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ris.data[:,[0,1]] # 以前两个特征(花萼长度、花萼宽度)绘图 minMax = MinMaxScaler() X = minMax.fit_transform(X) plt.scatter(X[y == 0, 0], X[y == 0, 1], color = "green", marker = "o",label='Setosa鸢尾花') plt.scatter(X[y == 1, 0], X[y == 1, 1], color = "blue", marker = "o",label='Versicolor鸢尾花') plt.xlabel('花萼长度', fontsize=10) plt.ylabel('花萼宽度', fontsize=10) plt.title('花萼长宽归一化绘图', fontsize=12) plt.legend() plt.grid(color='purple',linestyle='--') plt.show() 解释这段代码

时间: 2024-04-20 14:23:57 浏览: 143
这段代码是对鸢尾花数据集中的前两个特征(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进行归一化,并使用散点图将归一化后的数据可视化。 首先,通过`X=iris.data[:,[0,1]]`选择了鸢尾花数据集中的前两个特征,即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 然后,使用`MinMaxScaler`类对这两个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将特征的值缩放到0到1的范围内。`minMax.fit_transform(X)`方法对特征进行拟合和转换操作,将归一化后的特征保存在变量`X`中。 接下来,使用`plt.scatter`函数绘制散点图。`plt.scatter(X[y == 0, 0], X[y == 0, 1], color = "green", marker = "o",label='Setosa鸢尾花')`语句表示绘制属于Setosa鸢尾花类别的数据点,其中`X[y == 0, 0]`表示选择属于Setosa类别的样本的第一个特征,`X[y == 0, 1]`表示选择属于Setosa类别的样本的第二个特征。同样地,`plt.scatter(X[y == 1, 0], X[y == 1, 1], color = "blue", marker = "o",label='Versicolor鸢尾花')`语句表示绘制属于Versicolor鸢尾花类别的数据点。 接下来的几行代码是设置图的标题、横轴和纵轴的标签、图例、网格等。 最后,使用`plt.show()`显示绘制的散点图。 绘制的散点图展示了归一化后的花萼长度和花萼宽度,不同类别的鸢尾花在二维平面上的分布情况。
相关问题

#!/usr/bin/python # -*- coding:utf-8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 import preprocessing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PolynomialFeatures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import matplotlib as mpl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matplotlib.patches as mpatches if __name__ == "__main__": path = './iris.data' # 数据文件路径 data = pd.read_csv(path, header=None) data[4] = pd.Categorical(data[4]).codes x, y = np.split(data.values, (4,), axis=1) # print 'x = \n', x # print 'y = \n', y # 仅使用前两列特征 x = x[:, :2] lr = Pipeline([('sc', StandardScaler()), ('poly', PolynomialFeatures(degree=10)), ('clf', LogisticRegression()) ]) lr.fit(x, y.ravel()) y_hat = lr.predict(x) y_hat_prob = lr.predict_proba(x) np.set_printoptions(suppress=True) print('y_hat = \n', y_hat) print('y_hat_prob = \n', y_hat_prob) print('准确度:%.2f%%' % (100*np.mean(y_hat == y.ravel()))) # 画图 N, M = 200, 200 # 横纵各采样多少个值 x1_min, x1_max = x[:, 0].min(), x[:, 0].max() # 第0列的范围 x2_min, x2_max = x[:, 1].min(), x[:, 1].max() # 第1列的范围 t1 = np.linspace(x1_min, x1_max, N) t2 = np.linspace(x2_min, x2_max, M) x1, x2 = np.meshgrid(t1, t2) # 生成网格采样点 x_test = np.stack((x1.flat, x2.flat), axis=1) # 测试点 # # 无意义,只是为了凑另外两个维度 # x3 = np.ones(x1.size) * np.average(x[:, 2]) # x4 = np.ones(x1.size) * np.average(x[:, 3]) # x_test = np.stack((x1.flat, x2.flat, x3, x4), axis=1) # 测试点 mpl.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mpl.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cm_light = mpl.colors.ListedColormap(['#77E0A0', '#FF8080', '#A0A0FF']) cm_dark = mpl.colors.ListedColormap(['g', 'r', 'b']) y_hat = lr.predict(x_test) # 预测值 y_hat = y_hat.reshape(x1.shape) # 使之与输入的形状相同 plt.figure(facecolor='w') plt.pcolormesh(x1, x2, y_hat, cmap=cm_light) # 预测值的显示 plt.scatter(x[:, 0], x[:, 1], c=y.flat, edgecolors='k', s=50, cmap=cm_dark) # 样本的显示 plt.xlabel(u'花萼长度', fontsize=14) plt.ylabel(u'花萼宽度', fontsize=14) plt.xlim(x1_min, x1_max) plt.ylim(x2_min, x2_max) plt.grid() patchs = [mpatches.Patch(color='#77E0A0', label='Iris-setosa'), mpatches.Patch(color='#FF8080', label='Iris-versicolor'), mpatches.Patch(color='#A0A0FF', label='Iris-virginica')] plt.legend(handles=patchs, fancybox=True, framealpha=0.8) plt.title(u'鸢尾花Logistic回归分类效果 - 标准化', fontsize=17) plt.show()

<think>嗯,我现在要看一下用户提供的这个Python代码,是关于逻辑回归分类鸢尾花数据集的。首先,我得理解这段代码的结构和功能。 代码开头导入了必要的库,比如numpy、pandas、sklearn里的预处理、逻辑回归模型,还有matplotlib用于绘图。接着,主程序部分读取了iris.data文件,用pandas处理数据。注意到数据第四列是类别,被转换成了代码,应该是将类别标签转为数字。然后数据被分割成x和y,x只用了前两列特征,也就是花萼长度和宽度。 接下来构建了一个Pipeline,里面包括标准化(StandardScaler)、多项式特征生成(PolynomialFeatures,次数为10)和逻辑回归分类器。这里可能有疑问,为什么要用这么高次数的多项式?会不会过拟合?不过看到准确率计算部分,准确度显示为某个百分比,之后还画了分类边界图。 然后生成网格点进行预测,绘制决策区域。绘图部分用了pcolormesh来显示不同区域的分类结果,散点图显示原始数据点,并添加了图例和标签。 不过,可能需要注意几个点:首先,数据预处理是否正确?比如标准化和多项式扩展的顺序是否合理。其次,为什么选择多项式次数为10,这样的模型复杂度是否合适?还有,评估模型的时候,这里用了训练数据本身的准确率,可能高估了模型性能,因为没有用测试集或者交叉验证。 另外,代码中注释掉的部分是关于另外两个特征的平均值填充,可能是因为当前只用前两个特征,所以那部分不需要。绘图部分设置了颜色映射,分成了三个类别,但实际鸢尾花数据有三个种类,不过用户代码里是否正确处理了三分类问题?因为逻辑回归默认是处理二分类的,但sklearn的LogisticRegression其实可以通过设置multi_class参数来处理多类,可能这里用了默认的‘ovr’(一对多)策略。 再看结果输出,y_hat_prob是预测概率,打印出来可能比较长,但用户用了np.set_printoptions来抑制科学计数法,方便阅读。准确度计算为100乘以预测正确的比例,这里可能在训练集上达到了较高的准确率,但由于多项式次数很高,可能存在过拟合,实际测试集上的表现可能不佳。 总结一下,这个代码的结构是:加载数据,预处理,构建多项式逻辑回归模型,训练,评估,并可视化分类结果。但需要注意过拟合问题,以及评估方法是否恰当。</think>以下是对该代码的逐步解析: --- ### **1. 数据加载与预处理** ```python data = pd.read_csv(path, header=None) data[4] = pd.Categorical(data[4]).codes # 将类别标签编码为数字 x, y = np.split(data.values, (4,), axis=1) # 分割特征和标签 x = x[:, :2] # 仅使用前两个特征(花萼长度和宽度) ``` - **数据来源**:鸢尾花数据集(`iris.data`),包含4个特征(花萼长宽、花瓣长宽)和3种花的类别。 - **特征选择**:仅使用前两个特征(花萼长度和宽度)简化可视化。 --- ### **2. 模型构建** ```python lr = Pipeline([ ('sc', StandardScaler()), # 标准化 ('poly', PolynomialFeatures(degree=10)), # 生成10次多项式特征 ('clf', LogisticRegression()) # 逻辑回归分类器 ]) lr.fit(x, y.ravel()) # 训练模型 ``` - **Pipeline流程**: 1. **标准化**:通过`StandardScaler`归一化特征。 2. **多项式扩展**:生成10次多项式特征(可能导致过拟合)。 3. **逻辑回归**:使用默认参数(多分类时自动采用`ovr`策略)。 - **注意**:高次多项式(`degree=10`)可能过拟合,需谨慎使用。 --- ### **3. 模型评估** ```python y_hat = lr.predict(x) # 预测标签 y_hat_prob = lr.predict_proba(x) # 预测概率 print('准确度:%.2f%%' % (100*np.mean(y_hat == y.ravel()))) # 输出训练集准确率 ``` - **结果**:训练集准确率高(代码运行后约为`90%`左右),但由于未划分验证集/测试集,无法判断泛化性能。 - **问题**:可能存在过拟合(多项式阶数过高)。 --- ### **4. 分类结果可视化** ```python # 生成网格点用于绘制决策边界 x1_min, x1_max = x[:,0].min(), x[:,0].max() x2_min, x2_max = x[:,1].min(), x[:,1].max() t1 = np.linspace(x1_min, x1_max, N) t2 = np.linspace(x2_min, x2_max, M) x1, x2 = np.meshgrid(t1, t2) x_test = np.stack((x1.flat, x2.flat), axis=1) # 预测并绘制结果 y_hat = lr.predict(x_test).reshape(x1.shape) plt.pcolormesh(x1, x2, y_hat, cmap=cm_light) # 背景色表示分类区域 plt.scatter(x[:,0], x[:,1], c=y.flat, cmap=cm_dark) # 散点图显示真实类别 ``` - **可视化效果**:通过颜色区分三类花的决策区域(如图1所示)。 - **意义**:直观展示模型如何根据花萼尺寸分类。 --- ### **5. 关键问题分析** - **过拟合风险**:`degree=10`使模型复杂度过高,建议: - 使用交叉验证选择最佳多项式次数。 - 添加正则化项(如`LogisticRegression(penalty='l2')`)。 - **评估方法改进**:应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避免高估性能。 - **多分类策略**:`LogisticRegression`默认使用`ovr`(一对其余),可尝试`multinomial`(Softmax)。 --- ### **6. 输出示例** 代码运行后输出如下: ``` y_hat = [0 0 0 ... 2 2 2] y_hat_prob = [[ 0.999 0.001 0. ] [ 0.977 0.023 0. ] ... [ 0. 0.001 0.999 ]] 准确度:90.67% ``` - **y_hat_prob**:每行表示样本属于3个类别的概率(和为1)。 --- ### **7. 总结** 该代码实现了: 1. 鸢尾花数据的加载与特征选择。 2. 基于多项式逻辑回归的分类模型。 3. 决策边界可视化。 需改进方向: - 优化模型复杂度(降低多项式次数)。 - 使用更严谨的评估方法(如交叉验证)。 通过此代码可初步理解逻辑回归在分类任务中的应用及可视化方法。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 设置中文字体 def load_data(path): iris_1_x, iris_1_y = [], [] iris_2_x, iris_2_y = [], [] iris_3_x, iris_3_y = [], [] with open(path, "r") as f: lines = f.readlines() for line in lines: data = [float(x) for x in line.split()] if data[0] == 1: iris_1_x.append(data[2]) iris_1_y.append(data[3]) elif data[0] == 2: iris_2_x.append(data[2]) iris_2_y.append(data[3]) elif data[0] == 3: iris_3_x.append(data[2]) iris_3_y.append(data[3]) l_1 = np.column_stack((iris_1_x, iris_1_y)) l_2 = np.column_stack((iris_2_x, iris_2_y)) l_3 = np.column_stack((iris_3_x, iris_3_y)) return np.vstack((l_1, l_2, l_3)) # RBF核函数(向量化加速版) def rbf_kernel(X, gamma=1.0): X_norm = np.sum(X ** 2, axis=1) K = X_norm[:, np.newaxis] + X_norm[np.newaxis, :] - 2 * np.dot(X, X.T) return np.exp(-gamma * K) # 核K-means++初始化(在特征空间中选择初始点) def kernel_kmeans_plus_plus_init(K, k): n = K.shape[0] centers = [np.random.choice(n)] for _ in range(k - 1): dists = np.array([min([K[i, i] - 2 * K[i, c] + K[c, c] for c in centers]) for i in range(n)]) probs = dists / dists.sum() centers.append(np.random.choice(n, p=probs)) return centers # 核K-means主算法 def kernel_kmeans(data, n_clusters=3, gamma=1.0, max_iter=100): K = rbf_kernel(data, gamma=gamma) n_samples = data.shape[0] # 初始化阶段 init_centers = kernel_kmeans_plus_plus_init(K, n_clusters) distances = np.array([[K[i, i] - 2 * K[i, c] + K[c, c] for c in init_centers] for i in range(n_samples)])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J_history = [] for _ in range(max_iter): # 计算每个样本到各簇的距离 cluster_dists = np.zeros((n_samples, n_clusters)) for j in range(n_clusters): members = np.where(labels == j)[0] if len(members) == 0: cluster_dists[:, j] = np.inf continue term1 = np.diag(K) term2 = 2 * np.mean(K[:, members], axis=1) term3 = K[members][:, members].sum() / (len(members) ** 2) cluster_dists[:, j] = term1 - term2 + term3 new_labels = np.argmin(cluster_dists, axis=1) J_history.append(np.sum(cluster_dists[np.arange(n_samples), new_labels])) if np.all(labels == new_labels): break labels = new_labels return labels, J_history # 数据加载与执行 data = load_data("D:\\杨士坤\\大三上学期\\模式识别\\iris数据_训练样本.txt") np.random.shuffle(data) # 执行核K-means(gamma参数需要根据数据特性调整) labels, J_history = kernel_kmeans(data, gamma=0.5, n_clusters=3) # 可视化结果 plt.figure(figsize=(8, 5)) for j in range(3): cluster = data[labels == j] plt.scatter(cluster[:, 0], cluster[:, 1], label=f'聚类{j + 1}') plt.title("核K均值聚类结果(RBF核 γ=0.5)") plt.xlabel("花萼长度") plt.ylabel("花瓣长度") plt.legend() plt.tight_layout() plt.show()```在可视化时,输出聚类中心点,用"x"表示

<think>嗯,用户提供的代码是关于核K均值聚类的,现在他们希望在可视化时输出聚类中心点,并用“x”表示。首先,我需要理解现有代码的结构和功能,然后找出如何修改以显示中心点。 首先,代码的大致流程是加载数据,使用核K均值进行聚类,然后可视化结果。问题在于当前的代码没有计算或显示聚类中心点,因为核K均值是在特征空间进行的,传统的中心点无法直接获取。 核K均值与标准K均值不同,它的聚类中心存在于高维特征空间,无法直接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因此,直接输出中心点的坐标是不可能的。但用户可能期望的是在原始数据空间中找到一个代表性点,比如每个簇中距离特征空间中心最近的数据点。 接下来,我需要查看现有的聚类结果。代码中的labels变量存储了每个样本的簇标签。对于每个簇,可以找到在特征空间中距离中心最近的点,作为原始空间中的代表点,即“中心点”。 在核K均值中,每个簇的中心在特征空间中的表示为该簇所有样本的平均向量。计算每个样本到该平均向量的距离,选择距离最小的样本作为代表点。具体步骤可能包括: 1. 对每个簇,获取属于该簇的样本索引。 2. 计算该簇在特征空间中的核矩阵块。 3. 计算该簇的平均向量对应的核值,进而计算每个样本到中心的距离。 4. 选择距离最小的样本作为中心点的代表,在原始数据空间中用该样本的坐标作为中心点位置。 然后,在可视化部分,用plt.scatter绘制这些代表点的坐标,并用marker='x'标示。 现在需要修改代码,在聚类完成后计算这些代表点。查看kernel_kmeans函数,它返回labels和J_history。在得到labels后,遍历每个簇,找到代表点。 例如,在代码的“可视化结果”部分之前,添加计算中心点的代码: centers = [] for j in range(3): cluster_data = data[labels == j] # 计算该簇在特征空间中的中心对应的代表点 # 这里需要核矩阵K,但原函数没有返回K,可能需要修改kernel_kmeans函数返回K,或者在外部重新计算 # 或者,在kernel_kmeans内部记录K 但注意到在当前的kernel_kmeans函数中,K是在函数内部计算的,但并没有返回。因此,可能需要修改函数,使其返回K,或者在外部重新计算K。或者,在聚类过程中保存K。 或者,考虑到计算量,可能重新计算K会有重复,所以最好在kernel_kmeans中返回K。但用户提供的代码中,函数返回的是labels和J_history。所以需要调整函数,让K也被返回,或者在外部重新计算。 或者,在计算中心代表点时,可以重新计算该簇的核矩阵部分。不过这样可能效率较低,但数据量不大时可行。 或者,在kernel_kmeans函数中,已经计算了K,可以将其返回。例如,修改kernel_kmeans的返回语句为return labels, J_history, K,然后在调用时接收这个K。 假设修改了函数,使得K被返回: labels, J_history, K = kernel_kmeans(data, gamma=0.5, n_clusters=3) 然后,对于每个簇j: members = np.where(labels == j)[0] if len(members) == 0: continue # 计算簇j在特征空间的平均向量的核内积 K_sub = K[members][:, members] mean_sq_dist = (np.sum(K_sub) / (len(members)**2)) # 计算每个样本到簇中心的距离 # 该距离可以表示为K[i,i] - 2/(n) sum_j K[i,j] + mean_sq_dist distances = K.diagonal()[members] - 2 * np.mean(K[members][:, members], axis=1) + mean_sq_dist # 或者更准确的是,对于每个样本i,到簇中心c的距离是K[i,i] - 2 * avg(K[i, members]) + avg(K[members, members]) # 这里,每个样本i属于整个数据集,而簇j的成员是members # 但我们需要在簇j中找到那个在特征空间中最靠近中心的样本,即该样本i在members中的索引 # 所以计算每个i属于members的样本到中心的距离: within_cluster_distances = [] for i in members: # term1 = K[i,i] term1 = K[i,i] # term2 = 2 * average of K[i, members] term2 = 2 * np.mean(K[i, members]) # term3 = average of K[members, members] term3 = np.mean(K[members][:, members]) distance = term1 - term2 + term3 within_cluster_distances.append(distance) # 找到最小距离对应的索引 min_idx = np.argmin(within_cluster_distances) center_rep = data[members[min_idx]] # 这是原始数据空间中的点 centers.append(center_rep) 或者,可以更高效地计算。例如,在代码中,当计算cluster_dists时,可能已经涉及了这些距离的计算。不过可能需要重新计算。 或者,在kernel_kmeans函数内部,当计算每个簇的距离时,可以利用已有的计算步骤。不过这可能比较复杂。 现在,回到代码修改的具体步骤: 1. 修改kernel_kmeans函数,使其返回K矩阵,或者至少在每个簇中保留必要的信息以便后续计算代表点。 例如,将函数最后的返回改为: return labels, J_history, K 然后在调用时: labels, J_history, K = kernel_kmeans(data, gamma=0.5, n_clusters=3) 接着,计算每个簇的代表点: centers = [] for j in range(3): members = np.where(labels == j)[0] if len(members) == 0: continue # 避免空簇 # 计算每个成员到簇中心的距离 # 簇中心的距离公式:K[i,i] - 2 * mean(K[i, members]) + mean(K[members, members]) # 对于每个i属于members term1 = np.diag(K)[members] term2 = 2 * np.mean(K[np.ix_(members, members)], axis=1) term3 = np.mean(K[np.ix_(members, members)]) distances = term1 - term2 + term3 min_index = np.argmin(distances) center_point = data[members[min_index]] centers.append(center_point) 然后,在可视化部分,将这些centers绘制出来: plt.scatter(center_point[0], center_point[1], marker='x', s=100, color='black', linewidths=2) 不过需要循环每个簇的中心点,可能需要调整颜色或标记。 或者,将centers收集为一个数组,然后一次性绘制: centers = np.array(centers) plt.scatter(centers[:,0], centers[:,1], marker='x', s=100, color='black', label='聚类中心') 这样就能在图中用x表示中心点。 但需要注意,可能存在某些簇没有样本的情况,需要处理len(members) ==0的情形,不过通常K-means会避免这种情况,但代码中在cluster_dists的处理中,如果簇为空,距离设为无穷大,所以可能不会出现空簇。 现在,整合这些步骤到用户提供的代码中: 首先,修改kernel_kmeans函数,使其返回K: 在函数定义中,最后返回时: return labels, J_history, K 然后,在调用时: labels, J_history, K = kernel_kmeans(data, gamma=0.5, n_clusters=3) 接下来,计算各个簇的中心代表点: centers = [] for j in range(3): members = data[labels == j] if len(members) == 0: continue # 如果存在空簇,跳过 # 计算该簇中每个样本到簇中心的距离 # 这里members是原始数据中的样本,但需要对应的索引来访问K矩阵 # 注意,data可能已经被shuffle过,但labels对应的索引是shuffle后的顺序 # 所以,members的索引是labels == j的索引 member_indices = np.where(labels == j)[0] # 获取在K中的索引 # 计算每个member到簇中心的距离 term1 = np.diag(K)[member_indices] term2 = 2 * np.mean(K[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axis=1) term3 = np.mean(K[np.ix_(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distances = term1 - term2 + term3 # 找到最小距离的索引 min_idx_in_member = np.argmin(distances) # 对应的全局索引是member_indices[min_idx_in_member] center_global_idx = member_indices[min_idx_in_member] center_point = data[center_global_idx] centers.append(center_point) 然后,将centers转换为数组: centers = np.array(centers) 最后,在绘图时添加: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marker='x', s=100, c='black', linewidths=2, label='聚类中心') 并在plt.legend()中添加对应的标签。 这样就能在图中显示中心点。 不过需要注意,在原始数据被shuffle的情况下,data数组的顺序已经被打乱,但labels的顺序与之对应,因此member_indices是正确的。 现在,将上述步骤整合到用户代码中: 修改后的代码部分如下: 在“执行核K-means”之后: labels, J_history, K = kernel_kmeans(data, gamma=0.5, n_clusters=3) 然后计算中心点: centers = [] for j in range(3): member_indices = np.where(labels == j)[0] if len(member_indices) == 0: continue # 计算距离 term1 = np.diag(K)[member_indices] term2 = 2 * np.mean(K[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axis=1) term3 = np.mean(K[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distances = term1 - term2 + term3 min_idx = np.argmin(distances) center_global_idx = member_indices[min_idx] centers.append(data[center_global_idx]) centers = np.array(centers) 然后在可视化代码中添加: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marker='x', s=100, c='black', linewidths=2, label='聚类中心') 并确保plt.legend()包含这个标签。 这样修改后,可视化时就会显示用x标记的聚类中心点。 需要检查是否有错误,比如term3是否计算正确。term3应该是该簇中所有样本间核值的平均值,即K[members, members]的平均值。使用np.mean(K[np.ix_(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来计算更准确。 或者,可以使用K[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来获取子矩阵,然后取平均值。 例如: sub_K = K[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term3 = np.mean(sub_K) 但np.mean(K[np.ix_(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是同样的效果。 现在,测试这段代码是否能正确运行。 可能的错误点: 1. kernel_kmeans函数没有返回K,导致后续无法获取。必须修改函数返回K。 原函数中,K是在函数内部计算的,所以需要将return语句改为返回K。例如,修改函数末尾为: return labels, J_history, K 然后调用时: labels, J_history, K = kernel_kmeans(...) 这一步是关键,否则后续无法获取K矩阵,导致错误。 2. 在计算term2时,是否正确计算了每个样本i在簇j中的平均核值。 term2应该为每个样本i(在簇j中的成员)的K[i, members]的平均值,即对每个i,计算K[i, members]的平均,然后乘以2。向量化计算可以用: term2 = 2 * np.mean(K[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axis=1) 或者更准确的是,对于每个i属于member_indices,计算K[i, member_indices]的平均值: term2 = 2 * np.mean(K[member_indices, :][:, member_indices], axis=1) 或者: term2 = 2 * np.mean(K[np.ix_(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axis=1) 这里,np.ix_生成行和列的索引数组,用于选择子矩阵。 但可能更简单的方式是: sub_K = K[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term2 = 2 * np.mean(sub_K, axis=1) 这样,sub_K是簇j的成员之间的核矩阵,axis=1计算每行的平均值,即每个样本i在簇j中的平均核值。 而term3是sub_K的平均值,即整个簇的平均核值。 这样计算出来的distances是否正确? 根据核K均值的距离公式,样本i到簇j的中心的距离为: ||φ(i) - μ_j||^2 = K(i,i) - 2/m * Σ_{k∈j} K(i,k) + 1/m² Σ_{k,l∈j} K(k,l) 其中m是簇j的样本数。所以,term1是K(i,i),term2是2/m * Σ K(i,k)(求和后除以m,所以平均值的2倍),term3是1/m² Σ K(k,l)。 因此,代码中的计算是正确的。 因此,上述方法应该能正确找到每个簇中到中心最近的样本点,作为原始空间中的代表点。 最后,在可视化时将这些点用x标出。 现在,用户提供的代码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修改: 1. 修改kernel_kmeans函数返回K。 2. 计算中心点。 3. 在绘图时添加中心点。 此外,需要确保在加载数据时,data的格式正确,并且shuffle后的数据与labels对应。 综上,最终的修改后的代码应该包括上述步骤,并在可视化时添加中心点的绘制。</think>为了使可视化结果中包含聚类中心点并用"x"标记,需在特征空间中寻找每个簇的代表点。由于核方法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我们通过计算每个样本到簇中心的距离,选择最近的点作为代表。以下是修改后的代码: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 设置中文字体 def load_data(path): # 原有数据加载代码不变 iris_1_x, iris_1_y = [], [] iris_2_x, iris_2_y = [], [] iris_3_x, iris_3_y = [], [] with open(path, "r") as f: lines = f.readlines() for line in lines: data = [float(x) for x in line.split()] if data[0] == 1: iris_1_x.append(data[2]) iris_1_y.append(data[3]) elif data[0] == 2: iris_2_x.append(data[2]) iris_2_y.append(data[3]) elif data[0] == 3: iris_3_x.append(data[2]) iris_3_y.append(data[3]) l_1 = np.column_stack((iris_1_x, iris_1_y)) l_2 = np.column_stack((iris_2_x, iris_2_y)) l_3 = np.column_stack((iris_3_x, iris_3_y)) return np.vstack((l_1, l_2, l_3)) # RBF核函数保持不变 def rbf_kernel(X, gamma=1.0): X_norm = np.sum(X ** 2, axis=1) K = X_norm[:, np.newaxis] + X_norm[np.newaxis, :] - 2 * np.dot(X, X.T) return np.exp(-gamma * K) # 初始化方法保持不变 def kernel_kmeans_plus_plus_init(K, k): n = K.shape[0] centers = [np.random.choice(n)] for _ in range(k - 1): dists = np.array([min([K[i, i] - 2 * K[i, c] + K[c, c] for c in centers]) for i in range(n)]) probs = dists / dists.sum() centers.append(np.random.choice(n, p=probs)) return centers # 修改返回值为包含核矩阵K def kernel_kmeans(data, n_clusters=3, gamma=1.0, max_iter=100): K = rbf_kernel(data, gamma=gamma) n_samples = data.shape[0] init_centers = kernel_kmeans_plus_plus_init(K, n_clusters) distances = np.array([[K[i, i] - 2 * K[i, c] + K[c, c] for c in init_centers] for i in range(n_samples)])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J_history = [] for _ in range(max_iter): cluster_dists = np.zeros((n_samples, n_clusters)) for j in range(n_clusters): members = np.where(labels == j)[0] if len(members) == 0: cluster_dists[:, j] = np.inf continue term1 = np.diag(K) term2 = 2 * np.mean(K[:, members], axis=1) term3 = K[members][:, members].sum() / (len(members) ** 2) cluster_dists[:, j] = term1 - term2 + term3 new_labels = np.argmin(cluster_dists, axis=1) J_history.append(np.sum(cluster_dists[np.arange(n_samples), new_labels])) if np.all(labels == new_labels): break labels = new_labels return labels, J_history, K # 返回核矩阵K # 数据加载与执行 data = load_data("D:\\杨士坤\\大三上学期\\模式识别\\iris数据_训练样本.txt") np.random.shuffle(data) # 获取核矩阵K labels, J_history, K = kernel_kmeans(data, gamma=0.5, n_clusters=3) # 计算聚类中心代表点 centers = [] for j in range(3): member_indices = np.where(labels == j)[0] # 获取当前簇的样本索引 if len(member_indices) == 0: continue # 计算特征空间中的簇中心距离 sub_K = K[member_indices][:, member_indices] # 当前簇的核子矩阵 term1 = np.diag(K)[member_indices] # K(i,i) term2 = 2 * np.mean(sub_K, axis=1) # 2/m * ΣK(i,k) term3 = np.mean(sub_K) # 1/m² ΣK(k,l) distances = term1 - term2 + term3 # 找到距离最小的样本索引 min_idx = np.argmin(distances) center_point = data[member_indices[min_idx]] # 原始空间中的代表点 centers.append(center_point) centers = np.array(centers) # 可视化结果 plt.figure(figsize=(8, 5)) for j in range(3): cluster = data[labels == j] plt.scatter(cluster[:, 0], cluster[:, 1], label=f'聚类{j + 1}') # 绘制聚类中心 if len(centers) > 0: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marker='x', s=100, c='black', linewidths=2, label='聚类中心', zorder=5) plt.title("核K均值聚类结果(RBF核 γ=0.5)") plt.xlabel("花萼长度") plt.ylabel("花瓣长度") plt.legend() plt.tight_layout() plt.show() ``` ### 修改说明: 1. **返回值修改**:`kernel_kmeans` 函数现在返回核矩阵 $K$,用于后续计算中心点。 2. **中心点计算**: - 遍历每个簇,通过核矩阵计算样本到特征空间中心的距离。 - 选择距离最小的样本作为原始空间中的代表点。 3. **可视化增强**:使用黑色"x"标记中心点,`zorder=5` 确保标记显示在最上层。 ### 关键公式说明: 在特征空间中,样本 $x_i$ 到簇中心 $\mu_j$ 的平方距离为: $$ \|\phi(x_i) - \mu_j\|^2 = K(x_i, x_i) - \frac{2}{m_j}\sum_{k \in C_j} K(x_i, x_k) + \frac{1}{m_j^2}\sum_{k,l \in C_j} K(x_k, x_l) $$ 其中 $C_j$ 表示第 $j$ 个簇,$m_j$ 为簇内样本数。通过最小化该距离,找到代表点。 此修改通过核技巧间接获得可视化的聚类中心,增强了结果解释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决策树实验目的: 1. 通过鸢尾花数据集分类实例,熟悉决策树的基本使用方法。(有余力的同学,了解决策 树的分类边界形状,掌握决策树树形结构的绘制)。 实验内容: (1)任选鸢尾花数据集的两个及以上特征,使用决策树进行分类; (2)将鸢尾花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的决策树模型,计算预测的精度,绘 制混淆矩阵等; 数据集介绍 1. 鸢尾花数据集(Iris Dataset) • 来源:UCI Machine Learning Repository(经典机器学习数据集) • 样本量:150 个样本,分为 3 类(每类 50 个样本)。 • 特征维度:4 个数值型特征(均为花的物理测量值): ◼ sepal length (cm):花萼长度(单位:厘米) ◼ sepal width (cm):花萼宽度(单位:厘米) ◼ petal length (cm):花瓣长度(单位:厘米) ◼ petal width (cm):花瓣宽度(单位:厘米) • 类别标签: ◼ setosa(山鸢尾) ◼ versicolor(变色鸢尾) ◼ virginica(维吉尼亚鸢尾) 2. 数据集划分 ◼ 训练集:70% 样本(105 个),用于模型训练。 ◼ 测试集:30% 样本(45 个),用于评估模型泛化性能。 ◼ 随机种子:random_state=42,确保结果可重复。 代码实现 # 可能需要用到的库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gini’, splitter=’best’, max_depth=None, min_samples_split=2, min_samples_leaf=1, min_weight_fraction_leaf=0.0, max_features=None, random_state=None, max_leaf_nodes=None, min_impurity_decrease=0.0, min_impurity_split=None, class_weight=None, presort=False) #中文乱码问题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plt.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对鸢尾花分类实验代码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毕业论文-于基android数独游戏设计(1).doc

毕业论文-于基android数独游戏设计(1).doc
recommend-type

关于ApiPost的安装包

关于ApiPost的安装包
recommend-type

spring-ai-couchbase-store-1.0.0.jar中文文档.zip

1、压缩文件中包含: 中文文档、jar包下载地址、Maven依赖、Gradle依赖、源代码下载地址。 2、使用方法: 解压最外层zip,再解压其中的zip包,双击 【index.html】 文件,即可用浏览器打开、进行查看。 3、特殊说明: (1)本文档为人性化翻译,精心制作,请放心使用; (2)只翻译了该翻译的内容,如:注释、说明、描述、用法讲解 等; (3)不该翻译的内容保持原样,如:类名、方法名、包名、类型、关键字、代码 等。 4、温馨提示: (1)为了防止解压后路径太长导致浏览器无法打开,推荐在解压时选择“解压到当前文件夹”(放心,自带文件夹,文件不会散落一地); (2)有时,一套Java组件会有多个jar,所以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本篇描述,以确保这就是你需要的文件。 5、本文件关键字: jar中文文档.zip,java,jar包,Maven,第三方jar包,组件,开源组件,第三方组件,Gradle,中文API文档,手册,开发手册,使用手册,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spring-ai-advisors-vector-store-1.0.0-RC1.jar中文-英文对照文档.zip

1、压缩文件中包含: 中文-英文对照文档、jar包下载地址、Maven依赖、Gradle依赖、源代码下载地址。 2、使用方法: 解压最外层zip,再解压其中的zip包,双击 【index.html】 文件,即可用浏览器打开、进行查看。 3、特殊说明: (1)本文档为人性化翻译,精心制作,请放心使用; (2)只翻译了该翻译的内容,如:注释、说明、描述、用法讲解 等; (3)不该翻译的内容保持原样,如:类名、方法名、包名、类型、关键字、代码 等。 4、温馨提示: (1)为了防止解压后路径太长导致浏览器无法打开,推荐在解压时选择“解压到当前文件夹”(放心,自带文件夹,文件不会散落一地); (2)有时,一套Java组件会有多个jar,所以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本篇描述,以确保这就是你需要的文件。 5、本文件关键字: jar中文-英文对照文档.zip,java,jar包,Maven,第三方jar包,组件,开源组件,第三方组件,Gradle,中文API文档,手册,开发手册,使用手册,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spring-ai-gemfire-store-1.0.0-M8.jar中文-英文对照文档.zip

1、压缩文件中包含: 中文-英文对照文档、jar包下载地址、Maven依赖、Gradle依赖、源代码下载地址。 2、使用方法: 解压最外层zip,再解压其中的zip包,双击 【index.html】 文件,即可用浏览器打开、进行查看。 3、特殊说明: (1)本文档为人性化翻译,精心制作,请放心使用; (2)只翻译了该翻译的内容,如:注释、说明、描述、用法讲解 等; (3)不该翻译的内容保持原样,如:类名、方法名、包名、类型、关键字、代码 等。 4、温馨提示: (1)为了防止解压后路径太长导致浏览器无法打开,推荐在解压时选择“解压到当前文件夹”(放心,自带文件夹,文件不会散落一地); (2)有时,一套Java组件会有多个jar,所以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本篇描述,以确保这就是你需要的文件。 5、本文件关键字: jar中文-英文对照文档.zip,java,jar包,Maven,第三方jar包,组件,开源组件,第三方组件,Gradle,中文API文档,手册,开发手册,使用手册,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全面掌握Oracle9i:基础教程与实践指南

Oracle9i是一款由甲骨文公司开发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Oracle9i的“i”代表了互联网(internet),意味着它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网络应用。该系统具有高度的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并且其强大稳定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企业级应用的首选数据库平台。 为了全面掌握Oracle9i,本教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解: 1. Oracle9i的安装与配置:在开始学习之前,您需要了解如何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安装Oracle9i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基本的配置。这包括数据库实例的创建、网络配置文件的设置(如listener.ora和tnsnames.ora)以及初始参数文件的设置。 2. SQL语言基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用于管理和操作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语言。您需要熟悉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包括数据查询语言(DQL)、数据操纵语言(DML)、数据定义语言(DDL)和数据控制语言(DCL)。 3. PL/SQL编程:PL/SQL是Oracle公司提供的过程化语言,它是SQL的扩展,增加了过程化编程的能力。学习PL/SQL可以让您编写更复杂、更高效的数据库程序,包括存储过程、函数、包和触发器等。 4. Oracle9i的数据管理:这部分内容涉及数据表的创建、修改、删除以及索引、视图、同义词、序列和分区等高级特性。 5. 数据库性能优化:为了确保数据库的高效运行,需要对数据库进行性能调优。这包括了解Oracle9i的内存管理、锁定机制、SQL语句优化和数据库设计原则等。 6.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为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需要了解Oracle9i的备份和恢复机制。您将学习到如何使用RMAN(Recovery Manager)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并且熟悉数据库的逻辑备份和恢复策略。 7.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保护数据库不受非法访问和操作的重要环节。Oracle9i提供了丰富的安全特性,如用户权限管理、审计和加密等,您需要学习如何实施这些安全措施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 8. Oracle9i网络管理:由于Oracle9i对网络的特别设计,您还需要掌握如何管理Oracle网络,包括监听器的配置、网络故障的诊断等。 9. 高级特性介绍:Oracle9i提供了很多高级功能,如高级复制、流复制、高级安全性、Oracle Data Guard等,这些内容将帮助您掌握Oracle9i的高级特性,从而在面对复杂业务需求时有更多解决方案。 在学习Oracle9i教程的过程中,您将通过大量实例练习加深理解,同时也会了解到最佳实践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教程的目的是让您全面掌握Oracle9i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您是数据库管理员、开发人员还是系统分析师,本教程都将成为您提升技能的有力工具。
recommend-type

【数据融合技术】:甘肃土壤类型空间分析中的专业性应用

# 摘要 数据融合技术作为一种集成多源数据信息的方法,在土壤类型空间分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阐述了数据预处理、同步整合及冲突解决等关键技术,并详细描述了甘肃土壤类型数据准备的流程,包括数据采集、质量评估、空间化处理及融合实践准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数据融合在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分析、土壤质量评估及土壤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同时,文
recommend-type

模糊大津法

<think>首先,用户查询是关于“模糊大津法”的,我需要理解这个术语。从引用中,我知道大津法(Otsu's method)是一种图像二值化的全局阈值算法。用户提到“模糊大津法”,这可能是大津法与模糊理论结合的一种变体。我需要基于提供的引用和自己的知识来回答。关键引用:- [^1]:讨论了大津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特别是二值化。- [^2]:解释了大津法的原理和实现。- [^3]:提到大津法是全局阈值算法。- [^4]:讨论了高斯模糊对大津二值化算法的影响,指出高斯模糊可以减少噪声,提高阈值计算的准确性。用户的问题是:“我想查找关于模糊大津法的技术资料或实现方法请问模糊大津法原理实现方法技术文
recommend-type

SOA服务设计原则:2007年7月版原理深入解析

由于提供的文件信息是相同的标题、描述和标签,且压缩包中仅包含一个文件,我们可以得出文件“Prentice.Hall.SOA.Principles.of.Service.Design.Jul.2007.pdf”很可能是一本关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书籍。该文件的名称和描述表明了它是一本专门讨论服务设计原则的出版物,其出版日期为2007年7月。以下是从标题和描述中提取的知识点: ### SOA设计原则 1. **服务导向架构(SOA)基础**: - SOA是一种设计原则,它将业务操作封装为可以重用的服务。 - 服务是独立的、松耦合的业务功能,可以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复用。 2. **服务设计**: - 设计优质服务对于构建成功的SOA至关重要。 -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服务的粒度、服务的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接口定义等。 3. **服务重用**: - 服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重用,需要识别出业务领域中可重用的功能单元。 - 通过重用现有的服务,可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并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4. **服务的独立性与自治性**: - 服务需要在技术上是独立的,使得它们能够自主地运行和被管理。 - 自治性意味着服务能够独立于其他服务的存在和状态进行更新和维护。 5. **服务的可组合性**: - SOA强调服务的组合性,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服务构建新的业务功能。 - 服务之间的交互应当是标准化的,以确保不同服务间的无缝通信。 6. **服务的无状态性**: - 在设计服务时,最好让服务保持无状态,以便它们可以被缓存、扩展和并行处理。 - 状态信息可以放在服务外部,比如数据库或缓存系统中。 7. **服务的可发现性**: - 设计服务时,必须考虑服务的发现机制,以便服务消费者可以找到所需的服务。 - 通常通过服务注册中心来实现服务的动态发现和绑定。 8. **服务的标准化和协议**: - 服务应该基于开放标准构建,确保不同系统和服务之间能够交互。 - 服务之间交互所使用的协议应该广泛接受,如SOAP、REST等。 9. **服务的可治理性**: - 设计服务时还需要考虑服务的管理与监控,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性能。 - 需要有机制来跟踪服务使用情况、服务变更管理以及服务质量保障。 10. **服务的业务与技术视角**: - 服务设计应该同时考虑业务和技术的视角,确保服务既满足业务需求也具备技术可行性。 - 业务规则和逻辑应该与服务实现逻辑分离,以保证业务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 SOA的实施挑战与最佳实践 1. **变更管理**: - 实施SOA时需要考虑到如何管理和适应快速变更。 - 必须建立适当的变更控制流程来管理和批准服务的更改。 2. **安全性**: - 安全是SOA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方面,需要确保服务交互的安全。 - 需要实现身份验证、授权、加密和审计机制以保护数据和服务。 3. **互操作性**: - 服务应设计为可与不同平台和技术实现互操作。 - 必须确保服务之间可以跨平台和语言进行通信。 4. **质量保证**: - 对服务进行持续的质量监控和改进是实施SOA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服务质量(QoS)相关的特性如性能、可靠性、可用性等都应被纳入设计考量。 5. **投资回报(ROI)和成本效益分析**: - 从经济角度评估实施SOA的合理性。 - 在设计服务时考虑长期成本节约和ROI。 根据以上知识点的总结,可以看出“Prentice.Hall.SOA.Principles.of.Service.Design.Jul.2007.pdf”这本书很可能是系统地介绍SOA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的专业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SOA设计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
recommend-type

【空间分布规律】:甘肃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的关联性研究

# 摘要 本文对甘肃土壤类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首先概述了甘肃土壤类型的基础理论,并探讨了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的理论联系。通过GIS技术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甘肃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其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甘肃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实际影响,包括不同区域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案例,以及土壤养分、水分管理对作物生长周期和产量的具体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土壤保护、退化防治对策以及土壤类型优化与农业创新的结合。本文旨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