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dk18/dpdk-stable-18.11.5/usertools/dpdk-setup.sh文件更改 Setup hugepage mappings for NUMA systems为什么变化的是HugePages_Surp的值
时间: 2023-12-17 21:02:26 浏览: 194
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背景信息和上下文,我不确定你想问的是什么。但是,我可以解释一下HugePages_Surp的含义和作用。
HugePages_Surp是用来设置系统上多余的HugePages的数量。在dpdk-setup.sh文件中,Setup hugepage mappings for NUMA systems这一步骤会计算出需要的HugePages数量,如果系统上存在多余的HugePages,那么就会将多余的HugePages数目设置为HugePages_Surp。
为什么要设置多余的HugePages呢?因为在DPDK应用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内存,而且需要预留一些内存空间以备不时之需。如果没有预留足够的内存空间,就会导致内存分配失败,从而影响应用性能。
所以,如果你修改了dpdk-setup.sh文件中的HugePages_Surp值,那么就是在调整系统上预留的HugePages数量。具体的调整方法和数值,需要根据你的系统配置和应用需求来确定。
相关问题
[root@localhost dpdk-stable-22.11.4]# ./usertools/dpdk-devbind.py --bind=igb_uio 02:02.0 02:03.0 Warning: no supported DPDK kernel modules are loaded Error: Driver 'igb_uio' is not loaded. [root@localhost dpdk-stable-22.11.4]#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用户在执行DPDK的dpdk-devbind.py脚本时遇到的问题。用户尝试将两个PCI设备(02:02.0和02:03.0)绑定到igb_uio驱动,但遇到了两个错误:警告说没有支持的DPDK内核模块加载,错误提示igb_uio驱动未加载。
首先,我需要确认用户的问题所在。错误信息明确指出igb_uio驱动没有加载。可能的原因是用户没有加载该内核模块,或者模块未正确编译安装。此外,警告信息提示没有支持的DPDK内核模块加载,可能涉及到其他驱动模块如vfio-pci的问题,或者系统配置的问题。
接下来,我应该回忆DPDK的相关知识。DPDK需要将网卡从原来的驱动(如ixgbe)解绑,绑定到用户空间的驱动,如igb_uio或vfio-pci。igb_uio是DPDK提供的一个内核模块,需要先编译并加载到内核中。而vfio-pci是Linux内核自带的驱动,适用于支持IOMMU的环境,可能更推荐使用。
用户可能按照某些教程或文档操作,但忽略了加载内核模块的步骤。或者他们在编译DPDK时没有构建这些内核模块。此外,权限问题也可能导致加载失败,需要root权限。
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
1. 检查igb_uio模块是否存在,可能需要先编译DPDK的内核模块。
2. 加载igb_uio模块,使用modprobe或insmod。
3. 如果igb_uio有问题,改用vfio-pci驱动,并确保IOMMU启用。
4. 确保用户有足够的权限执行这些操作,可能需要使用sudo。
另外,用户可能没有正确设置环境,比如编译DPDK时是否启用了kmod选项,或者是否安装了必要的依赖包,如kernel-devel等,用于编译内核模块。
需要分步骤指导用户,首先确认内核模块的状态,然后加载正确的驱动,最后重新执行绑定命令。同时,提供备用方案,比如使用vfio-pci,可能更简单,特别是如果用户的环境支持IOMMU的话。
还要注意错误信息中的“Warning: no supported DPDK kernel modules are loaded”,这可能提示用户没有加载任何DPDK支持的内核模块,如igb_uio或vfio。需要确保至少有一个驱动模块已加载。
最后,用户可能需要检查DPDK的编译配置,确保在内核模块构建时启用了相关选项,比如通过meson配置中的enable_kmods参数。</think>---
### **问题分析**
您在执行 `dpdk-devbind.py` 绑定网卡时遇到两个关键错误:
1. **警告**: `no supported DPDK kernel modules are loaded`
➠ 系统未加载任何 DPDK 支持的内核模块(如 `igb_uio` 或 `vfio-pci`)。
2. **错误**: `Driver 'igb_uio' is not loaded`
➠ `igb_uio` 驱动未加载到内核中,导致无法绑定设备。
---
### **解决方案**
分步操作如下:
---
#### **步骤 1: 确认内核模块状态**
首先检查 `igb_uio` 模块是否已加载:
```bash
lsmod | grep igb_uio
```
- **若无输出**:说明模块未加载,需手动加载。
- **若有输出**:跳过步骤 2。
---
#### **步骤 2: 加载 `igb_uio` 驱动**
需完成以下操作:
##### **(1) 编译 DPDK 内核模块**
如果尚未编译 `igb_uio`:
```bash
# 进入 DPDK 源码目录
cd dpdk-stable-22.11.4
# 编译内核模块(确保已安装 kernel-devel)
meson build
ninja -C build
# 安装内核模块
sudo ninja -C build install
```
##### **(2) 手动加载 `igb_uio`**
```bash
sudo modprobe uio
sudo insmod build/kernel/linux/igb_uio/igb_uio.ko
```
- **若报错 "Invalid module format"**:
当前内核版本与编译模块时的内核头文件不匹配,需安装匹配的 `kernel-devel` 包。
---
#### **步骤 3: 验证模块加载**
再次检查模块是否加载成功:
```bash
lsmod | grep igb_uio
```
- **预期输出**:
`igb_uio` 和 `uio` 模块应显示在列表中。
---
#### **步骤 4: 重新绑定网卡**
```bash
sudo ./usertools/dpdk-devbind.py --bind=igb_uio 02:02.0 02:03.0
```
- **若仍失败**,尝试使用 `vfio-pci` 驱动(无需编译内核模块,但需启用 IOMMU)。
---
### **替代方案:使用 `vfio-pci` 驱动**
若 `igb_uio` 加载困难,推荐改用 `vfio-pci`(需 BIOS 启用 **VT-d/IOMMU**):
#### **(1) 启用 IOMMU**
编辑 `/etc/default/grub`,在 `GRUB_CMDLINE_LINUX` 添加:
```bash
intel_iommu=on # Intel CPU
或
amd_iommu=on # AMD CPU
```
更新 GRUB 并重启:
```bash
sudo 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sudo reboot
```
#### **(2) 加载 `vfio-pci` 驱动**
```bash
sudo modprobe vfio-pci
```
#### **(3) 绑定网卡**
```bash
sudo ./usertools/dpdk-devbind.py --bind=vfio-pci 02:02.0 02:03.0
```
---
### **常见问题处理**
| 问题 | 解决方案 |
|-----------------------------------|------------------------------------------------------------------------|
| **"Invalid module format" 错误** | 安装与当前内核版本匹配的 `kernel-devel` 包,重新编译 DPDK。 |
| **无法加载 `vfio-pci`** | 检查 BIOS 中是否启用 VT-d/IOMMU,并确认 GRUB 配置已更新。 |
| **权限不足** | 使用 `sudo` 执行命令,或将用户加入 `kvm` 组:`sudo usermod -aG kvm $USER`。 |
---
### **总结**
- **核心问题**: `igb_uio` 内核模块未加载。
- **推荐方案**: 优先使用 `vfio-pci` 驱动,避免内核模块兼容性问题。
- **验证绑定状态**: 执行以下命令确认设备绑定成功:
```bash
./usertools/dpdk-devbind.py --status
```
configure:6757: arm-himix410-linux-gcc -o conftest -g -O2 conftest.c ../libpcap-1.10.5/libpcap.a -lnl-genl-3 -lnl-3 >&5 /opt/hisi-linux/x86-arm/arm-himix410-linux/host_bin/../lib/gcc/arm-linux-gnueabi/7.3.0/../../../../arm-linux-gnueabi/bin/ld: cannot find -lnl-genl-3 /opt/hisi-linux/x86-arm/arm-himix410-linux/host_bin/../lib/gcc/arm-linux-gnueabi/7.3.0/../../../../arm-linux-gnueabi/bin/ld: cannot find -lnl-3
<think>嗯,用户现在遇到了一个新的错误,是关于链接器找不到`-lnl-genl-3`和`-lnl-3`这两个库的问题。之前他们的问题是关于`pcap_loop`检测失败,现在可能是在解决那个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依赖项缺失的问题。需要先理解这两个库是什么,为什么会找不到。
首先,`-lnl-genl-3`和`-lnl-3`指的是libnl-genl-3和libnl-3,属于Netlink通信库,用于Linux内核和用户空间之间的通信。在交叉编译时,链接器找不到这些库,说明目标平台的系统库中可能没有安装这些库,或者交叉编译工具链的路径没有正确配置。
接下来,用户提供的错误信息中的路径是`/opt/hisi-linux/x86-arm/arm-himix410-linux/...`,看起来是海思的交叉编译工具链。需要确认交叉编译环境是否安装了libnl库,或者是否正确指定了库的路径。
可能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是交叉编译的sysroot中没有这些库;其次是编译tcpdump或libpcap时没有正确配置依赖项;或者是在配置过程中错误地启用了某些需要libnl的功能,但实际上目标平台并不需要这些功能。
解决方案方面,首先应该检查交叉编译工具链的sysroot目录下是否存在这些库。如果不存在,可能需要安装对应的交叉编译版本的libnl库。或者,如果用户不需要Netlink支持,可以在配置时禁用相关选项,比如在编译libpcap时加上`--without-libnl`。
另外,用户可能在之前的步骤中正确编译了libpcap,但此时在链接tcpdump时遇到了新的依赖问题,说明libpcap可能依赖了这些库,而交叉编译环境中没有。因此,需要确认libpcap的编译配置是否正确,是否不必要地启用了libnl的支持。
如果用户无法获取这些库,可能需要调整配置参数,避免依赖它们。例如,在配置libpcap时使用`--without-libnl`来禁用对libnl的依赖,从而避免链接这些库。或者在编译tcpdump时,确保链接器能够找到正确的库路径,通过设置LDFLAGS环境变量来指定库的位置。
此外,用户可能需要检查他们的交叉编译工具链是否完整安装,是否有缺失的库文件,或者是否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包来支持这些依赖。
总结来说,解决步骤可能包括:确认libnl库是否存在,安装或交叉编译libnl库,或者在配置时禁用相关功能,调整链接路径等。需要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指导用户逐步排查。</think>---
### 一、错误解析
你遇到的链接错误信息表明:交叉编译工具链在尝试链接 `libnl-genl-3` 和 `libnl-3` 时失败。这两个库属于 **Linux Netlink 通信库**,常用于网络协议栈开发。错误的核心原因是:
```bash
/opt/hisi-linux/.../bin/ld: cannot find -lnl-genl-3
/opt/hisi-linux/.../bin/ld: cannot find -lnl-3
```
**根本问题**:
交叉编译环境中的链接器(`arm-himix410-linux-gcc`)未找到目标平台(ARM)的 `libnl` 库,或未正确配置库搜索路径。
---
### 二、系统性解决方案
#### 步骤 1:验证交叉编译环境中的 libnl 库
1. **检查交叉编译工具链的 sysroot 路径**
根据错误中的路径 `/opt/hisi-linux/x86-arm/arm-himix410-linux/...`,定位到交叉编译的 sysroot 目录:
```bash
export SYSROOT=/opt/hisi-linux/x86-arm/arm-himix410-linux/target
```
检查是否存在 `libnl` 库:
```bash
ls $SYSROOT/usr/lib/libnl-3*
# 期望输出:libnl-3.so、libnl-genl-3.so 等
```
2. **若无库文件**:
需要手动为 ARM 平台交叉编译 `libnl`,步骤如下:
```bash
# 下载源码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thom311/libnl.git
cd libnl
# 配置交叉编译
./configure \
--host=arm-himix410-linux \
--prefix=$SYSROOT/usr \
--disable-static
make && make install
```
#### 步骤 2:调整 tcpdump/libpcap 编译参数
若已确认 `libnl` 存在,但链接器仍无法找到,需显式指定库路径:
```bash
# 在编译 tcpdump 前设置环境变量
export LDFLAGS="-L$SYSROOT/usr/lib -Wl,-rpath-link=$SYSROOT/usr/lib"
export LIBS="-lnl-3 -lnl-genl-3"
```
#### 步骤 3:禁用非必要依赖(备用方案)
如果目标平台无需 Netlink 支持,可在编译 `libpcap` 时关闭此功能:
```bash
# 重新配置 libpcap
cd /path/to/libpcap-src
./configure \
--host=arm-himix410-linux \
--prefix=$SYSROOT/usr \
--without-libnl # 关键参数
make clean && make install
```
---
### 三、错误复现与调试
1. **手动测试链接**
尝试独立编译一个最小测试程序,验证 `libnl` 是否可用:
```c
// test.c
#include <netlink/netlink.h>
int main() {
struct nl_sock *sk = nl_socket_alloc();
return 0;
}
```
编译命令:
```bash
arm-himix410-linux-gcc test.c -o test -lnl-3 -lnl-genl-3
```
2. **检查动态库依赖**
使用交叉编译工具链的 `readelf` 检查生成的二进制文件:
```bash
arm-himix410-linux-readelf -d /path/to/test | grep NEEDED
```
---
### 四、根本原因扩展
- **海思工具链的局限性**:某些厂商提供的工具链可能未包含完整动态库,需手动补充。
- **隐式依赖问题**:`libpcap` 可能通过 `--enable-remote` 或 DPDK 支持间接依赖 `libnl`。
---
### 五、替代方案
1. **静态链接**:
强制静态链接 `libnl`,避免运行时依赖:
```bash
export LDFLAGS="-static -L$SYSROOT/usr/lib"
```
2. **使用供应商提供的库**:
联系海思技术支持,获取适配该工具链的 `libnl` 预编译包。
---
通过上述步骤,可系统性解决 `libnl` 链接失败问题。核心在于确保交叉编译环境中库的完整性和路径正确性。若需进一步优化,建议通过 `strace` 跟踪编译过程以观察文件访问行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