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int64 __fastcall main(int a1, char **a2, char **a3) { void *v4; // rsp unsigned int v5; // ebx char v6; // r13 char **v7; // [rsp+0h] [rbp-50h] BYREF int v8; // [rsp+Ch] [rbp-44h] unsigned int v9; // [rsp+18h] [rbp-38h] int v10; // [rsp+1Ch] [rbp-34h] __int64 v11; // [rsp+20h] [rbp-30h] char *dest; // [rsp+28h] [rbp-28h] v8 = a1; v7 = a2; if ( a1 == 2 ) { v11 = (unsigned int)n - 1LL; v4 = alloca(16 * (((unsigned __int64)(unsigned int)n + 15) / 0x10)); dest = (char *)&v7; strcpy((char *)&v7, src); v10 = 0; v9 = 0; while ( memcmp(dest, "RE19", 4uLL) ) { v5 = v9 % (unsigned int)n; v6 = dest[v9 % (unsigned int)n]; dest[v5] = sub_40060D() ^ v6; ++v9; } if ( !memcmp(dest, v7[1], (unsigned int)n) ) printf("The flag is %s\n", v7[1]); else puts("Try again"); printf("%s %d\n", dest, v9); return 0LL; } else { printf("Usage: %s <password>\n", *v7); return 1LL; } }
时间: 2024-04-04 07:35:26 浏览: 354
这是一个 C 语言程序的 main 函数汇编代码,该函数接受 3 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整数类型,第二个和第三个参数都是指向字符指针的指针。下面是对该函数汇编代码的解释:
1. 将第一个参数 a1 保存到 v8 中。
2. 将第二个参数 a2 保存到 v7 中。
3. 如果 a1 的值等于 2,则执行以下代码块,否则打印 "Usage: %s <password>\n" 并返回 1。
4. 将 n 减 1 后的结果保存到 v11 中。
5. 为 v4 分配空间。
6. 将 dest 指向 v7 的地址。
7. 将 src 的内容复制到 v7 中。
8. 将 v10 的值设置为 0,v9 的值设置为 0。
9. 循环执行以下操作,直到 dest 中的前 4 个字符与 "RE19" 相等:
a. 将 v9 对 n 取余后的结果保存到 v5 中。
b. 将 dest 中 v9 对 n 取余后的位置的值保存到 v6 中。
c. 将 sub_40060D() 的返回值与 v6 做异或运算后保存到 dest 中 v9 对 n 取余后的位置。
d. 将 v9 加 1。
10. 如果 dest 中的值与 v7[1] 相等,则打印 "The flag is %s\n" 并返回 0,否则打印 "Try again" 并返回 0。
11. 打印 dest 和 v9 的值。
12. 返回 0。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函数是汇编代码,缺少了函数声明和其他必要的上下文,因此无法判断该函数的实际作用和调用方式。
相关问题
__int64 __fastcall EVP_DecryptInit_ex(__int64 a1, __int64 a2, __int64 a3, __int64 a4, __int64 a5) { __int64 v5; // ST08_8 v5 = *(_QWORD *)(_ReadStatusReg(ARM64_SYSREG(3, 3, 13, 0, 2)) + 40); return EVP_CipherInit_ex((__int64 *)a1, a2, a3, a4, a5, 0); }写个frida hook 把key跟iv输出
<think>嗯,用户想用Frida Hook拦截OpenSSL的EVP_DecryptInit_ex函数,并打印其中的key和IV。我需要一步步考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我得回忆一下Frida的基本用法,以及如何Hook C函数。
EVP_DecryptInit_ex是OpenSSL中的函数,属于动态库,比如libcrypto.so或者类似的。用户需要先确定目标应用加载了这个库,然后找到函数的地址。Frida的Module.getExportByName可以获取函数地址,但要注意不同版本的OpenSSL可能函数名不同,比如是否有符号版本差异。
然后,参数的问题。EVP_DecryptInit_ex的参数列表是:int EVP_DecryptInit_ex(EVP_CIPHER_CTX *ctx, const EVP_CIPHER *type, ENGINE *impl, const unsigned char *key, const unsigned char *iv)。其中key和iv是指向无符号字符的指针,需要读取这两个指针的内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4和第5个参数就是key和iv,所以在Hook的时候,需要访问args[3]和args[4],因为参数索引从0开始。
接下来是如何在Frida中读取指针的内容。使用ptr()函数将地址转换为NativePointer对象,然后readByteArray来读取指定长度的数据。但这里有个问题,key和iv的长度取决于加密算法,比如AES-128的key是16字节,iv是16字节。但用户可能不知道具体算法,所以可能需要从EVP_CIPHER中获取信息。或者,如果只是打印出来,可能可以固定长度,或者动态获取。不过用户可能只需要打印指针内容,用hexdump处理可能更方便。
另外,需要考虑是否在调用时key和iv已经被正确设置。有时候可能在Init_ex之后才设置,但根据OpenSSL文档,Init_ex确实会传入key和iv。所以Hook这个函数是正确的选择。
然后,编写Frida脚本的结构。需要先确定目标库,比如在Android上可能是libcrypto.so,而在其他平台可能名字不同。使用Interceptor.attach来附加到函数地址,然后在onEnter回调中处理参数。
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函数名导出问题,比如某些情况下OpenSSL的函数可能被静态链接或者符号被隐藏,这时需要使用地址而不是符号名。但大多数情况下,动态链接的库应该可以找到符号。
测试脚本时,需要确保目标进程确实调用了EVP_DecryptInit_ex,可能需要先启动应用或者附加到正在运行的进程。此外,权限问题也需要考虑,比如是否需要root权限来注入进程。
最后,用户可能需要将key和iv以hex或base64形式输出,所以示例中使用hexdump来转换内存数据。同时,提醒用户注意不同参数顺序和版本差异,以及如何处理可能的null指针情况,比如iv可能为null,这时候需要判断。</think>### 分步解决方案:Hook EVP_DecryptInit_ex 函数
#### 步骤1:定位目标函数
OpenSSL 的加密函数通常在动态库 $libcrypto.so$(Android/iOS)或 $libssl.so$ 中。使用 Frida 的 `Module.getExportByName` 获取函数地址:
```javascript
const EVP_DecryptInit_ex = Module.getExportByName('libcrypto.so', 'EVP_DecryptInit_ex');
```
#### 步骤2:编写 Hook 逻辑
通过 Frida 的 `Interceptor.attach` 拦截函数调用,读取关键参数:
```javascript
Interceptor.attach(EVP_DecryptInit_ex, {
onEnter: function (args) {
// 参数结构:EVP_DecryptInit_ex(ctx, cipher, impl, key, iv)
const keyPtr = args[3];
const ivPtr = args[4];
// 假设密钥和 IV 长度均为 16 字节(AES-128)
console.log('Key:', hexdump(keyPtr, { length: 16 }));
console.log('IV:', hexdump(ivPtr, { length: 16 }));
}
});
```
#### 步骤3:处理动态长度
若需适配不同加密算法,可通过 `EVP_CIPHER` 对象动态获取长度:
```javascript
const cipher = args[1];
const key_len = cipher.key_len;
const iv_len = cipher.iv_len;
```
#### 完整示例脚本
```javascript
Java.perform(function () {
const libcrypto = Process.getModuleByName('libcrypto.so');
const EVP_DecryptInit_ex = libcrypto.getExportByName('EVP_DecryptInit_ex');
Interceptor.attach(EVP_DecryptInit_ex, {
onEnter: function (args) {
const key = args[3];
const iv = args[4];
// 输出内存地址和十六进制值
console.log(`EVP_DecryptInit_ex called at ${this.returnAddress}`);
console.log('Key:', key.readByteArray(16));
console.log('IV:', iv.readByteArray(16));
}
});
});
```
### 关键注意事项
1. **库名称差异**:不同系统/版本的 OpenSSL 可能使用 $libssl.so.1.1$ 或 $libcrypto.so.3$ 等名称,需通过 `Process.enumerateModules()` 确认[^1]
2. **空指针检查**:若 `iv` 参数未使用,需添加 `if (!iv.isNull())` 判断
3. **数据类型转换**:使用 `ptr()` 将地址转换为可操作对象,例如 `ptr(args[3])`
void __fastcall sub_18000B1B0(__int64 a1, int a2, char a3) { __int64 i; // rbx void *v6; // rcx __int64 v7; // rax if ( a1 ) { for ( i = a2 - 1; i >= 0; *(_DWORD *)(v7 + a1 + 24) = 0 ) { if ( i || !a3 ) { v6 = *(void **)(32 * i + a1 + 16); if ( v6 ) free(v6); } v7 = 32 * i--; *(_QWORD *)(v7 + a1) = 0i64; *(_QWORD *)(v7 + a1 + 8) = 0i64; *(_QWORD *)(v7 + a1 + 16) = 0i64; } } } 用c++解释这段代码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释用户提供的这段C++逆向工程代码。首先,我得仔细阅读代码,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然后逐步拆解分析。
首先,函数声明是void __fastcall sub_18000B1B0(__int64 a1, int a2, char a3)。这里的__fastcall调用约定意味着参数通过寄存器传递,可能a1在RCX,a2在EDX,a3在R8B。但具体细节可能因编译器和平台而异,不过对于解释代码来说,可能不需要深入这个部分。
接下来,函数内部变量有i(RBX)、v6(RCX)、v7(RAX)。RBX、RCX、RAX都是寄存器,说明这段代码可能是反汇编后还原的,或者是编译器生成的汇编代码对应的C代码。这里的变量可能对应寄存器的使用,比如i保存在RBX中,v6使用RCX,v7使用RAX。
函数逻辑开始于检查a1是否为非空。如果a1为0,整个函数不执行任何操作。否则,进入循环,初始化i为a2-1,循环条件是i >= 0,每次循环后i自减,同时将*(_DWORD *)(v7 + a1 + 24)设置为0。这里的循环结构需要注意,i在每次迭代后递减,并且在循环体末尾有一个赋值操作。
在循环体内,首先有一个条件判断:if (i || !a3)。也就是说,当i不为0,或者a3为0时,执行内部的代码。这里可能是在处理数组元素,但最后一个元素(i=0)时有特殊处理,当a3为真时可能不释放某些资源?
然后,v6被赋值为*(void **)(32 * i + a1 + 16),这里计算的是a1基地址加上32*i的偏移,再加上16字节的位置,取出指针。如果v6非空,就调用free(v6),释放内存。这部分看起来是在释放某个结构体内部分配的内存。
接着,v7被赋值为32*i,然后i自减(注意这里的i--是在v7计算之后进行的,所以v7使用的是当前的i值)。接下来的四行代码,分别将a1加上不同偏移的位置设置为0:
*(_QWORD *)(v7 + a1) = 0i64; // 偏移0的位置,8字节置0
*(_QWORD *)(v7 + a1 + 8) = 0i64; // 偏移8的位置,8字节置0
*(_QWORD *)(v7 + a1 + 16) = 0i64; // 偏移16的位置,8字节置0
而循环末尾的*(_DWORD *)(v7 + a1 + 24) = 0 是在偏移24的位置,4字节置0。这样,每个结构体元素占32字节(因为每次i减少1,偏移是32*i,所以每个元素32字节)。
整个结构可能是一个数组,每个元素大小为32字节,包含四个字段:前三个是8字节(可能是指针或QWORD),第四个是4字节的DWORD。当释放时,先释放第三个字段(偏移16)指向的内存,然后将所有字段清零。
现在需要将这些分析整理成用户容易理解的解释。可能需要将代码中的指针操作转化为结构体,比如假设每个元素是一个结构体:
struct Element {
__int64 field0;
__int64 field8;
void* field16;
int field24;
// 可能有4字节的填充,因为整个结构体是32字节
};
然后函数的作用是遍历这个结构体数组,从索引a2-1到0,释放每个元素的field16指向的内存,并将所有字段清零。同时,当处理i=0时,如果a3为真,则不释放field16的内存,这可能用于保留第一个元素的数据或者有其他条件。
需要验证这个猜测是否正确。例如,当i=0且a3为true时,不进入if (i || !a3)的条件,所以不执行free(v6)。这可能意味着当处理最后一个元素(i=0)时,如果a3为true,则不释放该元素中的指针。这可能用于保留某些资源,或者根据a3参数决定是否完全清理。
另外,循环中的i是递减的,从a2-1到0,逐个处理每个元素。每次循环中,i先被使用,然后递减。例如,在v7 = 32 * i--;中,i的值是先用于计算v7,然后自减。所以第一次循环i是a2-1,计算v7为32*(a2-1),然后i变为a2-2,但循环条件在下次检查i >=0。不过,原代码的循环条件写的是for (i = a2 -1; i >=0; ...),然后在循环体末尾执行i--吗?不,原循环的第三部分是*(...)=0),然后i在每次循环体结束后执行i--?或者原代码的for循环结构可能有问题?
原代码的for循环结构:
for (i = a2 -1; i >=0; *(_DWORD *)(v7 + a1 +24)=0 )
这看起来第三部分是循环后执行的操作,即在每次迭代结束后,执行这个赋值。但可能这里存在反编译后的代码结构问题,因为通常for循环的第三部分是迭代表达式,如i--。可能反编译后的代码结构不够准确,导致循环逻辑需要重新理解。
实际上,循环体内部的i--可能是在执行v7 =32*i--的时候,i的值被递减。例如,在v7=32*i--中,i原来的值被用来计算v7,之后i减1。因此,循环的迭代变量i是在每次处理时递减的。这可能意味着循环次数是a2次,从i=a2-1开始,每次减1直到i变为-1,此时循环条件i >=0不满足,退出循环。
不过,原循环的条件是i >=0,循环体内部每次处理i后,i会自减。所以循环次数应该是a2次,处理i从a2-1到0,对吗?例如,当a2=3时,i初始为2,处理完后i变为1,下次循环处理i=1,然后i变为0,第三次处理i=0,之后i变为-1,退出循环。这样处理了3次,正确。所以循环次数是a2次,每个元素处理一次。
现在,总结函数的作用:这个函数的作用是释放一个动态数组中的每个元素所关联的资源,并将数组元素清零。参数a1是指向数组的指针,a2是数组的元素个数,a3可能是一个标志,控制是否释放第一个元素(i=0)的资源。
具体来说,当处理每个元素时,如果i不为0或者a3为false,则释放该元素中偏移16处的指针。对于i=0的情况,如果a3为true,则不释放该指针。这可能用于保留某个特定的元素资源,或者根据外部条件决定是否释放。
然后,无论是否释放,都会将当前元素的各个字段(偏移0、8、16、24)清零,其中前三个是QWORD(8字节),最后一个是DWORD(4字节),总共32字节。这样每个元素占32字节,整个数组的长度是a2个元素。
可能这个数组是一个自定义的动态数组结构,每个元素包含三个QWORD和一个DWORD,其中第三个QWORD是一个需要手动释放的指针。函数的作用是清理这个数组,释放其中元素分配的内存,并将整个数组清零。
此外,注意到在释放v6之后,将v7 +a1的位置(即当前元素的起始地址)的三个QWORD置零,并在循环末尾将偏移24的DWORD置零。这可能确保整个元素被完全清理,防止悬空指针。
需要检查是否存在可能的错误,例如,当a3为true时,i=0的元素中的v6可能未被释放,导致内存泄漏。或者,如果a3为false,则所有元素的v6都会被释放。因此,参数a3可能控制是否保留最后一个元素(i=0)的资源。
最后,结合函数名sub_18000B1B0,这可能是反编译后的自动生成名称,无法提供更多信息。但根据代码逻辑,可以推测这是一个清理函数,用于释放资源并重置数组。</think>以下是对这段C++逆向工程代码的逐步分析:
$$
\begin{aligned}
&\text{函数原型:} \\
&\quad \text{void \_\_fastcall sub\_18000B1B0(\_\_int64 a1, int a2, char a3)} \\
&\text{参数说明:} \\
&\quad a1 \rightarrow \text{结构体数组基地址} \\
&\quad a2 \rightarrow \text{数组元素个数} \\
&\quad a3 \rightarrow \text{控制是否保留首个元素的标志} \\
\end{aligned}
$$
### 核心逻辑解析
1. **安全检查**
当 `a1 != 0` 时执行清理操作,避免空指针访问。
2. **逆向遍历数组**
```cpp
for (i = a2 - 1; i >= 0; ... )
```
从最后一个元素开始处理,直到第一个元素(索引0)
3. **内存释放条件**
```cpp
if (i || !a3) {
v6 = *(void**)(32*i + a1 +16); // 取偏移16处的指针
if (v6) free(v6); // 释放该指针指向的内存
}
```
- **当 `i != 0`**:总是释放内存
- **当 `i == 0`**:仅当 `a3 == 0` 时释放
4. **结构体清零操作**
通过指针运算将每个32字节的结构体清零:
```cpp
*(_QWORD*)(v7 + a1) = 0; // 偏移0-7字节
*(_QWORD*)(v7 + a1 +8) = 0; // 偏移8-15字节
*(_QWORD*)(v7 + a1 +16) = 0; // 偏移16-23字节
*(_DWORD*)(v7 + a1 +24) = 0; // 偏移24-27字节
```
### 结构体伪代码表示
```cpp
struct ArrayElement {
__int64 field_0; // 8字节
__int64 field_8; // 8字节
void* dynamic_ptr; // 8字节(需要释放的指针)
int field_18; // 4字节
// 隐含4字节填充(对齐到32字节)
};
```
### 函数行为总结
1. **逆向遍历**:从最后一个元素到第一个元素
2. **条件释放**:
- 除首元素外,始终释放`dynamic_ptr`
- 首元素仅在`a3 == false`时释放
3. **内存清理**:将每个元素的32字节存储区域置零
### 典型应用场景推测
- **对象池清理**:当需要逆向销毁对象时(如栈式结构)
- **资源管理**:`a3`参数可能用于控制是否保留根节点/首元素
- **内存安全**:清零操作防止悬垂指针,确保数据不可恢复
### 潜在风险提示
1. **双重释放风险**:若外部已释放`dynamic_ptr`,此处会导致崩溃
2. **对齐假设**:依赖32字节对齐的结构体布局,平台迁移时可能出错
3. **类型强转**:原始指针操作缺乏类型安全检查
示例调用场景:
```cpp
// 假设存在如下结构体数组
ArrayElement* arr = new ArrayElement[5];
// ...初始化操作...
sub_18000B1B0((__int64)arr, 5, 1); // 清理数组但保留首个元素的dynamic_ptr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