机、需求与学术原语[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01):124-136.DOI:10.13366/j.dik.2023.01.124.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是希望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