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python】写【文该列表为需要的零件列表,构建编号+件号为零件名称,厚度为零件厚度,长度和宽度为零件宽度,其中一组数*一组数为变截面零件,数量为零件数量。我需要将这些零件进行套入尺寸为板长可定尺,板宽1500mm,规格(厚度和材质)与零件一致的板材中。接下来,根据上诉条件我需要进行排版,其中排版方案可以单一零件排版,也可以多种零件进行排版。要详细说明每一张板材的排版方式,例如2*零件名+1*零件名。第一目的为高利用率。以板厚(升序处理),板宽,板长,板材数量,排版方式出一份表格。本相似度分析】的代码。
时间: 2025-06-20 12:20:01 浏览: 17
<think>嗯,用户想用Python处理零件列表,然后排版到板材里,目标是高利用率。首先,我需要理解他的需求。他给的零件信息包括构建编号、件号、名称、厚度、长度、宽度,还有数量。其中变截面零件用一组数*一组数表示,可能需要处理成具体的尺寸?比如,如果零件宽度是“200*300”,那可能是指变截面,但用户没详细说明,可能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暂时假设是处理成两个数值,或者作为特殊标记。
然后板材的尺寸是板长可定尺,板宽固定1500mm,材质和厚度与零件一致。所以排版时要考虑相同厚度和材质的零件放在同一板材里。用户需要排版方案,可以是单一零件或多个零件组合,详细说明每张板材的排版方式,比如2*A零件+1*B零件。最终输出表格,按板厚升序,板宽,板长,数量,排版方式排列,优先考虑利用率。
接下来,用户需要的是相似度分析的代码。但这里的“相似度分析”具体指什么?可能是指将零件在板材上进行最优排列,寻找最合适的组合以提高利用率。可能涉及二维矩形排样算法,比如贪心算法、遗传算法等,但这些算法比较复杂,尤其是多零件组合的情况。用户可能需要一个简化的版本,因为实现完整的二维排样算法需要大量代码。
考虑到时间和复杂度,可能需要采用贪心策略,按零件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优先放置大零件,然后尽量填充剩余空间。但如何组合多种零件呢?可能需要遍历可能的组合,找出利用率最高的组合方式。或者先按单一零件排版,计算所需板材数量,再尝试混合排版,比较哪种更优。
但用户的需求是输出每张板材的具体排版方式,所以需要记录每张板材上放了哪些零件及数量。这可能涉及到生成每个板材的排版方案,并统计总板材数量。
现在,如何用Python实现?可能需要以下步骤:
1. 数据预处理:读取零件数据,处理变截面零件的尺寸,可能将长度和宽度分开存储。比如,将“200*300”拆分为长度和宽度,可能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旋转90度),但用户可能不允许旋转,需要确认。假设不能旋转,则直接按给定长宽处理。
2. 按厚度和材质分组:相同厚度和材质的零件才能放在同一板材里。因此,首先将零件按厚度和材质分组,每组单独处理。
3. 对每组内的零件进行排版优化:对于每个厚度/材质组,将零件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然后尝试将零件放入板材中,板材的长度可定,但宽度固定为1500mm。需要确定如何计算所需板材长度,以及如何组合不同零件。
这里可能需要一个算法,对于每个板材,尽可能多地放置零件,可以是单一类型或多个类型。例如,计算当前板材剩余宽度(1500mm)下,可以放置多少个当前零件的宽度,然后根据长度方向排列。或者考虑在长度方向上如何排列多个零件。
例如,如果一个零件的宽度是500mm,那么板材宽度1500mm可以放三个并排。此时,板材的长度需要根据零件的长度决定。如果三个零件长度都是1000mm,那么板材长度定为1000mm,这样三个零件横向排列,占满1500mm宽度,长度方向1000mm。
对于混合排版,比如一个零件A宽度300,零件B宽度400,那么300+400=700,剩余800mm无法再放,但可能叠加其他组合。或者考虑不同零件在长度方向上的排列,比如先放两个A(宽度300*2=600),然后放一个B(400),总宽度1000,剩余500,可能再放其他零件。
但这里需要明确排版的方向,是只能横向排列(零件的宽度方向沿板材的宽度方向),还是可以旋转。如果不可旋转,那么排版时每个零件的宽度必须小于等于板材宽度1500mm,而长度则累加在板材的长度方向。
或者,可能板材的宽度是1500mm,而排版时零件的宽度必须不超过1500mm。例如,假设板材的宽度为1500mm,长度可调整。当放置零件时,零件的宽度方向必须≤1500mm,而长度方向的总和即为板材的长度。例如,如果零件是长1000mm,宽500mm,那么放在板材上时,宽度方向是500mm,长度方向是1000mm。这样,板材的长度可以定为1000mm,而同一行可以放三个零件(500*3=1500),此时在宽度方向排满,长度方向为一个零件长度。
或者,如果零件的宽度超过1500mm,则无法放置。但用户提到板材宽度是1500mm,所以所有零件的宽度必须≤1500mm,否则无法排版。
因此,排版时需要将零件的宽度≤1500mm,然后将同一行(宽度方向)尽可能排满,再在长度方向累加。例如,一个板材的长度为L,由多个行组成,每行的高度是零件的高度(即零件的长度),宽度总和不超过1500mm。
但这样的二维排样比较复杂,可能需要更高级的算法。但用户可能希望简化处理,比如将每个板材视为一维排样,即在长度方向排列零件,而宽度方向只要零件的宽度不超过1500mm。这样,每个板材的长度是各零件长度的总和,而每个零件的宽度必须≤1500mm。但这可能不太实际,因为实际排样需要考虑二维布局,但用户可能希望简化。
或者,用户可能希望将零件在板材上排列成多行,每行的总宽度不超过1500mm,每行的高度由该行中零件的最大长度决定。然后板材的总长度是各行高度的总和。这种情况下,算法需要将零件分组到不同的行,并计算总长度。
这可能比较复杂。例如,对于每个板材,首先将零件按宽度排序,尝试在每行中放置尽可能多的零件(宽度总和≤1500),然后计算该行的最大长度,累加到板材的总长度。这需要二维排样的算法,比如类似bin packing的算法。
但实现这样的算法需要较多代码,可能超出用户预期的范围。因此,可能需要简化问题,假设每个板材只能放置同一类型的零件,按行排列,每行尽可能多放,这样计算所需板材数量。
例如,对于零件A,宽度500,长度1000。每行可以放3个(3*500=1500),所以每行需要长度1000。每个板材的长度为1000,可以放多行?或者板材的长度可以定尺,即任意长度。例如,如果用户需要10个零件A,每个板材可以放3行,每行3个,那么每个板材放9个,剩下的1个需要另一个板材。但这样板材的长度是3*1000=3000mm?或者,板材的长度是定尺的,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所以每个板材的长度是行数乘以零件长度。
但用户可能希望每张板材的长度是根据排版情况而定,例如,如果放3行,每行零件长度是1000,那么板材总长度是3*1000=3000mm。这样,板材的尺寸是1500mm(宽)*3000mm(长),厚度与零件一致。
这种情况下,排版方案可以是每个板材放3行,每行3个零件A,共9个,利用率是(9*500*1000)/(1500*3000) = (4,500,000)/(4,500,000)=100%。但如果有余数,比如10个零件,需要两个板材,第二个放1个,利用率低。
但如何混合不同零件呢?比如,板材上可以放零件A和零件B,只要它们的总宽度不超过1500mm每行,并且材质和厚度相同。例如,零件A宽500,零件B宽700,那么一行可以放A+B(500+700=1200),剩余300无法利用。该行的长度由两者的最大长度决定。假设A长1000,B长800,则该行长度为1000,板材的总长度累加1000。此时,该板材的总长度是1000,宽度1500,材料厚度一致。然后继续排下一行。
这样的排样方式可能更高效,但实现起来需要处理组合优化问题。对于每个可能的零件组合,计算如何排列以最小化总板材面积。
考虑到时间限制,可能先实现单一零件的排版,计算每种零件所需的板材数量,然后再尝试混合排版,找出更优的组合。但混合排版的算法比较复杂,可能需要启发式方法。
现在,用户需要的是代码实现,所以可能需要一个简化的版本,使用贪心算法,按零件面积排序,优先处理大零件,并尝试在板材中尽可能多地放置,然后处理剩余零件。
接下来,数据结构方面,每个零件有厚度、材质、长度、宽度、数量。需要按厚度和材质分组。然后对于每组内的零件,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然后,对于每个组,处理每个零件,计算如何排版到板材中。例如,对于零件i,计算每行可以放多少个(板材宽度1500//零件宽度),然后每行的数量。每行的长度是零件的长度。然后每个板材可以放多行,直到数量满足。
例如,零件A:宽500,长1000,数量10。每行可以放3个,所以每行需要长度1000。每个板材可以放置的行数由所需数量决定。例如,3行*3个=9个,剩余1个需要另一个板材,长度1000。
这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需要处理余数。但这种方法只考虑单一零件的排版,可能无法处理混合排版的情况。
如果要处理混合排版,可能需要考虑组合不同的零件,例如在同一行中放置多个不同零件,只要总宽度不超过1500mm。例如,零件A宽500,零件B宽700,同一行放A+B,总宽度1200,剩余300无法使用。该行的高度由两者的最大长度决定,比如A长1000,B长800,则该行高度1000,总板材长度增加1000。
这种情况下,同一板材可以包含多行,每行可以是不同零件的组合。但如何找到最优的组合方式,使得总利用率最高,这可能需要复杂的算法。
鉴于时间和复杂度,可能需要在代码中实现单一零件的排版,并简单尝试混合排版,比如尝试将两个零件组合排在一行,如果它们的总宽度不超过1500,并且材质厚度相同。
但用户可能希望得到更详细的排版方案,比如每张板材上放了哪些零件及数量,例如2*A +1*B。因此,需要记录每个板材的排版方式。
可能的代码结构:
1. 读取零件数据,处理变截面零件(可能拆分为两个尺寸,但用户可能需要明确如何处理,比如取最大值或分开处理?暂时假设宽度和长度是分开的,变截面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用户可能希望将其视为一个零件的两个尺寸,例如长度和宽度可能互换?但用户没有说明,所以暂时假设宽度是固定的,比如变截面零件的宽度为其中一个值,而长度为另一个值?或者可能用户希望变截面零件需要特殊处理,比如在排版时考虑两种尺寸,但这里可能需要进一步明确。但用户的问题描述中提到“一组数*一组数为变截面零件”,可能表示零件的宽度是变截面,例如宽度是200*300,可能意味着在排版时可以选择200或300作为宽度,另一个作为长度?或者可能是指零件的宽度是变化的,但用户没有详细说明,所以可能需要假设变截面零件的宽度和长度是两个不同的值,排版时可以旋转,即可以交换长和宽。例如,如果零件尺寸是200*300,那么排版时可以选择200宽、300长,或者300宽、200长,以更好地适应板材宽度1500mm。这种情况下,算法需要考虑零件的可能旋转,选择最优的方向以最大化利用率。
这增加了算法的复杂性,因为每个变截面零件有两种可能的尺寸方向。但用户是否允许旋转?需要确认,但根据问题描述,用户可能允许,所以需要处理。
因此,在数据预处理时,对于变截面零件,需要生成两个可能的尺寸(原始和旋转后的),并在排版时选择最优的方向。
这进一步增加了算法的复杂度,因为每个变截面零件有两种可能的尺寸,需要在排版时选择最佳方向。
综上所述,整个问题涉及多个步骤和复杂的算法,可能需要分步骤实现:
1. 数据预处理:解析零件尺寸,处理变截面,生成可能的尺寸选项(允许旋转)。
2. 按厚度和材质分组。
3. 对每个组内的零件进行排版优化,考虑单一和混合排版,允许旋转,以最大化利用率。
4. 生成每张板材的排版方案,并统计总数量和利用率。
由于实现完整的二维排样算法非常复杂,可能需要使用现有的库或简化方法。
但用户希望用Python编写代码,所以可能需要寻找现有的二维排样库,或者实现一个简化版本。
经过搜索,发现有一些Python库如rectpack来处理矩形排样问题。rectpack是一个矩形打包库,支持多种算法,可以尝试使用它。
因此,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使用rectpack库来实现排版,然后生成所需的表格。
但需要先安装rectpack:pip install rectpack
然后,代码的大致步骤:
1. 解析零件数据,处理变截面,生成可能的尺寸(考虑旋转)。
2. 按厚度和材质分组。
3. 对每个组,使用rectpack进行排样,生成板材的排版方案。
4. 统计每个板材的排版方式、数量、板长等,生成表格。
但需要具体实现如何处理变截面,以及如何将结果转换为用户需要的格式。
接下来,处理变截面零件:比如,如果一个零件的宽度是“200*300”,则需要拆分为两个可能的尺寸:200x300和300x200,在排样时选择更优的方向。
因此,在预处理时,对于每个变截面零件,生成两个可能的矩形选项,并在排样时选择能够更好适应板材宽度的方向。
但是,这可能导致同一个零件在排样时被分割为两种不同尺寸,需要记录实际使用的方向。
此外,rectpack库需要输入矩形的宽度和高度,以及数量。板材的尺寸是宽度固定1500mm,长度可调整,但rectpack通常处理固定大小的容器(bin),但在这里,板材的宽度固定,长度可以任意,因此可能需要将问题转化为将零件排列成宽度不超过1500mm,长度可调整的板材,每块板材的高度(即长度方向)由排样结果决定。
或者,将板材视为无限高度(长度)的条带,进行条带装箱(strip packing)问题,目标是最小化总高度(即板材的总长度)。但 rectpack 是否支持这种模式?
查看rectpack文档,发现它支持多种装箱模式,包括Guillotine(裁切)和不同的排序策略。对于条带装箱,可能需要设置板材的宽度为固定(1500),高度为无限,然后算法尝试将矩形放入,按一定顺序排列,并计算总高度(即板材长度)。
因此,代码的大致步骤:
对于每个厚度/材质组:
- 收集所有该组的零件,处理变截面为多个可能的尺寸(允许旋转),并为每个尺寸创建矩形。
- 将每个矩形的数量乘以零件数量,例如,如果一个变截面零件有2种方向,数量为5,则生成10个矩形(但需要考虑如何分配数量,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处理,比如每个方向的数量可以灵活分配,以优化利用率)。
或者,更简单的方法是,对于每个变截面零件,在排样时动态选择方向,以最大化利用率。这可能需要自定义逻辑,因为rectpack可能无法自动处理。
因此,可能需要在生成矩形列表时,为每个变截面零件生成两个可能的矩形,并让算法选择最佳方向。例如,对于一个变截面零件数量为5,生成10个矩形(每个方向5个),然后在排样时自动选择合适的方向。
但这样处理可能导致数量翻倍,需要进一步调整。例如,如果排样时使用了3个方向A和2个方向B,则总共5个,符合数量要求。但如何确保总数不超过原数量?
这可能比较复杂,因此可能需要另一种方法:在排样时,对于每个变截面零件,可以选择方向,并在排样过程中动态决定,但这样需要自定义算法,而rectpack可能无法直接支持。
因此,可能需要简化处理:对于变截面零件,选择最佳方向(使得宽度≤1500mm,并且尽可能减少浪费),然后固定该方向,不再旋转。例如,对于尺寸200*300,选择宽度300,高度200,这样宽度300更接近1500,可以多放几个?或者选择较小的宽度,以允许更多的行内放置?
例如,如果选择宽度200,那么1500//200=7个,每行7个,总宽度1400,剩余100。而如果选择宽度300,1500//300=5个,总宽度1500。显然,后者更好,因为无剩余空间。因此,对于变截面零件,应选择使得宽度方向尽可能填满板材宽度的方向。
因此,在预处理时,对于变截面零件,计算两种方向的宽度,选择其中较小的的宽度,使得在板材宽度1500mm下能放入更多个。或者,选择使得(板材宽度 // 零件宽度)最大的方向。
例如,尺寸200*300:
方向1:宽200,长300 → 1500//200=7个,总宽7*200=1400,剩余100。
方向2:宽300,长200 → 1500//300=5个,总宽5*300=1500,无剩余。
因此,方向2更优,因为能放5个,无剩余空间。所以,对于变截面零件,选择使得板材宽度方向能放入最多数量的方向,即最大 (板材宽度 // width) ,其中width是零件的可能宽度(原始或旋转后的)。
因此,在预处理时,对于每个变截面零件,确定最佳方向,固定为该方向,后续处理为非变截面零件。
这可能简化问题,但可能不是最优解,因为某些情况下混合使用不同方向可能更优。但为了简化,暂时这样处理。
因此,预处理步骤:
对于每个零件,如果宽度是变截面(包含*),则拆分为两个可能的宽度和长度,选择其中在板材宽度1500mm下能放入更多数量的那个方向。例如:
原宽度为w*h,计算两种方向:
方向1:width = w, height = h → 数量_per_row = 1500 // w
方向2:width = h, height = w → 数量_per_row = 1500 // h
选择数量_per_row较大的方向。如果相等,选择面积较小的方向?或者高度较小的?或者随机?假设选择数量_per_row较大的方向,如果相同,选择面积较大的(更可能填满空间)。
这可能需要在代码中实现。
处理完所有变截面零件的方向后,将它们视为普通零件,宽度和长度确定。
然后,按厚度和材质分组,每组内的零件进行排样。
接下来,使用rectpack库进行条带装箱(strip packing),板材宽度固定为1500mm,高度(即板材长度)可无限扩展。算法目标是将所有矩形放入一个或多个条带(板材)中,每个条带的宽度为1500,高度由排样结果决定。
rectpack的Packer类可以添加多个bin(板材),每个bin的尺寸是(宽度,最大高度),但这里需要高度可以无限扩展,所以可能需要设置一个非常大的高度,例如100000mm,然后只使用实际需要的高度。
或者,rectpack支持创建bin时指定允许旋转,但这里已经预处理了方向,因此不需要旋转。
代码步骤:
1. 导入库:
```python
from rectpack import newPacker
import pandas as pd
```
2. 数据预处理:
假设零件数据存储在列表中,例如:
parts = [
{'构建编号': 'A1', '件号': '001', '名称': '零件A', '厚度': 5, '宽度': '200*300', '长度': 1000, '数量': 10},
{'构建编号': 'B1', '件号': '002', '名称': '零件B', '厚度': 5, '宽度': 400, '长度': 800, '数量': 5},
# 更多零件...
]
对于每个零件,处理宽度:
def process_part(part):
width = part['宽度']
length = part['长度']
quantity = part['数量']
if '*' in str(width):
w, h = map(int, width.split('*'))
# 计算两种方向的数量_per_row
dir1_per_row = 1500 // w
dir2_per_row = 1500 // h
# 选择数量_per_row较大的方向
if dir1_per_row >= dir2_per_row:
final_width = w
final_length = h
else:
final_width = h
final_length = w
else:
final_width = int(width)
final_length = length
return {
'名称': part['名称'],
'厚度': part['厚度'],
'材质': part.get('材质', '默认'), # 假设数据中有材质字段
'宽度': final_width,
'长度': final_length,
'数量': quantity
}
processed_parts = [process_part(p) for p in parts]
然后按厚度和材质分组:
groups = {}
for p in processed_parts:
key = (p['厚度'], p['材质'])
if key not in groups:
groups[key] = []
groups[key].append(p)
3. 对每个组进行排样:
对于每个组,收集所有需要排样的矩形,然后使用rectpack进行排样。
results = []
for key in sorted(groups.keys(), key=lambda x: x[0]): # 按厚度升序
thickness, material = key
group_parts = groups[key]
# 创建所有矩形,数量为每个零件的数量
rectangles = []
for part in group_parts:
for _ in range(part['数量']):
rectangles.append((part['宽度'], part['长度'], part['名称']))
# 初始化Packer
packer = newPacker()
# 添加矩形,id为名称(可能重复,但这里只需要记录)
for i, r in enumerate(rectangles):
packer.add_rect(*r[:2], rid=f"{r[2]}_{i}")
# 添加板材,宽度1500,高度设为极大值,这里假设最大板材长度为30000mm
packer.add_bin(1500, 30000)
# 开始排样
packer.pack()
# 获取排样结果
all_rects = packer.rect_list()
# 统计每个板材的排版方式
# 每个板材由bindex标识,这里可能只有一个板材,因为高度极大,但可能添加多个
# 需要遍历所有板材
for bindex in range(packer.bin_count()):
# 获取该板材的所有矩形
rects_in_bin = [r for r in all_rects if r[5] == bindex]
# 如果没有矩形,跳过
if not rects_in_bin:
continue
# 计算板材的实际长度(最大y坐标)
max_y = max(r[3] for r in rects_in_bin)
bin_length = max_y
# 统计该板材中的零件数量及排版方式
part_count = {}
for r in rects_in_bin:
part_name = r[-1].split('_')[0]
part_count[part_name] = part_count.get(part_name, 0) + 1
# 将排版方式转换为字符串,如2*A +1*B
layout = ' + '.join([f"{count}*{name}" for name, count in part_count.items()])
# 记录结果
results.append({
'板厚': thickness,
'板宽': 1500,
'板长': bin_length,
'材质': material,
'排版方式': layout,
'板材数量': 1 # 每张板材计数为1
})
# 合并相同排版方式的板材,计算总数量
# 这里可能需要将相同板厚、材质、板长、排版方式的板材合并
final_table = {}
for res in results:
key = (res['板厚'], res['材质'], res['板长'], res['排版方式'])
if key not in final_table:
final_table[key] = res.copy()
final_table[key]['板材数量'] = 1
else:
final_table[key]['板材数量'] += 1
# 转换为列表并按板厚升序排序
final_list = sorted(final_table.values(), key=lambda x: x['板厚'])
# 生成DataFrame
df = pd.DataFrame(final_list, columns=['板厚', '板宽', '板长', '材质', '排版方式', '板材数量'])
print(df)
```
但上述代码存在一些问题:
1. 处理变截面零件时,可能选择了次优的方向,导致利用率不高。
2. rectpack的排样结果可能将多个零件放入一个板材,但该板材的长度可能被计算为所有行中的最大y坐标,这可能不正确,因为板材的长度应该是所有行高度的总和。
例如,如果两个零件被放置在同一个行(y坐标相同),则它们的最大y坐标是它们的y坐标加上高度。否则,如果上下排列,则板材长度是它们的y坐标之和。
因此,可能需要重新计算板材的实际长度,即所有矩形的y坐标加上其高度的最大值。
例如,每个矩形的y坐标是其在板材上的位置,高度是其长度。因此,板材的总长度是最大的y + height。
这可能正确,但需要确认。
此外,上述代码假设将所有矩形放入一个板材,但实际上,当板材长度超过30000mm时,可能无法容纳所有零件,因此可能需要动态添加多个板材。
因此,修改代码,每次排样时添加多个板材,直到所有矩形都被放置。
例如:
在每次排样时,不设置极大高度,而是使用实际需要的长度,然后重复添加新的板材直到所有矩形被放置。
或者,使用rectpack的自动分bin功能。
但rectpack的Packer默认情况下会尝试将所有矩形放入现有的bin中,如果放不下,会返回未放置的矩形。因此,可能需要循环直到所有矩形都被放置。
修改后的排样步骤:
for key in sorted(groups.keys(), key=lambda x: x[0]): # 按厚度升序
thickness, material = key
group_parts = groups[key]
# 创建所有矩形,数量为每个零件的数量
rectangles = []
for part in group_parts:
for _ in range(part['数量']):
rectangles.append((part['宽度'], part['长度'], part['名称']))
# 初始化Packer
packer = newPacker()
# 添加矩形
for i, r in enumerate(rectangles):
packer.add_rect(r[0], r[1], rid=f"{r[2]}_{i}")
# 循环添加板材,直到所有矩形被放置
while True:
# 添加一个新板材,宽度1500,高度很大,比如100000
packer.add_bin(1500, 100000)
# 执行排样
packer.pack()
# 检查是否所有矩形都被放置
if len(packer.rect_list()) == len(rectangles):
break
# 处理每个板材
for bindex in range(packer.bin_count()):
rects_in_bin = [r for r in packer.rect_list() if r[5] == bindex]
if not rects_in_bin:
continue
# 计算板材的实际长度:最大(y + height)
max_length = max(r[1] + r[3] for r in rects_in_bin)
# 统计零件数量
part_count = {}
for r in rects_in_bin:
part_name = r[-1].split('_')[0]
part_count[part_name] = part_count.get(part_name, 0) + 1
layout = ' + '.join([f"{v}*{k}" for k, v in part_count.items()])
results.append({
'板厚': thickness,
'板宽': 1500,
'板长': max_length,
'材质': material,
'排版方式': layout,
'板材数量': 1
})
然后,合并相同排版方式的板材,统计数量。
但rectpack的排样算法可能不会合并相同的排版方式,因此最终结果中可能有很多条目,需要根据板厚、材质、板长和排版方式合并。
此外,rectpack的排样结果可能不是最优的,因为不同的排序策略会影响结果。可以尝试不同的排序策略,比如按面积降序排序,以提高利用率。
在添加矩形时,可以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序:
rectangles_sorted = sorted(rectangles, key=lambda x: x[0]*x[1], reverse=True)
for r in rectangles_sorted:
packer.add_rect(r[0], r[1], rid=...)
这可能提高利用率。
综上,最终代码可能如下:</think>以下是一个基于Python的零件排版优化方案代码框架,使用`rectpack`库进行矩形排样:
```python
from rectpack import newPacker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itertools import groupby
def process_parts(parts):
"""
处理变截面零件并生成矩形列表
"""
processed = []
for p in parts:
try:
# 解析变截面零件
if '*' in str(p['宽度']):
w, h = map(int, p['宽度'].split('*'))
l = p['长度']
# 选择最佳方向
dir1 = (w, h)
dir2 = (h, w)
best_dir = max([dir1, dir2],
key=lambda x: (1500//x[0], x[0]*x[1]))
width, height = best_dir
else:
width = int(p['宽度'])
height = p['长度']
processed.append({
'name': p['名称'],
'thickness': p['厚度'],
'material': p.get('材质', '默认'),
'width': width,
'height': height,
'qty': p['数量']
})
except:
continue
return processed
def generate_layout(processed_parts):
"""
生成排版方案并返回结果表格
"""
# 按厚度(升序)和材质分组
sorted_parts = sorted(processed_parts,
key=lambda x: (x['thickness'], x['material']))
results = []
for key, group in groupby(sorted_parts,
key=lambda x: (x['thickness'], x['material'])):
thickness, material = key
group = list(group)
# 生成矩形列表(考虑数量)
rects = []
for p in group:
rects += [(p['width'], p['height'], p['name'])] * p['qty']
# 按面积降序排序
rects.sort(key=lambda x: x[0]*x[1], reverse=True)
# 初始化排样器
packer = newPacker()
# 添加矩形
for i, r in enumerate(rects):
packer.add_rect(*r[:2], rid=f"{r[2]}_{i}")
# 持续添加板材直到全部排完
while True:
packer.add_bin(1500, 100000) # 宽度固定1500,高度设为极大值
packer.pack()
if len(packer.rect_list()) == len(rects):
break
# 处理排样结果
for bindex in range(packer.bin_count()):
bin_rects = [r for r in packer.rect_list() if r[5] == bindex]
if not bin_rects:
continue
# 计算板材实际长度
max_length = max(r[1] + r[3] for r in bin_rects)
# 统计零件数量
counter = {}
for r in bin_rects:
name = r[-1].split('_')[0]
counter[name] = counter.get(name, 0) + 1
# 生成排版方案字符串
layout = '+'.join([f"{v}*{k}" for k, v in counter.items()])
results.append({
'板厚(mm)': thickness,
'板宽(mm)': 1500,
'板长(mm)': round(max_length, 2),
'材质': material,
'排版方案': layout,
'数量': 1
})
# 合并相同方案
df = pd.DataFrame(results)
final_df = df.groupby(['板厚(mm)', '板宽(mm)', '板长(mm)', '材质', '排版方案']).sum().reset_index()
return final_df.sort_values(by='板厚(mm)')
# 示例输入数据
input_data = [
{'名称': 'A', '厚度': 2, '宽度': '200*300', '长度': 500, '数量': 10},
{'名称': 'B', '厚度': 2, '宽度': 400, '长度': 800, '数量': 5},
{'名称': 'C', '厚度': 3, '宽度': 600, '长度': 1200, '数量': 8}
]
# 执行处理
processed = process_parts(input_data)
result_table = generate_layout(processed)
# 打印结果
print(result_table.to_markdown(index=False))
```
**代码说明:**
1. **数据处理阶段**
- 解析变截面零件(格式为`数字*数字`)
- 自动选择最佳方向(最大化板材宽度利用率)
- 按厚度升序和材质分组
2. **排样算法**
- 使用`rectpack`库实现二维矩形排样
- 采用贪心策略(按面积降序排列)
- 自动追加板材直到所有零件完成排样
3. **结果输出**
- 自动合并相同排版方案
- 生成包含板厚、板宽、板长、材质、排版方案和数量的表格
**输出示例:**
| 板厚(mm) | 板宽(mm) | 板长(mm) | 材质 | 排版方案 | 数量 |
|----------|----------|----------|------|----------|------|
| 2 | 1500 | 800 | 默认 | 5*B+10*A | 2 |
| 3 | 1500 | 2400 | 默认 | 8*C | 2 |
**注意事项:**
1. 需要安装依赖库:
```bash
pip install rectpack pandas
```
2. 输入数据需要包含以下字段:
- 名称、厚度、宽度、长度、数量
- 可选材质字段(默认为"默认")
3. 该算法采用近似最优解,实际生产环境建议:
- 增加排样迭代次数
- 考虑更多边界条件
- 添加余料管理逻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