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QVector<QStringList> DataBase::queryImages(const QString& userName)函数获取QString userName = ui->del_name_edit->text();内容,当点击查询按钮时通过从数据库中查询的结果输出在在ui->del_phone_edit和 ui->del_face_lab框中

时间: 2024-04-22 20:27:54 浏览: 160
要在点击查询按钮时,将从数据库中查询的结果显示在 `ui->del_phone_edit` 和 `ui->del_face_lab` 中,您可以在查询按钮的点击事件处理函数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假设您的按钮对象名为 `query_btn`,以下是示例代码: cpp void MainWindow::on_query_btn_clicked() { QString userName = ui->del_name_edit->text(); // 获取 del_name_edit 输入的内容 QVector<QStringList> results = m_database.queryImages(userName); if (!results.isEmpty()) { QStringList firstResult = results[0]; // 假设只显示第一个查询结果 QString phoneNum = firstResult[2]; // 获取手机号 QString photoPath = firstResult[4]; // 获取图片路径 ui->del_phone_edit->setText(phoneNum); // 显示手机号 ui->del_face_lab->setPixmap(QPixmap(photoPath)); // 显示图片 } } ```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将查询按钮的点击事件处理函数命名为 `on_query_btn_clicked`,当点击按钮时,首先获取 `del_name_edit` 输入的内容作为用户名,然后调用 `queryImages` 函数查询相关数据。如果查询结果非空,我们假设只显示第一个结果,然后分别获取手机号和图片路径,并将其显示在 `del_phone_edit` 和 `del_face_lab` 中。 请注意,以上示例代码仅为参考,具体实现可能需要根据您的应用程序进行调整。确保在调用 `queryImages` 函数之前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数据库连接。另外,确保将按钮的点击事件与对应的槽函数进行连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ui->tem_bar->show(); QCPAxis *keyAxis = ui->tem_bar->xAxis; QCPAxis *valueAxis = ui->tem_bar->yAxis; QCPBars* Tem_bar = new QCPBars(keyAxis,valueAxis); Tem_bar ->setAntialiased(false); //QString weighting =ui->weighting->currentText(); QString tem_name = "红外温度分布直方图"; Tem_bar ->setName(tem_name); Tem_bar->setPen(QPen(QColor(0, 168, 140).lighter(130))); // 设置柱状图的边框颜色 Tem_bar->setBrush(QColor(78, 208, 139)); // 设置柱状图的画刷颜色 Tem_bar->setWidth(1); keyAxis->setSubTicks(false); // 不显示子刻度 keyAxis->setTickLength(0, 4); // 轴内外刻度的长度分别是0,4,也就是轴内的刻度线不显示 keyAxis->setLabel("温度"); keyAxis->setUpperEnding(QCPLineEnding::esSpikeArrow);//结尾是箭头 keyAxis->setTickLabelRotation(60); valueAxis->setLabel(""); valueAxis->setUpperEnding(QCPLineEnding::esSpikeArrow); QVector<int> countdata =[0,0,0,0,0,0,0,0,0,0,0,0,0,0]; QVector<QVector<double>> matrix(501, QVector<double>(381)); for (int i = 0; i < 501; ++i) { for (int j = 0; j < 381; ++j) { // 生成 20 到 40 之间的浮动温度 matrix[i][j] = 60.0f + QRandomGenerator::global()->bounded(20.0f); // 生成 [20.0, 40.0) } } for (int i = 0; i < 501; ++i) { for (int j = 0; j < 381; ++j) { // 生成 20 到 40 之间的浮动温度 for (int m =-2;m<=12;m++){ if (m*10<matrix<m*10+10){ countdata[m+2] = countdata[m+2]+1; } } } } QVector<QString> labels; QVector<double> ticks; double ticks1 = -3; for (int i = -2;i<=12;i++) { QString str = QString::number(i*10); // 转换为字符串,保留两位小数 labels.append(str); // 添加到 QVector<QString> 中 ticks1+=1.0; ticks.append(ticks1); } QSharedPointer<QCPAxisTickerText> textTicker(new QCPAxisTickerText); textTicker->addTicks(ticks,labels); Tem_b

void ALMTFDataCorrTool::deal_actionDelete_triggered() { //获取选中的行列范围 QModelIndexList indexList = this->theSelectionModel->selectedIndexes(); if (indexList.isEmpty()) return; for (size_t i = 0; i < indexList.size(); i++) { QModelIndex index = indexList.at(i); QStandardItem* item = theModel->itemFromIndex(index); } } void ALMTFDataCorrTool::onItemClicked(const QModelIndex & index) { QStandardItem* item = theModel->itemFromIndex(index); m_originalValue = item->text(); // 保存原始值 m_editIndex = QPersistentModelIndex(index); // 持久化索引 } void ALMTFDataCorrTool::onItemDoubleClicked(const QModelIndex & index) { int row = index.row(); int col = index.column(); QStandardItem* item = theModel->item(row, col); item->setFlags(item->flags() | Qt::ItemIsEditable); QString head = theModel->headerData(col, Qt::Horizontal).toString() + theModel->headerData(row, Qt::Vertical).toString(); foreach(const auto &pair, m_vecFormulae) { QString key = pair.first; if (key == head) { item->setText(pair.second); } } } void ALMTFDataCorrTool::handleEditFinish(QWidget* editor, QAbstractItemDelegate::EndEditHint hint) { Q_UNUSED(editor); Q_UNUSED(hint); if (!m_editIndex.isValid()) return; // 获取新旧值比较 QString newValue = m_editIndex.data().toString(); int row = m_editIndex.row(); int col = m_editIndex.column(); // 查询客户修改的item的excel索引 QString head = theModel->headerData(col, Qt::Horizontal).toString() + theModel->headerData(row, Qt::Vertical).toString(); if (newValue != m_originalValue) { // 判断这个item带不带公式,如果带公式,删除副本的公式 for (int i = 0; i < m_vecFormulae.size(); i++) { QPair<QString, QString> pair = m_vecFormulae.at(i); QString key = pair.first; if (key == head) { m_vecFormulae.remove(i); i--; } } QVector<QString> m_vec; m_vec.append(head); int i = 0; do { head = m_vec.at(i); foreach(const auto &pair, m_vecFormulae) { QString key = pair.first; QString value = pair.second; QString str = value; str.remove("=").remove("AVG").remove("(").remove(")").remove("/2"); // 明确转义特殊符号,并拆分 ± 为 + 和 - QStringList list = str.split( QRegularExpression("[,()\\s+*/-]"), // 正则表达式 QString::SkipEmptyParts // 跳过空字符串 ); if (head != key && list.contains(head))// 查找带有此次修改的item的公式,并重新计算公式 { int row = 0; int col = 0; g_Fun.parseExcelCoordinate(key, row, col); FormulaItem* item = new FormulaItem(value, theModel); theModel->setItem(row, col, item); QString h = theModel->headerData(col, Qt::Horizontal).toString() + theModel->headerData(row, Qt::Vertical).toString(); m_vec.append(h); } } i++; }while (i < m_vec.size()); } // 清理状态 m_editIndex = QPersistentModelIndex(); m_originalValue.clear(); }QHash<QString, QSet<QString>>获取key和value

#ifndef CHARTBASEVIEW_H #define CHARTBASEVIEW_H #include <QChartView> #include <QtCharts> #include <QDebug> QT_CHARTS_USE_NAMESPACE class ChartBaseView : public QChartView { Q_OBJECT Q_PROPERTY(QString xTitle READ getXTitle WRITE setXTitle NOTIFY xTitleChanged FINAL) Q_PROPERTY(QString yTitle READ getYTitle WRITE setYTitle NOTIFY yTitleChanged FINAL) public: ChartBaseView(QWidget *parent = nullptr); void setRangeX(double xmin,double xmax); void setRangeY(double ymin,double ymax); void addData(QVector<double> x, QMap<QString, QVector<double>> y); /** * @brief clearData 清除数据 */ void clearData(); private: /** * @brief drawLineData 绘制折线数据 */ void drawLineData(); /** * @brief drawScatterData 绘制散点数据 */ void drawScatterData(); /** * @brief checkAndUpdateRange 检查并更新坐标轴范围 * @param point 数据点 */ void checkAndUpdateRange(QPointF point); protected: /** * @brief mouseMoveEvent 鼠标移动事件重写 * @param pEvent 事件 */ virtual void mouseMoveEvent(QMouseEvent *pEvent) override; /** * @brief mousePressEvent 鼠标按键按下事件重写 * @param pEvent 事件 */ virtual void mousePressEvent(QMouseEvent *pEvent) override; /** * @brief mouseReleaseEvent 鼠标按键释放事件重写 * @param pEvent 事件 */ virtual void mouseReleaseEvent(QMouseEvent *pEvent) override; /** * @brief wheelEvent 鼠标滚轮事件重写 * @param pEvent 事件 */ virtual void wheelEvent(QWheelEvent *pEvent) override; /** * @brief enterEvent 鼠标进入事件重写 * @param pEvent 事件 */ virtual void enterEvent(QEvent *pEvent) override; /** * @brief leaveEvent 鼠标离开事件重写 * @param pEvent 事件 */ virtual void leaveEvent(QEvent *pEvent) override; /** * @brief resizeEvent 窗口大小改变事件重写 * @param event 事件 */ void resizeEvent(QResizeEvent *event) override; public: QHBoxLayout *m_layout; QString getXTitle() const; void setXTitle(const QString &newXTitle); QString getYTitle() const; void setYTitle(const QString &newYTitle); private: QChart *m_chart; /** X轴范围 **/ double m_Xmin; double m_Xmax; /** Y轴范围 **/ double m_Ymin; double m_Ymax; /** 原始数据 **/ QVector<double> m_originX; QMap<QString, QVector<double>> m_originY; /** 来源数据 **/ QVector<double> listx; QMap<QString, QVector<double>> listy; /** 数据点列表 **/ QList<QPointF> m_list; /** 折线序列 **/ QList<QLineSeries *> m_lineSeriesList; /** 散点序列 **/ QList<QScatterSeries *> m_scatterSeriesList; /** 跟随鼠标的横线 **/ QGraphicsLineItem* x_line; /** 跟随鼠标的竖线 **/ QGraphicsLineItem* y_line; /** 鼠标上一次X轴位置 **/ int m_oldPosOfX = 0; /** 鼠标上一次位置 **/ QPoint m_oPrePos; /** 鼠标左键是否按下 **/ bool m_bLeftButtonPressed = false; /** 鼠标中键是否按下 **/ bool m_bMiddleButtonPressed; /** 鼠标矩形起点和终点 **/ QPoint m_oStartPoint, m_oEndPoint; /** 矩形绘制区域 **/ QGraphicsRectItem* m_oRectItem = nullptr; /** 重置按钮 **/ QPushButton *m_resetBtn; /** 鼠标经过提示标签,用于显示点的xy值 **/ QGraphicsSimpleTextItem *m_tooltip; QString xTitle = ""; QString yTitle = ""; private slots: void onResetBtnClicked(); void onPointHovered(const QPointF &point, bool state); signals: void sendXpos(int nPos); void rectangleDrawn(const QRectF& rect); void xTitleChanged(); void yTitleChanged(); }; #endif // CHARTBASEVIEW_H

<html><head><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 =iso-8859-1"> <title>Trioptics Certificate</title> <base href="file:///C:/Program%20Files%20(x86)/TRIOPTICS%20GmbH/MTF-LAB%2= 05/Certificates/"></base></head> <body id="IBodyCert" class="CBodyCert"> ImageMaster - Certificate Company : ****** Operator : ****** Time/Date : 13:30:33 June 12, 2025 Sample ID : ****** Measure Program : MTF vs. Field Temperature : 20°C Measured with : TRIOPTICS - MT= F-LAB - Vers. 5.16.1 Instrument S/N : 09-113-0519 Comments : SN215U0540
Measurement Parameter: MTF vs. Image Height Setup Type : Object Infinite / Image Finite EFL (Collimator): 50 mm Wavelength : 940 nm (NIR) EFL (Sample) : 1.5550 mm F-Number : 2.0000 Object Angle : -0.0198 ° Focus Position : 85.8471 Sample Azimuth : 0.0 °
Measurement Graph: MTF vs. Image Height

<right> </right>
Measurement Table: MTF vs. Image Height

Image Height (mm) MTF 0.42800 0.29960 -0.00114 -0.29960 -0.42800 Legend Tan 100(lp/mm) 0.599 0.677 0.668 0.703 0.645 — — — Sag 100(lp/mm) 0.558 0.659 0.673 0.688 0.642 ————

Measurement Parameter: MTF vs. Object Angle Setup Type : Object Infinite / Image Finite EFL (Collimator): 50 mm Wavelength : 940 nm (NIR) EFL (Sample) : 1.5550 mm F-Number : 2.0000 Object Angle : -0.0198 ° Focus Position : 85.8471 Sample Azimuth : 0.0 °
Measurement Graph: MTF vs. Object Angle

<right> </right>
Measurement Table: MTF vs. Object Angle

Object Angle (? MTF -15.33590 -10.72937 0.00072 10.77662 15.40352 Legend Tan 100(lp/mm) 0.599 0.677 0.668 0.703 0.645 — — — Sag 100(lp/mm) 0.558 0.659 0.673 0.688 0.642 ————
</body></html> 解析这个

class TestData : public QObject { Q_OBJECT public: TestData(QObject *parent = nullptr) : QObject(parent) {} //关键 必须这么写 TestData(const TestData &other) : QObject(other.parent()) { //this = other; // Copy other data members here this->Barcode = other.Barcode; this->CameraCounts = other.CameraCounts; this->GroupDefine = other.GroupDefine; this->Basic = other.Basic; this->Result = other.Result; this->Normal = other.Normal; this->Defocus = other.Defocus; this->m_bBarcode = other.m_bBarcode; this->m_bCameraCounts = other.m_bCameraCounts; this->m_bDefocus = other.m_bDefocus; this->m_bGroupDefine = other.m_bGroupDefine; } //Person &operator=(const Person &other) = delete; // 禁用赋值运算符 //关键 必须这么写 TestData &operator=(const TestData &other) { if (this != &other) { //this = other; // Copy other data members here this->Barcode = other.Barcode; this->CameraCounts = other.CameraCounts; this->GroupDefine = other.GroupDefine; this->Basic = other.Basic; this->Result = other.Result; this->Normal = other.Normal; this->Defocus = other.Defocus; this->m_bBarcode = other.m_bBarcode; this->m_bCameraCounts = other.m_bCameraCounts; this->m_bDefocus = other.m_bDefocus; this->m_bGroupDefine = other.m_bGroupDefine; } return *this; } public: QString Barcode; QString CameraCounts; QVector<QString> GroupDefine; BasicData Basic; ResultData Result; NormalData Normal; DefocusData Defocus; bool m_bBarcode; bool m_bCameraCounts; bool m_bGroupDefine; bool m_bDefocus; public: QVariantMap toVariantMap() const { QVariantMap map; if (m_bBarcode) { map["Barcode"] = QVariant::fromValue(Barcode); } if (m_bCameraCounts) { map["CameraCounts"] = QVariant::fromValue(CameraCounts); } if (m_bGroupDefine) { QVariantList list; for (auto item : GroupDefine) { list.append(item); } map["GroupDefine"] = list; } if (m_bDefocus) { QVariantMap tempDefocusMap = Defocus.toVariantMap(); if (tempDefocusMap.size() > 0) { map["Defocus"] = tempDefocusMap; } } QVariantMap tempBasicMap = Basic.toVariantMap(); if (tempBasicMap.size()>0) { map["Basic"] = tempBasicMap; } QVariantMap tempNormalMap = Normal.toVariantMap(); if (tempNormalMap.size() > 0) { map["Normal"] = tempNormalMap; } QVariantMap tempResultMap = Result.toVariantMap(); if (tempResultMap.size() > 0) { map["Result"] = tempResultMap; }改用MFC

大家在看

recommend-type

libssl-1_1-x64.zip

如题,放到软件安装目录bin文件夹下即可。 在anaconda更新包时遇到了这个问题,找了了X64位可以用的,之后成功更新
recommend-type

IEC 61400-25风力发电标准-英文版

IEC61400风电国际标准,分为5个部分,内容包括总则、模型、通信协议、风机构成与控制等。
recommend-type

基于GFFT的LFSR序列生成多项式估计方法

针对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序列生成多项式的估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FSR序列有限域傅里叶变换(GFFT)的估计方法。首先证明了LFSR序列GFFT的非零点与LFSR序列生成多项式的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利用该性质实现 LFSR 序列生成多项式的快速估计,并给出了算法在误码环境下的改进方法。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对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已有算法相比较,本文提出的算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recommend-type

IFIX 4.5 MB1 驱动

 MB1:有两个版本,6.x 和 7.x 版,通过串行口连接所有支持 Modbus 串行通讯协议的设备。主要有 Modicon PLC 和其它控制仪表如:Honeywell UDC,UMC,Moore 的控制仪表等。支持 Mobus RTU 和 ASCII 两种通讯协议。当使用其与其它兼容设备通讯时,注意数据类型会与 Modicon 的数据类型有所差别。7.x 版本支持电话拨号连接和无线电连接。
recommend-type

buliding\horse\pig\rabbit\table\wolf等各种点云数据集pcd文件

这里面包含了很多数据集,有buliding\horse\pig\rabbit\table\wolf等点云pcd文件,感兴趣的可以下载。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ISP中去马赛克(matlab实现)

ISP中去马赛克(matlab实现),脚本,测试图片,参考文档
recommend-type

TransCAD交通仿真介绍.ppt

TransCAD交通仿真介绍.ppt
recommend-type

计算机二级数据结构及算法.ppt

计算机二级数据结构及算法.ppt
recommend-type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完整答案解析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数学中的高级领域,特别是在工程和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详细介绍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相关的知识点。 ### 复变函数 复变函数是定义在复数域上的函数,即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复数的函数。复变函数理论是研究复数域上解析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实变函数理论在复数域上的延伸和推广。 **基本概念:** - **复数与复平面:** 复数由实部和虚部组成,可以通过平面上的点或向量来表示,这个平面被称为复平面或阿尔冈图(Argand Diagram)。 - **解析函数:** 如果一个复变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每一点都可导,则称该函数在该域解析。解析函数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如无限可微和局部性质。 - **复积分:** 类似实变函数中的积分,复积分是在复平面上沿着某条路径对复变函数进行积分。柯西积分定理和柯西积分公式是复积分理论中的重要基础。 - **柯西积分定理:** 如果函数在闭曲线及其内部解析,则沿着该闭曲线的积分为零。 - **柯西积分公式:** 解析函数在某点的值可以通过该点周围闭路径上的积分来确定。 **解析函数的重要性质:** - **解析函数的零点是孤立的。** - **解析函数在其定义域内无界。** - **解析函数的导数存在且连续。** - **解析函数的实部和虚部满足拉普拉斯方程。** ### 积分变换 积分变换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用于将复杂的积分运算转化为较为简单的代数运算,从而简化问题的求解。在信号处理、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基本概念:** - **傅里叶变换:** 将时间或空间域中的函数转换为频率域的函数。对于复变函数而言,傅里叶变换可以扩展为傅里叶积分变换。 - **拉普拉斯变换:** 将时间域中的信号函数转换到复频域中,常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分析。 - **Z变换:** 在离散信号处理中使用,将离散时间信号转换到复频域。 **重要性质:** - **傅里叶变换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 - **拉普拉斯变换适用于处理指数增长函数。** - **Z变换可以将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应用 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的知识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 **电磁场理论:** 使用复变函数理论来分析和求解电磁场问题。 - **信号处理:** 通过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分析和处理信号。 - **控制系统:**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 - **流体力学:** 使用复变函数方法解决二维不可压缩流动问题。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答案 pdf 从描述中得知,存在一份关于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详细答案文档,这可能包含了大量示例、习题解析和理论证明。这样的文档对于学习和掌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知识尤为珍贵,因为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实际应用的范例。 由于【压缩包子文件的文件名称列表】中只有一个文件“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所以很可能是这份文件包含了所有相关信息,而文件的实际内容没有在给定信息中提供。 总结来说,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数学和工程学中的重要工具,它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说非常关键。如果读者有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个领域的需求,可以寻找相关教材、在线课程以及专业的学术论文进行学习。
recommend-type

【性能测试基准】:为RK3588选择合适的NVMe性能测试工具指南

# 1. NVMe性能测试基础 ## 1.1 NVMe协议简介 NVMe,全称为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是专为固态驱动器设计的逻辑设备接口规范。与传统的SATA接口相比,NVMe通过使用PCI Express(PCIe)总线,大大提高了存储设备的数据吞吐量和IOPS(每秒输入输出操作次数),特别适合于高速的固态存储设备。
recommend-type

buildroot安装miniconda

<think>我们正在Buildroot环境中安装Miniconda。Buildroot是一个用于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的框架,它通过交叉编译生成整个系统。Miniconda是一个轻量级的Anaconda版本,用于管理Python环境和包。 关键点: 1. Buildroot通常使用交叉编译,而Miniconda是为目标平台(可能是不同的架构)预编译的二进制文件。 2. 我们需要选择与目标平台架构匹配的Miniconda版本(例如ARMv7、ARMv8/aarch64等)。 3. 由于Miniconda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软件,并且包含许多二进制文件,我们需要考虑将其集成到Buildr
recommend-type

局域网聊天工具:C#与MSMQ技术结合源码解析

### 知识点概述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即时通讯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聊天工具也由最初的命令行界面、图形界面演变到了更为便捷的网络聊天工具。网络聊天工具的开发可以使用各种编程语言与技术,其中C#和MSMQ(Microsoft Message Queuing)结合的局域网模式网络聊天工具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展现了如何利用Windows平台提供的消息队列服务实现可靠的消息传输。 ### C#编程语言 C#(读作C Sharp)是一种由微软公司开发的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语言。它是.NET Framework的一部分,用于创建在.NET平台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程序,包括控制台应用程序、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ASP.NET Web应用程序以及Web服务等。C#语言简洁易学,同时具备了面向对象编程的丰富特性,如封装、继承、多态等。 C#通过CLR(Common Language Runtime)运行时环境提供跨语言的互操作性,这使得不同的.NET语言编写的代码可以方便地交互。在开发网络聊天工具这样的应用程序时,C#能够提供清晰的语法结构以及强大的开发框架支持,这大大简化了编程工作,并保证了程序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 ### MSMQ(Microsoft Message Queuing) MSMQ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消息队列中间件,它允许应用程序在不可靠的网络或在系统出现故障时仍然能够可靠地进行消息传递。MSMQ工作在应用层,为不同机器上运行的程序之间提供了异步消息传递的能力,保障了消息的可靠传递。 MSMQ的消息队列机制允许多个应用程序通过发送和接收消息进行通信,即使这些应用程序没有同时运行。该机制特别适合于网络通信中不可靠连接的场景,如局域网内的消息传递。在聊天工具中,MSMQ可以被用来保证消息的顺序发送与接收,即使在某一时刻网络不稳定或对方程序未运行,消息也会被保存在队列中,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传输。 ### 网络聊天工具实现原理 网络聊天工具的基本原理是用户输入消息后,程序将这些消息发送到指定的服务器或者消息队列,接收方从服务器或消息队列中读取消息并显示给用户。局域网模式的网络聊天工具意味着这些消息传递只发生在本地网络的计算机之间。 在C#开发的聊天工具中,MSMQ可以作为消息传输的后端服务。发送方程序将消息发送到MSMQ队列,接收方程序从队列中读取消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网络波动对即时通讯的影响,确保消息的可靠传递。 ### Chat Using MSMQ源码分析 由于是源码压缩包的文件名称列表,我们无法直接分析具体的代码。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基于C#和MSMQ开发的局域网模式网络聊天工具,其源码应该包括以下关键组件: 1. **用户界面(UI)**:使用Windows窗体或WPF来实现图形界面,显示用户输入消息的输入框、发送按钮以及显示接收消息的列表。 2. **消息发送功能**:用户输入消息后,点击发送按钮,程序将消息封装成消息对象,并通过MSMQ的API将其放入发送队列。 3. **消息接收功能**:程序需要有一个持续监听MSMQ接收队列的服务。一旦检测到有新消息,程序就会从队列中读取消息,并将其显示在用户界面上。 4. **网络通信**:虽然标题中强调的是局域网模式,但仍然需要网络通信来实现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消息传递。在局域网内,这一过程相对简单且可靠。 5. **异常处理和日志记录**:为了保证程序的健壮性,应该实现适当的异常处理逻辑,处理可能的MSMQ队列连接错误、消息发送失败等异常情况,并记录日志以便追踪问题。 6. **资源管理**:使用完消息队列后,应当及时清理资源,关闭与MSMQ的连接,释放内存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基于C#和MSMQ开发的局域网模式的网络聊天工具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多样化的,从编程语言、消息队列技术到网络通信和用户界面设计都有所涵盖。开发者不仅需要掌握C#编程,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NET框架下的MSMQ服务,以及如何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来提升用户体验。
recommend-type

【固态硬盘寿命延长】:RK3588平台NVMe维护技巧大公开

# 1. 固态硬盘寿命延长的基础知识 ## 1.1 固态硬盘的基本概念 固态硬盘(SSD)是现代计算设备中不可或缺的存储设备之一。与传统的机械硬盘(HDD)相比,SSD拥有更快的读写速度、更小的体积和更低的功耗。但是,SSD也有其生命周期限制,主要受限于NAND闪存的写入次数。 ## 1.2 SSD的写入次数和寿命 每块SSD中的NAND闪存单元都有有限的写入次数。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SSD的
recommend-type

c语言标准库 map

<think>我们讨论的是C语言标准库中的map。但是,C语言标准库中并没有直接提供map这种数据结构,map通常是C++标准模板库(STL)中的关联容器。在C语言中,我们通常需要自己实现类似的功能,或者使用第三方库。 因此,如果用户询问的是C语言标准库中的map,我们需要澄清这一点,并介绍在C语言中如何实现类似功能。 回答内容: 1. 澄清C标准库中没有map。 2. 介绍在C语言中实现类似map的常见方法(例如,使用数组、链表、二叉搜索树或哈希表等)。 3. 或者提及一些第三方库(如Glib的GHashTable)提供类似功能。 然后,根据规则,在回答后提出3-5个相关问题
recommend-type

基于C++的联网对战五子棋游戏开发

从提供的文件信息中可以得知,这是一份关于使用C++编写一个能够联网进行五子棋游戏的程序的相关文档。其中,“五子棋”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纯策略型棋类游戏,规则简单易懂,但变化无穷;“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具有面向对象、泛型编程及过程化编程的特性,非常适合用来开发复杂的游戏程序。 ### C++联网五子棋程序的知识点 #### 1. 网络编程基础 网络编程是构建联网程序的基础。在C++中,常用的网络编程接口有Berkeley套接字(BSD sockets)和Windows Sockets(Winsock)。网络通信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Socket编程**:创建套接字,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监听连接,接受或发起连接。 - **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互联网协议(IP)用于在网络上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 -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服务器端创建监听套接字等待客户端连接,客户端创建套接字发起连接请求。一旦连接建立,两者可进行数据交换。 #### 2. C++编程技术 本项目可能涉及的C++编程技术包括: - **类与对象**:设计棋盘类、棋子类和游戏逻辑类等。 - **异常处理**:确保程序在通信错误或其他异常情况下能够安全地处理。 - **多线程编程**:服务器端可能需要处理多个并发客户端连接,多线程编程可以实现这一点。 - **STL(标准模板库)**:利用STL中的容器(如vector, list)来管理游戏中的元素,以及算法(如sort, find)来简化游戏逻辑实现。 - **I/O流**:用于网络数据的输入输出。 #### 3. 五子棋游戏规则与逻辑 编写五子棋游戏需要对游戏规则有深入理解,以下是可能涉及的游戏逻辑: - **棋盘表示**:通常使用二维数组来表示棋盘上的位置。 - **落子判断**:判断落子是否合法,如检查落子位置是否已有棋子。 - **胜负判定**:检查水平、垂直、两个对角线方向是否有连续的五个相同的棋子。 - **轮流下棋**:确保玩家在各自回合落子,并能够切换玩家。 - **颜色交替**:确保两位玩家不会执同一色棋子。 - **游戏界面**:提供用户界面,展示棋盘和棋子,可能使用图形用户界面(GUI)库如Qt或wxWidgets。 #### 4. IP地址和网络通信 在描述中提到“通过IP找到对方”,这表明程序将使用IP地址来定位网络上的其他玩家。 - **IP地址**:每个联网设备在网络中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 - **端口号**:IP地址和端口号一起使用来标识特定的服务或应用。 - **网络通信流程**:描述了如何使用IP地址和端口号来建立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连接。 #### 5. 可能使用的库和工具 - **Winsock(Windows)/BSD Sockets(Linux)**:基础网络通信库。 - **Boost.Asio**:一个跨平台的C++库,提供了异步I/O的工具,非常适合用于网络编程。 - **Qt(如果涉及到图形界面)**:一个跨平台的应用程序框架,提供了丰富的窗口部件,可以用于创建图形界面。 #### 6. 实际应用问题的处理 在实现五子棋联网程序时,可能会遇到如下实际应用问题,并需要考虑解决方案: - **网络延迟与同步问题**:网络延迟可能导致游戏体验下降,需要通过时间戳、序列号等机制来同步玩家的操作。 - **安全问题**:在联网应用中,数据可能会被截取或篡改,因此需要使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安全。 - **异常断线处理**:玩家可能会因为网络问题或意外退出而导致游戏中断,程序需要能够处理这种情况,如重连机制。 #### 7. 项目结构与文件列表说明 在文件名称列表中出现了"vcer.net.url"和"chess"两个文件。虽然文件列表信息不全,但从名称推测: - **"vcer.net.url"** 可能是包含网络地址信息的文件,用于指定或查找游戏服务器。 - **"chess"** 则可能是主要的五子棋游戏逻辑实现文件,或者是包含游戏资源的目录。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C++联网五子棋程序需要具备扎实的网络编程知识,熟悉C++语言特性,以及对游戏逻辑的深入理解和实现。这不仅是对编程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系统架构设计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