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ex.py] ERROR: Tool path /pkg/qct/software/llvm/release/arm/14.0.0/bin/ does not exist!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1833, in <module> main()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539, in main create_image(options,variant_flavor,build_config,tools_config)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616, in create_image dll_paths=process_components(options,variant_flavor,process_action,build_config,tools_config,merge_dict)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708, in process_components bin_path=process_component(options,variant_flavor,component,process_config,build_config,tools_config,merge_dict)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773, in process_component set_compiler_path(tool_config,component_config['Process'][i]['ToolChain'])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1307, in set_compiler_path "Expected location " + os.environ[COMPILER_BIN_NAME]) File "/usr/lib/python3.8/os.py", line 675, in getitem raise KeyError(key) from None KeyError: 'CLANG140_BIN' build failed! chen-docker@chen-docker-virtual-machine:~/bin$ clang -v clang version 14.0.0 Target: x86_64-unknown-linux-gnu Thread model: posix InstalledDir: /usr/local/llvm/bin Found candidate GCC installation: /usr/lib/gcc/x86_64-linux-gnu/9 Selected GCC installation: /usr/lib/gcc/x86_64-linux-gnu/9 Candidate multilib: .;@m64 Selected multilib: .;@m64怎么出错了

时间: 2024-02-04 18:02:08 浏览: 726
根据错误信息来看,问题出在脚本中对于环境变量 `CLANG140_BIN` 的引用上。错误信息显示在脚本的某个地方尝试访问 `os.environ['CLANG140_BIN']`,但是这个环境变量并不存在,导致了 `KeyError` 异常。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确保正确设置了 `CLANG140_BIN` 环境变量。请按照前面的建议检查环境变量的设置步骤,并确保它被正确设置为 Clang 的安装目录。 在终端中执行以下命令,将 `<clang安装目录>` 替换为实际的 Clang 安装目录: ``` export CLANG140_BIN="/path/to/clang/bin" ``` 请确保使用实际的 Clang 安装目录路径替换 `/path/to/clang/bin`。这将设置 `CLANG140_BIN` 环境变量为正确的 Clang 安装目录。 然后,重新运行你的脚本,它应该能够找到正确的 Clang 安装路径并成功运行。
相关问题

[buildex.py] ERROR: Tool path /pkg/qct/software/llvm/release/arm/14.0.0/bin/ does not exist! [buildex.py] ERROR: build_single_flavor: Missing LLVM tool chain.Expected location /usr/local/llvm/bin build failed!

这是一个构建错误的消息,错误信息显示在 `/pkg/qct/software/llvm/release/arm/14.0.0/bin/` 路径下找不到工具。同时,还指出了预期的位置是 `/usr/local/llvm/bin`。这可能是由于缺少正确的 LLVM 工具链导致的构建失败。您可以尝试检查是否安装了正确版本的 LLVM,并确保路径设置正确。

*** Created concatenated binary: xbl_s.melf at /home/user/code/zjh/graph/vendor/BP-CODE/BOOT.MXF.2.1.1/boot_images/boot/QcomPkg/SocPkg/Kailua/Bin/LAA/RELEASE/ *** [buildex.py] ERROR: Tool path /pkg/qct/software/llvm/release/arm/14.0.4/bin/ does not exist!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1810, in <module> main()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539, in main create_image(options,variant_flavor,build_config,tools_config)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616, in create_image dll_paths=process_components(options,variant_flavor,process_action,build_config,tools_config,merge_dict)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702, in process_components bin_path=process_component(options,variant_flavor,component,process_config,build_config,tools_config,merge_dict)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767, in process_component set_compiler_path(tool_config,component_config['Process'][i]['ToolChain']) File "boot_images/boot_tools/buildex.py", line 1301, in set_compiler_path "Expected location " + os.environ[COMPILER_BIN_NAME]) File "/usr/local/lib/python3.8/os.py", line 675, in __getitem__ raise KeyError(key) from None KeyError: 'CLANG140_BIN' 20250325_16:40:58 [TURBOX BUILD ERROR]: build_bl Error****

<think>嗯,我现在遇到了一个编译错误,需要仔细看看日志。用户提供的错误信息显示在运行buildex.py脚本时出现了问题。首先,错误信息提到“Tool path /pkg/qct/software/llvm/release/arm/14.0.4/bin/ does not exist!”,这应该是指定的工具链路径不存在。然后还有KeyError: 'CLANG140_BIN',这说明环境变量CLANG140_BIN没有被正确设置。 首先,我需要确认这个工具路径是否正确。路径是/pkg/qct/software/llvm/release/arm/14.0.4/bin/,可能这是内部服务器上的路径,但用户的环境里可能没有这个目录。这可能是因为用户没有安装这个特定版本的LLVM工具链,或者安装路径不同。 接下来,KeyError说明脚本在尝试获取环境变量CLANG140_BIN时失败了。这环境变量应该指向Clang编译器的二进制目录。用户需要检查是否设置了CLANG140_BIN,或者是否有拼写错误。如果使用的是脚本或构建系统,可能需要配置这个变量。 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检查工具链是否安装,确认路径是否正确;设置正确的环境变量;或者修改构建脚本中的路径配置。用户可能需要联系团队确认正确的工具链版本和安装位置,或者自行安装所需的LLVM 14.0.4版本,并设置对应的环境变量。 另外,错误发生在buildex.py的第1301行,这里可能是在获取环境变量时失败。如果用户的环境中没有CLANG140_BIN,脚本就无法继续。需要确保该变量在运行脚本前已经导出,或者在构建配置文件中正确指定工具链路径。 还有,用户可能需要检查构建文档,确认是否有遗漏的依赖或环境设置步骤。有时候,这类错误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软件包或路径配置不正确导致的。比如,是否安装了正确版本的Python、LLVM、或者其他构建工具。 总结来说,用户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确保工具链路径存在,以及正确设置CLANG140_BIN环境变量。可能需要安装缺失的软件包,调整路径配置,或者联系维护人员获取正确的构建环境设置。</think>这个错误信息表明在编译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关键问题: 1. **工具链路径缺失** `ERROR: Tool path /pkg/qct/software/llvm/release/arm/14.0.4/bin/ does not exist!` 表示构建系统尝试访问的LLVM 14.0.4编译器工具链路径不存在。 2. **环境变量未定义** `KeyError: 'CLANG140_BIN'` 说明脚本需要`CLANG140_BIN`环境变量来定位Clang编译器路径,但该变量未设置。 --- ### **逐步解决方案** #### **1. 验证工具链安装** - 检查本地系统是否存在路径 `/pkg/qct/software/llvm/release/arm/14.0.4/bin/` - 如果该路径不存在,说明未安装LLVM 14.0.4工具链或安装位置不同。 - **解决方法**: - 联系团队确认工具链的正确安装位置。 - 或自行安装指定版本的LLVM工具链。 #### **2. 配置环境变量** - 需要设置`CLANG140_BIN`环境变量指向Clang编译器路径。 - **临时设置**(当前终端有效): ```bash export CLANG140_BIN="/your/actual/llvm/14.0.4/bin/path/" ``` - **永久设置**(写入`~/.bashrc`或`~/.zshrc`): ```bash echo 'export CLANG140_BIN="/your/actual/llvm/14.0.4/bin/path/"' >> ~/.bashrc source ~/.bashrc ``` #### **3. 修改构建配置(备选)** - 如果工具链路径已变更,需更新构建脚本中的硬编码路径: - 查找`buildex.py`中引用`/pkg/qct/software/llvm/`的代码段,替换为实际路径。 - 注意:此操作需权限,建议先与团队同步变更。 #### **4. 验证Python依赖** - 确保Python版本与构建脚本兼容(日志显示使用Python 3.8)。 - 检查是否缺少依赖包: ```bash pip install -r boot_images/boot_tools/requirements.txt ``` #### **5. 联系维护团队** - 如果以上步骤无效,可能是项目内部配置问题: - 提供完整错误日志给团队。 - 确认是否遗漏了仓库初始化步骤(如`repo sync`或环境设置脚本)。 --- ### **根本原因分析** 此错误通常由以下原因导致: 1. **工具链版本不匹配**:项目依赖特定版本的编译器,但本地环境未安装。 2. **环境配置缺失**:未正确设置构建所需的环境变量。 3. **路径变更**:内部工具链路径调整后,构建脚本未同步更新。 建议通过`env`命令检查所有相关环境变量,并比对项目文档中的编译环境要求。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pdf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解析了2014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C题——智能小车设计的全过程。文章首先介绍了该竞赛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指出其不仅是对学生电子设计能力的考验,还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有深远影响。随后,文章深入剖析了C题的具体要求,包括小车的起跑、行驶、超车等复杂动作,强调了硬件(如控制模块、电源模块、车体、电机模块)和软件(如信号检测与控制、两车通信、节能技术、程序设计)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最后,文章分享了测试与优化的经验,并总结了团队合作、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展望了电子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适合人群: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电子设计爱好者及希望深入了解智能小车设计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背景和重要性;②掌握智能小车设计的硬件选型和软件编程技巧;③学习信号检测与控制、两车通信、节能技术等关键技术;④借鉴测试与优化的经验,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建议:本文内容详实,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建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和掌握智能小车设计的各项技术和原理,特别是对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部分,可以通过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关注文中提到的测试与优化策略,有助于提高实际项目的成功率。
docx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输入框限制输入两位小数数字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9648a1f24758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且易于上手的网页代码片段,它通过JavaScript实现了对输入框内容的精准校验,确保用户只能输入数字以及最多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该位数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为任意n位)。与网上常见的校验方法相比,它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和易用性,尤其适合初学者快速理解和应用。此代码片段封装在一个静态网页文件中,方便直接使用和修改。它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完美兼容Internet Explorer(IE)、Firefox(FF)、Chrome等主流浏览器,无需担心兼容性问题。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轻松调整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操作简单便捷,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recommend-type

EasyCodeConfig1.json

EasyCodeConfig1.json
recommend-type

Rajan-Dobariya_pwm-mspm0g3507_60320_1754207842015.zip

Rajan-Dobariya_pwm-mspm0g3507_60320_1754207842015.zip
recommend-type

【电子设计竞赛】2014电子设计大赛C题智能小车设计:从硬件选型到代码实现全解析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解析了2014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C题——智能小车设计的全过程。文章首先介绍了该竞赛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指出其不仅是对学生电子设计能力的考验,还对学生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有深远影响。随后,文章深入剖析了C题的具体要求,包括小车的起跑、行驶、超车等复杂动作,强调了硬件(如控制模块、电源模块、车体、电机模块)和软件(如信号检测与控制、两车通信、节能技术、程序设计)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最后,文章分享了测试与优化的经验,并总结了团队合作、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展望了电子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适合人群: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电子设计爱好者及希望深入了解智能小车设计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背景和重要性;②掌握智能小车设计的硬件选型和软件编程技巧;③学习信号检测与控制、两车通信、节能技术等关键技术;④借鉴测试与优化的经验,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建议:本文内容详实,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建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和掌握智能小车设计的各项技术和原理,特别是对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部分,可以通过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关注文中提到的测试与优化策略,有助于提高实际项目的成功率。
recommend-type

springboot基于Java的潮玩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docx

springboot基于Java的潮玩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docx
recommend-type

2022版微信自定义密码锁定程序保护隐私

标题《微信锁定程序2022,自定义密码锁》和描述“微信锁定程序2022,自定义密码锁,打开微信需要填写自己设定的密码,才可以查看微信信息和回复信息操作”提及了一个应用程序,该程序为微信用户提供了额外的安全层。以下是对该程序相关的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1. 微信应用程序安全需求 微信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其通讯内容涉及大量私人信息,因此用户对其隐私和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第三方应用程序或工具,旨在增强微信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例如我们讨论的“微信锁定程序2022”。 2. “自定义密码锁”功能 “自定义密码锁”是一项特定功能,允许用户通过设定个人密码来增强微信应用程序的安全性。这项功能要求用户在打开微信或尝试查看、回复微信信息时,必须先输入他们设置的密码。这样,即便手机丢失或被盗,未经授权的用户也无法轻易访问微信中的个人信息。 3. 实现自定义密码锁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这种类型的锁定功能,开发人员可能会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 加密技术:对微信的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读取。 - 应用程序层锁定:在软件层面添加一层权限管理,只允许通过验证的用户使用应用程序。 - 操作系统集成:与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全功能进行集成,利用手机的生物识别技术或复杂的密码保护微信。 - 远程锁定与擦除:提供远程锁定或擦除微信数据的功能,以应对手机丢失或被盗的情况。 4. 微信锁定程序2022的潜在优势 - 增强隐私保护:防止他人未经授权访问微信账户中的对话和媒体文件。 - 防止数据泄露:在手机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减少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 - 保护未成年人:父母可以为孩子设定密码,控制孩子的微信使用。 - 为商业用途提供安全保障:在商务场合,微信锁定程序可以防止商业机密的泄露。 5. 使用微信锁定程序2022时需注意事项 - 正确的密码管理:用户需要记住设置的密码,并确保密码足够复杂,不易被破解。 - 避免频繁锁定:过于频繁地锁定和解锁可能会降低使用微信的便捷性。 - 兼容性和更新:确保微信锁定程序与当前使用的微信版本兼容,并定期更新以应对安全漏洞。 - 第三方应用风险:使用第三方应用程序可能带来安全风险,用户应从可信来源下载程序并了解其隐私政策。 6. 结语 微信锁定程序2022是一个创新的应用,它提供了附加的安全性措施来保护用户的微信账户。尽管在实施中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它为那些对隐私和安全有更高要求的用户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应用此类程序时,用户应谨慎行事,确保其对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兼容性有所了解,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密码。
recommend-type

【自动化脚本提速】:掌握序列生成的5种高效技巧

# 摘要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动化脚本提速的方法,重点介绍了序列生成的基础理论及其在脚本中的应用。通过探讨不同序列生成方法和高效技巧,本文旨在提高编程效率,优化自动化流程。同时,文中还涉及了高级技术,如嵌套循环、列表推导式和并行处理,这些技术不仅增加了序列生成的复杂性,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效率。最后,本文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展示了一系列序列生成技巧的实际应用,并提出了优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
recommend-type

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分层!

<think>我们正在处理一个关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层级结构的问题。用户希望了解CNN的层级结构及其功能。根据提供的引用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出以下信息: 1. 引用[1]和[2]指出,一个完整的卷积神经网络通常包括以下层级: - 数据输入层(Input layer) - 卷积计算层(CONV layer) - ReLU激励层(ReLU layer) - 池化层(Pooling layer) - 全连接层(FC layer) - (可能还有)Batch Normalization层 2. 引用[2]详细说明了各层的作用: - 数据输入层:对原始图像
recommend-type

MXNet预训练模型介绍:arcface_r100_v1与retinaface-R50

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关于MXNet深度学习框架、人脸识别技术以及具体预训练模型的知识点。下面将详细说明这些内容。 ### MXNet 深度学习框架 MXNet是一个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由Apache软件基金会支持,它在设计上旨在支持高效、灵活地进行大规模的深度学习。MXNet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并且可以部署在不同的设备上,从个人电脑到云服务器集群。它提供高效的多GPU和分布式计算支持,并且具备自动微分机制,允许开发者以声明性的方式表达神经网络模型的定义,并高效地进行训练和推理。 MXNet的一些关键特性包括: 1. **多语言API支持**:MXNet支持Python、Scala、Julia、C++等语言,方便不同背景的开发者使用。 2. **灵活的计算图**:MXNet拥有动态计算图(imperative programming)和静态计算图(symbolic programming)两种编程模型,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深度学习任务。 3. **高效的性能**:MXNet优化了底层计算,支持GPU加速,并且在多GPU环境下也进行了性能优化。 4. **自动并行计算**:MXNet可以自动将计算任务分配到CPU和GPU,无需开发者手动介入。 5. **扩展性**:MXNet社区活跃,提供了大量的预训练模型和辅助工具,方便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创新。 ### 人脸识别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支付验证等领域。该技术通常分为人脸检测(Face Det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和特征匹配(Feature Matching)三个步骤。 1. **人脸检测**:定位出图像中人脸的位置,通常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如R-CNN、YOLO或SSD等。 2. **特征提取**:从检测到的人脸区域中提取关键的特征信息,这是识别和比较不同人脸的关键步骤。 3. **特征匹配**:将提取的特征与数据库中已有的人脸特征进行比较,得出最相似的人脸特征,从而完成身份验证。 ### 预训练模型 预训练模型是在大量数据上预先训练好的深度学习模型,可以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应用到新的任务上。预训练模型的优点在于可以缩短训练时间,并且在标注数据较少的新任务上也能获得较好的性能。 #### arcface_r100_v1 arcface_r100_v1是一个使用ArcFace损失函数训练的人脸识别模型,基于ResNet-100架构。ArcFace是一种流行的深度学习人脸识别方法,它在损失函数层面上增强类间的区分度。在ArcFace中,通过引入角度余弦的特征分离度,改善了传统的Softmax损失函数,让学习到的人脸特征更加具有鉴别力。 ArcFace的模型文件包括: - model-0000.params: 这是模型权重参数文件。 - model-symbol.json: 这是包含网络结构定义的JSON文件。 #### retinaface-R50 retinaface-R50是基于ResNet-50架构的人脸检测模型,使用RetinaFace框架训练而成。RetinaFace是为了解决传统人脸检测模型在面对小尺寸、遮挡、模糊等复杂情况时识别准确度不高的问题而设计的。它采用一种基于多尺度的金字塔网络结构,能有效处理不同尺度的人脸,并且在特征提取时采用了一种高效的特征融合策略。 Retinaface-R50的模型文件包括: - R50-0000.params: 这是模型权重参数文件。 - R50-symbol.json: 这是包含网络结构定义的JSON文件。 ### 总结 从给定的文件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预训练模型是基于MXNet深度学习框架开发的,具有专门针对人脸识别任务的优化。ArcFace模型通过增强特征的区分度,而Retinaface模型通过多尺度处理和高效的特征融合,都展示了在人脸检测和识别方面的先进技术。开发者可以利用这些预训练模型,结合MXNet提供的高级API,快速构建并部署自己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
recommend-type

【文本处理黑科技】:Shell脚本中序列和数组的高级应用

# 摘要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Shell脚本中序列与数组的基础知识、操作技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方法。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对序列和数组的基础知识进行了阐述,重点讲解了序列的生成、操作、文本处理和数组的基本操作与高级特性。第三章探讨了数组在数据处理和内存管理中的性能优势。第四章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序列与数组在日志文件分析、报告生成和配置文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