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采用的数据集是中国30年间16种主要作物高分辨率(1公里)连续收获面积地图,想用arcmap10.8提取2010水稻小麦玉米分布图和2020水稻小麦玉米分布图,详细写出实验过程
时间: 2025-07-23 07:50:10 浏览: 2
<think>嗯,用户需要从高分辨率作物数据中提取特定年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空间分布图,操作平台是ArcMap 10.8。这个需求涉及栅格数据处理的核心功能,需要分步骤解决数据准备、年份提取、作物分类和制图表达等问题。
用户提到的数据源是1公里分辨率的作物收获面积数据集,这类数据通常采用多波段栅格结构,每个波段代表不同年份或作物类型。根据引用[1]和[2]提供的坐标系操作经验,需要特别注意投影转换问题——中国区域适合使用Albers等面积投影。
考虑到作物提取的技术关键点:首先需要确认数据集的存储结构。如果采用"年-作物"分层存储,直接按年份和作物名称选择即可;若是多波段存储,则需通过波段序号提取。用户需要2010和2020两个年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作物,共六个输出图层。
在工具选择上,重分类工具比简单裁剪更合适,因为作物面积数据通常是连续值,需要设定阈值转换为二值分布图。根据农学常识,建议将大于0.3的像元视为该作物分布区,这个阈值能有效过滤零星种植噪声。输出时采用TIFF格式并保留地理定位信息,方便后续分析。
制图环节要强调图例标准化,三种作物建议采用农业农村部标准色系:水稻用青绿色、小麦用金黄色、玉米用橘黄色。比例尺必须标注,因为1公里分辨率在省级尺度才有意义。最后提醒用户检查坐标系一致性,避免常见的位置偏移问题。
相关问题设计围绕数据处理延伸:空间分析方向考虑叠加耕地红线,时间维度可扩展多年代变化,技术层面涉及精度验证。这些都能帮助用户深化研究。</think>以下是使用 ArcMap 10.8 从 1 公里分辨率作物收获面积数据集中提取 **2010 年和 2020 年中国水稻、小麦、玉米分布图** 的详细操作步骤:
---
### **详细操作步骤**
#### **1. 数据准备与加载**
1. **加载基础数据**
- 打开 ArcMap → 将 `中国省级行政区划.shp` 添加到地图(用于后续裁剪)。
- 加载作物收获面积数据集(如 `CropHarvestArea.tif`,假设其为多波段栅格,每个波段代表不同年份/作物)。
2. **确认数据结构**
- 右键数据集 → `属性` → `源` 选项卡,查看:
- 波段数量(如 30 个波段可能对应 10 年 × 3 种作物)。
- 波段命名规则(如 `Rice_2010`, `Wheat_2020`)。
- 坐标系(需为 **Albers 等面积投影** 或 **WGS_1984_Albers**,确保面积计算准确)[^2]。
#### **2. 提取特定年份与作物**
> *假设数据为多波段栅格,按 `作物_年份` 命名波段*
{: .prompt-tip }
- **方法 1:直接选择波段**
```python
# 在 ArcMap Python 窗口执行(或使用工具箱工具)
import arcpy
arcpy.env.workspace = "数据集路径"
# 提取 2010 年水稻
arcpy.ExtractBand_management("CropHarvestArea.tif", "输出路径/Rice_2010.tif", "1") # 若水稻2010为波段1
```
**参数说明**:
- `输入栅格`:原始数据集
- `输出路径`:保存单波段栅格的位置
- `波段序号`:目标波段编号(需提前确认)
- **方法 2:按属性重分类(若数据为单文件多值)**
使用 **重分类工具**:
`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t Tools → 重分类 → Reclassify`
- 输入栅格:`CropHarvestArea.tif`
- 重分类字段:选择存储作物类型的字段(如 `CropType`)
- 将目标作物(水稻=1, 小麦=2, 玉米=3)设为新值 `1`,其余设为 `NoData`。
- 输出:按作物类型生成二值分布图(1=存在,NoData=无)。
#### **3. 裁剪至中国范围**
1. **按掩膜提取**
`ArcToolbox → Spatial Analyst Tools → 提取分析 → 按掩膜提取`
- 输入栅格:上一步生成的作物栅格(如 `Rice_2010.tif`)
- 输入掩膜数据:`中国省级行政区划.shp`
- 输出:`China_Rice_2010.tif`
2. **批量处理(推荐)**
使用 **模型构建器(ModelBuilder)** 或 **批处理** 功能,对 2 年份 × 3 种作物 = 6 个文件依次裁剪。
#### **4. 设定面积阈值(可选)**
> *过滤小面积零星种植区(如 <0.1 公顷)*
{: .prompt-tip }
- **重分类设置阈值**:
`Reclassify` → 将像元值 ≥ 0.1 的区域设为 `1`(种植区),< 0.1 设为 `NoData`。
#### **5. 制图与输出**
1. **符号化**
- 双击图层 → `符号系统` → 选择 **唯一值** → 将值 `1` 设置为绿色(水稻)、黄色(小麦)、橙色(玉米)。
2. **添加图例**
- 布局视图 → 插入图例 → 标注为 "水稻分布 (2010)" 等。
3. **导出地图**
- `文件 → 导出地图` → 选择 `PDF` 或 `PNG`,分辨率 ≥ 300 dpi。
---
### **关键注意事项**
1. **坐标系统一**
- 所有数据需统一为 **地理坐标系 GCS_WGS_1984** 或 **投影坐标系 Albers_China**(面积分析必备)[^2]。
- 转换工具:`投影栅格`(栅格数据)或 `投影`(矢量数据)。
2. **数据精度验证**
- 叠加县级行政区划,统计各作物面积与农业年鉴对比(工具:`区域统计到表`)。
3. **处理效率**
- 大范围数据处理时启用 **后台地理处理**:`地理处理 → 地理处理选项 → 启用`。
---
### **相关问题**
1. 如何将提取的作物分布图与气候数据(如降雨量)进行叠加分析?
2. 能否用相同方法提取大豆、棉花等其他作物的空间分布?
3. 如何计算各省水稻/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
4. 若原始数据为 **NetCDF 格式**,在 ArcMap 中如何处理?
> 提示:若原始数据为分省单独文件,需先使用 `镶嵌至新栅格` 工具拼接为全国范围。
{: .prompt-info }
[^1]: 数据处理参考:Arcmap10.8 加载在线地图与坐标系操作要点
[^2]: 栅格坐标系转换必须使用 **投影栅格** 工具(非定义投影)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