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TracePrint("将目标数据转换为布尔值") bRet = CBool("Hello UiBot") TracePrint("将字符串Hello UiBot转换为布尔值,结果为:") TracePrint(bRet) bRet = CBool(0) TracePrint("将数字0转换为布尔值,结果为:") TracePrint(bRet) 上面的代码运行输出结果是什么?

时间: 2024-04-01 12:31:40 浏览: 128
这段代码运行输出的结果如下: 将目标数据转换为布尔值 将字符串Hello UiBot转换为布尔值,结果为: false 将数字0转换为布尔值,结果为: false 代码中使用了CBool函数将目标数据转换为布尔值,并使用TracePrint函数输出转换结果。第一个转换的目标数据是字符串"Hello UiBot",由于该字符串不是true或false,因此转换结果为false。第二个转换的目标数据是数字0,由于0在Lua中被视为false,因此转换结果也为false。
相关问题

while((bRet == false) && (nSleep >0)) { bRet = CRedis::getRdsPointer(redis_log)->connect(szRedisIP.toStdString(), nPort); if (bRet == true) { break; } mutex.lock(); sleep.wait(&mutex, 10000); //等待10000ms mutex.unlock(); nSleep --; }这里为什么需要加锁?

<think>好的,用户问为什么在while循环里的sleep.wait那里需要加锁。我需要仔细分析代码的结构和逻辑。 首先,用户提供的代码片段是一个循环,条件是在bRet为false且nSleep大于0时继续循环。在循环内部,尝试连接到Redis,如果成功就跳出循环,否则进入等待。这里使用了互斥锁和sleep.wait,看起来像是在等待某个条件或者超时。 用户之前的问题是关于mutex.lock()和sleep.wait的作用,之前的回答解释了互斥锁用于保护临界区,而wait会释放锁并进入等待。现在用户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里需要加锁,尤其是在sleep.wait周围。 我需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互斥锁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可能是在保护共享资源,但代码中的CRedis::getRdsPointer(redis_log)->connect看起来是连接到Redis,可能涉及共享资源吗?或者可能是其他共享数据?但循环里主要的操作是连接尝试和等待。 接下来,sleep.wait(&mutex, 10000)这里的sleep可能是一个条件变量,或者是某种等待机制。在条件变量的使用中,通常需要互斥锁来保护条件的检查,避免竞态条件。所以可能这里虽然代码中没有显式的条件变量,但wait函数可能是基于条件变量的实现,需要锁来配合。 根据之前的知识,当调用条件变量的wait函数时,会原子性地释放锁并进入等待状态,这样其他线程可以获取锁来修改条件,并在修改后通知等待的线程。这里的sleep.wait可能封装了条件变量的等待,因此需要持有锁的情况下调用wait,以确保在检查条件和进入等待之间没有其他线程修改条件。 在用户提供的代码中,每次循环都会尝试连接,如果失败则等待10秒,然后减少nSleep。这里的锁可能并不是为了保护Redis连接操作,而是为了配合sleep.wait的正确使用,因为wait需要互斥锁来管理线程的挂起和唤醒,确保在等待期间锁被正确释放和重新获取。 另外,用户可能没有意识到,使用条件变量的等待必须在锁的保护下进行,以防止虚假唤醒和竞态条件。因此,即使看起来没有共享资源被访问,但wait函数本身需要锁来保证其内部操作的原子性,比如释放锁和挂起线程的顺序,避免死锁。 可能存在的情况是,这里的sleep.wait可能实际上是一个条件变量的等待,而代码中的mutex用于保护与该条件相关的共享状态。例如,可能有其他线程在某种情况下会通知这个sleep对象,唤醒等待的线程,这时候需要锁来确保状态的一致性。 总结起来,加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正确使用条件变量(如果sleep是条件变量的话),必须持有锁时调用wait;二是确保在等待期间锁的管理正确,避免线程在未释放锁的情况下挂起,导致其他线程无法获取锁而无法进行必要的操作,比如发出通知。 另外,需要检查代码中的sleep.wait是否确实需要互斥锁作为参数,这可能意味着该wait函数是某个条件变量类的成员函数,类似于pthread_cond_wait或std::condition_variable::wait,这些函数在调用时需要传递已锁定的互斥锁,函数会自动释放锁并在返回前重新获取锁。 因此,加锁的必要性在于满足条件变量使用的正确模式,保证线程在等待时能够安全地释放锁,并在被唤醒后重新获得锁,确保共享状态的一致性。</think>$\boxed{\text{加锁的核心目的是为了配合条件变量(sleep.wait)的安全使用,保证等待期间锁的原子性释放与重新获取}}$ $\textbf{具体原因分析:}$ 1. $\textbf{条件变量操作的强制要求}$ - 所有标准条件变量操作(如`wait`)都必须$\textcolor{red}{\text{在已持有互斥锁}}$的情况下调用 - 底层实现需要锁来保证以下操作的原子性: ```mermaid graph LR A[释放互斥锁] --> B[进入等待状态] B -->|被唤醒/超时| C[重新获取互斥锁] ``` 2. $\textbf{保护共享状态的完整性}$ - 虽然代码中未直接操作共享变量,但`CRedis::getRdsPointer`可能涉及全局资源访问 - 确保在等待期间其他线程可以安全修改相关状态(如重置连接配置) 3. $\textbf{防止竞态条件}$ ```cpp // 不加锁可能导致的危险场景: Thread A检查bRet==false → 准备调用wait |--被中断--| Thread B修改条件并发送通知 → 通知丢失 Thread A继续执行wait → 永久阻塞 ``` - 通过锁保证$\textcolor{red}{\text{条件检查与进入等待}}$的原子性 4. $\textbf{与超时机制的协同}$ - 当使用`wait_with_timeout`时,必须通过锁确保: - 超时计时的开始时刻精确对应条件检查结果 - 唤醒后能立即重新验证条件(`bRet`和`nSleep`) $\textbf{代码执行流程详解:}$ ```mermaid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T as 当前线程 participant M as 互斥锁 participant S as sleep条件变量 T->>M: lock() T->>T: 检查bRet和nSleep alt 连接成功 T->>M: unlock() else 连接失败 T->>S: wait(&mutex, 10000) Note right of S: 自动释放M的锁 S-->>T: 超时或收到信号 T->>M: 重新自动加锁 T->>M: unlock() end ``` $\textbf{潜在改进建议:}$ 1. $\textcolor{red}{\text{应包裹条件检查}}$:在wait前使用`while`而非`if`防御虚假唤醒 ```cpp while((bRet == false) && (nSleep >0)) { mutex.lock(); if(仍然需要等待) { sleep.wait(&mutex, 10000); // 正确范式 } mutex.unlock(); } ``` 2. $\textcolor{red}{\text{分离资源访问}}$:将Redis连接操作也放入锁保护范围内(如果涉及共享状态) $\textbf{典型错误案例:}$ - 错误:在未持锁时调用`wait` ```cpp // 危险代码! mutex.unlock(); sleep.wait(..., 10000); // 可能错过通知 mutex.lock(); ``` - 结果:在解锁与等待之间产生通知丢失的窗口期

将以下代码转换为java // static DWORD SUPPORT_MODELS[] = { 0x0D16030A, //HiTi CS-220e 0x0D16A302, //Fagoo P280E 0 }; BOOL EnumUSBDevice(HWND hComboBox, IN HDEVINFO HardwareDeviceInfo, IN PSP_INTERFACE_DEVICE_DATA InterfaceInfoData, IN PSP_DEVINFO_DATA DeviceInfoData, DWORD dwVidPid) { ULONG ulRequiredLength = 0; ULONG ulPredictedLength = 0; BOOL bOK = FALSE; BOOL bRet = FALSE; TCHAR szVidPid[32] = {0}; DWORD dwLastError = 0; PSP_INTERFACE_DEVICE_DETAIL_DATA interfaceDetailData = 0; TCHAR szDeviceID[MAX_PATH] = {0}; DWORD dwDeviceIDSize = 0; TCHAR szDeviceDESC[MAX_PATH] = {0}; DWORD dwDeviceDESCSize = 0; TCHAR szDEVID[MAX_PATH] = {0}; _stprintf(szVidPid, _T("vid_%04x&pid_%04x"), HIWORD(dwVidPid), LOWORD(dwVidPid)); bRet = SetupDiGetDeviceInterfaceDetail(HardwareDeviceInfo, InterfaceInfoData, NULL, 0, &ulRequiredLength, NULL); if ( ulRequiredLength == 0 ) return FALSE; ulPredictedLength = ulRequiredLength; interfaceDetailData = (PSP_INTERFACE_DEVICE_DETAIL_DATA) malloc(ulPredictedLength); if ( interfaceDetailData == NULL ) { ::SetLastError(ERROR_NOT_ENOUGH_MEMORY); return FALSE; } interfaceDetailData->cbSize = sizeof(SP_INTERFACE_DEVICE_DETAIL_DATA); bRet = SetupDiGetDeviceInterfaceDetail(HardwareDeviceInfo, InterfaceInfoData, interfaceDetailData, ulPredictedLength, &ulRequiredLength, NULL); if ( bRet ) { //get hardware ID bRet = SetupDiGetDeviceRegistryProperty(HardwareDeviceInfo, DeviceInfoData, SPDRP_HARDWAREID, NULL, (unsigned char*)szDeviceID, MAX_PATH*sizeof(TCHAR), &dwDeviceIDSize); if ( bRet ) { bRet = SetupDiGetDeviceRegistryProperty(HardwareDeviceInfo, DeviceInfoData, SPDRP_DEVICEDESC, NULL, (unsigned char*)szDeviceDESC, MAX_PATH*sizeof(TCHAR), &dwDeviceDESCSize); if ( bRet ) { lstrcpy(szDEVID, szDeviceID); _tcslwr(szDEVID); if ( _tcsstr(szDEVID,szVidPid) != NULL ) { ::SendMessage(hComboBox, CB_ADDSTRING, NULL, (LPARAM)interfaceDetailData->DevicePa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用户将C/C++的枚举USB设备的代码转换为Java实现。首先,我得理清楚原来的C/C++代码用了哪些主要函数和结构。根据用户提到的SetupAPI函数,可能涉及到WinUSB的初始化和设备接口的获取,比如WinUsb_Initialize、SetupDiGetClassDevs这些函数。 Java和C/C++在系统级操作上有很大不同,尤其是涉及到硬件和底层的USB设备枚举。Java本身没有直接操作USB的API,所以需要考虑使用第三方库。常见的库有javax.usb(libusb的Java绑定)或者使用JNA/JNI来调用本地库。 用户的问题可能更倾向于纯Java实现,所以需要依赖现有的库。比如,使用libusb的Java封装,或者通过JNA访问Windows的SetupAPI。不过直接调用Windows API在Java中比较复杂,可能需要编写大量的本地代码。 另一个思路是检查是否有现有的Java库可以简化这个过程。例如,usb4java项目提供了对libusb的封装,可以跨平台使用。这样用户不需要直接调用Windows API,而是通过库提供的接口来枚举USB设备。 接下来需要分析C/C++代码的结构。例如,使用SetupDiGetClassDevs获取设备信息集,然后遍历设备,获取设备路径,再初始化WinUSB。在Java中,可能需要使用usb4java的API来扫描总线,获取设备列表,然后根据厂商ID、产品ID等筛选设备。 需要注意的是,Java的USB库通常需要本地库的支持,比如DLL或者so文件,这可能涉及到环境配置和依赖管理。用户需要确保这些库被正确加载。 然后,代码转换的具体步骤。C++中的HANDLE在Java中可能对应为Pointer类型(如果使用JNA)。函数调用需要转换为对应的库方法。例如,WinUsb_Initialize在Java中可能需要通过JNA调用本地方法,或者使用usb4java提供的初始化方法。 此外,错误处理也是一个重点。C++中使用GetLastError()获取错误码,Java中可能需要捕获异常或通过库提供的错误码方法。 最后,可能需要提供一个示例代码框架,展示如何使用usb4java来枚举USB设备,并获取接口句柄。同时,指出需要添加的依赖项和配置步骤,比如引入Maven依赖,安装本地库等。 总结来说,步骤包括:选择合适的Java USB库,替换C/C++中的SetupAPI和WinUSB函数为库中的对应方法,处理设备枚举和初始化流程,处理错误和异常,确保跨平台兼容性或Windows特定配置。</think>要将使用SetupAPI的C/C++ USB设备枚举代码转换为Java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关键步骤和差异: ### 1. Java与C/C++的差异分析 - **系统API调用**:Java无法直接调用Windows API(如`SetupDiGetClassDevs`),需通过JNI或第三方USB库实现 - **内存管理**:Java采用自动垃圾回收,无需手动释放设备句柄 - **类型映射**:C++的`HANDLE`类型需要转换为Java的`Pointer`类型(使用JNA时) ### 2. 实现方案选择 推荐使用**usb4java**库(基于libusb)作为跨平台解决方案: ```xml <!-- Maven依赖 --> <dependency> <groupId>org.usb4java</groupId> <artifactId>usb4java</artifactId> <version>1.3.0</version> </dependency> ``` ### 3. 代码转换示例 原始C++代码功能对应的Java实现: ```java import org.usb4java.*; public class USBEnumerato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初始化libusb int result = LibUsb.init(null); if (result != LibUsb.SUCCESS) { throw new LibUsbException("初始化失败", result); } // 获取设备列表 DeviceList list = new DeviceList(); result = LibUsb.getDeviceList(null, list); if (result < 0) { throw new LibUsbException("获取设备列表失败", result); } // 遍历设备 for (Device device : list) { DeviceDescriptor desc = new DeviceDescriptor(); result = LibUsb.getDeviceDescriptor(device, desc); if (result != LibUsb.SUCCESS) { continue; } System.out.printf("发现设备:%04x:%04x%n", desc.idVendor(), desc.idProduct()); } // 释放资源 LibUsb.freeDeviceList(list, true); LibUsb.exit(null); } } ``` ### 4. 关键API对照表 | C/C++ API | Java等效实现 | 说明 | |--------------------|--------------------------|------------------------| | SetupDiGetClassDevs | LibUsb.getDeviceList | 获取USB设备列表 | | SetupDiEnumDeviceInfo| DeviceDescriptor | 获取设备描述符 | | WinUsb_Initialize | LibUsb.open | 打开设备句柄 | | SetupDiDestroyDeviceInfoList | LibUsb.freeDeviceList | 释放设备列表资源 | ### 5. 注意事项 1. 需要安装**libusb**的本地库: - Windows:下载`libusb-1.0.dll`并放入系统路径 - Linux:通过包管理器安装`libusb-1.0-0` 2. 需要管理员权限执行(Linux/Mac需sudo,Windows需管理员模式) 3. 设备访问权限问题可能需要配置udev规则(Linux)或使用Zadig工具安装驱动(Windows) ### 6. 高级功能实现 对于需要精确匹配设备接口的场景: ```java // 获取设备配置描述符 ConfigDescriptor config = new ConfigDescriptor(); LibUsb.getConfigDescriptor(device, (byte) 0, config); // 遍历接口 for (Interface iface : config.iface()) { for (InterfaceDescriptor desc : iface.altsetting()) { System.out.println("接口号:" + desc.bInterfaceNumber()); } }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SUNIX??ì¨?′?? v1.4*/ // SelectVectorDlg.cpp : implementation file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sp_draw.h" #include "SelectVectorDlg.h" #ifdef _DEBUG #define new DEBUG_NEW #undef THIS_FILE static char THIS_FILE[] = __FILE__; #endif ///////////////////////////////////////////////////////////////////////////// // CVectorStatic CVectorStatic::CVectorStatic() { } CVectorStatic::~CVectorStatic() { } BEGIN_MESSAGE_MAP(CVectorStatic, CStatic) //{{AFX_MSG_MAP(CVectorStatic) ON_WM_PAINT() //}}AFX_MSG_MAP END_MESSAGE_MAP() ///////////////////////////////////////////////////////////////////////////// // CVectorStatic message handlers void CVectorStatic::OnPaint() { CPaintDC dc(this); // device context for painting // TODO: Add your message handler code here CRect rt1; GetClientRect(&rt1); CBrush brush; brush.CreateSolidBrush(RGB(255,255,255)); CBrush* pOldBrush=dc.SelectObject(&brush); CPen pen; pen.CreatePen(PS_SOLID,1,RGB(192,192,192)); CPen *poldpen=dc.SelectObject(&pen); dc.Rectangle(&rt1); dc.SelectObject(pOldBrush); dc.SelectObject(poldpen); CSize sz=m_vector.GetSize(); if ((sz.cx==0)||(sz.cy==0)) return; float scaleX=1; float scaleY=1; if((rt1.Width()<sz.cx)||(rt1.Height()<sz.cy)) { if (rt1.Width()<sz.cx) scaleX=((float)rt1.Width())/(float)(sz.cx+1); if (rt1.Height()<sz.cy) scaleY=((float)rt1.Height())/(float)(sz.cy+1); float scale=__max(scaleX,scaleY); sz.cx=__min(rt1.Width()-10,(int)((float)(sz.cx-1)*scale)); sz.cy=__min(rt1.Height()-10,(int)((float)(sz.cy-1)*scale)); } else { if (rt1.Width()>sz.cx) scaleX=(int)((float)rt1.Width())/(float)(sz.cx+1); if (rt1.Height()>sz.cy) scaleY=(int)((float)rt1.Height())/(float)(sz.cy+1); float scale=__min(scaleX,scaleY); sz.cx=__min(rt1.Width()-10,(int)((float)(sz.cx-1)*scale)); sz.cy=__min(rt1.Height()-10,(int)((float)(sz.cy-1)*scale)); } rt1.SetRect(5,5,sz.cx,sz.cy); m_vector.Draw(&dc,rt1,rt1,0,FALSE); // Do not call CStatic::OnPaint() for painting messages } void CVectorStatic::SetVectFile(LPCSTR filepath) { m_vector.Load(filepath); Invalidate(TRUE); } ///////////////////////////////////////////////////////////////////////////// // CSelectVectorDlg property page IMPLEMENT_DYNCREATE(CSelectVectorDlg, CPropertyPage) CSelectVectorDlg::CSelectVectorDlg() : CPropertyPage(CSelectVectorDlg::IDD) { //{{AFX_DATA_INIT(CSelectVectorDlg) m_bFill = FALSE; m_vector = _T(""); //}}AFX_DATA_INIT } CSelectVectorDlg::~CSelectVectorDlg() { } void CSelectVectorDlg::DoDataExchange(CDataExchange* pDX) { CPropertyPage::DoDataExchange(pDX); //{{AFX_DATA_MAP(CSelectVectorDlg) DDX_Control(pDX, IDC_LIST1, m_list); DDX_Check(pDX, IDC_FILL, m_bFill); DDX_Text(pDX, IDC_EDIT1, m_vector); DDV_MaxChars(pDX, m_vector, 32); //}}AFX_DATA_MAP DDX_Control(pDX, IDC_TAB1, m_TabCtrl); } BEGIN_MESSAGE_MAP(CSelectVectorDlg, CPropertyPage) //{{AFX_MSG_MAP(CSelectVectorDlg) ON_LBN_SELCHANGE(IDC_LIST1, OnSelchangeList1) ON_BN_CLICKED(IDC_COLOR, OnColor) //}}AFX_MSG_MAP ON_NOTIFY(TCN_SELCHANGE, IDC_TAB1, &CSelectVectorDlg::OnTcnSelchangeTab1) END_MESSAGE_MAP() ///////////////////////////////////////////////////////////////////////////// // CSelectVectorDlg message handlers BOOL CSelectVectorDlg::OnInitDialog() { CPropertyPage::OnInitDialog(); // TODO: Add extra initialization here m_ctrl_ToColor.SubclassDlgItem(IDC_COLOR,this); m_ctrlStatic.SubclassDlgItem(IDC_VECTOR,this); CString str; CStdioFile file; BOOL res = true; if (file.Open("C://sunpac//par//global//vec//vec.ini",CFile::modeRead|CFile::typeText)==FALSE) { res = false; } if(res) { res = ReadVecType(&file); } if(!res) { FillBox(); } else { int i = m_TabCtrl.GetCurSel(); TCITEM tcItem; char buffer[64]={0}; tcItem.pszText= buffer; tcItem.cchTextMax=32; tcItem.mask= TCIF_TEXT; m_TabCtrl.GetItem(i,&tcItem); CString type = buffer; FillBox(&file,type); } if(res) { file.Close(); } if(!m_vector.IsEmpty()) m_list.SelectString(0,m_vector); OnSelchangeList1(); m_ctrl_ToColor.m_Color=m_ToColor; m_ctrl_ToColor.Invalidate(); return TRUE; // return TRUE unless you set the focus to a control // EXCEPTION: OCX Property Pages should return FALSE } BOOL CSelectVectorDlg::ReadVecType(CStdioFile *pfile) { CString str; BOOL bl1,bl2; DWORD dwflag = 0; char strName[33]; int iret; int index = 0; //移动读指针到画面段落 if (SeekSection(pfile,"type")==FALSE) return FALSE; try { //读取下一行字符串 bl1=pfile->ReadString(str); if (!bl1) return FALSE; str.TrimLeft(); str.TrimRight(); //判断字符串是否是段落名 bl2=HitTestSectionID(str); if (bl2) return FALSE; while ((!bl2)&&(bl1)) { //读入画面名称和画面标志 iret=sscanf(str,"%x=%[^;]33s",&dwflag,strName);//%[^=]s if (iret==2) { m_TabCtrl.InsertItem(index, strName); index++; } //读取下一行字符串 bl1=pfile->ReadString(str); if (!bl1) break; str.TrimLeft(); str.TrimRight(); //判断字符串是否是段落名 bl2=HitTestSectionID(str); if (bl2) break; } return TRUE; } catch(CFileException* e) { e->Delete(); return FALSE; } } BOOL CSelectVectorDlg::SeekSection(CStdioFile *pfile, LPCSTR strSection) { CString str; BOOL bret; assert(strSection!=NULL); assert(pfile!=NULL); try { pfile->SeekToBegin(); bret=pfile->ReadString(str); while (bret) { if (HitTestSectionID(str)==TRUE) { if ((HitTestSectionName(str,strSection))==TRUE) return TRUE; } bret=pfile->ReadString(str); } return FALSE; } catch(CFileException* e) { e->Delete(); return FALSE; } } BOOL CSelectVectorDlg::HitTestSectionID(LPCSTR str) { CString s; assert(str!=NULL); s=str; s.TrimLeft(); if (s.IsEmpty()) return FALSE; if ((s[0]=='[')&&(s.FindOneOf("]")>0))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 BOOL CSelectVectorDlg::HitTestSectionName(LPCSTR strSection, LPCSTR strName) { assert(strSection!=NULL); assert(strName!=NULL); CString str="["; str=str+strName+"]"; if (_strnicmp(strSection,str,str.GetLength())==0)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void CSelectVectorDlg::SetContent(LPCSTR vectorname, BOOL bFill, COLORREF color) { m_ToColor=color; m_bFill=bFill; m_vector=vectorname; } void CSelectVectorDlg::GetContent(CString &vectorname, BOOL &bFill, COLORREF &color) { color=m_ToColor; bFill=m_bFill; vectorname=m_vector; } void CSelectVectorDlg::FillBox() { CFileFind vectordir; CString file=theApp.GetDirectory(); CString vectorname; file+="global\\vec\\*.vec"; m_list.ResetContent(); if (vectordir.FindFile(file)) { while (vectordir.FindNextFile()) { vectorname=vectordir.GetFileTitle(); m_list.AddString(vectorname); } vectorname=vectordir.GetFileTitle(); m_list.AddString(vectorname); vectordir.Close(); } } void CSelectVectorDlg::FillBox(CStdioFile *pfile,CString type) { m_list.ResetContent(); CString str; BOOL bl1,bl2; DWORD dwflag = 0; char strName[33]; int iret; //移动读指针到画面段落 if (SeekSection(pfile,type)==FALSE) return; try { //读取下一行字符串 bl1=pfile->ReadString(str); if (!bl1) return; str.TrimLeft(); str.TrimRight(); //判断字符串是否是段落名 bl2=HitTestSectionID(str); if (bl2) return; while ((!bl2)&&(bl1)) { //读入画面名称和画面标志 iret=sscanf(str,"%x=%[^;]33s",&dwflag,strName);//%[^=]s if (iret==2) { m_list.AddString(strName); } //读取下一行字符串 bl1=pfile->ReadString(str); if (!bl1) break; str.TrimLeft(); str.TrimRight(); //判断字符串是否是段落名 bl2=HitTestSectionID(str); if (bl2) break; } return; } catch(CFileException* e) { e->Delete(); return; } } void CSelectVectorDlg::OnSelchangeList1() {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int pos=m_list.GetCurSel(); CString vectorname; if (pos>=0) { m_list.GetText(pos,vectorname); m_vector=vectorname; CString file; file.Format("%sglobal\\vec\\%s.vec",theApp.GetDirectory(),vectorname); m_ctrlStatic.SetVectFile(file); } UpdateData(FALSE); } void CSelectVectorDlg::OnColor() { // TODO: Add your control notification handler code here if (m_ToColor==m_ctrl_ToColor.m_Color) return; m_ToColor=m_ctrl_ToColor.m_Color; } void CSelectVectorDlg::OnTcnSelchangeTab1(NMHDR *pNMHDR, LRESULT *pResult) { int i = m_TabCtrl.GetCurSel(); TCITEM tcItem; char buffer[64]={0}; tcItem.pszText= buffer; tcItem.cchTextMax=32; tcItem.mask= TCIF_TEXT; m_TabCtrl.GetItem(i,&tcItem); CStdioFile file; if (file.Open("C://sunpac//par//global//vec//vec.ini",CFile::modeRead|CFile::typeText)==TRUE) { FillBox(&file,buffer); if(!m_vector.IsEmpty()) m_list.SelectString(0,m_vector); OnSelchangeList1(); file.Close(); } *pResult = 0; }

大家在看

recommend-type

mssdk10130048en MsSDK u14

mssdk101400111en.msi是microstation开发的sdk,版本是U14。文件解压密码是:https://blog.csdn.net/csdn_wuwt
recommend-type

matlab 伪距单点定位

本人利用matlab 编写的伪距单点定位,包含rinex 导航文件和观测文件读取的新方法,独立与定位程序之外。在单点定位的同时还进行了地球自转改正,卫星钟误差改正,接收机钟误差改正,地球自转改正,相对效应改正,电离层改正和对流层改正、额外部分还进行了简单的卡尔曼滤波处理定位结果。
recommend-type

libssl-1_1-x64.zip

如题,放到软件安装目录bin文件夹下即可。 在anaconda更新包时遇到了这个问题,找了了X64位可以用的,之后成功更新
recommend-type

Aptra NDC Reference manual

ATM 行业, 国外常用的Aptra NDC协议
recommend-type

的表中所-数据结构中文版

是用于对以位单位访问的点数进行指定的数据,在3.3.1项(1)的表中所 示的1次通信中可处理的点数以内进行指定。 a) 通过 ASCII代码进行数据通信时 将点数转换为 ASCII 代码 2位(16 进制数)后使用,从各高位进行 发送。 (示例) 5 点的情况 下 : 变为“05”,从“0”开始按顺序进行发送。 20 点的情 况下 : 变为“14”,从“1”开始按顺序进行发送。 b) 通过二进制代码进行数据通信时 使用表示点数的 1字节的数值进行发送。 (示例) 5 点的情况 下 : 发送 05H。 20 点的情 况下 : 发送 14H。 7) 设置/复位 是用于指定写入到位软元件中的数据的数据,以如下所示的值进行指 定。 写入数据 ON OFF 备注 ASCII 代码 “01” “00” 从“0”开始按顺序发送 2 字符 二进制代码 01H 00H 发送如左所示的 1 字节的数值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c++获取进程信息列表和进程所调用的dll列表

最后,`bRet`变量用于记录`EnumProcessModules`的返回结果,如果成功,我们就可以遍历模块句柄数组,使用`GetModuleBaseName`和`GetModuleFileNameEx`获取DLL的信息,并将其添加到`ProInfo`结构体的`strDLLNameArr`...
recommend-type

《门户网站对比》.ppt

《门户网站对比》.ppt
recommend-type

C++实现的DecompressLibrary库解压缩GZ文件

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我们可以深入探讨C++语言中关于解压缩库(Decompress Library)的使用,特别是针对.gz文件格式的解压过程。这里的“lib”通常指的是库(Library),是软件开发中用于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集合。在本例中,我们关注的库是用于处理.gz文件压缩包的解压库。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gz文件是一种基于GNU zip压缩算法的压缩文件格式,广泛用于Unix、Linux等操作系统上,对文件进行压缩以节省存储空间或网络传输时间。要解压.gz文件,开发者需要使用到支持gzip格式的解压缩库。 在C++中,处理.gz文件通常依赖于第三方库,如zlib或者Boost.IoStreams。codeproject.com是一个提供编程资源和示例代码的网站,程序员可以在该网站上找到现成的C++解压lib代码,来实现.gz文件的解压功能。 解压库(Decompress Library)提供的主要功能是读取.gz文件,执行解压缩算法,并将解压缩后的数据写入到指定的输出位置。在使用这些库时,我们通常需要链接相应的库文件,这样编译器在编译程序时能够找到并使用这些库中定义好的函数和类。 下面是使用C++解压.gz文件时,可能涉及的关键知识点: 1. Zlib库 - zlib是一个用于数据压缩的软件库,提供了许多用于压缩和解压缩数据的函数。 - zlib库支持.gz文件格式,并且在多数Linux发行版中都预装了zlib库。 - 在C++中使用zlib库,需要包含zlib.h头文件,同时链接z库文件。 2. Boost.IoStreams - Boost是一个提供大量可复用C++库的组织,其中的Boost.IoStreams库提供了对.gz文件的压缩和解压缩支持。 - Boost库的使用需要下载Boost源码包,配置好编译环境,并在编译时链接相应的Boost库。 3. C++ I/O操作 - 解压.gz文件需要使用C++的I/O流操作,比如使用ifstream读取.gz文件,使用ofstream输出解压后的文件。 - 对于流操作,我们常用的是std::ifstream和std::ofstream类。 4. 错误处理 - 解压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文件损坏、磁盘空间不足等,因此进行适当的错误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 正确地捕获异常,并提供清晰的错误信息,对于调试和用户反馈都非常重要。 5. 代码示例 - 从codeproject找到的C++解压lib很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源代码文件,这些文件会包含解压.gz文件所需的函数或类。 - 示例代码可能会展示如何初始化库、如何打开.gz文件、如何读取并处理压缩数据,以及如何释放资源等。 6. 库文件的链接 - 编译使用解压库的程序时,需要指定链接到的库文件,这在不同的编译器和操作系统中可能略有不同。 - 通常,在编译命令中加入-l参数,比如使用g++的话可能是`g++ -o DecompressLibrary DecompressLibrary.cpp -lz`,其中`-lz`表示链接zlib库。 7. 平台兼容性 - 在不同平台上使用解压库可能需要考虑平台兼容性问题。 - Windows系统可能需要额外的配置和库文件,因为zlib或其他库可能不是默认预装的。 根据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得出,在C++中解压.gz文件主要涉及到对zlib或类似库的使用,以及熟悉C++的I/O操作。正确使用这些库,能够有效地对压缩文件进行解压,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如果从codeproject获取到的C++解压lib确实是针对.gz文件格式的,那么它很可能已经封装好了大部分的操作细节,让开发者能够以更简单的方式实现解压功能。
recommend-type

【数据融合技术】:甘肃土壤类型空间分析中的专业性应用

# 摘要 数据融合技术作为一种集成多源数据信息的方法,在土壤类型空间分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阐述了数据预处理、同步整合及冲突解决等关键技术,并详细描述了甘肃土壤类型数据准备的流程,包括数据采集、质量评估、空间化处理及融合实践准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数据融合在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分析、土壤质量评估及土壤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同时,文
recommend-type

VM ware如何查看软件版本信息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想查找VMware软件版本信息的查看方法请问如何在VMware中查看软件版本信息”。用户参考了之前的引用,但那些引用主要是关于查看VMware版本的一般方法,现在用户具体想知道在VMware软件中如何查看版本信息。回顾之前的对话:-用户第一次问的是VSCode的版本查看方法。-现在用户问的是VMware的版本查看方法。-系统级指令要求使用中文回答,正确格式化数学表达式(如果需要),但这里可能不需要数学表达式。-指令还要求生成相关问题,并在回答中引用段落时添加引用标识。用户提供的引用[1]到[5]是关于VMware版本的查看方法、下载等,但用户特别强调“参考
recommend-type

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常用数据库综述

数据库是现代信息管理的基础,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高等教育中,数据库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实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平台。本知识点将围绕“经典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展开,详细阐述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在设计报告中常用的数据库技术。 ### 1. 数据库基本概念 #### 1.1 数据库定义 数据库(Database)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集合是经过组织的、可共享的,并且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或用户共享访问。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提供了数据的定义、创建、维护和控制功能。 #### 1.2 数据库类型 数据库按照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层次型数据库、网状型数据库、面向对象型数据库等。其中,关系型数据库因其简单性和强大的操作能力而广泛使用。 #### 1.3 数据库特性 数据库具备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靠性等重要特性。安全性指的是防止数据被未授权访问和破坏。完整性指的是数据和数据库的结构必须符合既定规则。一致性保证了事务的执行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可靠性则保证了系统发生故障时数据不会丢失。 ### 2. 课程设计目的 #### 2.1 理论与实践结合 数据库课程设计旨在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数据库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完成具体的数据库设计任务,加深对数据库知识的理解。 #### 2.2 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提升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以及使用数据库技术实现这些方案的能力。这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现、测试和维护等整个数据库开发周期。 ### 3. 课程设计内容 #### 3.1 需求分析 在设计报告的开始,需要对项目的目标和需求进行深入分析。这涉及到确定数据存储需求、数据处理需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等。 #### 3.2 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阶段要制定出数据库的E-R模型(实体-关系模型),明确实体之间的关系。E-R模型的目的是确定数据库结构并形成数据库的全局视图。 #### 3.3 逻辑设计 基于概念设计,逻辑设计阶段将E-R模型转换成特定数据库系统的逻辑结构,通常是关系型数据库的表结构。在此阶段,设计者需要确定各个表的属性、数据类型、主键、外键以及索引等。 #### 3.4 物理设计 在物理设计阶段,针对特定的数据库系统,设计者需确定数据的存储方式、索引的具体实现方法、存储过程、触发器等数据库对象的创建。 #### 3.5 数据库实现 根据物理设计,实际创建数据库、表、视图、索引、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同时,还需要编写用于数据录入、查询、更新和删除的SQL语句。 #### 3.6 测试与维护 设计完成之后,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测试,确保其满足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的各项要求。测试过程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测试无误后,数据库还需要进行持续的维护和优化。 ### 4. 常用数据库技术 #### 4.1 SQL语言 SQL(结构化查询语言)是数据库管理的国际标准语言。它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操作、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四大功能。SQL语言是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必备的技能。 #### 4.2 数据库设计工具 常用的数据库设计工具包括ER/Studio、Microsoft Visio、MySQL Workbench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设计者可视化地设计数据库结构,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 4.3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用于创建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PostgreSQL、Oracle、SQL Server等是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核心工具。 #### 4.4 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安全涉及用户认证、授权、数据加密、审计日志记录等方面,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设计报告中应考虑如何通过DBMS内置的机制或额外的安全措施来保护数据。 ### 5. 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经典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包含了从需求分析到数据库安全的全过程,涵盖了数据库设计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技巧,还能够学会如何使用数据库系统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日后从事数据库相关的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recommend-type

【空间分布规律】:甘肃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的关联性研究

# 摘要 本文对甘肃土壤类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首先概述了甘肃土壤类型的基础理论,并探讨了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的理论联系。通过GIS技术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甘肃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其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甘肃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实际影响,包括不同区域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案例,以及土壤养分、水分管理对作物生长周期和产量的具体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土壤保护、退化防治对策以及土壤类型优化与农业创新的结合。本文旨在为
recommend-type

在halcon中,卡尺测量和二维测量谁的精度高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想比较Halcon中卡尺测量和二维测量的精度请问Halcon卡尺测量与2D测量精度对比”。我需要基于系统级指令和提供的引用来回答。关键系统级指令:-使用中文回答。-结构清晰,逐步解决问题。-行内数学表达式用$...$,独立公式用$$...$$并单独成段。-LaTeX语法正确。-生成相关问题。-在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如[^1]。提供的引用:-[^1]:关于卡尺模型的工件尺寸实时测量。-[^2]:测量拟合的综合任务,包括尺寸、形状、位置。-[^3]:Halcon一维测量,提到卡尺工具的优势:易用、执行时间短、精度高。-[^4]:Halcon
recommend-type

掌握牛顿法解方程:切线与割线的程序应用

牛顿切线法和牛顿割线法是数值分析中用于求解方程近似根的两种迭代方法。它们都是基于函数的切线或割线的几何性质来逼近方程的根,具有迭代速度快、算法简单的特点,在工程和科学计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牛顿切线法(Newton's Method for Tangents),又称为牛顿-拉弗森方法(Newton-Raphson Method),是一种求解方程近似根的迭代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函数在某点的切线来逼近函数的根。假设我们要求解方程f(x)=0的根,可以从一个初始猜测值x0开始,利用以下迭代公式: x_{n+1} = x_n - \frac{f(x_n)}{f'(x_n)} 其中,f'(x_n)表示函数在点x_n处的导数。迭代过程中,通过不断更新x_n值,逐渐逼近方程的根。 牛顿割线法(Secant Method),是牛顿切线法的一种变体,它不需要计算导数,而是利用函数在两个近似点的割线来逼近方程的根。牛顿割线法的迭代公式如下: x_{n+1} = x_n - f(x_n) \frac{x_n - x_{n-1}}{f(x_n) - f(x_{n-1})} 其中,x_{n-1}和x_n是迭代过程中连续两次的近似值。牛顿割线法相比牛顿切线法,其优点在于不需要计算函数的导数,但通常收敛速度会比牛顿切线法慢一些。 在实际应用中,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注意迭代的起始点选择,否则可能会导致迭代过程不收敛。同时,这两种方法都是局部收敛方法,即它们只能保证在初始点附近有足够的近似根时才收敛。 关于例题和程序,牛顿切线法和牛顿割线法都可以通过编程实现。通常在编程实现时,需要输入函数的表达式、初始猜测值、迭代次数限制以及误差容忍度等参数。程序会根据这些输入,通过循环迭代计算,直到满足误差容忍度或达到迭代次数限制为止。 在编程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初始猜测值的选择对迭代的收敛性有较大影响,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合理选择。 2. 当迭代过程中遇到函数值或导数值过大、过小,或者分母趋近于零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数值处理,以避免数值不稳定或除以零的错误。 3. 对于不同的方程和函数,可能需要选择不同的迭代终止条件,如设定一个误差值或迭代次数上限。 牛顿法(包含牛顿切线法和牛顿割线法)是一类非常强大的数值解法,尤其适用于求解非线性方程,其基本原理和程序实现的知识点在理工科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数值分析领域的一个基石。 请注意,本知识点仅涵盖标题和描述中提到的内容,压缩包子文件列表中的信息并未提供,因此无法提供相关内容的知识点。
recommend-type

【制图技术】:甘肃高质量土壤分布TIF图件的成图策略

# 摘要 本文针对甘肃土壤分布数据的TIF图件制作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概述了甘肃土壤的分布情况,接着介绍了TIF图件的基础知识,包括其格式特点、空间数据表达以及质量控制方法。随后,文中构建了成图策略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土壤分布图的信息需求与数据处理流程,并探讨了成图原则与标准。在实践操作部分,详细阐述了制图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