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redis sentinel 批量删除
时间: 2023-09-25 18:15:28 浏览: 257
可以使用 Redis Sentinel 提供的命令来批量删除 Redis 中的数据。以下是一个示例代码:
```python
import redis
sentinel = redis.sentinel.Sentinel([('localhost', 26379)], socket_timeout=0.1)
master = sentinel.master_for('mymaster', socket_timeout=0.1)
keys = master.keys('*') # 获取所有键
for key in keys:
master.delete(key) # 删除键
```
这个代码首先连接到 Redis Sentinel,并获取 Redis 主节点的连接。然后使用 `master.keys('*')` 获取所有键,并使用 `master.delete(key)` 删除每个键。
相关问题
python redis sentinel pipeline 批量删除
可以使用 Redis Sentinel 和 Pipeline 配合批量删除 Redis 中的数据。以下是一个示例代码:
```
import redis
# 连接 Redis Sentinel
sentinel = redis.RedisSentinel(
sentinel_kwargs={'password': 'your_password'},
service_name='your_service_name',
password='your_password',
socket_keepalive=True,
sentinel_timeout=5000,
)
# 获取 Redis 主节点
master = sentinel.master_for('your_master_name')
# 批量删除 Redis 中的数据
with master.pipeline() as pipeline:
keys = master.keys('your_prefix:*')
for key in keys:
pipeline.delete(key)
pipeline.execute()
print('删除成功!')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使用 Redis Sentinel 连接到 Redis 集群,并获取 Redis 主节点。然后,我们使用 Pipeline 执行批量删除操作,通过 `keys` 方法获取所有符合条件的键,然后遍历这些键并使用 `delete` 方法删除它们。最后,我们使用 `execute` 方法提交这个 Pipeline,并打印一条删除成功的消息。
redis雪崩
### Redis 雪崩问题概述
Redis 缓存雪崩问题是分布式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其核心原因是缓存中的大量数据同时过期或失效,导致后续请求直接访问数据库,从而使数据库承受巨大的压力甚至崩溃。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高并发场景下。
#### 原因分析
1. **批量数据过期**
当多个缓存键设置相同的过期时间时,在同一时刻这些键会集中失效。一旦这些键失效,新的请求将绕过缓存并直接查询数据库,从而引发数据库负载激增[^2]。
2. **Redis 故障宕机**
如果 Redis 实例由于某种原因(如硬件故障、网络中断等)突然不可用,则所有的读写操作都会转向数据库层,这同样会对数据库造成极大的性能负担[^4]。
3. **突发流量高峰**
即使没有明显的缓存过期问题,但如果系统遭遇突发的大规模请求量,也可能因为缓存未及时更新而导致类似的雪崩效应[^3]。
---
### 解决方案详解
针对上述提到的各种可能触发条件,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解决策略:
#### 1. 设置随机化过期时间
为了避免大批量的 key 同步到期,可以在存储每条记录的时候为其分配一个带有一定范围波动的时间戳作为 TTL (Time To Live) 参数值。例如原本计划让某类资源存活一个小时,那么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其设定为介于 50 到 70 分钟之间的一个随机数。这样即使某些特定时间段内的热点项目确实达到了生命周期终点也不会立刻引起整体性的冲击[^1]。
```python
import random
def set_with_random_expiry(redis_client, key_prefix, value):
base_ttl = 60 * 60 # Base expiration time of one hour in seconds.
variance = int(base_ttl * 0.2) # Allow up to +/- 20% variation.
ttl = random.randint(base_ttl - variance, base_ttl + variance)
redis_key = f"{key_prefix}:{value}"
redis_client.setex(name=redis_key, time=ttl, value=value)
```
#### 2. 使用服务降级与熔断机制
引入 Hystrix 或 Sentinel 这样的框架实现自动化的错误恢复流程和服务隔离措施。当检测到异常情况比如延迟过高或者失败比例超标之后立即启动保护模式——暂时屏蔽掉那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功能模块直到恢复正常为止;与此同时还可以考虑通过预先定义好的默认返回结果快速反馈给前端用户而不是让他们长时间等待响应完成后再被告知失败消息。
#### 3. 异步加载/预热缓存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预期会有大规模访问之前就应该主动填充好相应的 cache 数据项。可以通过后台线程定时扫描即将超时的数据列表并将它们重新拉取下来放入内存之中待命备用状态以便随时调用无需再次经历漫长耗时的过程去检索原始源头处的信息内容。
```bash
#!/bin/bash
while true; do
keys=$(redis-cli --scan --pattern 'hot_item_*' | grep '^hot_item_')
for key in $keys; do
remaining_time=$(redis-cli ttl "$key")
if [[ $remaining_time -le 30 ]]; then
item_id=${key#*_}
new_data=$(fetch_from_db "$item_id") # Replace with actual DB fetching logic
if [ ! -z "$new_data" ]; then
redis-cli setex "$key" 90 "$new_data"
fi
fi
done
sleep 60
done
```
#### 4. 提升底层架构冗余度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具体做法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更多的 slave 节点组成集群形式分担主节点的工作负荷减少单点依赖可能性;另外还需要定期备份重要资料防止意外丢失等情况的发生影响正常运转秩序等等。
---
### 总结
综上所述,Redis 的缓存雪崩虽然看似棘手但实际上只要采取适当预防手段就可以有效规避此类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关键是平时就要养成良好习惯合理规划各项参数配置并且不断优化升级现有技术栈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变化趋势。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