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用python写一段程序,需求1:读取excel中的x与y轴坐标值以及对应的高度。需求2:赋予每个坐标点3种状态,初始状态为0 需求3:读取excel表格中的风速风向数据,根据给定的计算公式计算蔓延因子 需求4:给定初始起火点,即状态从0到1,给定初始速度,乘以蔓延因子得到八个方向上的蔓延速度,乘以时间步长5分钟,得到新的蔓延范围。蔓延时间为1800分钟

时间: 2023-10-24 19:06:44 浏览: 163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实现,其中需要注意读取Excel文件需要使用第三方库openpyxl,需要先使用pip安装。 ```python import openpyxl import math # 读取Excel文件 wb = openpyxl.load_workbook('data.xlsx') ws = wb.active # 读取x、y、高度以及风速风向数据 data = [] for row in ws.iter_rows(min_row=2, max_col=4, values_only=True): x, y, height, wind = row data.append((x, y, height, wind)) # 计算蔓延因子 def calculate_spread_factor(wind): # 根据给定的计算公式计算蔓延因子 return math.sqrt(wind) # 初始化状态为0 status = [0] * len(data) # 给每个坐标点3种状态 def set_status(idx, value): # 如果状态已经为1,则不进行任何修改 if status[idx] == 1: return # 如果状态为0,则更新为给定的值 if status[idx] == 0: status[idx] = value # 如果状态为2,则需要判断是否需要更新为给定的值 if status[idx] == 2: if value == 1: status[idx] = 1 # 给定初始起火点,即状态从0到1 set_status(0, 1) # 给定初始速度 speed = 10 # 计算蔓延速度 def calculate_spread_speed(idx, spread_factor): x, y, height, wind = data[idx] # 计算蔓延速度 spread_speed = speed * spread_factor return spread_speed # 计算新的蔓延范围 def calculate_spread_range(idx, spread_speed, time_step): x, y, height, wind = data[idx] # 计算新的蔓延范围 new_x = x + spread_speed * math.cos(math.radians(wind)) * time_step new_y = y + spread_speed * math.sin(math.radians(wind)) * time_step return new_x, new_y # 蔓延时间为1800分钟,每5分钟更新一次 for i in range(1, 181): for j in range(len(data)): # 如果当前状态为1,则更新周围坐标点的状态 if status[j] == 1: # 计算蔓延因子 spread_factor = calculate_spread_factor(data[j][3]) # 计算8个方向上的蔓延速度 spread_speeds = [calculate_spread_speed(j-31, spread_factor), calculate_spread_speed(j-30, spread_factor), calculate_spread_speed(j-29, spread_factor), calculate_spread_speed(j-1, spread_factor), calculate_spread_speed(j+1, spread_factor), calculate_spread_speed(j+29, spread_factor), calculate_spread_speed(j+30, spread_factor), calculate_spread_speed(j+31, spread_factor)] # 更新周围坐标点的状态 for k in range(8): new_x, new_y = calculate_spread_range(j, spread_speeds[k], 5) if new_x >=0 and new_x <= 100 and new_y >=0 and new_y <= 100: idx = int(new_y) * 100 + int(new_x) set_status(idx, 2) # 将状态为2的点更新为1 elif status[j] == 2: set_status(j, 1) # 输出结果 for i in range(len(data)): print(f"坐标({data[i][0]}, {data[i][1]})的状态为{status[i]}") ```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现中并没有完全按照需求3进行计算蔓延因子,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定义sigmoid函数 def sigmoid(z): return 1 / (1 + np.exp(-z)) # 定义逻辑回归的梯度下降函数 def gradient_descent(X, y, theta, learning_rate, num_iterations): m = len(y)#元素个数 cost_history = [] for i in range(num_iterations): h = sigmoid(X.dot(theta)) gradient = X.T.dot(h - y) / m theta = theta - learning_rate * gradient cost = -np.sum(y * np.log(h) + (1 - y) * np.log(1 - h)) / m cost_history.append(cost) return theta, cost_history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credit-overdue.csv') X = data[['debt', 'income']].values y = data['overdue'].values # # 标准化 # scaler = StandardScaler() # X = scaler.fit_transform(X) # 数据预处理,添加偏置项 X = np.hstack((np.ones((X.shape[0], 1)), X))#np.ones方法生成了一列1,hstack将这一列1和原来的矩阵和起来,现在的x多一个1,参数多一个b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初始化参数 theta = np.zeros(X_train.shape[1])#初始化参数 learning_rate = 0.01#学习率 num_iterations = 1000#迭代次数 # 执行梯度下降 theta, cost_history = gradient_descent(X_train, y_train, theta, learning_rate, num_iterations) # 预测 y_pred = sigmoid(X_test.dot(theta)) y_pred = (y_pred >= 0.5).astype(int)#将布尔值转化为整数 # 输出分类报告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 绘制损失函数的迭代过程 plt.plot(range(num_iterations), cost_history) plt.xlabel('Iterations') plt.ylabel('Cost') plt.title('Gradient Descent Progress') plt.show() # 绘制分类线 x1_min, x1_max = X[:, 1].min(), X[:, 1].max()#最原始数据x的第一列 x2_min, x2_max = X[:, 2].min(), X[:, 2].max() # 生成网格坐标点(用于绘制决策边界) xx1, xx2 = np.meshgrid( np.linspace(x1_min, x1_max, 100), # 在x1范围内生成100个等间距点,xx1每列数据完全重复,第i列所有元素值 = 第i个x1坐标值(因为按行分配点) np.linspace(x2_min, x2_max, 100) # 在x2范围内生成100个等间距点,xx2每行数据完全重复,第i行所有元素值 = 第i个x2坐标值(因为按列分配点) ) # xx1和xx2均为100x100的矩阵, # 计算网格点上逻辑回归的预测概率(为了画阈值为0.5的等高线,可视化参数) Z = sigmoid(np.c_[np.ones(xx1.ravel().shape[0]), xx1.ravel(), xx2.ravel()].dot(theta))#ravel,按行将二维展成一维列向量的转置 #相当于ones生成1w长度的列全1,np.c_用于连接数组,将多个列,组成一个二维矩阵,dot矩阵乘法,10000*3的矩阵*3*1的矩阵10000的一个列向量 #调用上面的逻辑回归函数,生成预测值的结果向量 Z = Z.reshape(xx1.shape) # 将预测结果Z恢复为100x100的网格形状 plt.figure(figsize=(10, 6)) # 创建画布 # 绘制未逾期样本(标签为0)的散点图 plt.scatter(X[y == 0, 1], X[y == 0, 2], # 选择标签为0的样本的x1和x2,最开始的数据 c='b', # 蓝色标记 marker='o', # 圆形标记 label='Not Overdue') # 图例标签 # 绘制逾期样本(标签为1)的散点图 plt.scatter(X[y == 1, 1], X[y == 1, 2], # 选择标签为1的样本的x1和x2 c='r', # 红色标记 marker='x', # 叉形标记 label='Overdue') # 图例标签 # 添加决策边界线(σ(z)=0.5对应的等高线) plt.contour(xx1, xx2, Z, # 根据预测概率,绘制一条阈值为0.5的等高线,将训练后得到的theta可视化处理 levels=[0.5], # 指定绘制σ(z)=0.5的等高线 colors='black', # 黑色边界线 linestyles='dashed') # 虚线样式 # 设置坐标轴标签和标题 plt.xlabel('Debt') # x轴:债务(假设X[:,1]代表债务) plt.ylabel('Income') # y轴:收入(假设X[:,2]代表收入) plt.title('Logistic Regression Decision Boundary') # 标题 plt.legend() # 显示图例 plt.grid(True, linestyle='--', alpha=0.5) # 添加半透明虚线网格 plt.show() # 显示图形为这段代码编写一个标准化代码

# 导入必要的模块 from libs.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ScopedTiming from libs.AIBase import AIBase from libs.AI2D import Ai2d from libs.Utils import * from media.display import * from media.media import * from media.sensor import * import os import ujson import aicube from media.media import * from time import * import nncase_runtime as nn import ulab.numpy as np import time import utime import image import random import gc import sys import aidemo from machine import Pin, PWM, FPIOA # === 配置舵机引脚 === # 配置引脚42为PWM0功能 fpioa = FPIOA() fpioa.set_function(42, FPIOA.PWM0) # 构建舵机PWM对象,通道0,频率为50Hz(对于标准舵机) S1 = PWM(0, 50, duty=0, enable=True) # 初始位置设置为中点,即大约0度 # 配置引脚43为PWM1功能 fpioa.set_function(43, FPIOA.PWM1) # 构建舵机PWM对象,通道1,频率为50Hz(对于标准舵机),负责低头抬头仰头 S2 = PWM(1, 50, duty=0, enable=True) # 初始位置设置为中点,即大约90度 # 初始化X轴和Y轴当前位置 x_position = 0 # X轴初始位置为中间位置 y_position = 0 # Y轴初始位置为中间位置 # 获取当前帧率 clock = time.clock() # === 设置舵机角度的函数 === def set_servo_angle(servo, angle): """设置指定舵机的角度。""" angle = max(-90, min(90, angle)) duty = ((angle + 90) / 180 * 10 + 2.5) servo.duty(duty) # === 增量式PID控制器类 === class IncrementalPID: """PID控制器类,用于增量式PID控制。""" def __init__(self, kp, ki, kd, imax): self.kp = kp # 比例系数 self.ki = ki # 积分系数 self.kd = kd # 微分系数 self.imax = imax # 积分最大值 self.last_error = 0 self.integrator = 0 self.last_derivative = 0 self.last_output = 0 def compute(self, error, dt): """计算PID输出。""" p_term = self.kp * error # 比例项 self.integrator += self.ki * error * dt # 积分项 self.integrator = max(-self.imax, min(self.imax, self.integrator)) d_term = (error - self.last_error) / dt # 微分项 self.last_error = error output = p_term + self.integrator + self.kd * d_term self.last_output = output return output def reset(self): """重置PID控制器状态。""" self.integrator = 0 self.last_error = 0 # === 更新舵机位置(使用PID控制) === def update_position_pid(servo_x, servo_y, position_x, position_y, target_x, target_y, pid_controller_x, pid_controller_y): """更新舵机位置,使目标位置接近当前位置。""" global x_position, y_position error_x = target_x - position_x error_y = target_y - position_y dt = 1 / clock.fps() # 动态时间间隔 if dt < 0.02: # 至少20ms return output_x = pid_controller_x.compute(error_x, dt) output_y = pid_controller_y.compute(error_y, dt) # 限制每次角度调整的最大值 delta_angle_x = min(max(output_x, -20), 20) # 角度限制 delta_angle_y = min(max(output_y, -30), 30) # 角度限制 # 增加死区,仅当输出值大于某个阈值时才进行调整 if abs(delta_angle_x) < 1: # 仅当输出值大于1度时才调整 delta_angle_x = 0 if abs(delta_angle_y) < 1: # 仅当输出值大于1度时才调整 delta_angle_y = 0 # 只有当坐标变化超过阈值时才更新舵机位置 if abs(error_x) > 15 or abs(error_y) > 15: # 更新舵机位置 position_x += delta_angle_x position_y += delta_angle_y position_x = max(-90, min(90, position_x)) position_y = max(-40, min(40, position_y)) # 限制Y轴舵机角度在-40到40度之间 set_servo_angle(servo_x, position_x) set_servo_angle(servo_y, position_y) x_position = position_x y_position = position_y # 打印调试信息 print(f" X轴误差: {error_x}, X轴输出: {output_x}, 新X轴位置: {position_x + delta_angle_x}") print(f" Y轴误差: {error_y}, Y轴输出: {output_y}, 新Y轴位置: {position_y + delta_angle_y}") return False # 表示坐标变化较大 else: return True # 表示坐标变化较小 # === 红色圆柱检测类 === def two_side_pad_param(input_size, output_size): ratio_w = output_size[0] / input_size[0] # 宽9度缩放比例 ratio_h = output_size[1] / input_size[1] # 高度缩放比例 ratio = min(ratio_w, ratio_h) # 取较小的缩放比例 new_w = int(ratio * input_size[0]) # 新宽度 new_h = int(ratio * input_size[1]) # 新高度 dw = (output_size[0] - new_w) / 2 # 宽度差 dh = (output_size[1] - new_h) / 2 # 高度差 top = int(round(dh - 0.1)) bottom = int(round(dh + 0.1)) left = int(round(dw - 0.1)) right = int(round(dw - 0.1)) return top, bottom, left, right, ratio def read_deploy_config(config_path): # 打开JSON文件以进行读取deploy_config with open(config_path, "r") as json_file: try: # 从文件中加载JSON数据 config = ujson.load(json_file) except ValueError as e: print("JSON 解析错误:", e) return config def detection(): print("det_infer start") # 使用json读取内容初始化部署变量 deploy_conf = read_deploy_config(config_path) kmodel_name = deploy_conf["kmodel_path"] labels = deploy_conf["categories"] confidence_threshold = deploy_conf["confidence_threshold"] nms_threshold = deploy_conf["nms_threshold"] img_size = deploy_conf["img_size"] num_classes = deploy_conf["num_classes"] color_four = get_colors(num_classes) nms_option = deploy_conf["nms_option"] model_type = deploy_conf["model_type"] if model_type == "AnchorBaseDet": anchors = deploy_conf["anchors"][0] + deploy_conf["anchors"][1] + deploy_conf["anchors"][2] kmodel_frame_size = img_size frame_size = [OUT_RGB888P_WIDTH, OUT_RGB888P_HEIGH] strides = [8, 16, 32] # 计算padding值 top, bottom, left, right, ratio = two_side_pad_param(frame_size, kmodel_frame_size) # 初始化kpu kpu = nn.kpu() kpu.load_kmodel(root_path + kmodel_name) # 初始化ai2d ai2d = nn.ai2d() ai2d.set_dtype(nn.ai2d_format.NCHW_FMT, nn.ai2d_format.NCHW_FMT, np.uint8, np.uint8) ai2d.set_pad_param(True, [0, 0, 0, 0, top, bottom, left, right], 0, [114, 114, 114]) ai2d.set_resize_param(True, nn.interp_method.tf_bilinear, nn.interp_mode.half_pixel) ai2d_builder = ai2d.build( [1, 3, OUT_RGB888P_HEIGH, OUT_RGB888P_WIDTH], [1, 3, kmodel_frame_size[1], kmodel_frame_size[0]] ) # 初始化并配置sensor sensor = Sensor() sensor.reset() # 设置镜像 sensor.set_hmirror(False) # 设置翻转 sensor.set_vflip(False) # 通道0直接给到显示VO,格式为YUV420 sensor.set_framesize(width=DISPLAY_WIDTH, height=DISPLAY_HEIGHT) sensor.set_pixformat(PIXEL_FORMAT_YUV_SEMIPLANAR_420) # 通道2给到AI做算法处理,格式为RGB888 sensor.set_framesize(width=OUT_RGB888P_WIDTH, height=OUT_RGB888P_HEIGH, chn=CAM_CHN_ID_2) sensor.set_pixformat(PIXEL_FORMAT_RGB_888_PLANAR, chn=CAM_CHN_ID_2) # 绑定通道0的输出到vo sensor_bind_info = sensor.bind_info(x=0, y=0, chn=CAM_CHN_ID_0) Display.bind_layer(**sensor_bind_info, layer=Display.LAYER_VIDEO1) if display_mode == "lcd": # 设置为ST7701显示,默认800x480 Display.init(Display.ST7701, to_ide=True) else: # 设置为LT9611显示,默认1920x1080 Display.init(Display.LT9611, to_ide=True) # 创建OSD图像 osd_img = image.Image(DISPLAY_WIDTH, DISPLAY_HEIGHT, image.ARGB8888) # media初始化 MediaManager.init() # 启动sensor sensor.run() rgb888p_img = None ai2d_input_tensor = None data = np.ones((1, 3, kmodel_frame_size[1], kmodel_frame_size[0]), dtype=np.uint8) ai2d_output_tensor = nn.from_numpy(data) while True: with ScopedTiming("total", debug_mode > 0): rgb888p_img = sensor.snapshot(chn=CAM_CHN_ID_2) if rgb888p_img.format() == image.RGBP888: ai2d_input = rgb888p_img.to_numpy_ref() ai2d_input_tensor = nn.from_numpy(ai2d_input) # 使用ai2d进行预处理 ai2d_builder.run(ai2d_input_tensor, ai2d_output_tensor) # 设置模型输入 kpu.set_input_tensor(0, ai2d_output_tensor) # 模型推理 kpu.run() # 获取模型输出 results = [] for i in range(kpu.outputs_size()): out_data = kpu.get_output_tensor(i) result = out_data.to_numpy() result = result.reshape((result.shape[0] * result.shape[1] * result.shape[2] * result.shape[3])) del out_data results.append(result) # 使用aicube模块封装的接口进行后处理 det_boxes = aicube.anchorbasedet_post_process( results[0], results[1], results[2], kmodel_frame_size, frame_size, strides, num_classes, confidence_threshold, nms_threshold, anchors, nms_option, ) # 绘制结果 osd_img.clear() if det_boxes: for det_boxe in det_boxes: x1, y1, x2, y2 = det_boxe[2], det_boxe[3], det_boxe[4], det_boxe[5] x = int(x1 * DISPLAY_WIDTH // OUT_RGB888P_WIDTH) y = int(y1 * DISPLAY_HEIGHT // OUT_RGB888P_HEIGH) w = int((x2 - x1) * DISPLAY_WIDTH // OUT_RGB888P_WIDTH) h = int((y2 - y1) * DISPLAY_HEIGHT // OUT_RGB888P_HEIGH) osd_img.draw_rectangle(x, y, w, h, color=color_four[det_boxe[0]][1:]) text = labels[det_boxe[0]] + " " + str(round(det_boxe[1], 2)) osd_img.draw_string_advanced(x, y - 40, 32, text, color=color_four[det_boxe[0]][1:]) Display.show_image(osd_img, 0, 0, Display.LAYER_OSD3) gc.collect() rgb888p_img = None del ai2d_input_tensor del ai2d_output_tensor # 停止摄像头输出 sensor.stop() # 去初始化显示设备 Display.deinit() # 释放媒体缓冲区 MediaManager.deinit() gc.collect() time.sleep(1) nn.shrink_memory_pool() print("det_infer end") return 0 def main_loop(self): """主循环函数。""" clock = time.clock() set_servo_angle(S1, 0) # 初始化X轴舵机 set_servo_angle(S2, 0) # 初始化Y轴舵机 try: while True: os.exitpoint() clock.tick() img = pl.get_frame() res = self.run(img) faces = self.draw_result(pl, res) if faces: face = faces[0] face_center_x = face[0] + face[2] / 2 face_center_y = face[1] + face[3] / 2 screen_center_x = 400 # 已知屏幕中心x坐标 screen_center_y = 240 # 已知屏幕中心y坐标 error_x = face_center_x - screen_center_x error_y = face_center_y - screen_center_y global target_x, target_y target_x = x_position - error_x / screen_center_x * 90 target_y = y_position - error_y / screen_center_y * 60 target_x = max(-90, min(90, target_x)) target_y = max(-60, min(60, target_y)) update_position_pid(S1, S2, x_position, y_position, target_x, target_y, pid_controller_x, pid_controller_y) pl.show_image() gc.collect() except Exception as e: sys.print_exception(e) # === 初始化PID控制器 === # 创建增量式PID控制器实例 # P (比例项): 0.10, 对应误差的比例反馈 # I (积分项): 0.00, 积分作用用于消除静态误差,此处设置为0表示暂时不启用积分作用 # D (微分项): 0.00, 微分作用用于预测系统未来的误差,同样设置为0表示不启用 # imax (积分限幅): 0, 控制积分项的最大累积值,防止积分饱和,这里设置为0表示无限制 pid_controller_x = IncrementalPID(0.10, 0.00, 0.00, 0) pid_controller_y = IncrementalPID(0.08, 0.00, 0.7, 0) # === 主程序 === if __name__ == "__main__": display_mode = "hdmi" if display_mode == "lcd": DISPLAY_WIDTH = ALIGN_UP(800, 16) DISPLAY_HEIGHT = 480 else: DISPLAY_WIDTH = ALIGN_UP(1920, 16) DISPLAY_HEIGHT = 1080 OUT_RGB888P_WIDTH = ALIGN_UP(640, 16) OUT_RGB888P_HEIGH = 360 root_path = "/sdcard/mp_deployment_source/" config_path = root_path + "deploy_config.json" deploy_conf = {} debug_mode = 1 pl = PipeLine(rgb888p_size=rgb888p_size, display_size=display_size, display_mode=display_mode) pl.create() face_det = FaceDetectionApp(kmodel_path, model_input_size=[320, 320], anchors=anchors, confidence_threshold=confidence_threshold, nms_threshold=nms_threshold, rgb888p_size=rgb888p_size, display_size=display_size, debug_mode=0) face_det.config_preprocess() try: face_det.main_loop() except Exception as e: sys.print_exception(e) finally: face_det.deinit() # 反初始化 pl.destroy() # 销毁PipeLine实例为什么这个程序不能启动舵机自动追踪红色圆柱

zip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9e7ef05254f8 在苹果的生态系统中,IAP(应用内购买)是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中应用开发者常采用的一种盈利模式,允许用户在应用内直接购买虚拟商品或服务。苹果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人民币(CNY)IAP定价表,这份定价表具有以下特点: 价格分级:定价表由多个价格等级组成,开发者可根据虚拟商品的价值选择相应等级,等级越高,价格越高。例如,低等级可能对应基础功能解锁,高等级则对应高级服务或大量虚拟道具。 税收与分成:苹果会从应用内购买金额中抽取30%作为服务费或佣金,这是苹果生态的固定规则。不过,开发者实际到手的收入会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政策而有所变化,但定价表中的价格等级本身是固定的,便于开发者统一管理。 多级定价策略:通过设置不同价格等级,开发者可以根据商品或服务的类型与价值进行合理定价,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需求,从而最大化应用的总收入。例如,一款游戏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虚拟货币包,吸引不同付费意愿的玩家。 特殊等级:除了标准等级外,定价表还包含备用等级和特殊等级(如备用等级A、备用等级B等),这些等级可能是为应对特殊情况或促销活动而设置的额外价格点,为开发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定价选择。 苹果IAP定价表是开发者设计应用内购机制的重要参考。它不仅为开发者提供了标准的收入分成模型,还允许开发者根据产品特性设定价格等级,以适应市场和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同时,开发者在使用定价表时,还需严格遵守苹果的《App Store审查指南》,包括30%的分成政策、使用苹果支付接口、提供清晰的产品描述和定价信息等。苹果对应用内交易有严格规定,以确保交易的透明性和安全性。总之,苹果IAP定价表是开发者在应用内购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开发者也需密切关注苹果政策变化,以确保应用的合规运营和收益最大化。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解决Python Matplotlib绘图数据点位置错乱问题

如果从CSV文件中直接导入的数据x_data和y_data是字符串类型而不是数值类型,那么当这些数据传递给`matplotlib.plot()`函数时,由于Matplotlib无法正确解析字符串作为坐标值,导致数据点的位置出现错误,X轴刻度也会...
recommend-type

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基于TI芯片的FOC算法源代码与实际应用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TI芯片的FOC(场向量控制)算法在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中的应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能源车电机控制器的重要性及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接着深入探讨了FOC算法的工作原理,强调其在提高电机控制精度和能效方面的优势。随后,文章展示了完整的源代码资料,涵盖采样模块、CAN通信模块等多个关键部分,并指出这些代码不仅限于理论演示,而是来自实际量产的应用程序。此外,文中还特别提到代码遵循严格的规范,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学习电机控制软件的最佳实践。 适合人群:从事新能源车研发的技术人员、电机控制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开发者以及对电机控制感兴趣的电子工程学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学习并掌握基于TI芯片的FOC算法的具体实现;② 理解电机控制器各模块的功能和交互方式;③ 提升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减少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他说明:本文提供的源代码资料来源于早期已量产的新能源车控制器,因此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recommend-type

中证500指数成分股历年调整名单2007至2023年 调入调出

中证500指数是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开发的指数,样本空间内股票由全部A股中剔除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及总市值排名前300名的股票后,选取总市值排名靠前的500只股票组成,综合反映中国A股市场中一批中小市值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包含字段:公告日期、变更日期、成份证券代码、成份证券简称、变动方式。各次调整日期:2006-12-26、2007-01-15、2007-06-01、2007-07-02、2007-12-10、2008-01-02、2008-06-04、2008-07-01、2008-12-15、2009-01-05、2009-05-05、2009-05-06、2009-06-15、2009-07-01、2009-08-10、2009-08-10。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recommend-type

基于28335的高精度旋变软解码技术及其应用 - 电机控制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28335芯片实现的旋变软解码技术。该技术在0-360°范围内与TI方案相比,偏差极小(平均偏差最大为0.0009弧度),并且响应速度优于AD2S1205(解算器建立时间不超过5ms)。文中还讨论了信号解调方法,利用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将旋变输出信号分解为高低频两部分,并通过锁相环和特殊设计的滤波器提高信号处理的精度和稳定性。最终,该技术在12位AD下能保证10-11位的精度。 适合人群:从事电机控制、自动化系统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快速响应的旋转变压器解码应用场景,如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目标是提供一种替代传统硬件解码方案的技术选择,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阅读建议:读者可以通过本文深入了解旋变软解码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细节,掌握其相对于现有解决方案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recommend-type

langchain4j-embeddings-bge-small-en-1.0.0-beta5.jar中文文档.zip

1、压缩文件中包含: 中文文档、jar包下载地址、Maven依赖、Gradle依赖、源代码下载地址。 2、使用方法: 解压最外层zip,再解压其中的zip包,双击 【index.html】 文件,即可用浏览器打开、进行查看。 3、特殊说明: (1)本文档为人性化翻译,精心制作,请放心使用; (2)只翻译了该翻译的内容,如:注释、说明、描述、用法讲解 等; (3)不该翻译的内容保持原样,如:类名、方法名、包名、类型、关键字、代码 等。 4、温馨提示: (1)为了防止解压后路径太长导致浏览器无法打开,推荐在解压时选择“解压到当前文件夹”(放心,自带文件夹,文件不会散落一地); (2)有时,一套Java组件会有多个jar,所以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本篇描述,以确保这就是你需要的文件。 5、本文件关键字: jar中文文档.zip,java,jar包,Maven,第三方jar包,组件,开源组件,第三方组件,Gradle,中文API文档,手册,开发手册,使用手册,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掌握XFireSpring整合技术:HELLOworld原代码使用教程

标题:“xfirespring整合使用原代码”中提到的“xfirespring”是指将XFire和Spring框架进行整合使用。XFire是一个基于SOAP的Web服务框架,而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Java/Java EE全功能栈的应用程序框架。在Web服务开发中,将XFire与Spring整合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例如Spring的依赖注入、事务管理等特性,与XFire的简洁的Web服务开发模型相结合。 描述:“xfirespring整合使用HELLOworld原代码”说明了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实现了一个非常基本的Web服务示例,即“HELLOworld”。这通常意味着创建了一个能够返回"HELLO world"字符串作为响应的Web服务方法。这个简单的例子用来展示如何设置环境、编写服务类、定义Web服务接口以及部署和测试整合后的应用程序。 标签:“xfirespring”表明文档、代码示例或者讨论集中于XFire和Spring的整合技术。 文件列表中的“index.jsp”通常是一个Web应用程序的入口点,它可能用于提供一个用户界面,通过这个界面调用Web服务或者展示Web服务的调用结果。“WEB-INF”是Java Web应用中的一个特殊目录,它存放了应用服务器加载的Servlet类文件和相关的配置文件,例如web.xml。web.xml文件中定义了Web应用程序的配置信息,如Servlet映射、初始化参数、安全约束等。“META-INF”目录包含了元数据信息,这些信息通常由部署工具使用,用于描述应用的元数据,如manifest文件,它记录了归档文件中的包信息以及相关的依赖关系。 整合XFire和Spring框架,具体知识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XFire框架概述 XFire是一个开源的Web服务框架,它是基于SOAP协议的,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方式来创建、部署和调用Web服务。XFire支持多种数据绑定,包括XML、JSON和Java数据对象等。开发人员可以使用注解或者基于XML的配置来定义服务接口和服务实现。 2. Spring框架概述 Spring是一个全面的企业应用开发框架,它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依赖注入、面向切面编程(AOP)、数据访问/集成、消息传递、事务管理等。Spring的核心特性是依赖注入,通过依赖注入能够将应用程序的组件解耦合,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灵活性和可测试性。 3. XFire和Spring整合的目的 整合这两个框架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各自的优势。XFire可以用来创建Web服务,而Spring可以管理这些Web服务的生命周期,提供企业级服务,如事务管理、安全性、数据访问等。整合后,开发者可以享受Spring的依赖注入、事务管理等企业级功能,同时利用XFire的简洁的Web服务开发模型。 4. XFire与Spring整合的基本步骤 整合的基本步骤可能包括添加必要的依赖到项目中,配置Spring的applicationContext.xml,以包括XFire特定的bean配置。比如,需要配置XFire的ServiceExporter和ServicePublisher beans,使得Spring可以管理XFire的Web服务。同时,需要定义服务接口以及服务实现类,并通过注解或者XML配置将其关联起来。 5. Web服务实现示例:“HELLOworld” 实现一个Web服务通常涉及到定义服务接口和服务实现类。服务接口定义了服务的方法,而服务实现类则提供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实现。在XFire和Spring整合的上下文中,“HELLOworld”示例可能包含一个接口定义,比如`HelloWorldService`,和一个实现类`HelloWorldServiceImpl`,该类有一个`sayHello`方法返回"HELLO world"字符串。 6. 部署和测试 部署Web服务时,需要将应用程序打包成WAR文件,并部署到支持Servlet 2.3及以上版本的Web应用服务器上。部署后,可以通过客户端或浏览器测试Web服务的功能,例如通过访问XFire提供的服务描述页面(WSDL)来了解如何调用服务。 7. JSP与Web服务交互 如果在应用程序中使用了JSP页面,那么JSP可以用来作为用户与Web服务交互的界面。例如,JSP可以包含JavaScript代码来发送异步的AJAX请求到Web服务,并展示返回的结果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JSP页面可能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或者现代的Fetch API与Web服务进行通信。 8. 项目配置文件说明 项目配置文件如web.xml和applicationContext.xml分别在Web应用和服务配置中扮演关键角色。web.xml负责定义Web组件,比如Servlet、过滤器和监听器,而applicationContext.xml则负责定义Spring容器中的bean,包括数据源、事务管理器、业务逻辑组件和服务访问器等。 总之,通过上述整合使用原代码的知识点,可以深入理解XFire与Spring框架的结合使用,以及如何开发和部署基本的Web服务。这些技术知识有助于进行更高层次的Web服务开发,以及在复杂的IT环境中灵活运用各种框架和工具。
recommend-type

【Unity2018汉化大揭秘】:一步到位优化中文用户体验

# 摘要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Unity2018汉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从理论准备到实践步骤,再到后期的测试与优化,最终分享了汉化经验和心得。首先,强调了汉化项目对于用户体验提升和产品国际化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汉化资源的分类、识别与管理方法。接着,详细阐述了汉化工具的选择、脚本编写、资源手动调整等实践步骤,以及汉化质量测试、体验优化和项目维护更新的重要性。论文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汉化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并预测了汉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个汉化过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操作,还包含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心得分享,对提升汉化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字 Unity汉化;用户体验;国际化;资源
recommend-type

iPhone

<think>我们注意到用户意图不明确,但提到了“照片提取”和“其他功能帮助”。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搜索来获取关于iPhone照片提取的常见方法以及其他可能的功能帮助。由于用户问题比较宽泛,我们将重点放在照片提取上,因为这是明确提到的关键词。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一些其他常用功能的帮助。首先,针对照片提取,可能涉及从iPhone导出照片、从备份中提取照片、或者从损坏的设备中恢复照片等。我们将搜索这些方面的信息。其次,关于其他功能帮助,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常见问题的快速指南,如电池优化、屏幕时间管理等。根据要求,我们需要将答案组织为多个方法或步骤,并在每个步骤间换行。同时,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和步骤词汇。由于
recommend-type

驾校一点通软件:提升驾驶证考试通过率

标题“驾校一点通”指向的是一款专门为学员考取驾驶证提供帮助的软件,该软件强调其辅助性质,旨在为学员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和复习资料。从描述中可以推断出,“驾校一点通”是一个与驾驶考试相关的应用软件,这类软件一般包含驾驶理论学习、模拟考试、交通法规解释等内容。 文件标题中的“2007”这个年份标签很可能意味着软件的最初发布时间或版本更新年份,这说明了软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可能经过了多次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驾驶考试要求。 压缩包子文件的文件名称列表中,有以下几个文件类型值得关注: 1. images.dat:这个文件名表明,这是一个包含图像数据的文件,很可能包含了用于软件界面展示的图片,如各种标志、道路场景等图形。在驾照学习软件中,这类图片通常用于帮助用户认识和记忆不同交通标志、信号灯以及驾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道路情况。 2. library.dat:这个文件名暗示它是一个包含了大量信息的库文件,可能包含了法规、驾驶知识、考试题库等数据。这类文件是提供给用户学习驾驶理论知识和准备科目一理论考试的重要资源。 3. 驾校一点通小型汽车专用.exe:这是一个可执行文件,是软件的主要安装程序。根据标题推测,这款软件主要是针对小型汽车驾照考试的学员设计的。通常,小型汽车(C1类驾照)需要学习包括车辆构造、基础驾驶技能、安全行车常识、交通法规等内容。 4. 使用说明.html:这个文件是软件使用说明的文档,通常以网页格式存在,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阅读。使用说明应该会详细介绍软件的安装流程、功能介绍、如何使用软件的各种模块以及如何通过软件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准备考试。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挖掘出以下几个相关知识点: - 软件类型:辅助学习软件,专门针对驾驶考试设计。 -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帮助驾考学员准备理论和实践考试。 - 文件类型:包括图片文件(images.dat)、库文件(library.dat)、可执行文件(.exe)和网页格式的说明文件(.html)。 - 功能内容:可能包含交通法规知识学习、交通标志识别、驾驶理论学习、模拟考试、考试题库练习等功能。 - 版本信息:软件很可能最早发布于2007年,后续可能有多个版本更新。 - 用户群体:主要面向小型汽车驾照考生,即C1类驾照学员。 - 使用方式:用户需要将.exe安装文件进行安装,然后根据.html格式的使用说明来熟悉软件操作,从而利用images.dat和library.dat中的资源来辅助学习。 以上知识点为从给定文件信息中提炼出来的重点,这些内容对于了解“驾校一点通”这款软件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以及它的发展历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commend-type

【DFLauncher自动化教程】:简化游戏启动流程,让游戏体验更流畅

# 摘要 DFLauncher是一个功能丰富的游戏启动和管理平台,本论文将介绍其安装、基础使用、高级设置、社区互动以及插件开发等方面。通过对配置文件的解析、界面定制、自动化功能的实现、高级配置选项、安全性和性能监控的详细讨论,本文阐述了DFLauncher如何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管理和优化游戏环境。此外,本文还探讨了DFLauncher社区的资源分享、教育教程和插件开发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