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f407系统滴答定时器代码

时间: 2024-01-13 14:04:47 浏览: 176
以下是使用STM32F407的SysTick系统滴答定时器的代码示例: ```c #include "stm32f4xx.h" void SysTick_Handler(void) { // 在这里编写SysTick中断处理程序 } int main(void) { // 初始化SysTick定时器 SysTick_Config(SystemCoreClock / 1000); // 设置为1毫秒中断一次 while (1) { // 在这里编写主程序 } }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名为`SysTick_Handler`的函数,这是SysTick定时器的中断处理程序。在这个函数中,我们可以编写需要在定时器中断时执行的代码。 接下来,在`main`函数中,我们调用了`SysTick_Config`函数来初始化SysTick定时器。这个函数的参数是一个时钟周期数,表示定时器中断的时间间隔。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它设置为1毫秒。 最后,在`while`循环中,我们可以编写主程序的代码。
相关问题

stm32f407d滴答定时器按键长安

<think>好的,用户想在STM32F407上使用SysTick滴答定时器来实现按键长按检测的功能。我需要先回顾一下SysTick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根据引用中的资料,SysTick是一个24位的系统定时器,常用于生成精确的延时。STM32F407的系统时钟频率通常是168MHz,但SysTick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钟源,比如外部时钟(HCLK/8)或内核时钟(HCLK)。需要确认用户使用的是哪个时钟源,这会影响到计数值的计算。 接下来,按键检测通常需要消抖处理,而长按检测则需要计时按键按下的持续时间。常见的做法是在SysTick的中断服务函数中定期扫描按键状态。例如,每1ms中断一次,检测按键是否持续按下,并累加计时,当超过设定的阈值(比如1000ms)时判定为长按。 需要参考用户提供的代码示例,比如引用3中的delay_us和delay_ms函数,但用户可能需要的是非阻塞式的检测,所以应该采用中断方式。引用2提到了使用TimingDelay变量在中断中递减的方法,这可能适用于这里的长按计时。 需要注意,STM32F407的SysTick配置与F10x系列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时钟源的选择和系统频率。用户需要正确初始化SysTick,设置合适的中断优先级,并确保中断服务函数能够正确更新计时变量。 此外,按键的硬件连接和去抖动处理也需要考虑。在代码中,需要读取GPIO的状态,并进行适当的延时消抖,避免误触发。长按检测的逻辑通常是:当检测到按键按下后,启动计时,如果按键在指定时间内一直保持按下状态,则触发长按事件;否则视为短按。 最后,需要编写示例代码,展示如何初始化SysTick,配置按键GPIO,并在主循环或中断中处理按键状态,同时管理长按计时。代码中应包含必要的注释,说明各部分的功能,比如时钟配置、中断处理、状态检测等。</think>在STM32F407上使用SysTick定时器实现按键长按检测,需要结合GPIO状态扫描与定时计数。以下是分步实现方案: ### 一、SysTick配置(168MHz主频) $$ SysTick_{reload} = \frac{系统时钟}{时间基准} - 1 $$ ```c // 系统时钟168MHz,选择HCLK/8=21MHz作为时钟源 void SysTick_Init(void) { SysTick->CTRL = 0; // 先关闭定时器 SysTick->LOAD = 21000 - 1; // 1ms中断周期:21MHz/1000Hz=21000 SysTick->VAL = 0; SysTick->CTRL = SysTick_CTRL_CLKSOURCE_Msk | // 使用外部时钟源 SysTick_CTRL_TICKINT_Msk | // 使能中断 SysTick_CTRL_ENABLE_Msk; // 启动定时器 NVIC_SetPriority(SysTick_IRQn, 0); // 设置高优先级 } ``` ### 二、按键状态机设计 | 状态 | 持续时间 | 触发条件 | |-------------|-----------|-------------------| | 抖动期 | 0-50ms | 电平不稳定 | | 短按检测期 | 50-1000ms | 持续低电平 | | 长按触发 | >1000ms | 定时器超时 | ### 三、示例代码实现 ```c // 定义按键状态枚举 typedef enum { KEY_RELEASE, KEY_DEBOUNCE, KEY_PRESSED, KEY_LONG_PRESS } KeyState; volatile uint32_t key_timer = 0; // 需在systick中断中操作 KeyState key_state = KEY_RELEASE; void SysTick_Handler(void) { if(key_timer < 0xFFFFFFFF) key_timer++; // 32位无符号自增 } // GPIO初始化(以PE4为例) void KEY_Init(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 RCC_AHB1PeriphClockCmd(RCC_AHB1Periph_GPIOE, ENABLE); GPIO_InitStruct.GPIO_Pin = GPIO_Pin_4; GPIO_InitStruct.GPIO_Mode = GPIO_Mode_IN; GPIO_InitStruct.GPIO_PuPd = GPIO_PuPd_UP; GPIO_Init(GPIOE, &GPIO_InitStruct); } // 在主循环中调用 void Key_Scan(void) { static uint32_t last_time = 0; switch(key_state){ case KEY_RELEASE: if(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E, GPIO_Pin_4) == 0) { // 检测按下 key_state = KEY_DEBOUNCE; key_timer = 0; } break; case KEY_DEBOUNCE: if(key_timer >= 50) { // 50ms消抖 if(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E, GPIO_Pin_4) == 0) { key_state = KEY_PRESSED; last_time = key_timer; } else { key_state = KEY_RELEASE; } } break; case KEY_PRESSED: if(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E, GPIO_Pin_4) == 1) { // 提前释放 printf("Short Press Detected\r\n"); key_state = KEY_RELEASE; } else if(key_timer - last_time >= 1000) { // 长按判断 printf("Long Press Detected\r\n"); key_state = KEY_LONG_PRESS; } break; case KEY_LONG_PRESS: if(GPIO_ReadInputDataBit(GPIOE, GPIO_Pin_4) == 1) { key_state = KEY_RELEASE; } break; } } ``` ### 四、关键参数说明 1. **消抖时间**:通过$50ms$的定时判断消除机械抖动[^3] 2. **长按阈值**:$1000ms$可根据需求调整,需满足$t_{long} > 5 \times t_{debounce}$ 3. **中断频率**:$1kHz$采样率满足大多数场景,若需更高精度可提升至$10kHz$(需调整LOAD值)

stm32流水灯&滴答定时器代码

以下是一个基于STM32的流水灯和滴答定时器的代码,使用了HAL库: ```c #include "main.h" #include "stm32f1xx_hal.h" /* USER CODE BEGIN Includes */ /* USER CODE END Includes */ /* Private variables ---------------------------------------------------------*/ TIM_HandleTypeDef htim2; /* USER CODE BEGIN PV */ /* Private variables ---------------------------------------------------------*/ uint8_t led_index = 0; /* USER CODE END PV */ /* Private function prototypes -----------------------------------------------*/ void SystemClock_Config(void); static void MX_GPIO_Init(void); static void MX_TIM2_Init(void); /* USER CODE BEGIN PFP */ /* Private function prototypes -----------------------------------------------*/ /* USER CODE END PFP */ /* USER CODE BEGIN 0 */ /* USER CODE END 0 */ /** * @brief The application entry point. * @retval int */ int main(void) { /* USER CODE BEGIN 1 */ /* USER CODE END 1 */ /* MCU Configuration--------------------------------------------------------*/ /* Reset of all peripherals, Initializes the Flash interface and the Systick. */ HAL_Init(); /* USER CODE BEGIN Init */ /* USER CODE END Init */ /* Configure the system clock */ SystemClock_Config(); /* USER CODE BEGIN SysInit */ /* USER CODE END SysInit */ /* Initialize all configured peripherals */ MX_GPIO_Init(); MX_TIM2_Init(); /* USER CODE BEGIN 2 */ HAL_TIM_Base_Start_IT(&htim2); // 启动滴答定时器 /* USER CODE END 2 */ /* Infinite loop */ /* USER CODE BEGIN WHILE */ while (1) { /* USER CODE END WHILE */ /* USER CODE BEGIN 3 */ } /* USER CODE END 3 */ } /** * @brief System Clock Configuration * @retval None */ void SystemClock_Config(void) { RCC_OscInitTypeDef RCC_OscInitStruct; RCC_ClkInitTypeDef RCC_ClkInitStruct; /** Initializes the RCC Oscillator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ed parameters * in the RCC_OscInitTypeDef structure. */ RCC_OscInitStruct.OscillatorType = RCC_OSCILLATORTYPE_HSI; RCC_OscInitStruct.HSIState = RCC_HSI_ON; RCC_OscInitStruct.HSICalibrationValue = RCC_HSICALIBRATION_DEFAULT; RCC_OscInitStruct.PLL.PLLState = RCC_PLL_NONE; if (HAL_RCC_OscConfig(&RCC_OscInitStruct)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 Initializes the CPU, AHB and APB buses clocks */ RCC_ClkInitStruct.ClockType = RCC_CLOCKTYPE_HCLK|RCC_CLOCKTYPE_SYSCLK |RCC_CLOCKTYPE_PCLK1|RCC_CLOCKTYPE_PCLK2; RCC_ClkInitStruct.SYSCLKSource = RCC_SYSCLKSOURCE_HSI; RCC_ClkInitStruct.AHBCLKDivider = RCC_SYSCLK_DIV1; RCC_ClkInitStruct.APB1CLKDivider = RCC_HCLK_DIV1; RCC_ClkInitStruct.APB2CLKDivider = RCC_HCLK_DIV1; if (HAL_RCC_ClockConfig(&RCC_ClkInitStruct, FLASH_LATENCY_0)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 /** * @brief TIM2 Initialization Function * @param None * @retval None */ static void MX_TIM2_Init(void) { /* USER CODE BEGIN TIM2_Init 0 */ /* USER CODE END TIM2_Init 0 */ TIM_ClockConfigTypeDef sClockSourceConfig = {0}; TIM_MasterConfigTypeDef sMasterConfig = {0}; /* USER CODE BEGIN TIM2_Init 1 */ /* USER CODE END TIM2_Init 1 */ htim2.Instance = TIM2; htim2.Init.Prescaler = 23999; htim2.Init.CounterMode = TIM_COUNTERMODE_UP; htim2.Init.Period = 499; htim2.Init.ClockDivision = TIM_CLOCKDIVISION_DIV1; if (HAL_TIM_Base_Init(&htim2)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sClockSourceConfig.ClockSource = TIM_CLOCKSOURCE_INTERNAL; if (HAL_TIM_ConfigClockSource(&htim2, &sClockSourceConfig)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sMasterConfig.MasterOutputTrigger = TIM_TRGO_RESET; sMasterConfig.MasterSlaveMode = TIM_MASTERSLAVEMODE_DISABLE; if (HAL_TIMEx_MasterConfigSynchronization(&htim2, &sMasterConfig) != HAL_OK) { Error_Handler(); } /* USER CODE BEGIN TIM2_Init 2 */ /* USER CODE END TIM2_Init 2 */ } /** * @brief GPIO Initialization Function * @param None * @retval None */ static void MX_GPIO_Init(void) {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 = {0}; /* GPIO Ports Clock Enable */ __HAL_RCC_GPIOD_CLK_ENABLE(); /*Configure GPIO pin Output Level */ HAL_GPIO_WritePin(GPIOD, GPIO_PIN_0|GPIO_PIN_1|GPIO_PIN_2|GPIO_PIN_3 |GPIO_PIN_4|GPIO_PIN_5|GPIO_PIN_6|GPIO_PIN_7, GPIO_PIN_RESET); /*Configure GPIO pins : PD0 PD1 PD2 PD3 PD4 PD5 PD6 PD7 */ GPIO_InitStruct.Pin = GPIO_PIN_0|GPIO_PIN_1|GPIO_PIN_2|GPIO_PIN_3 |GPIO_PIN_4|GPIO_PIN_5|GPIO_PIN_6|GPIO_PIN_7; GPIO_InitStruct.Mode = GPIO_MODE_OUTPUT_PP; GPIO_InitStruct.Speed = GPIO_SPEED_FREQ_LOW; HAL_GPIO_Init(GPIOD, &GPIO_InitStruct); } /* USER CODE BEGIN 4 */ void HAL_TIM_PeriodElapsedCallback(TIM_HandleTypeDef *htim) { if(htim->Instance == htim2.Instance) // 如果是 TIM2 的中断 { HAL_GPIO_WritePin(GPIOD, 1 << led_index, GPIO_PIN_SET); // 点亮当前 LED led_index = (led_index + 1) % 8; // 更新 LED 编号 HAL_GPIO_WritePin(GPIOD, 1 << led_index, GPIO_PIN_RESET); // 关闭下一个 LED } } /* USER CODE END 4 */ /** * @brief This function is executed in case of error occurrence. * @retval None */ void Error_Handler(void) { /* USER CODE BEGIN Error_Handler_Debug */ /* User can add his own implementation to report the HAL error return state */ while(1) { } /* USER CODE END Error_Handler_Debug */ } #ifdef USE_FULL_ASSERT /** * @brief Reports the name of the source file and the source line number * where the assert_param error has occurred. * @param file: pointer to the source file name * @param line: assert_param error line source number * @retval None */ void assert_failed(uint8_t *file, uint32_t line) { /* USER CODE BEGIN 6 */ /* User can add his own implementation to report the file name and line number, ex: printf("Wrong parameters value: file %s on line %d\r\n", file, line) */ /* USER CODE END 6 */ } #endif /* USE_FULL_ASSERT */ /************************ (C) COPYRIGHT STMicroelectronics *****END OF FILE****/ ``` 这个程序的作用是使得8个LED灯循环点亮,每个LED灯点亮的时间为定时器中断发生的时间间隔。在`HAL_TIM_PeriodElapsedCallback`中断回调函数中,每次点亮当前LED,更新LED编号,然后关闭下一个LED。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如何在STM32中做超时检测?

在STM32中进行超时检测是嵌入式系统中常见的任务,特别是在处理通信协议时,如串口通信。在你的场景中,STM32通过串口转RS485与多个节点通信,并需要对每个节点响应的命令进行超时判断。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在STM32中...
recommend-type

spring-boot-2.3.0.RC1.jar中文-英文对照文档.zip

1、压缩文件中包含: 中文-英文对照文档、jar包下载地址、Maven依赖、Gradle依赖、源代码下载地址。 2、使用方法: 解压最外层zip,再解压其中的zip包,双击 【index.html】 文件,即可用浏览器打开、进行查看。 3、特殊说明: (1)本文档为人性化翻译,精心制作,请放心使用; (2)只翻译了该翻译的内容,如:注释、说明、描述、用法讲解 等; (3)不该翻译的内容保持原样,如:类名、方法名、包名、类型、关键字、代码 等。 4、温馨提示: (1)为了防止解压后路径太长导致浏览器无法打开,推荐在解压时选择“解压到当前文件夹”(放心,自带文件夹,文件不会散落一地); (2)有时,一套Java组件会有多个jar,所以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本篇描述,以确保这就是你需要的文件。 5、本文件关键字: jar中文-英文对照文档.zip,java,jar包,Maven,第三方jar包,组件,开源组件,第三方组件,Gradle,中文API文档,手册,开发手册,使用手册,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实现Struts2+IBatis+Spring集成的快速教程

### 知识点概览 #### 标题解析 - **Struts2**: Apache Struts2 是一个用于创建企业级Java Web应用的开源框架。它基于MVC(Model-View-Controller)设计模式,允许开发者将应用的业务逻辑、数据模型和用户界面视图进行分离。 - **iBatis**: iBatis 是一个基于 Java 的持久层框架,它提供了对象关系映射(ORM)的功能,简化了 Java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 **Spring**: Spring 是一个开源的轻量级Java应用框架,提供了全面的编程和配置模型,用于现代基于Java的企业的开发。它提供了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编程(AOP)的特性,用于简化企业应用开发。 #### 描述解析 描述中提到的“struts2+ibatis+spring集成的简单例子”,指的是将这三个流行的Java框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开发环境。开发者可以利用Struts2处理Web层的MVC设计模式,使用iBatis来简化数据库的CRUD(创建、读取、更新、删除)操作,同时通过Spring框架提供的依赖注入和事务管理等功能,将整个系统整合在一起。 #### 标签解析 - **Struts2**: 作为标签,意味着文档中会重点讲解关于Struts2框架的内容。 - **iBatis**: 作为标签,说明文档同样会包含关于iBatis框架的内容。 #### 文件名称列表解析 - **SSI**: 这个缩写可能代表“Server Side Include”,一种在Web服务器上运行的服务器端脚本语言。但鉴于描述中提到导入包太大,且没有具体文件列表,无法确切地解析SSI在此的具体含义。如果此处SSI代表实际的文件或者压缩包名称,则可能是一个缩写或别名,需要具体的上下文来确定。 ### 知识点详细说明 #### Struts2框架 Struts2的核心是一个Filter过滤器,称为`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它负责拦截用户请求并根据配置将请求分发到相应的Action类。Struts2框架的主要组件有: - **Action**: 在Struts2中,Action类是MVC模式中的C(控制器),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执行业务逻辑,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界面。 - **Interceptor(拦截器)**: Struts2中的拦截器可以在Action执行前后添加额外的功能,比如表单验证、日志记录等。 - **ValueStack(值栈)**: Struts2使用值栈来存储Action和页面间传递的数据。 - **Result**: 结果是Action执行完成后返回的响应,可以是JSP页面、HTML片段、JSON数据等。 #### iBatis框架 iBatis允许开发者将SQL语句和Java类的映射关系存储在XML配置文件中,从而避免了复杂的SQL代码直接嵌入到Java代码中,使得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提高。iBatis的主要组件有: - **SQLMap配置文件**: 定义了数据库表与Java类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具体的SQL语句。 - **SqlSessionFactory**: 负责创建和管理SqlSession对象。 - **SqlSession**: 在执行数据库操作时,SqlSession是一个与数据库交互的会话。它提供了操作数据库的方法,例如执行SQL语句、处理事务等。 #### Spring框架 Spring的核心理念是IoC(控制反转)和AOP(面向切面编程),它通过依赖注入(DI)来管理对象的生命周期和对象间的依赖关系。Spring框架的主要组件有: - **IoC容器**: 也称为依赖注入(DI),管理对象的创建和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 **AOP**: 允许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安全等)与业务逻辑分离。 - **事务管理**: 提供了一致的事务管理接口,可以在多个事务管理器之间切换,支持声明式事务和编程式事务。 - **Spring MVC**: 是Spring提供的基于MVC设计模式的Web框架,与Struts2类似,但更灵活,且与Spring的其他组件集成得更紧密。 #### 集成Struts2, iBatis和Spring 集成这三种框架的目的是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在同一个项目中形成互补,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维护性。这种集成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配置整合**:在`web.xml`中配置Struts2的`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以及Spring的`DispatcherServlet`。 2. **依赖注入配置**:在Spring的配置文件中声明Struts2和iBatis的组件,以及需要的其他bean,并通过依赖注入将它们整合。 3. **Action和SQL映射**:在Struts2中创建Action类,并在iBatis的SQLMap配置文件中定义对应的SQL语句,将Struts2的Action与iBatis的映射关联起来。 4. **事务管理**:利用Spring的事务管理功能来管理数据库操作的事务。 5. **安全和服务层**:通过Spring的AOP和IoC功能来实现业务逻辑的解耦合和事务的管理。 ### 结语 通过上述的整合,开发者可以有效地利用Struts2处理Web层的展示和用户交互,使用iBatis简化数据库操作,同时借助Spring强大的依赖注入和事务管理功能,创建一个结构良好、可维护性强的应用。这种集成方式在许多企业级Java Web应用中非常常见,是Java开发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recommend-type

【数据融合技术】:甘肃土壤类型空间分析中的专业性应用

# 摘要 数据融合技术作为一种集成多源数据信息的方法,在土壤类型空间分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基础,阐述了数据预处理、同步整合及冲突解决等关键技术,并详细描述了甘肃土壤类型数据准备的流程,包括数据采集、质量评估、空间化处理及融合实践准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数据融合在土壤类型空间分布分析、土壤质量评估及土壤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同时,文
recommend-type

Waymo使用稀疏图卷积处理LiDAR点云,目标检测精度提升15%

<think>好的,用户让我介绍一下Waymo使用稀疏图卷积处理LiDAR点云,目标检测精度提升15%的具体情况。我需要先回忆之前提供的回答中提到的相关案例,然后深入展开。 首先,用户可能已经知道稀疏图卷积的基本概念,但需要更详细的应用案例。他们可能对Waymo如何具体应用该技术感兴趣,比如技术细节、实现方式、提升的具体指标等。需要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同时保持技术准确性。 要考虑到用户可能的背景,可能是研究或工程领域的,需要技术细节,但避免过于复杂的数学公式,除非必要。之前回答中提到了应用案例,现在需要扩展这个部分。需要解释为什么稀疏图卷积在这里有效,比如处理LiDAR点云的稀疏性
recommend-type

Dwr实现无刷新分页功能的代码与数据库实例

### DWR简介 DWR(Direct Web Remoting)是一个用于允许Web页面中的JavaScript直接调用服务器端Java方法的开源库。它简化了Ajax应用的开发,并使得异步通信成为可能。DWR在幕后处理了所有的细节,包括将JavaScript函数调用转换为HTTP请求,以及将HTTP响应转换回JavaScript函数调用的参数。 ### 无刷新分页 无刷新分页是网页设计中的一种技术,它允许用户在不重新加载整个页面的情况下,通过Ajax与服务器进行交互,从而获取新的数据并显示。这通常用来优化用户体验,因为它加快了响应时间并减少了服务器负载。 ### 使用DWR实现无刷新分页的关键知识点 1. **Ajax通信机制:**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是一种在无需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能够更新部分网页的技术。通过XMLHttpRequest对象,可以与服务器交换数据,并使用JavaScript来更新页面的局部内容。DWR利用Ajax技术来实现页面的无刷新分页。 2. **JSON数据格式:**DWR在进行Ajax调用时,通常会使用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作为数据交换格式。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 3. **Java后端实现:**Java代码需要编写相应的后端逻辑来处理分页请求。这通常包括查询数据库、计算分页结果以及返回分页数据。DWR允许Java方法被暴露给前端JavaScript,从而实现前后端的交互。 4. **数据库操作:**在Java后端逻辑中,处理分页的关键之一是数据库查询。这通常涉及到编写SQL查询语句,并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Oracle等)提供的分页功能。例如,使用LIMIT和OFFSET语句可以实现数据库查询的分页。 5. **前端页面设计:**前端页面需要设计成能够响应用户分页操作的界面。例如,提供“下一页”、“上一页”按钮,或是分页条。这些元素在用户点击时会触发JavaScript函数,从而通过DWR调用Java后端方法,获取新的分页数据,并动态更新页面内容。 ### 数据库操作的关键知识点 1. **SQL查询语句:**在数据库操作中,需要编写能够支持分页的SQL查询语句。这通常涉及到对特定字段进行排序,并通过LIMIT和OFFSET来控制返回数据的范围。 2. **分页算法:**分页算法需要考虑当前页码、每页显示的记录数以及数据库中记录的总数。SQL语句中的OFFSET计算方式通常为(当前页码 - 1)* 每页记录数。 3. **数据库优化:**在分页查询时,尤其是当数据量较大时,需要考虑到查询效率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索引、优化SQL语句或使用存储过程等方式来提高数据库操作的性能。 ### DWR无刷新分页实现的代码要点 1. **DWR配置:**在实现DWR无刷新分页时,首先需要配置DWR,以暴露Java方法给前端JavaScript调用。 2. **JavaScript调用:**编写JavaScript代码,使用DWR提供的API发起Ajax调用。这些调用将触发后端Java方法,并接收返回的分页数据。 3. **数据展示:**在获取到新的分页数据后,需要将这些数据显示在前端页面的相应位置。这通常需要操作DOM元素,将新数据插入到页面中。 ### 结论 通过结合上述知识点,可以使用DWR技术实现一个无刷新分页的动态Web应用。DWR简化了Ajax通信过程,让开发者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通过熟练掌握Java后端处理、数据库查询和前端页面设计的相关技术,便能高效地完成无刷新分页的开发任务。
recommend-type

【空间分布规律】:甘肃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的关联性研究

# 摘要 本文对甘肃土壤类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首先概述了甘肃土壤类型的基础理论,并探讨了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的理论联系。通过GIS技术分析,本文详细阐述了甘肃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其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甘肃土壤类型对农业生产实际影响,包括不同区域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案例,以及土壤养分、水分管理对作物生长周期和产量的具体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甘肃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土壤保护、退化防治对策以及土壤类型优化与农业创新的结合。本文旨在为
recommend-type

缓存延迟双删的实际解决方案通常怎么实现

<think>嗯,用户问的是关于缓存延迟双删的最佳实践和实际解决方案。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延迟双删的基本概念。根据引用[1]和[2],延迟双删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库和缓存之间的数据不一致问题,尤其是在分布式系统中。核心步骤应该是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然后延迟一段时间再次删除缓存。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用户可能已经知道延迟双删的基本思想,但需要更详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比如,为什么要延迟?延迟多久合适?这些都需要解释清楚。引用[3]提到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是推荐的方法,但延迟双删可能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的优化。 接下来,我得考虑实现延迟双删的具体步骤。首先,第一次删除缓存是为了避免旧数据被后续
recommend-type

企业内部文档管理平台使用Asp.net技术构建

标题和描述中提到的知识点相当丰富,涉及到多个层面的IT技术和管理机制,具体如下: 1. Asp.net技术框架:Asp.net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个用于构建动态网站和网络应用程序的服务器端技术。它基于.NET平台,支持使用C#、VB.NET等多种编程语言开发应用程序。Asp.net企业信息文档管理系统使用Asp.net框架,意味着它将利用这一技术平台的特性,比如丰富的类库、集成开发环境(IDE)支持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模型。 2.TreeView控件:TreeView是一种常用的Web控件,用于在网页上显示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如目录、文件系统或组织结构。该控件通常用于提供给用户清晰的导航路径。在Asp.net企业信息文档管理系统中,TreeView控件被用于实现树状结构的文档管理功能,便于用户通过树状目录快速定位和管理文档。 3.系统模块设计:Asp.net企业信息文档管理系统被划分为多个模块,包括类别管理、文档管理、添加文档、浏览文档、附件管理、角色管理和用户管理等。这些模块化的设计能够让用户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操作,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4.角色管理:角色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用于定义不同级别的用户权限和职责。在这个系统中,角色可以进行添加、编辑(修改角色名称)、删除以及上下移动(改变排列顺序)。这些操作满足了对用户权限细分和动态调整的需求。 5.操作逻辑:描述中详细说明了角色管理的操作步骤,如通过按钮选择进行角色的移动、修改和删除,提供了明确的用户交互流程,体现了系统设计的直观性。 6.系统安全性:系统提供了默认的管理帐号和密码(均为51aspx),这通常是一种简便的部署时临时设置。但在实际部署过程中,出于安全考虑,这些默认信息需要立即更改,并定期更新密码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7.文件结构:文件名称列表揭示了系统的文件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比如Global.asax负责应用程序级别的事件处理,Default.aspx和Default.aspx.cs分别对应于系统的默认页面和后台代码文件,Web.Config用于存储和配置应用程序的设置,DocumentManager.sln和DocumentManager.suo分别指出了解决方案文件和解决方案用户选项文件,表明这是一个完整的Visual Studio解决方案。 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Asp.net企业信息文档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成了多个模块,具有良好用户体验设计、清晰操作逻辑和基本安全措施的IT解决方案。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文档管理的效率,还能通过角色的权限管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访问控制的合理性。同时,该系统还遵循了一定的软件工程实践,如模块化设计和配置文件的使用,以保障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recommend-type

【制图技术】:甘肃高质量土壤分布TIF图件的成图策略

# 摘要 本文针对甘肃土壤分布数据的TIF图件制作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概述了甘肃土壤的分布情况,接着介绍了TIF图件的基础知识,包括其格式特点、空间数据表达以及质量控制方法。随后,文中构建了成图策略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土壤分布图的信息需求与数据处理流程,并探讨了成图原则与标准。在实践操作部分,详细阐述了制图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