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授權展浸大生原創作品亮相
2025-04-24 00:00
浸大互動媒體系高級講師蘇慧怡表示,傳理學院互動媒體系的16名學生獲香港貿易發展局邀請,今年首次在「香港國際授權展」設立的「香港授權新力量」展區中,展出共7個原創作品。她希望學生可以藉此累積實戰經驗,同時讓他們有機會與業界建立聯繫,為進軍授權市場創造機會。
「港人可做國際知名品牌」
其中一隊的參展動畫作品為《留離》,創作者之一、浸大傳理學學士(榮譽)電影主修(動畫及媒體藝術專修)四年級學生王徽雅指,該作品講述一個人類小孩與收養她的妖精親人之間的關係,同時涵蓋戰爭、環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等議題。王徽雅表示,作品參考了動畫《奧術》風格,並希望通過參展證明學生也能創作出高水準的作品,「不一定要大公司才能做到如《奧術》的動畫。」
同系四年級學生劉靖楠則以作品《重拾無悔》參展,故事講述主角Steve生前是一名閃避球運動員,但未實現贏得比賽的願望便離世,於是在離世後繼續圓夢。劉靖楠希望通過展覽讓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並以由香港藝術家創作的「Labubu」為例,表示原來「香港人都可以做一個國際知名的品牌」,希望未來亦有機會為自己創作的角色推出相關的周邊商品。
問及近期以人工智能(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引起熱議,會否覺得取替人類創作,劉靖楠認為,AI只能作為表達藝術作品的生產工具,「(創作品的)畫面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創作概念,即想表達甚麼訊息」。然而,他亦認為AI是未來趨勢,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學習AI,要不然或會「落後」。
講師:港具優勢利IP商品化
蘇慧怡認為,AI生成的圖片像「即食麵」般快捷,但成品單調,未必能達到人類創作的細緻程度,甚至可能導致審美疲勞。她形容人類參與創作的作品就如「細心熬製的湯」,能賦予作品獨特價值。
談及香港IP創作發展,蘇慧怡認為,香港獨特的文化氛圍、國際化定位及對版權問題的重視,皆有助創作作品商品化。但她指本港在商業合作及法律配套等方面仍需加強,「讓本地創作作品有更多人看到」,而非「只流於數碼檔案」。她呼籲社會提供更多資源支持本地創作者,助力香港作品邁向國際舞台,從而推動創意產業發展。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