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胖子」死亡風險更高 醫示警:4大原則降體脂

一名45歲金融業女主管,BMI為20,在標準範圍內,但健檢報告的三酸甘油脂出現紅字。進一步測量後發現,體脂率高達35%,且有中度脂肪肝,糖化血色素和胰島素阻抗偏高,屬於糖尿病高風險族群。醫師警告,看起來不胖,BMI也正常,但體脂卻過高的「瘦胖子」,心血管死亡風險比肥胖者高52%。
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表示,「瘦胖子」的健康風險超乎想像,雖然外表看起來正常甚至偏瘦,卻隱藏著與肥胖者一樣的代謝風險,包括高血脂、胰島素抗性。且因內臟脂肪多,容易有脂肪肝及慢性發炎問題,更要小心糖尿病找上門。
陳威龍表示,全球約有45%的人屬於「瘦胖子」(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這類族群雖然BMI介於18.5至24.9的正常範圍,但體脂率偏高,男性>25%、女性>30%,容易合併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指標異常,因而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根據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期刊研究顯示,「瘦胖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瘦胖子」因為長期運動量不夠、營養不均,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隨著年紀增加;50到64歲的風險是20到34歲的3倍,65歲以上甚至高達4倍。
肥胖者因體態明顯,比較容易警覺健康問題,進而尋求治療、進行體重控制。而「瘦胖子」族群普遍有腹部脂肪堆積、肌肉量不足的特徵,但因為體重正常而低估健康風險。陳威龍說,多數「瘦胖子」無察覺身體慢性發炎、免疫力下降,容易疲勞、生病,直到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才驚覺嚴重性。
「瘦胖子」的成因跟飲食失調、壓力過大、運動量不足有關,這些因素都會增加內臟脂肪。另外,運動量不足易導致肌肉流失和退化,影響新陳代謝中的蛋白質儲存、血糖調整,當血糖波動不穩定時,恐加速糖尿病惡化。
如何擺脫瘦胖子?陳威龍提醒,這4招可以降低內臟脂肪。
1.均衡飲食:減少精緻糖與加工食品攝取,多選用原型食物並採用「211餐盤法」均衡飲食,幫助穩定血糖。
2.運動習慣:進行快走、游泳有氧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重訓、深蹲阻力訓練可增加肌肉量,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3.充足睡眠:維持規律就寢作息,每晚睡滿6至8小時,有助於穩定荷爾蒙分泌。
4.健康檢查:定期監測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數值,建議檢測胰島素阻抗數值,及早發現潛在三高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