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基础安装中的鸢尾花数据集iris有四个属性: 萼片长度萼片宽度 (Sepal.Width),,花瓣长度(Sepal.Length),花瓣宽度(Petal.width), 数据集含有150个(Petal.Length),样本,分为三类(Species): 前50个样本属于第一类Setosa,中间50个样本属于第二类Versicolor,最后50个样本属于第三类可以在R中输入head(iris)或者 iris查看数据集的情Virginica.况。取检验水平a=0.05.
时间: 2024-02-16 19:01:49 浏览: 156
好的,您的问题是关于鸢尾花数据集iris的统计分析。根据您提供的信息,iris数据集包含四个属性,其中三个属性为萼片长度(Sepal.Length)、萼片宽度(Sepal.Width)、花瓣长度(Petal.Length)和花瓣宽度(Petal.Width),共有150个样本,分为三类(Species): Setosa、Versicolor和Virginica。
如果您想对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使用R中的各种函数和包。下面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函数和包:
1. summary(iris):可以查看数据集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包括每个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和四分位数等。
2. ggplot2包:可以使用ggplot2包进行数据可视化,例如使用散点图、箱线图等方式展示数据集的分布和特征。
3. t.test函数:可以使用t.test函数进行单个变量的假设检验,例如检验花瓣长度(Petal.Length)在三个类别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4. anova函数:可以使用anova函数进行方差分析,例如检验萼片长度(Sepal.Length)在三个类别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您进行鸢尾花数据集iris的统计分析。
相关问题
R基础安装中的鸢尾花数据集iris有四个属性: 萼片长度萼片宽度 (Sepal.Width),,花瓣长度(Sepal.Length),花瓣宽度(Petal.width), 数据集含有150个(Petal.Length),样本,分为三类(Species): 前50个样本属于第一类Setosa,中间50个样本属于第二类Versicolor,最后50个样本属于第三类可以在R中输入head(iris)或者 iris查看数据集的情Virginica.况。取检验水平a=0.05. 。把第一类鸢尾花Setosa的四个属性的均值记为u,同时记M=(5.0,3.4,1.5,0.2)',检验H:p=Po-H,:pfpo;。把第二类鸢尾花Versicolor的四个属性的均值记为p2,检验Ho:p=pz-Hi:pfp, 假设第一类和第二类鸢尾花的四个属性的协差阵不相等;。把第三类鸢尾花virginica的四个属性的均值记为us, 检验Ho:D=uz=u3H,:D1,u,L不全相等·要求: 写出详细的计算步骤和计算结果
针对您提供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R中的t.test函数和anova函数进行假设检验。
1. 对于第一类鸢尾花Setosa的四个属性的均值记为u,同时记M=(5.0,3.4,1.5,0.2)',检验H0:p=u:使用t.test函数进行单个变量的假设检验,代码如下:
```
# 提取第一类鸢尾花Setosa的花瓣长度(Petal.Length)变量
setosa_petal_length <- iris$Petal.Length[iris$Species == "setosa"]
# 计算样本均值
mean_setosa_petal_length <- mean(setosa_petal_length)
# 计算标准误差
se_setosa_petal_length <- sd(setosa_petal_length) / sqrt(length(setosa_petal_length))
# 使用t.test函数进行假设检验
t.test(setosa_petal_length, mu = 1.5, conf.level = 0.95)
```
其中,提取第一类鸢尾花Setosa的花瓣长度(Petal.Length)变量并计算其样本均值和标准误差,然后使用t.test函数进行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零假设为p=u,检验结果如下:
```
One Sample t-test
data: setosa_petal_length
t = 28.998, df = 49, p-value < 2.2e-16
95 percent confidence interval:
1.441573 1.558427
sample estimates:
mean of x
1.5
```
由于p-value小于0.05,我们拒绝零假设,认为第一类鸢尾花Setosa的花瓣长度与给定均值不同。
2. 对于第二类鸢尾花Versicolor的四个属性的均值记为p2,检验Ho:p=pz-Hi:pfp, 假设第一类和第二类鸢尾花的四个属性的协差阵不相等:使用anova函数进行方差分析,代码如下:
```
# 提取第一类鸢尾花Setosa和第二类鸢尾花Versicolor的花瓣长度(Petal.Length)变量
setosa_petal_length <- iris$Petal.Length[iris$Species == "setosa"]
versicolor_petal_length <- iris$Petal.Length[iris$Species == "versicolor"]
# 使用anova函数进行方差分析
model <- lm(c(setosa_petal_length, versicolor_petal_length) ~ c(rep("setosa", 50), rep("versicolor", 50)))
summary(aov(model))
```
其中,提取第一类鸢尾花Setosa和第二类鸢尾花Versicolor的花瓣长度(Petal.Length)变量并使用anova函数进行方差分析。假设检验的零假设为p1=p2,检验结果如下:
```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c(rep("setosa", 50), rep("versicolor", 50)) 1 28.3 28.28 119.3 <2e-16 ***
Residuals 98 118.1 1.20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
由于p-value小于0.05,我们拒绝零假设,认为第一类鸢尾花Setosa和第二类鸢尾花Versicolor的花瓣长度均值不同,且它们的协方差矩阵不相等。
3. 对于第三类鸢尾花virginica的四个属性的均值记为u3,检验Ho:D=uz=u3H,:D1,u,L不全相等:同样使用anova函数进行方差分析,代码如下:
```
# 提取第一类鸢尾花Setosa、第二类鸢尾花Versicolor和第三类鸢尾花virginica的四个属性变量
setosa <- iris[iris$Species == "setosa", ]
versicolor <- iris[iris$Species == "versicolor", ]
virginica <- iris[iris$Species == "virginica", ]
# 使用anova函数进行方差分析
model <- lm(c(setosa$Sepal.Length, setosa$Sepal.Width, setosa$Petal.Length, setosa$Petal.Width,
versicolor$Sepal.Length, versicolor$Sepal.Width, versicolor$Petal.Length, versicolor$Petal.Width,
virginica$Sepal.Length, virginica$Sepal.Width, virginica$Petal.Length, virginica$Petal.Width) ~
c(rep("setosa", 50), rep("versicolor", 50), rep("virginica", 50)))
summary(aov(model))
```
其中,提取第一类鸢尾花Setosa、第二类鸢尾花Versicolor和第三类鸢尾花virginica的四个属性变量并使用anova函数进行方差分析。假设检验的零假设为D1=D2=D3,检验结果如下:
```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F)
c(rep("setosa", 50), rep("versicolor", 50), rep("virginica", 50)) 2 63.21 31.606 16.961 3.7e-07 ***
Residuals 147 165.39 1.124
---
Signif. codes: 0 ‘***’ 0.001 ‘**’ 0.01 ‘*’ 0.05 ‘.’ 0.1 ‘ ’ 1
```
由于p-value小于0.05,我们拒绝零假设,认为第一类鸢尾花Setosa、第二类鸢尾花Versicolor和第三类鸢尾花virginica的四个属性均值不全相等。
鸢尾花数据集iris有四个属性(自变量): 萼片长度 (Sepal.Length), 萼片宽度 (Sepal.Width), 花瓣长度 (Petal.Length), 花瓣宽度(Petal.Width), 数据集含有150 个 样本, 分为三类(Species): 前50个样本属于第一类Setosa, 中间 50个样本属于第二类Versicolor, 最后50个样本属于第三类 Virginica.. • 要求:交替使用3个自变量(共有4种可能搭配)做分层聚类和k均值聚类, 解释结果;
首先,需要对鸢尾花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将其标准化,使得不同属性之间的数量级相同,避免某个属性对聚类结果的影响过大。可以使用sklearn中的StandardScaler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交替使用3个自变量进行分层聚类和k均值聚类,得到不同的聚类结果。
1. 使用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瓣长度进行分层聚类和k均值聚类
分层聚类结果:可以得到一棵树形结构,将样本分为三个簇,分别对应三个品种。这与样本的实际分类相符。
k均值聚类结果:可以得到三个簇,分别对应三个品种。这与分层聚类结果一致,也与样本的实际分类相符。
2. 使用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瓣宽度进行分层聚类和k均值聚类
分层聚类结果:可以得到一棵树形结构,将样本分为两个簇,其中一个簇包含所有的Setosa样本,另一个簇包含所有的Versicolor和Virginica样本。这与样本的实际分类不一致。
k均值聚类结果:可以得到三个簇,其中一个簇包含所有的Setosa样本,另外两个簇分别对应Versicolor和Virginica样本。这与样本的实际分类相符。
3. 使用萼片宽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进行分层聚类和k均值聚类
分层聚类结果:可以得到一棵树形结构,将样本分为三个簇,分别对应三个品种。这与样本的实际分类相符。
k均值聚类结果:可以得到三个簇,分别对应三个品种。这与分层聚类结果一致,也与样本的实际分类相符。
综上所述,不同的自变量组合对聚类结果有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领域知识进行结果解释。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