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一下代码(CF1000F One Occurrence,WA了):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 ,q, a[500010], bl[500010], kuai_len; struct node{ int l, r, tim; friend bool operator <(node t1, node t2){ return bl[t1.l] == bl[t2.l] ? (t1.r == t2.r ? 0 : (bl[t1.l] & 1) ^ (t1.r > t2.r)) : t1.l < t2.l; } }b[500010]; int cnt, sum[500010], s[1010], ans[500010]; int js(){ if(cnt == 0) return 0; for(int i = 0; i <= 800; ++ i){ if(s[i]){ for(int j = i * kuai_len; j <= (i + 1) * kuai_len - 1; ++ j){ if(sum[j] == 1) return j; } } } } int main(){ scanf("%d", &n); kuai_len = pow(n, 0.5); for(int i = 1; i <= n; ++ i){ scanf("%d", &a[i]); bl[i] = (i - 1) / kuai_len + 1; } scanf("%d", &q); for(int i = 1; i <= q; ++ i){ scanf("%d %d", &b[i].l, &b[i].r); b[i].tim = i; } sort(b + 1, b + q + 1); int pl = 1, pr = 0; for(int i = 1; i <= q; ++ i){ while(pl > b[i].l){ -- pl; if(sum[a[pl]] == 1) s[a[pl] / kuai_len] --, -- cnt; else if(sum[a[pl]] == 0) s[a[pl] / kuai_len] ++, ++ cnt; ++ sum[a[pl]]; } while(pr < b[i].r){ ++ pr; if(sum[a[pr]] == 1) s[a[pr] / kuai_len] --, -- cnt; else if(sum[a[pr]] == 0) s[a[pr] / kuai_len] ++, ++ cnt; ++ sum[a[pr]]; } while(pl < b[i].l){ -- sum[a[pl]]; if(sum[a[pl]] == 1) s[a[pl] / kuai_len] ++, ++ cnt; else if(sum[a[pl]] == 0) s[a[pl] / kuai_len] --, -- cnt; ++ pl; } while(pr > b[i].r){ -- sum[a[pr]]; if(sum[a[pr]] == 1) s[a[pr] / kuai_len] ++, ++ cnt; else if(sum[a[pr]] == 0) s[a[pr] / kuai_len] --, -- cnt; -- pr; } ans[b[i].tim] = js(); } for(int i = 1; i <= q; ++ i){ printf("%d\n", ans[i]); } return 0; }
时间: 2025-07-04 12:46:59 浏览: 13
<think>嗯,我现在得帮用户调这个CF1000F的代码,用户说WA了。那我得先仔细看看他的代码逻辑,看看哪里可能出问题。
首先,题目是要求找出每个查询区间中恰好出现一次的数字中的任意一个。如果没有这样的数,就输出0。用户的代码用了莫队算法,应该是分块处理,然后用了一些数据结构来维护出现次数和快速查询。
先看结构体node的排序函数operator<。这里的分块排序是莫队的标准写法,但用户的条件有点复杂。当块的编号相同的时候,如果块是奇数的话,右端点升序;偶数的话右端点降序,这样可以减少移动次数。不过这里可能有误,比如比较右端点的写法是否正确?原代码中的“(bl[t1.l] & 1) ^ (t1.r > t2.r)”可能有问题。比如,当bl是奇数时,比较右端点是否大于,然后异或的话,可能逻辑反了?或者这里的逻辑是否正确?
比如,假设bl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是奇数块,那么右端点应该按升序排列还是降序?莫队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对于奇数块,按右端点升序,偶数块按降序。那这里的条件是否正确?原代码中的“(bl[t1.l] & 1)”判断是否为奇数块,然后“^ (t1.r > t2.r)”可能意图是当奇数块时,右端点升序,否则降序。但这里的比较方式是否正确?比如,排序的比较函数应该返回t1是否应该排在t2前面。可能这里的写法有问题,导致查询顺序不正确,从而影响莫队的移动效率,甚至导致错误。
比如,假设bl相同的情况下,原比较逻辑可能是错误的。可能应该写成类似于:
return (bl[t1.l] & 1) ? (t1.r < t2.r) : (t1.r > t2.r);
而用户的写法是“ (bl[t1.l] & 1) ^ (t1.r > t2.r) )” 这里返回的是0或1,而比较函数应该返回true或false。那当bl是奇数的时候,比较方式是右端点升序还是降序?
比如,当bl是奇数块时,假设条件为真,那么当t1.r > t2.r的时候,异或后的结果可能是0或1。这可能导致排序顺序错误。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问题。比如,假设正确的比较方式应该是在块奇偶性不同时右端点的顺序不同,这里可能实现有误。比如,用户可能应该将比较函数改为:
return (bl[t1.l] == bl[t2.l]) ? ((bl[t1.l] & 1) ? t1.r < t2.r : t1.r > t2.r) : bl[t1.l] < bl[t2.l];
而原代码中的写法可能无法正确表达这个逻辑。比如,原条件中的“(bl[t1.l] & 1) ^ (t1.r > t2.r)”可能将两者的异或结果作为判断条件。这可能引起排序错误,导致处理查询的顺序不正确,进而影响莫队的指针移动,最终导致答案错误。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点。
接下来看sum数组的使用。sum[a[x]]记录的是当前区间中a[x]出现的次数。当sum[x]==1时,说明这个数出现了一次。用户维护了一个cnt变量,表示有多少个数出现了一次。然后用s数组来分块维护这些出现一次的数,方便快速查找。例如,s[i]表示第i块中有多少个数的sum值为1。js函数遍历每个块,找到第一个有数的块,然后在该块内线性查找第一个sum为1的数。这可能的问题在于,当数值很大时,比如a[x]的值可能超过500000,那么sum数组的大小是否足够?用户定义的sum是500010,这可能没问题,因为题目中的数组元素范围可能不会超过这个。但如果题目中的元素数值很大,比如到1e9,那么这样直接作为下标会导致数组越界。但原题中的输入数据是否限制了这个?比如,题目CF1000F中的a[i]的范围,可能题目中给出的是不超过5e5或者某个值,用户的代码可能假设了这点。但如果是这样的话,sum数组的大小是正确的,否则会导致越界。但原题中的a[i]可能允许较大的数值,比如到1e9,那么用户的代码会有问题。这时候需要离散化处理。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点。比如,用户未对a数组进行离散化处理,导致sum数组的索引超过范围,出现未定义行为。但原题中的a数组范围是否允许?需要看题目描述。例如,原题中的a[i]可能是在1到5e5之间,那么用户定义的sum数组足够。否则,比如a[i]可以是1e9,那么sum数组会越界,导致错误。所以这里可能存在问题。
第三,在js函数中,用户遍历每个块i(0到800),然后检查该块是否有数(s[i]非零)。如果有,则遍历该块内的所有j,从i*kuai_len到(i+1)*kuai_len-1,然后检查sum[j]是否为1。如果找到,返回j。否则继续。但这里的kuai_len是分块的大小,可能是否正确?比如,sum数组的分块可能和原数组的分块不同。比如,sum数组的大小是500010,而kuai_len是sqrt(n),n是数组长度。这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假设原数组n是5e5,那么sqrt(n)约等于707。但sum数组的可能范围是到5e5的话,那么块的数量应该是5e5 /707 ≈ 707块。而用户定义的s数组是1010的大小,足够。但在js函数中,遍历的是0到800块,可能不够。比如,当sum数组的长度较大时,块的数量可能超过800,导致漏掉后面的块。例如,假设a中的数值是5e5,那么块号是5e5 /707 ≈ 707块。所以用户遍历到800应该足够。但这里是否有错误?比如,kuai_len的计算是否正确。在代码中,kuai_len是pow(n, 0.5),即n的平方根。而sum数组的块是根据sum数组的大小来分块的,但sum数组的大小是500010,所以正确的分块应该基于sum数组的大小,而不是n的大小。例如,sum数组中的元素可能达到5e5,所以kuai_len应该是sqrt(5e5)≈707,而用户代码中的kuai_len是sqrt(n),这可能不同。比如,当n较小的时候,比如n=5e5,这可能没问题。但如果n是较小的,比如n=1e5,而a中的元素可以达到5e5,那么kuai_len会是sqrt(1e5)=316,导致sum数组的块大小不正确。这会使得在js函数中遍历块时,无法正确覆盖所有可能的数值。例如,假设数值是5e5,块大小为316的话,5e5/316≈1582块,而用户定义的s数组只有1010的大小,无法覆盖。这将导致数组越界,或者无法处理大的数值。这可能是一个关键错误。
这可能是一个大问题。因为sum数组的分块是根据数值的大小来分块的,而不是原数组的分块。所以在代码中,kuai_len的取值应该是根据数值范围来确定的。比如,sum数组中的数值可能最大到5e5,那么kuai_len应该取sqrt(5e5),这样块的数量才不会超过数组s的大小。而用户代码中的kuai_len是取n的平方根,这可能不正确。例如,当n=5e5时,kuai_len是约707,sum数组的最大值可能是5e5,所以每个块的大小是707,块数是5e5/707≈707块,而s数组的大小是1010,足够。但如果n的值较小,比如n=1e4,那么kuai_len是100。此时,数值可能达到5e5,此时块数是5e5/100=5000块,但s数组的大小是1010,显然不够,导致数组越界,访问s[i]时i超过1010,出现错误。
这说明用户的代码在处理数值范围较大的情况下会出现数组越界的问题。必须确保sum数组的分块是根据数值的最大可能值来计算的,而不是根据原数组的长度n。这可能是一个关键错误点。比如,题目中的a数组中的元素可能很大,比如到5e5,那么sum数组需要处理到5e5,此时kuai_len应该是sqrt(5e5)≈707,而用户代码中的kuai_len是sqrt(n),这可能当n较小的时候导致块的大小太小,块数过多,超过s数组的大小。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数值的最大可能值来设置kuai_len,或者将s的大小设置得足够大。例如,假设数值可以达到5e5,那么块数是5e5 / kuai_len,其中kuai_len应该设置为sqrt(5e5),而s数组的大小应该足够容纳这些块数。用户代码中的s数组大小为1010,可能不足以覆盖这种情况。或者,可能原题中的数值范围较小,比如a[i]<=5e5,当n=5e5时,kuai_len=707,那么块数是5e5/707≈707,此时s数组的大小是1010,足够。但假设当a[i]的数值很大时,用户代码就会有问题。因此,需要确认原题中的数值范围,或者修改代码中的分块方式。
此外,在js函数中,循环的终止条件是i<=800。假设当块数超过800时,这部分块就不会被检查到,导致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当数值是5e5,kuai_len是707,块数是707,所以i的上限应该是706,而用户循环到i<=800,没问题。但如果kuai_len是较小的,比如当n=1e5时,kuai_len=316,那么数值5e5的块号是5e5/316≈1582块,此时循环i到800的话,显然无法覆盖所有可能的块,导致漏掉后面的块,无法找到正确的数。这说明,分块的大小和s数组的大小必须根据数值的可能范围来调整。或者,用户的代码存在逻辑错误,导致js函数无法正确找到存在的数。
所以,总结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几点:
1. 莫队排序函数的比较逻辑是否正确,导致查询顺序错误,从而移动指针时维护的数据不正确。
2. sum数组的索引可能超过其定义的大小,比如当a[i]的值很大时,导致越界。
3. 分块的大小kuai_len是根据原数组的长度计算的,而不是数值的范围,导致js函数中的分块不正确,无法正确遍历所有可能的块,或者s数组的大小不足。
4. 在维护sum和s数组的时候,逻辑是否正确。例如,当sum[a[x]]增加或减少时,s数组的更新是否正确。
现在逐一分析这些可能的问题。
首先,检查莫队的排序函数。原代码中的比较函数为:
friend bool operator <(node t1, node t2){
return bl[t1.l] == bl[t2.l] ? (t1.r == t2.r ? 0 : (bl[t1.l] & 1) ^ (t1.r > t2.r)) : t1.l < t2.l;
}
这里,当bl相同的时候,如果t1.r和t2.r相等,返回0?否则,判断bl块的奇偶性,然后异或t1.r>t2.r的结果。这可能有问题。例如,当bl块是奇数时(即bl[t1.l] &1为1),那么原式变为1 ^ (t1.r > t2.r)。这相当于当t1.r > t2.r时,表达式为1 ^ 1=0,否则为1^0=1。因此,当块是奇数时,返回的是(t1.r <= t2.r)吗?或者可能逻辑反过来了?
例如,假设当块是奇数时,我们希望右端点按升序排列。那么比较函数应该返回t1.r < t2.r。而原代码中的写法是否导致这种结果?
假设t1.r > t2.r,那么当块是奇数时,表达式为1 ^ 1=0,所以整个条件返回0,即operator<返回false,意味着t1不在t2前面。而如果t1.r < t2.r,那么表达式为1 ^0=1,返回true,说明t1应该在t2前面。这似乎符合块奇数时右端点升序的要求。例如,当块为奇数时,对于两个查询的r,较小的r会排在前面。这可能正确。
当块是偶数时,bl[t1.l]&1是0,所以表达式为0 ^ (t1.r> t2.r)。当t1.r>t2.r时,表达式是0 ^1=1,即返回true,意味着t1.r大的排在前面。这时候排序是按右端点降序排列。这与常见的奇偶块排序顺序是相符的。所以这部分可能正确。
那排序函数是否正确?可能正确。那这可能不是错误的原因。
第二个问题:sum数组的大小。原代码中的sum数组定义为500010,而a数组的大小也是500010。这可能假设a中的元素不超过500010,否则会导致sum数组越界。例如,如果题目中的a[i]的范围是1e9,那么sum数组会越界,导致未定义行为。因此,用户可能没有对a数组进行离散化处理,导致sum数组越界。这是一个潜在的问题。需要确认题目中的a[i]范围。查看CF1000F的题目描述,题目中的a[i]的范围是1 ≤ a_i ≤ 5×1e5吗?或者是否有其他限制?
根据题目描述(参考原题),原题的输入中,a[i]的范围是1 ≤ a_i ≤ 5×1e5。因此,sum数组的大小500010是足够的。因此,这可能不是问题所在。
第三个问题,分块的大小kuai_len的计算是否正确。原代码中的kuai_len是pow(n, 0.5),即n的平方根。然而,在js函数中,分块是针对sum数组的,也就是数值的范围。例如,sum数组的索引范围是0到5e5,所以正确的分块方式应该基于数值范围的最大值,而不是原数组的长度n。比如,kuai_len应该等于sqrt(5e5)≈707,而不是sqrt(n)。当n的值较小时,比如n=1e4,那么kuai_len=100。而数值可能高达5e5,导致块的数量为5e5/100=5000块,而用户定义的s数组大小为1010,显然不够。这将导致s数组越界访问,出现错误。
例如,假设原题中的数值可以到5e5,而用户代码中的kuai_len是sqrt(n)。当n=5e5时,kuai_len≈707,块数约为5e5/707≈707块,s数组的大小为1010,足够。但当n=1e5时,kuai_len=316,块数是5e5/316≈1582块,而s数组的大小为1010,显然无法容纳,导致s[i]的访问越界,从而出现错误。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将kuai_len的取值基于数值的最大可能值,而不是原数组的长度n。例如,设定kuai_len为sqrt(5e5)≈707,或者动态计算数值的最大值,取该值的平方根作为块大小。或者,将s数组的大小设置得足够大,比如1e5或者更大。
但是用户代码中,kuai_len的计算是基于n的,这可能不正确。例如,当n较小时,导致分块过小,块数过多,超过s数组的大小。
因此,这可能是一个关键错误。例如,当a数组中的元素很大时,导致sum数组的块数超过s数组的大小,从而出现数组越界,引发未定义行为,导致WA。
解决方案是,将kuai_len设置为数值范围的平方根,或者将s数组的大小调整到足够大。或者,在代码中动态计算数值的最大值,然后计算块的大小。
例如,用户代码中的a数组可能的最大值是5e5,所以应该将kuai_len设为sqrt(5e5)。或者,在代码中遍历所有元素,找到最大值,然后设置块的大小。或者,直接设定kuai_len为sqrt(5e5)。但用户的代码中没有处理这一点,导致块数超过s数组的大小,从而出现错误。
因此,在代码中,kuai_len的计算是错误的,应该根据数值范围而不是n来计算。这可能是一个关键错误点。
另一个问题可能出在sum数组的更新和s数组的维护。例如,当移动指针时,sum数组被修改,而对应的s数组的块是否被正确更新?
例如,在pl左移的时候,执行以下操作:
--pl;
if(sum[a[pl]] ==1) s[...]--, cnt--;
else if(sum[a[pl]]==0) s[...]++, cnt++;
++sum[a[pl]];
这里,当sum[a[pl]]的旧值是1时,说明之前该数出现一次。在增加后,sum变成2,所以该数不再出现一次。所以,应该从s对应的块中减去该数的存在,同时cnt减1。但是,在增加sum之前,sum的旧值是1吗?或者,这里的条件判断是否在sum更新之前?
注意,用户的代码在修改sum之前进行了判断。例如,在++sum[a[pl]]之前,sum[a[pl]]的值是原来的值。假设原来的sum值是1,那么此时条件成立,执行s块中的减少和cnt减少。然后将sum增加,变成2。这部分的逻辑是否正确?
例如,原来的sum是1,说明该数出现一次。现在增加一次,变为2。所以该数不再满足出现一次,所以需要从s对应的块中移除。所以,这部分逻辑正确。同理,当原来的sum是0,现在增加到1,说明该数现在出现一次,需要加入s对应的块中。这部分逻辑正确。
类似地,当sum被减少的时候,例如在移动pl的时候,当sum被减一,之前的sum是2,减一后变成1,这时候应该加入s块。这部分是否正确?
比如,当sum[a[pl]]的值原来是2,在减一之后变成1,此时sum[a[pl]] ==1的条件成立,所以执行s块加1,cnt加1。这部分逻辑正确吗?
比如,在移动pl的时候,执行:
--sum[a[pl]];
if(sum[a[pl]] ==1) ...
这时候,sum已经被减一,所以判断的是新的sum是否等于1。例如,原来的sum是2,减到1,此时条件成立,所以将s块加1,cnt加1。正确。原来的sum是1,减到0,此时条件sum==0成立,所以将s块减1,cnt减1。正确。
因此,这部分逻辑似乎正确。
那现在问题可能出在分块的大小和s数组的大小上。假设用户代码中的s数组的大小是1010,而实际需要的块数是超过1010的,那么就会越界,导致错误。例如,当数值达到5e5,kuai_len是sqrt(n)(假设n=1e5,kuai_len=316),那么块数是5e5/316≈1582,而s的大小是1010,显然不够。此时,在js函数中遍历块时,会访问s[i],其中i超过1010,导致数组越界,结果不可预测。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kuai_len设置为数值最大值的平方根,而不是n的平方根。或者,将s数组的大小设置为足够大,例如,5e5的平方根约707,那么块数最多是5e5/707≈707,所以s数组的大小可以设置为707+1=708,或者更大。用户代码中的s数组大小是1010,这足够覆盖这种情况。但前提是kuai_len的计算必须正确。
或者,可能用户的kuai_len的计算错误,导致块的大小过小,块数过多。例如,当n=5e5时,kuai_len=707,数值最大为5e5,所以块数是5e5/707≈707块。此时,s数组的大小1010足够。但是如果用户代码中的kuai_len是取原数组n的平方根,而数值范围更大,比如数值最大到1e6,那么块数会更大,超过s数组的大小。
但根据原题的数据范围,数值最大可能到5e5,所以当n=5e5时,kuai_len=707,块数707,s数组的大小1010足够。但是如果n较小,比如n=1e4,那么kuai_len=100,数值最大到5e5,块数是5e5/100=5000块,此时s数组的大小1010不足以容纳,导致越界。
因此,用户的代码存在这个问题,即分块大小基于n而不是数值范围,当n较小时,导致块数超过s数组的大小。
解决方案:将kuai_len的取值改为基于数值范围的最大值。例如,预先遍历所有a[i]找到最大值max_val,然后设置kuai_len = sqrt(max_val)。或者,直接设置kuai_len为一个较大的固定值,比如707。或者,将s数组的大小设为足够大,比如1e5,或者根据可能的块数设置。
用户代码中的s数组大小是1010,这可能不足以覆盖所有可能的块数。因此,当数值较大的情况下,会越界。
因此,用户需要修改分块的大小计算方式,或者调整s数组的大小。
例如,将kuai_len的计算改为:
kuai_len = sqrt(500000); // 因为数值最大是5e5
或者,动态计算数值的最大值:
int max_val = 0;
for (int i=1; i<=n; ++i) {
scanf("%d", &a[i]);
if (a[i] > max_val) max_val = a[i];
}
kuai_len = sqrt(max_val);
然后,根据max_val确定s数组的大小,或者将s数组的声明改为足够大的,比如max_val / kuai_len +2。例如,当max_val是5e5,kuai_len是707,块数是5e5/707≈707,所以s数组的大小设为710足够。
但用户代码中的s数组是1010,这在上述情况下是足够的。但如果kuai_len是基于n的平方根,当n较小,例如n=1e4,kuai_len=100,数值最大5e5,块数5e5/100=5000,此时s数组的大小是1010,显然不够。
这说明用户的代码在处理这种情况时会出现数组越界的错误,导致无法正确维护s数组,从而js函数无法正确找到答案。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kuai_len的取值必须基于数值范围的最大值,而不是n的大小。用户当前的代码没有处理这一点,导致分块错误。
另一个可能的问题是,在js函数中,块的处理是否正确。例如,当kuai_len是分块大小,每个块的范围是i*kuai_len到(i+1)*kuai_len-1。但在数值可能为0的情况下,或者当数值超过块的范围时,是否会出现错误?
比如,假设数值是5e5,块的大小是707,那么块i=5e5/707≈707块。遍历块时,i从0到800,足够覆盖。但是当kuai_len是sqrt(n),而n较小时,例如n=1e4,kuai_len=100,数值是5e5,块数5000,但s数组的大小是1010,无法覆盖,导致越界。
因此,用户代码中的分块逻辑错误,导致数组越界。这可能是导致WA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修改kuai_len的计算方式,使其基于数值的最大值,而不是n的大小。例如,在代码中找出a数组中的最大值max_val,然后设置kuai_len = sqrt(max_val)。或者,根据题目中的数值范围,直接设置kuai_len为sqrt(5e5)。例如:
kuai_len = sqrt(500000); // 约707
同时,将s数组的大小设置为足够大,例如,s[500000 / 707 + 10],即大约710。或者直接声明s数组足够大,比如s[2000]。
用户当前的s数组是1010,当max_val=5e5,kuai_len=707时,块数是707块,所以s的大小1010足够。但如果kuai_len更小,比如kuai_len= sqrt(5e5)=707,那么块数是约707,所以没问题。
因此,修改kuai_len的计算方式:
在main函数中,首先读取所有a[i],找到最大值max_val,然后设置kuai_len为sqrt(max_val)。然后,重新计算每个数值对应的块号,在js函数中分块遍历。
或者,在代码中,将kuai_len设为固定值,如707,适用于数值最大到5e5的情况。
用户当前的代码中,kuai_len的计算基于n,这是错误的,必须修改为基于数值的最大值。
例如,修改代码:
在main函数中:
int max_val = 0;
for(int i = 1; i <= n; ++ i){
scanf("%d", &a[i]);
if(a[i] > max_val) max_val = a[i];
bl[i] = (i - 1) / kuai_len + 1;
}
kuai_len = sqrt(max_val);
但是,这样可能在分块原数组的时候,kuai_len被修改,导致bl数组的计算错误。因为bl数组是原数组的分块,而kuai_len在读取a数组之后被改变。这样,原数组的分块和数值的分块的kuai_len可能不同。这会导致莫队的分块错误。
这说明用户将原数组的分块和数值的分块混淆了。原数组的分块用于莫队排序,而数值的分块用于快速查询。这两个分块应该使用不同的块长。
例如,原数组的分块块长是sqrt(n),而数值的分块块长是sqrt(max_val)。因此,需要两个不同的块长变量:blk_len_mo(莫队分块块长,用于原数组分块)和blk_len_val(数值分块块长,用于sum数组的分块)。
因此,用户代码中的错误在于将两个不同的分块使用了同一个kuai_len变量,导致冲突。例如,原数组的分块块长是sqrt(n),而数值分块块长应该为sqrt(max_val)。用户代码中的kuai_len被同时用于这两个分块,导致错误。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原数组的块长和数值的块长分开处理。例如:
int mo_block_len; // 原数组的分块块长,用于莫队排序
int val_block_len; // 数值的分块块长,用于sum数组的分块
在main函数中:
mo_block_len = sqrt(n);
读取a数组后,计算max_val,然后:
val_block_len = sqrt(max_val);
然后,在js函数中的分块处理使用val_block_len,而原数组的分块使用mo_block_len。
同时,在维护s数组时,块的索引应该是数值除以val_block_len。
用户的当前代码中,将这两个块长混为一谈,导致错误。例如,kuai_len是原数组的块长,但是在处理sum数组时,使用kuai_len作为数值分块的块长,这是错误的。
这可能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例如,当原数组的块长较小(比如n=1e4,块长是100),而数值的块长应该更大(比如max_val=5e5,块长是707),但用户代码中错误地使用原数组的块长作为数值分块的块长,导致数值分块的块长过小,块数过多,超过s数组的大小,导致越界访问。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原数组的分块和数值的分块分开处理。这样,在维护s数组时,使用val_block_len作为块长,而原数组的分块使用mo_block_len。
因此,需要修改代码,引入两个不同的块长变量,并调整s数组的大小。
例如,在代码中:
int mo_block_len, val_block_len;
在main函数中:
scanf("%d", &n);
mo_block_len = sqrt(n);
for (int i=1; i<=n; ++i) {
scanf("%d", &a[i]);
bl[i] = (i-1)/mo_block_len +1;
}
int max_val = *max_element(a+1, a+n+1);
val_block_len = sqrt(max_val);
然后,在维护s数组时,使用val_block_len。例如:
s[a[x] / val_block_len] ...
同时,将s数组的大小调整为足够大,比如:
int s[1000]; // 假设max_val是5e5,val_block_len是707,那么块数是约707,所以s的大小1000足够。
或者动态计算s的大小:
s_size = max_val / val_block_len +2;
然后声明s为一个足够大的数组,比如s[2000]。
在用户当前的代码中,s数组的大小是1010,如果val_block_len是707,那么块数是5e5/707≈707,所以s的大小足够。
因此,用户代码的主要错误在于将原数组的分块块长和数值的分块块长混淆,导致数值分块的块长错误,进而导致数组越界。
另一个问题是,在js函数中,kuai_len指的是数值分块的块长,应该使用val_block_len,而用户代码中使用的是原数组分块的块长(即kuai_len初始化为sqrt(n))。这导致在js函数中的分块遍历错误。
因此,正确的修改方式是:
在js函数中,用val_block_len作为块长,而不是kuai_len(即原数组的块长)。
例如,在js函数中的循环:
for(int i=0; i <= max_block; ++i) {
if(s[i]) {
for(int j = i * val_block_len; j <= (i+1)*val_block_len -1; ++j) {
if (sum[j] ==1) return j;
}
}
}
同时,max_block应该是max_val / val_block_len。
或者,在遍历块时,i从0到max_block即可。
但用户代码中的循环是到800,这可能不够。正确的做法是计算最大块号,并遍历到该块号。
或者,在用户代码中,将s数组的大小设置为足够大,并且确保遍历的块数足够。
综上,用户代码中的主要错误是:
1. 原数组的分块块长和数值分块的块长混淆,导致数值分块的块长过小,块数过多,超出s数组的大小,引发越界访问。
2. 在js函数中,遍历的块数可能不够,或者块长错误。
因此,正确的修改步骤是:
- 将原数组分块块长和数值分块块长分开处理。
- 数值分块块长取值为sqrt(max_val),其中max_val是数组a中的最大值。
- 调整s数组的大小,确保能够容纳所有可能的块号。
- 在js函数中,使用数值分块的块长进行遍历。
现在,根据上述分析,修改用户的代码:
首先,读取max_val:
在main函数中:
int max_val = 0;
for(int i = 1; i <= n; ++i) {
scanf("%d", &a[i]);
if(a[i] > max_val) max_val = a[i];
bl[i] = (i-1)/kuai_len +1; // kuai_len此时还是原数组的块长?
}
然后,设置数值分块的块长:
int val_block_len = sqrt(max_val);
然后,修改所有涉及数值分块的地方,例如:
在维护s数组时:
int block_num = a[x] / val_block_len;
s[block_num] ...
同时,将s数组的大小改为足够大,例如:
int s[1000]; // 根据max_val和val_block_len计算所需大小,例如max_val=5e5,val_block_len=707 → 707块 → s[707+1]足够。所以将s数组的大小设为例如1000。
然后,在js函数中:
for(int i=0; i <= (max_val)/val_block_len; ++i) {
if(s[i]) {
for(int j = i * val_block_len; j <= min( (i+1)*val_block_len -1, max_val ); ++j) {
if(sum[j] ==1) return j;
}
}
}
这样可以确保遍历所有可能的块,并且不会越界。
现在,回到用户代码中的具体部分:
原代码中的kuai_len被设置为sqrt(n),并且原数组的分块bl[i]的计算也基于此。而数值分块的块长需要单独计算。
在用户代码中,sum数组的索引是a[x],所以在处理sum时,块长应该基于max_val。
因此,用户需要将原数组的分块块长和数值分块的块长分开。
修改后的代码可能如下:
在main函数中:
scanf("%d", &n);
int mo_block_len = sqrt(n);
for(int i = 1; i <= n; ++i) {
scanf("%d", &a[i]);
bl[i] = (i-1)/mo_block_len + 1;
}
int max_val = *max_element(a+1, a+n+1);
int val_block_len = sqrt(max_val);
// 修改s数组的大小为足够大,例如,max_val/val_block_len +2 → 比如,1000.
// 在用户代码中,将s数组的定义改为:
int s[1000] = {0}; // 假设足够大
然后,在移动指针时,维护s数组和sum数组:
例如,当pl左移时:
--pl;
int num = a[pl];
int block = num / val_block_len;
if(sum[num] == 1) {
s[block]--;
cnt--;
} else if (sum[num] == 0) {
s[block]++;
cnt++;
}
sum[num]++;
其他类似的移动操作也需要修改块的计算方式,使用val_block_len。
同样,在js函数中:
int js() {
if(cnt ==0) return 0;
int max_block = max_val / val_block_len;
for(int i=0; i <= max_block; ++i) {
if(s[i]) {
int start = i * val_block_len;
int end = (i+1)*val_block_len -1;
end = min(end, max_val);
for(int j=start; j <= end; ++j) {
if(sum[j] ==1) return j;
}
}
}
return 0;
}
这样,js函数将正确遍历所有可能的块。
用户原代码中的错误是,在维护s数组时,使用了原数组的分块块长(kuai_len),而正确的块长应该是数值分块的块长(val_block_len)。
因此,用户代码中的错误出现在所有涉及块计算的地方,例如:
在移动指针时,对s数组的修改应该使用val_block_len来计算块号,而不是kuai_len。
例如,原代码中的:
s[a[pl]/kuai_len] ...
应该改为:
s[a[pl]/val_block_len] ...
因此,用户需要将kuai_len的用途分为两个变量:原数组的块长和数值的块长。
综上,用户代码中的错误主要在于分块块长的错误使用,导致s数组越界,进而无法正确维护出现一次的数,导致WA。
修改建议:
1. 将原数组的分块块长和数值的分块块长分开处理。
2. 数值的分块块长基于数组a中的最大值。
3. 调整s数组的大小,确保足够容纳数值分块的所有块。
4. 在维护s数组时,使用数值分块的块长。
例如,修改后的代码大致如下: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 ,q, a[500010], bl[500010], mo_block_len, val_block_len, max_val;
struct node{
int l, r, tim;
friend bool operator <(node t1, node t2){
return bl[t1.l] == bl[t2.l] ? (t1.r == t2.r ? 0 : (bl[t1.l] & 1) ^ (t1.r > t2.r)) : t1.l < t2.l;
}
}b[500010];
int cnt, sum[500010], s[1000], ans[500010]; // 增大s数组的大小
int js(){
if(cnt == 0) return 0;
int max_block = max_val / val_block_len;
for(int i = 0; i <= max_block; ++i){
if(s[i]){
int start = i * val_block_len;
int end = min((i + 1) * val_block_len - 1, max_val);
for(int j = start; j <= end; ++j){
if(sum[j] == 1) return j;
}
}
}
return 0; // 未找到,但cnt>0,理论上不会发生
}
int main(){
scanf("%d", &n);
mo_block_len = sqrt(n);
max_val = 0;
for(int i = 1; i <= n; ++ i){
scanf("%d", &a[i]);
if(a[i] > max_val) max_val = a[i];
bl[i] = (i - 1) / mo_block_len + 1;
}
val_block_len = sqrt(max_val);
scanf("%d", &q);
for(int i = 1; i <= q; ++ i){
scanf("%d %d", &b[i].l, &b[i].r);
b[i].tim = i;
}
sort(b + 1, b + q + 1);
int pl = 1, pr = 0;
memset(sum, 0, sizeof(sum));
memset(s, 0, sizeof(s));
cnt = 0;
for(int i = 1; i <= q; ++ i){
while(pl > b[i].l){
--pl;
int num = a[pl];
int block = num / val_block_len;
if(sum[num] == 1){
s[block]--;
cnt--;
} else if(sum[num] == 0){
s[block]++;
cnt++;
}
sum[num]++;
}
while(pr < b[i].r){
++pr;
int num = a[pr];
int block = num / val_block_len;
if(sum[num] == 1){
s[block]--;
cnt--;
} else if(sum[num] == 0){
s[block]++;
cnt++;
}
sum[num]++;
}
while(pl < b[i].l){
int num = a[pl];
int block = num / val_block_len;
sum[num]--;
if(sum[num] == 1){
s[block]++;
cnt++;
} else if(sum[num] == 0){
s[block]--;
cnt--;
}
++pl;
}
while(pr > b[i].r){
int num = a[pr];
int block = num / val_block_len;
sum[num]--;
if(sum[num] == 1){
s[block]++;
cnt++;
} else if(sum[num] == 0){
s[block]--;
cnt--;
}
--pr;
}
ans[b[i].tim] = js();
}
for(int i = 1; i <= q; ++ i){
printf("%d\n", ans[i]);
}
return 0;
}
这样修改后,数值的分块块长基于最大值,s数组的大小足够,且分块正确,应该能够解决数组越界的问题,从而正确维护出现次数为1的数,得到正确答案。
此外,还需检查其他可能的错误,例如:
- 初始时sum数组未初始化。但代码中在main函数中使用了memset(sum, 0, sizeof(sum)),是正确的。
- 在移动指针时,是否出现重复计数或漏计的情况。例如,在pl左移时,先减pl,然后处理sum[a[pl]]。原代码中的移动逻辑是否符合莫队的正确顺序?
例如,在莫队中,移动指针的顺序可能影响效率,但不影响正确性。只要正确维护sum和s数组,顺序应该不影响正确性。
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当同一个数在同一块中被多次加入或移除时,s数组的维护是否正确。例如,当sum[num]从2减到1时,是否会被正确加入到s数组中?根据代码逻辑,是的。
综上,用户需要将分块块长分开处理,并正确维护s数组,这应该能够解决WA的问题。</think>要解决代码中的问题,主要需修正数值分块的块长计算方式,确保正确维护出现次数为1的数。以下是修改后的代码:
```cpp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N = 500010;
int n, q, a[MAXN], bl[MAXN], mo_block_len, val_block_len, max_val;
struct Query {
int l, r, id;
bool operator<(const Query &t) const {
return bl[l] == bl[t.l] ? (bl[l] & 1 ? r < t.r : r > t.r) : bl[l] < bl[t.l];
}
} b[MAXN];
int sum[MAXN], cnt, s[1000], ans[MAXN];
int find() {
if (!cnt) return 0;
int max_block = max_val / val_block_len;
for (int i = 0; i <= max_block; ++i) {
if (s[i]) {
int L = i * val_block_len, R = min((i + 1) * val_block_len - 1, max_val);
for (int j = L; j <= R; ++j)
if (sum[j] == 1) return j;
}
}
return 0;
}
int main() {
scanf("%d", &n);
mo_block_len = sqrt(n);
for (int i = 1; i <= n; ++i) {
scanf("%d", &a[i]);
max_val = max(max_val, a[i]);
bl[i] = (i - 1) / mo_block_len + 1;
}
val_block_len = sqrt(max_val);
scanf("%d", &q);
for (int i = 1; i <= q; ++i) {
scanf("%d%d", &b[i].l, &b[i].r);
b[i].id = i;
}
sort(b + 1, b + q + 1);
int pl = 1, pr = 0;
for (int i = 1; i <= q; ++i) {
auto [l, r, id] = b[i];
while (pl > l) {
int num = a[--pl], blk = num / val_block_len;
if (sum[num] == 1) s[blk]--, cnt--;
else if (sum[num] == 0) s[blk]++, cnt++;
sum[num]++;
}
while (pr < r) {
int num = a[++pr], blk = num / val_block_len;
if (sum[num] == 1) s[blk]--, cnt--;
else if (sum[num] == 0) s[blk]++, cnt++;
sum[num]++;
}
while (pl < l) {
int num = a[pl++], blk = num / val_block_len;
sum[num]--;
if (sum[num] == 1) s[blk]++, cnt++;
else if (sum[num] == 0) s[blk]--, cnt--;
}
while (pr > r) {
int num = a[pr--], blk = num / val_block_len;
sum[num]--;
if (sum[num] == 1) s[blk]++, cnt++;
else if (sum[num] == 0) s[blk]--, cnt--;
}
ans[id] = find();
}
for (int i = 1; i <= q; ++i)
printf("%d\n", ans[i]);
return 0;
}
```
### 修改说明:
1. **分块策略分离**:
- `mo_block_len` 用于原数组的莫队分块。
- `val_block_len` 基于数值最大值,用于统计出现次数的分块。
2. **查询排序优化**:
- 修正比较函数,确保奇数块右端点升序,偶数块降序,提升莫队效率。
3. **数值分块维护**:
- 使用 `val_block_len` 计算数值所属块,正确维护 `s` 数组,避免越界。
4. **逻辑修正**:
- 移动指针时,确保 `sum` 和 `s` 数组的正确更新,准确跟踪出现次数为1的数。
这些修正确保正确处理数值范围较大的情况,避免数组越界,从而解决WA问题。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