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_pred = {} test_pred = {} # 将NaN值用中位数填充 X_train = X_train.fillna(X_train.median()) X_test = X_test.fillna(X_train.median()) oof = np.zeros(X_train.shape[0]) prediction = np.zeros(X_test.shape[0]) fold = 5 skf = StratifiedKFold(n_splits=fold, random_state=2, shuffle=True) for index, (train_index, test_index) in enumerate(skf.split(X_train, y)): train_x, test_x, train_y, test_y = X_train[feature_name].iloc[train_index], X_train[feature_name].iloc[test_index], y.iloc[train_index], y.iloc[test_index] rf_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parameters) rf_model.fit(train_x, train_y) oof[test_index] = rf_model.predict_proba(test_x)[:, 1] prediction += rf_model.predict_proba(X_test)[:, 1] / fold del train_x, test_x, train_y, test_y gc.collect() train_pred['rf'] = oof test_pred['rf'] = prediction

时间: 2023-06-26 12:09:41 浏览: 292
这段代码使用了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首先将数据集中的缺失值用中位数填充。然后使用 StratifiedKFold 进行交叉验证,将数据集分成 5 折,每次使用其中 4 折数据作为训练集,1 折数据作为验证集,训练随机森林模型,并将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输出保存到 oof 数组中。同时,在测试集上进行预测,并将预测输出保存到 prediction 数组中。最后将训练集和测试集的预测结果分别保存到 train_pred 和 test_pred 字典中,键名为 'rf' 表示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这里的 gc.collect() 是 Python 的垃圾回收机制,用于释放内存。
相关问题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from sklearn.impute import SimpleImput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Regresso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mean_absolute_error, r2_score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OneHotEncoder from sklearn.compose import ColumnTransformer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excel(r"D:\homework\副本2组1.xlsx") # 检查缺失值 print("缺失值统计:") print(data.isnull().sum()) # 处理数据 data1 = data.copy() # 删除前两行(注意:确保列名未被删除) data1.drop(index=[0, 1], inplace=True) # 填充缺失值和替换'未检出' data1.fillna(0, inplace=True) data1.replace('未检出', 0, inplace=True) # 分离目标变量和特征 y = data1['Se'] X = data1.drop(columns=['Se'], axis=1) # 确保正确删除目标列 # 检查X的列名,确保不含'Se' print("\n处理后的特征列名:", X.columns.tolist())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基于特征矩阵X确定数值型和分类型特征 numeric_features = X.select_dtypes(include=['int64', 'float64']).columns.tolist() categorical_features = X.select_dtypes(include=['object', 'category']).columns.tolist() print("\n数值型特征:", numeric_features) print("分类型特征:", categorical_features) # 定义预处理步骤 numeric_transformer = Pipeline(steps=[ ('imputer', SimpleImputer(strategy='median')), ('scaler', StandardScaler()) ]) categorical_transformer = Pipeline(steps=[ ('imputer', SimpleImputer(strategy='most_frequent')), ('onehot', OneHotEncoder(handle_unknown='ignore')) ]) preprocessor = ColumnTransformer( transformers=[ ('num', numeric_transformer, numeric_features), ('cat', categorical_transformer, categorical_features) ] ) # 定义模型 rf_regressor = RandomForestRegressor( n_estimators=290, max_depth=20, min_samples_split=3, min_samples_leaf = 3 , random_state=42, max_features='sqrt' ) # 构建Pipeline pipeline = Pipeline(steps=[ ('preprocessor', preprocessor), ('regressor', rf_regressor) ]) # 训练模型 pipeline.fit(X_train, y_train) # 预测与评估 y_pred = pipeline.predict(X_test) plt.scatter(y_test, y_pred) plt.plot([min(y_test), max(y_test)], [min(y_test), max(y_test)], 'r--') print(f"\nR²分数: {r2_score(y_test, y_pred):.4f}") print(f"均方误差(MSE): {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4f}") print(f"平均绝对误差(MAE): {mean_absolute_error(y_test, y_pred):.4f}")```进行优化,最后把整体优化代码输出出来

<think>嗯,用户给了一个Python代码,是关于使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测硒含量的。他们希望优化这段代码,然后得到优化后的版本。我需要仔细看看代码哪里可以改进,然后一步步分析。 首先,用户的数据处理部分。他们用了data1.drop(index=[0,1], inplace=True),可能是删除了前两行,但注释说“确保列名未被删除”,这说明前两行可能不是数据而是标题?或者数据里有无效行?可能需要检查数据是否有说明行,或者是否有重复的列名。不过用户代码中读取数据后直接删除前两行,可能这些行是无效的,比如说明信息。但这里可能存在隐患,比如如果原始数据列名在第一行,删除后会不会导致列名丢失?不过用户用pd.read_excel读取,默认第一行为列名,所以删除前两行可能没问题,但可能需要确认数据是否正确加载。 然后处理缺失值和‘未检出’,用fillna(0)和replace('未检出', 0)。这里可能需要考虑是否0是合适的替代值,特别是对于数值型特征。例如,某些元素浓度未检出可能应该用检测下限的一半或者某种插值方法,但用户直接替换为0,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这需要根据领域知识判断。但代码上的优化点可能在于,将‘未检出’替换为NaN,然后统一处理,这样更清晰。例如,先replace('未检出', np.nan),然后用imputer填充,但用户可能在预处理阶段已经用了SimpleImputer,所以可能可以合并处理。 接下来,分离目标变量和特征,用户用了X = data1.drop(columns=['Se'], axis=1)。这里要注意列是否存在,但用户已经打印了处理后的列名,所以可能没问题。但可以检查是否有其他潜在问题,比如是否有其他无关列需要删除? 然后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用的是train_test_split,test_size=0.2,random_state=42。这部分没有问题,但可能需要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分层抽样,不过回归问题通常不需要分层。 特征处理部分,用户区分了数值型和分类型特征,并构建了预处理管道。这里可能的问题在于,是否所有分类型特征都被正确处理?比如,是否有遗漏的分类特征?或者是否应该对某些数值特征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分箱? 模型部分用的是RandomForestRegressor,参数已经设定好了,但用户可能没有进行超参数调优,而是直接使用了预设的参数。这里优化的点可能在于使用GridSearchCV或RandomizedSearchCV进行参数调优,但用户原来的代码中并没有进行调参,所以可能需要加入这一步。 另外,用户的模型评估部分只打印了R²、MSE、MAE,但可能可以增加交叉验证,或者更多的可视化,比如残差图、特征重要性图。 代码结构方面,用户可能没有将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分开,导致代码重复。可以将其封装成函数,提高可读性和复用性。 还有,检查缺失值的部分,用户打印了缺失值统计,但可能在处理时直接填充0,这可能导致信息损失。更好的做法是在预处理管道中统一处理缺失值,比如使用SimpleImputer,而不是在数据加载后直接fillna(0)。例如,用户代码中在数据预处理阶段用了SimpleImputer,但在前面却用fillna(0),这可能导致双重处理。例如,数据中的NaN被填充0后,在管道中又会再次被SimpleImputer处理(比如中位数填充),这可能导致不一致。所以这里可能需要修正,应该在数据预处理阶段不提前填充,而是让pipeline中的imputer来处理。 例如,用户代码中的步骤: data1.fillna(0, inplace=True) data1.replace('未检出', 0, inplace=True) 这可能导致所有缺失值和‘未检出’被替换为0,而后续的预处理步骤中的SimpleImputer会再次填充(比如用中位数)。这可能不是用户想要的结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未检出’转换为NaN,然后在pipeline中使用imputer来处理。例如: data1.replace('未检出', np.nan, inplace=True) # 不在这里填充,而是让后续的pipeline处理 这样,数据中的缺失值(包括原来的NaN和‘未检出’转换后的NaN)都会在预处理阶段由SimpleImputer处理,而不是提前填充0,这样更合理。 另外,用户可能在处理分类型特征时,如果某些分类列在训练集中没有某些类别,测试集可能出现未知类别,但OneHotEncoder设置了handle_unknown='ignore',这是正确的。 其他可能的优化点包括: 1. 添加交叉验证,评估模型稳定性。 2. 使用更合适的评价指标,或者根据业务需求调整。 3. 特征工程,比如特征选择、多项式特征等。 4. 增加模型的可解释性,比如特征重要性。 5. 日志记录或进度条,尤其是在调参时。 6. 异常处理,比如检查数据是否为空,或者分割后的训练集是否有效。 7. 使用更高效的参数调优方法,如随机搜索代替网格搜索,以节省时间。 8. 将超参数设置为变量,方便调整。 9. 保存模型或结果,方便后续使用。 现在具体分析用户的代码: 在数据处理部分,用户先删除了前两行,然后填充缺失值和替换‘未检出’为0。这可能有问题,因为后续的预处理管道中的SimpleImputer会再次填充,比如数值型特征用中位数,分类型用众数。如果用户在这里提前填充了0,那么后续的imputer可能不会起作用,或者导致数据被错误处理。例如,如果某个特征有很多0,那么中位数可能是0,这样填充不会有变化。但如果在数据中提前填充0,可能引入偏差。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未检出’转换为NaN,并保留原始NaN,然后在预处理管道中进行填充。这样,所有的缺失值处理都由pipeline统一处理,避免数据泄露,尤其是在交叉验证或划分训练测试集时,应该只在训练集上拟合imputer,然后应用到测试集。而用户目前的代码在全局填充0,可能造成数据泄露,因为测试集的数据也被提前处理了,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pipeline中处理,这样在训练时,imputer基于训练集的数据进行填充,测试集则使用相同的填充方式。 所以,优化点之一:将数据中的‘未检出’转换为NaN,并删除data1.fillna(0)这一步,让pipeline中的imputer处理缺失值。 另一个优化点是超参数调优。用户当前代码中,随机森林的参数是固定的,可能没有达到最优效果。可以通过GridSearchCV或RandomizedSearchCV来寻找更好的参数组合。 另外,用户的特征处理部分可能可以优化,比如自动检测数值型和分类型特征,而不是手动指定。不过用户已经用了select_dtypes方法,这可能没问题,但需要确保所有列都被正确分类。 评估部分,用户只做了一次训练测试分割,可能应该使用交叉验证来更稳健地评估模型性能。 可视化部分,用户画了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散点图,但可以添加更多的图表,比如残差图、特征重要性图等。 代码结构方面,可以将整个过程分解为函数,比如加载数据、预处理、训练模型、评估等,提高可读性。 总结需要优化的点: 1. 数据处理阶段:不提前填充0,而是转换‘未检出’为NaN,让pipeline中的imputer处理。 2. 添加超参数调优步骤。 3. 使用交叉验证评估模型。 4. 增加特征重要性分析。 5. 改进可视化,添加更多图表。 6. 检查是否存在数据泄露,确保预处理步骤在pipeline中完成。 7. 添加异常处理或数据校验步骤。 8. 封装代码,提高可读性和复用性。 现在逐步思考如何修改代码: 首先,读取数据后,删除前两行是否正确?需要确认数据格式。假设正确,这部分保留。 然后处理‘未检出’和缺失值: 原代码: data1.fillna(0, inplace=True) data1.replace('未检出', 0, inplace=True) 应改为: data1.replace('未检出', np.nan, inplace=True) # 删除fillna(0)这行,让后续的imputer处理 这样,所有‘未检出’和原本的NaN都会被保留,后续在pipeline中使用SimpleImputer处理。 接下来,在预处理中,数值型特征使用中位数填充,分类型使用众数填充,这样更合理。 然后,模型部分,原代码使用了固定的超参数,可以添加GridSearchCV来优化参数。 例如,定义参数网格: param_grid = { 'regressor__n_estimators': [100, 200, 300], 'regressor__max_depth': [10, 20, 30], 'regressor__min_samples_split': [2, 5, 10], 'regressor__min_samples_leaf': [1, 2, 4], 'regressor__max_features': ['sqrt', 'log2'] } 然后使用GridSearchCV包裹pipeline: search = GridSearchCV(pipeline, param_grid, cv=5, 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 n_jobs=-1) search.fit(X_train, y_train) best_model = search.best_estimator_ 然后使用best_model进行预测。 不过,网格搜索可能耗时,用户可能需要权衡时间和效果,或者改用随机搜索。 另外,评估部分可以添加交叉验证的分数,而不仅仅是单次的训练测试分割。 特征重要性部分,随机森林可以提供特征重要性,但需要从pipeline中提取出来。由于数据经过预处理,特别是分类型特征进行了独热编码,可能需要获取特征名称,然后关联重要性得分。 例如: 在训练完成后,从pipeline中获取预处理后的特征名称: preprocessor = pipeline.named_steps['preprocessor'] # 获取数值型特征的名称 numeric_features = preprocessor.transformers_[0][2] # 获取分类型特征经过独热编码后的名称 ohe = preprocessor.named_transformers_['cat'].named_steps['onehot'] categorical_features = ohe.get_feature_names_out(categorical_features) # 合并所有特征名称 all_features = np.concatenate([numeric_features, categorical_features]) 然后从模型中获取重要性: importances = best_model.named_steps['regressor'].feature_importances_ 然后可以绘制特征重要性图。 另外,在评估时,除了测试集的指标,还可以输出训练集的指标,检查是否过拟合。 可视化方面,可以添加残差图: residuals = y_test - y_pred sns.residplot(x=y_pred, y=residuals, lowess=True) plt.xlabel('Predicted values') plt.ylabel('Residuals') 还可以添加特征重要性的水平条形图。 代码结构优化,可以将整个过程分块,比如: 1. 数据加载与检查 2. 数据预处理 3. 划分数据集 4. 定义预处理和模型pipeline 5. 超参数调优 6. 模型训练与评估 7. 结果可视化 8. 特征重要性分析 此外,添加更多的打印信息,比如最佳参数、交叉验证结果等。 异常处理方面,可以检查数据是否为空,或者在分割数据集后是否出现空的情况。 现在,将这些优化点整合到代码中,得到优化后的代码。</think>以下是针对代码的优化方案及优化后的代码实现: ### 优化要点分析 1. **数据处理逻辑修正** - 将'未检出'统一替换为`NaN`,缺失值处理统一在Pipeline中完成,避免数据泄露 - 删除冗余的`fillna(0)`操作,使缺失值填充策略由模型控制 2. **超参数调优** - 增加`RandomizedSearchCV`进行超参数搜索,提升模型性能 3. **模型评估增强** - 添加交叉验证得分 - 增加特征重要性可视化 4. **代码结构优化** - 使用函数封装数据预处理流程 - 增加异常处理逻辑 ### 优化后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RandomizedSearchCV, cross_val_score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Regresso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mean_absolute_error, r2_score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OneHotEncoder from sklearn.compose import ColumnTransformer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from sklearn.impute import SimpleImputer from scipy.stats import randint # ---------------------- # 1. 数据加载与预处理 # ---------------------- def load_data(path): """数据加载函数""" data = pd.read_excel(path) # 删除前两行(根据实际数据格式调整) data_clean = data.drop(index=[0, 1]).reset_index(drop=True) # 统一替换未检出值为NaN data_clean.replace('未检出', np.nan, inplace=True) return data_clean # 加载数据 data = load_data(r"D:\homework\副本2组1.xlsx") # ---------------------- # 2. 数据检查 # ---------------------- print("=== 数据摘要 ===") print(f"数据集形状: {data.shape}") print("\n缺失值统计:") print(data.isnull().sum()) # ---------------------- # 3. 数据分割 # ---------------------- y = data['Se'].astype(float) # 确保目标变量为数值类型 X = data.drop(columns=['Se'], axis=1) # 划分训练测试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 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 ---------------------- # 4. 预处理管道构建 # ---------------------- # 自动检测特征类型 numeric_features = X.select_dtypes(include=np.number).columns.tolist() categorical_features = X.select_dtypes(exclude=np.number).columns.tolist() # 数值型特征处理管道 numeric_transformer = Pipeline(steps=[ ('imputer', SimpleImputer(strategy='median')), ('scaler', StandardScaler()) ]) # 分类型特征处理管道 categorical_transformer = Pipeline(steps=[ ('imputer', SimpleImputer(strategy='most_frequent')), ('onehot', OneHotEncoder(handle_unknown='ignore', sparse_output=False)) ]) # 组合预处理步骤 preprocessor = ColumnTransformer( transformers=[ ('num', numeric_transformer, numeric_features), ('cat', categorical_transformer, categorical_features) ], remainder='drop' # 处理未定义列 ) # ---------------------- # 5. 模型构建与调优 # ---------------------- # 构建完整管道 pipeline = Pipeline(steps=[ ('preprocessor', preprocessor), ('regressor', RandomForestRegressor(random_state=42)) ]) # 超参数搜索空间 param_dist = { 'regressor__n_estimators': randint(100, 500), 'regressor__max_depth': [None, 10, 20, 30], 'regressor__min_samples_split': randint(2, 10), 'regressor__min_samples_leaf': randint(1, 5), 'regressor__max_features': ['sqrt', 'log2', 0.5] } # 随机搜索 search = RandomizedSearchCV( pipeline, param_dist, n_iter=30, cv=5, 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 random_state=42, n_jobs=-1 ) # 执行搜索 search.fit(X_train, y_train) # ---------------------- # 6. 模型评估 # ---------------------- best_model = search.best_estimator_ # 交叉验证评估 cv_scores = cross_val_score(best_model, X_train, y_train, cv=5, scoring='r2') print(f"\n=== 模型评估 ===") print(f"最佳参数组合: {search.best_params_}") print(f"交叉验证R²均值: {cv_scores.mean():.4f} (±{cv_scores.std():.4f})") # 测试集预测 y_pred = best_model.predict(X_test) # 评估指标 print(f"\n测试集性能:") print(f"R²分数: {r2_score(y_test, y_pred):.4f}") print(f"均方误差(MSE): {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4f}") print(f"平均绝对误差(MAE): {mean_absolute_error(y_test, y_pred):.4f}") # ---------------------- # 7. 可视化分析 # ---------------------- plt.figure(figsize=(15, 5)) # 预测值-真实值散点图 plt.subplot(1, 3, 1) sns.regplot(x=y_test, y=y_pred, line_kws={'color': 'red'}) plt.xlabel('实际值') plt.ylabel('预测值') plt.title('预测值 vs 实际值') # 残差图 residuals = y_test - y_pred plt.subplot(1, 3, 2) sns.histplot(residuals, kde=True) plt.xlabel('残差') plt.title('残差分布') # 特征重要性 preprocessor = best_model.named_steps['preprocessor'] feature_names = numeric_features + list( preprocessor.named_transformers_['cat'].named_steps['onehot'].get_feature_names_out(categorical_features) ) importances = best_model.named_steps['regressor'].feature_importances_ plt.subplot(1, 3, 3) pd.Series(importances, index=feature_names).nlargest(10).plot(kind='barh') plt.xlabel('特征重要性') plt.title('Top 10 重要特征') plt.tight_layout() plt.show() ``` ### 主要改进说明 1. **数据预处理优化** - 使用函数封装数据加载过程 - 统一处理'未检出'为`NaN` - 移除提前填充0的操作,通过Pipeline进行专业缺失值处理 2. **模型调优增强** - 增加`RandomizedSearchCV`进行高效超参数搜索 - 使用交叉验证评估模型稳定性 3. **可视化增强** - 添加残差分布图 - 增加特征重要性直方图 - 改进预测结果散点图 4. **代码健壮性提升** - 自动检测数值型/分类型特征 - 增加数据摘要信息输出 - 使用`remainder='drop'`处理未定义列 建议在实际使用前进行以下验证: 1. 检查Excel文件路径是否正确 2. 确认是否需要保留`reset_index(drop=True)` 3. 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调整评估指标 4. 根据计算资源调整`RandomizedSearchCV`的`n_iter`参数

# -*- coding: utf-8 -*- """ Created on 2023-10-16 @author: Your Name 本代码用于对房屋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与评估等步骤。 目标是研究影响城市住宅价格的因素,并评估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房价方面的表现。 """ # 导入必要的库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Regressor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Regressor from sklearn.svm import SVR from sklearn.neural_network import MLPRegresso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absolute_error, mean_squared_error import sha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warnings import re # 忽略警告信息 warnings.filterwarnings("ignore") # 1. 数据加载与初步查看 def load_data(file_path): """ 加载数据并进行初步查看 """ data = pd.read_excel(file_path) print("数据集基本信息:") print(data.info()) print("\n数据集前5行:") print(data.head()) print("\n数据集描述性统计:") print(data.describe()) return data # 2. 数据预处理 def data_preprocessing(data): """ 数据预处理,包括删除无效数据、变量转化或拆分、数据集整合、删除极端值等 """ # 删除无效数据(如缺失值过多的行) data = data.dropna(thresh=len(data.columns) * 2 / 3, axis=0) # 变量转化或拆分 # 拆分户型信息,适应不同的格式 def extract_room_hall(x): if pd.isna(x): return np.nan, np.nan # 尝试匹配常见的格式,如 "3室1厅"、"3房间1厅"、"3房1厅" 等 room = 0 hall = 0 if '室' in x and '厅' in x: parts = x.split('厅') if len(parts) >= 2: room_part = parts[0] hall_part = parts[1].split(' ')[0] if ' ' in parts[1] else parts[1] room = room_part.split('室')[0] if '室' in room_part else 0 hall = hall_part.split('厅')[0] if '厅' in hall_part else 0 elif '房间' in x and '厅' in x: parts = x.split('厅') if len(parts) >= 2: room_part = parts[0] hall_part = parts[1].split(' ')[0] if ' ' in parts[1] else parts[1] room = room_part.sp

<think>嗯,用户想做一个Python的房价预测项目,涉及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机器学习模型,还要用SHAP做解释和可视化,用到了Pandas和Scikit-learn。首先,我得理清楚整个流程的步骤,然后看看每个部分需要注意什么。 数据预处理方面,用户可能会遇到缺失值的问题,比如波士顿房价数据集可能有些特征有缺失。这时候得考虑怎么处理,比如用均值、中位数填充,或者删除缺失太多的列。还有异常值的处理,可以用Z-score或者IQR方法检测,然后决定是否剔除或用分位数截断。数据标准化或归一化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对于线性模型如岭回归来说,特征缩放很重要。 特征工程部分,可能需要处理非线性关系,比如对某些特征取对数或平方。类别型特征如果是分类型的,可能需要做独热编码。另外,组合特征可能有用,比如房间数量与面积的乘积,或者地理位置相关的特征组合。还有特征选择,可以用随机森林或XGBoost来看特征重要性,或者用方差阈值、互信息法来筛选。 模型选择的话,线性模型如岭回归、Lasso可能作为基线,树模型如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适合处理非线性关系。Stacking或Voting集成方法可以提升效果。交叉验证要注意时间序列的问题,如果是时间相关的房价数据,得用TimeSeriesSplit,否则一般用KFold。超参数调优可以用GridSearchCV或Optuna自动搜索。 SHAP解释和可视化方面,需要安装shap库,然后用TreeExplainer对树模型解释,输出特征重要性的摘要图、依赖图,单个预测的force_plot,以及交互作用分析。可视化可能需要调整图表样式,比如用matplotlib的plt.subplots调整布局,或者用颜色区分正负影响。 代码示例方面,用户可能需要数据加载的代码,特别是引用[4]提到load_boston被移除了,所以需要用替代方法加载数据。预处理部分可以展示如何用SimpleImputer处理缺失值,StandardScaler标准化。特征工程部分展示PolynomialFeatures和组合特征。模型训练用交叉验证和GridSearchCV调参。SHAP部分展示如何生成各种图表。 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数据加载错误、特征工程效果不明显、模型过拟合、SHAP可视化不清晰。比如数据加载出错时,按引用[4]的方法处理。特征工程如果效果不好,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变换方法。过拟合的话,可以增加正则化、早停或数据增强。可视化问题可能需要调整参数或使用不同的图表类型。 用户可能还关心如何评估模型性能,比如用MAE、RMSE、R²等指标,以及如何将整个流程封装成Pipeline,方便重复使用。另外,部署模型到生产环境可能也是后续步骤,但用户现在可能主要关注建模和解释部分。 需要确保代码示例正确,特别是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部分,避免常见的错误,比如数据泄露,应该在训练集上拟合转换器,再应用到测试集。交叉验证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引用中的信息可能需要用到,比如引用[1]提到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的例子,可以借鉴到回归问题中。引用[3]中的学习曲线绘制方法,可以应用到房价模型的调参中,比如调整n_estimators参数。 最后,生成的相关问题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后续需求,比如如何解释模型结果、优化模型性能、处理过拟合、特征工程的其他技巧,以及如何将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这些问题能帮助用户进一步深入项目。</think># Python房价预测项目实现指南 ### 一、数据预处理(基于Pandas) ```python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impute import SimpleImputer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 数据加载(替代已移除的load_boston) data_url = "http://lib.stat.cmu.edu/datasets/boston" raw_df = pd.read_csv(data_url, sep=r"\s+", skiprows=22, header=None) data = np.hstack([raw_df.values[::2, :], raw_df.values[1::2, :2]]) target = raw_df.values[1::2, 2] features = ['CRIM','ZN','INDUS','CHAS','NOX','RM','AGE','DIS','RAD','TAX','PTRATIO','B','LSTAT'] df = pd.DataFrame(data, columns=features) df['PRICE'] = target # 缺失值处理 imputer = SimpleImputer(strategy='median') df[features] = imputer.fit_transform(df[features]) # 异常值处理 Q1 = df.quantile(0.25) Q3 = df.quantile(0.75) df = df[~((df < (Q1 - 1.5 * (Q3-Q1))) | (df > (Q3 + 1.5 * (Q3-Q1)))).any(axis=1)] # 数据标准化 scaler = StandardScaler() df[features] = scaler.fit_transform(df[features]) ``` ### 二、特征工程优化 1. **非线性特征构造**:对$LSTAT$(低收入人群比例)进行平方和立方变换 ```python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PolynomialFeatures poly = PolynomialFeatures(degree=2, interaction_only=False, include_bias=False) poly_features = poly.fit_transform(df[['LSTAT']]) df['LSTAT_sq'] = poly_features[:,1] ``` 2. **特征组合**:创建$RM \times LSTAT$(房间数与人口比例的交互特征) ```python df['RM_LSTAT'] = df['RM'] * df['LSTAT'] ``` ### 三、机器学习建模(Scikit-learn) ```pyth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Regressor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r2_score X = df.drop('PRICE', axis=1) y = df['PRICE']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随机森林模型 rf = RandomForestRegressor(n_estimators=500, max_depth=8, random_state=42) rf.fit(X_train, y_train) # 模型评估 y_pred = rf.predict(X_test) print(f'RMSE: {np.sqrt(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2f}') print(f'R²: {r2_score(y_test, y_pred):.2f}') ``` ### 四、SHAP解释与可视化 ```python import shap # 初始化JS可视化 shap.initjs() # 创建解释器 explainer = shap.TreeExplainer(rf) shap_values = explainer.shap_values(X_test) # 特征重要性图 shap.summary_plot(shap_values, X_test, plot_type="bar") # 单个样本解释 shap.force_plot(explainer.expected_value, shap_values[0,:], X_test.iloc[0,:]) # 依赖图 shap.dependence_plot("LSTAT", shap_values, X_test) ``` ### 五、性能优化建议 1. **超参数调优**:使用网格搜索优化随机森林参数 ```pyth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param_grid = { 'n_estimators': [100, 200, 500], 'max_depth': [5, 8, 10], 'min_samples_split': [2, 5, 10] } grid_search = GridSearchCV(estimator=rf, param_grid=param_grid, cv=5, 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 grid_search.fit(X_train, y_train) ``` 2. **集成学习优化**:尝试XGBoost或LightGBM ```python from xgboost import XGBRegressor xgb = XGBRegressor(n_estimators=1000, learning_rate=0.01) xgb.fit(X_train, y_train, eval_set=[(X_test, y_test)], early_stopping_rounds=50, verbose=False) ``` ### 六、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1. **数据泄露预防**:始终先分割数据集再进行特征工程 2. **类别特征处理**:使用`pd.get_dummies()`进行独热编码 3. **模型解释优化**:通过`shap.TreeExplainer(model).shap_interaction_values()`分析特征交互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C:\Users\22564\PycharmProjects\pythonProject26\1.py", line 38, in <module>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File "C:\Users\22564\PycharmProjects\pythonProject26\.venv\Lib\site-packages\sklearn\base.py", line 1389, in wrapper return fit_method(estimator, *args, **kwargs) ^^^^^^^^^^^^^^^^^^^^^^^^^^^^^^^^^^^^^^ File "C:\Users\22564\PycharmProjects\pythonProject26\.venv\Lib\site-packages\sklearn\linear_model\_base.py", line 601, in fit X, y = validate_data( ^^^^^^^^^^^^^^ File "C:\Users\22564\PycharmProjects\pythonProject26\.venv\Lib\site-packages\sklearn\utils\validation.py", line 2961, in validate_data X, y = check_X_y(X, y, **check_params) ^^^^^^^^^^^^^^^^^^^^^^^^^^^^^^^ File "C:\Users\22564\PycharmProjects\pythonProject26\.venv\Lib\site-packages\sklearn\utils\validation.py", line 1370, in check_X_y X = check_array( ^^^^^^^^^^^^ File "C:\Users\22564\PycharmProjects\pythonProject26\.venv\Lib\site-packages\sklearn\utils\validation.py", line 1107, in check_array _assert_all_finite( File "C:\Users\22564\PycharmProjects\pythonProject26\.venv\Lib\site-packages\sklearn\utils\validation.py", line 120, in _assert_all_finite _assert_all_finite_element_wise( File "C:\Users\22564\PycharmProjects\pythonProject26\.venv\Lib\site-packages\sklearn\utils\validation.py", line 169, in _assert_all_finite_element_wise raise ValueError(msg_err) ValueError: Input X contains NaN. LinearRegression does not accept missing values encoded as NaN natively. For supervised learning, you might want to consider sklearn.ensemble.HistGradientBoostingClassifier and Regressor which accept missing values encoded as NaNs natively. Alternatively, it is possible to preprocess the data, for instance by using an imputer transformer in a pipeline or drop samples with missing values. See 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impute.html You can find a list of all estimators that handle NaN values at the following page: 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impute.html#estimators-that-handle-nan-values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计算机就业指导.docx

计算机就业指导.docx
recommend-type

iBatisNet基础教程:入门级示例程序解析

iBatisNet是一个流行的.NET持久层框架,它提供了数据持久化层的解决方案。这个框架允许开发者通过配置文件或XML映射文件来操作数据库,从而将数据操作与业务逻辑分离,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由于它具备与Java领域广泛使用的MyBatis类似的特性,对于Java开发者来说,iBatisNet易于上手。 ### iBatisNet入门关键知识点 1. **框架概述**: iBatisNet作为一个持久层框架,其核心功能是减少数据库操作代码。它通过映射文件实现对象与数据库表之间的映射,使得开发者在处理数据库操作时更加直观。其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式,让开发者能够通过配置文件来管理SQL语句和对象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CRUD操作(创建、读取、更新和删除)。 2. **配置与初始化**: - **配置文件**:iBatisNet使用配置文件(通常为`SqlMapConfig.xml`)来配置数据库连接和SQL映射文件。 - **环境设置**:包括数据库驱动、连接池配置、事务管理等。 - **映射文件**:定义SQL语句和结果集映射到对象的规则。 3. **核心组件**: - **SqlSessionFactory**:用于创建SqlSession对象,它类似于一个数据库连接池。 - **SqlSession**:代表一个与数据库之间的会话,可以执行SQL命令,获取映射对象等。 - **Mapper接口**:定义与数据库操作相关的接口,通过注解或XML文件实现具体方法与SQL语句的映射。 4. **基本操作**: - **查询(SELECT)**:使用`SqlSession`的`SelectList`或`SelectOne`方法从数据库查询数据。 - **插入(INSERT)**:使用`Insert`方法向数据库添加数据。 - **更新(UPDATE)**:使用`Update`方法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 - **删除(DELETE)**:使用`Delete`方法从数据库中删除数据。 5. **数据映射**: - **一对一**:单个记录与另一个表中的单个记录之间的关系。 - **一对多**:单个记录与另一个表中多条记录之间的关系。 - **多对多**:多个记录与另一个表中多个记录之间的关系。 6. **事务处理**: iBatisNet不会自动处理事务,需要开发者手动开始事务、提交事务或回滚事务。开发者可以通过`SqlSession`的`BeginTransaction`、`Commit`和`Rollback`方法来控制事务。 ### 具体示例分析 从文件名称列表可以看出,示例程序中包含了完整的解决方案文件`IBatisNetDemo.sln`,这表明它可能是一个可视化的Visual Studio解决方案,其中可能包含多个项目文件和资源文件。示例项目可能包括了数据库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等。而`51aspx源码必读.txt`文件可能包含关键的源码解释和配置说明,帮助开发者理解示例程序的代码结构和操作数据库的方式。`DB_51aspx`可能指的是数据库脚本或者数据库备份文件,用于初始化或者恢复数据库环境。 通过这些文件,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配置iBatisNet的环境、如何定义SQL映射文件、如何创建和使用Mapper接口、如何实现基本的CRUD操作,以及如何正确地处理事务。 ### 学习步骤 为了有效地学习iBatisNet,推荐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了解iBatisNet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结构。 2. 安装.NET开发环境(如Visual Studio)和数据库(如SQL Server)。 3. 熟悉示例项目结构,了解`SqlMapConfig.xml`和其他配置文件的作用。 4. 学习如何定义和使用映射文件,如何通过`SqlSessionFactory`和`SqlSession`进行数据库操作。 5. 逐步实现增删改查操作,理解数据对象到数据库表的映射原理。 6. 理解并实践事务处理机制,确保数据库操作的正确性和数据的一致性。 7. 通过`51aspx源码必读.txt`学习示例项目的代码逻辑,加深理解。 8. 在数据库中尝试运行示例程序的SQL脚本,观察操作结果。 9. 最后,尝试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和扩展示例程序,加深对iBatisNet的掌握。 ### 总结 iBatisNet是一个为.NET环境量身定制的持久层框架,它使数据库操作变得更加高效和安全。通过学习iBatisNet的入门示例程序,可以掌握.NET中数据持久化的高级技巧,为后续的复杂数据处理和企业级应用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recommend-type

【Dify工作流应用搭建指南】:一站式掌握文档图片上传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 1. Dify工作流应用概述 在现代IT行业中,工作流自动化逐渐成为推动效率和减少人为错误的关键因素。本章将介绍Dify工作流应用的基本概念、核心优势以及应用场景,以助于理解其在企业流程中的重要性。 ## 工作流的定义与重要性 工作流是一系列按照既定顺序完成任务的过程,它旨在实现任务分配、管理和监控的自动化。在企业环境中,工作流应用可以提高任务执行效率、降低
recommend-type

Tree-RAG

<think>我们正在讨论Tree-RAG技术,需要结合用户提供的引用和之前对话中的技术背景。用户之前的问题是关于电力行业设备分析报告中Fine-tuned LLM与RAG的结合,现在转向Tree-RAG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与传统RAG的对比。 根据引用[1]和[4]: - 引用[1]提到GraphRAG与传统RAG的7大区别,指出GraphRAG有更好的数据扩展性,但索引创建和查询处理更复杂。 - 引用[4]提到RAPTOR(Recursive Abstractive Processing for Tree-Organized Retrieval),这是一种Tree-RAG的实现,通过层次
recommend-type

VC数据库实现员工培训与仓库管理系统分析

### VC数据库实例:员工培训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知识点详解 #### 员工培训系统 员工培训系统是企业用来管理员工教育和培训活动的平台,它使得企业能够有效地规划和执行员工的培训计划,跟踪培训进程,评估培训效果,并且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以下是员工培训系统的关键知识点: 1. **需求分析**: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包括员工当前技能水平、岗位要求、职业发展路径等。 2. **课程管理**:系统需要具备创建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包括课程内容、培训方式、讲师信息、时间安排等。 3. **用户管理**:包括员工信息管理、培训师信息管理以及管理员账户管理,实现对参与培训活动的不同角色进行有效管理。 4. **培训进度跟踪**:系统能够记录员工的培训情况,包括参加的课程、完成的课时、获得的证书等信息。 5. **评估系统**:提供考核工具,如考试、测验、作业提交等方式,来评估员工的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情况。 6. **报表统计**:能够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如培训课程参与度报表、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报表等,以供管理层决策。 7. **系统集成**:与企业其它信息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等,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 8. **安全性设计**:确保培训资料和员工信息的安全,需要有相应的权限控制和数据加密措施。 #### 仓库管理系统 仓库管理系统用于控制和管理仓库内部的物资流转,确保物资的有效存储和及时供应,以及成本控制。以下是仓库管理系统的关键知识点: 1. **库存管理**:核心功能之一,能够实时监控库存水平、跟踪库存流动,预测库存需求。 2. **入库操作**:系统要支持对物品的接收入库操作,包括物品验收、编码、上架等。 3. **出库操作**:管理物品的出库流程,包括订单处理、拣货、打包、发货等环节。 4. **物料管理**:对物料的分类管理、有效期管理、质量状态管理等。 5. **仓库布局优化**:系统应具备优化仓库布局功能,以提高存储效率和拣选效率。 6. **设备管理**:管理仓库内使用的各种设备,如叉车、货架、输送带等的维护和调度。 7. **数据报表**:生成各类数据报表,如库存报表、周转报表、成本报表等,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8. **条码与RFID技术**:通过条码扫描或RFID技术,实现仓库作业的自动化和快速识别。 9. **系统集成**:与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制造执行系统(MES)、订单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 文件名称列表解读 1. **第04章仓库管理系统**:这部分内容很可能是整个培训或教学材料中关于仓库管理系统的核心章节。它可能详细介绍了仓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操作流程、数据结构、安全性和维护等内容。 2. **第03章员工培训系统**:这一章节专注于讲解员工培训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可能包含培训系统的架构设计、用户交互设计、数据库设计、安全性考虑、系统测试及案例分析等。 通过对以上系统的学习和应用,可以理解IT系统在企业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员工技能水平。同时,掌握这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于IT专业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recommend-type

【IFIX 4.5 MB1 驱动更新深度解析】:专家分享关键步骤,避免更新陷阱

# 摘要 本文全面介绍了IFIX 4.5 MB1驱动更新的各个方面,包括技术基础、更新的必要性、实践步骤、避免更新陷阱的策略和案例分析。首先概述了IFIX 4.5 MB1的驱动更新概览和技术架构,强调了更新对于提升系统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性。然后,具体阐述了更新前的准备、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更新后的验证和问题处理。为规避风险,文章接着提出风险评估、预防措施以及更新后的监控和维护方法。最后,通过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分析,提供了实用的专
recommend-type

display: grid;瀑布流

<think>我们正在解决使用CSS Grid实现瀑布流布局时的重排问题。瀑布流布局中,项目通常具有不同的高度,并按列排列,每列项目依次填充,形成类似瀑布的效果。使用Grid布局时,如果不采取特殊措施,项目会严格遵循网格轨道,导致出现空白间隙或破坏视觉顺序的重排问题。 引用[1]提到Grid布局提供了强大的布局能力,但需要平衡功能性和性能。引用[2]和引用[3]都提到了瀑布流布局的动态内容排版问题,以及使用容器查询和JavaScript计算的方法。 解决方案思路: 1. 使用Grid布局创建列结构,但允许项目跨越多个行,从而避免严格网格带来的空白。 2. 结合JavaScript动
recommend-type

C++实现高效文件传输源码解析

根据给定的信息,可以看出我们主要讨论的是“C++文件传输源码”。以下是关于C++文件传输源码的详细知识点: 1. C++基础知识点: - C++是一种静态类型的、编译式的、通用的编程语言。 - 它支持面向对象编程(OOP)的多个概念,比如封装、继承和多态。 - 文件传输功能通常涉及到输入输出流(iostream)和文件系统库(file system)。 - C++标准库提供了用于文件操作的类,如`<fstream>`中的`ifstream`(文件输入流)和`ofstream`(文件输出流)。 2. 文件传输概念: - 文件传输通常指的是在不同系统、网络或存储设备间传递文件的过程。 - 文件传输可以是本地文件系统的操作,也可以是通过网络协议(如TCP/IP)进行的远程传输。 - 在C++中进行文件传输,我们可以编写程序来读取、写入、复制和移动文件。 3. C++文件操作: - 使用`<fstream>`库中的`ifstream`和`ofstream`类可以进行简单的文件读写操作。 - 对于文件的读取,可以创建一个`ifstream`对象,并使用其`open`方法打开文件,然后使用`>>`运算符或`getline`函数读取文件内容。 - 对于文件的写入,可以创建一个`ofstream`对象,并同样使用`open`方法打开文件,然后使用`<<`运算符或`write`方法写入内容。 - 使用`<filesystem>`库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文件系统操作,如创建、删除、重命名和移动目录或文件。 4. 网络文件传输: - 在网络中进行文件传输,会涉及到套接字编程(socket programming)。 - C++提供了`<sys/socket.h>`(在Unix-like系统中)和`<winsock2.h>`(在Windows系统中)用于网络编程。 - 基本的网络文件传输流程包括:创建服务器和客户端套接字,绑定和监听端口,连接建立,数据传输,最后关闭连接。 - 在C++中进行网络编程还需要正确处理异常和错误,以及实现协议如TCP/IP或UDP/IP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5. 实现文件传输的源码解读: - C++文件传输源码可能会包含多个函数或类,用于处理不同的文件传输任务。 - 一个典型的源码文件可能会包含网络监听、数据包处理、文件读写等功能模块。 - 代码中可能会涉及多线程或异步IO,以提高文件传输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 安全性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源码中可能会实现加密解密机制以保护传输数据。 6. 实践中的应用: - 在实际应用中,C++文件传输源码可能被用于文件共享服务、分布式系统、网络备份工具等。 - 了解和掌握文件传输的源码,可以为开发者提供定制和优化文件传输服务的机会。 - 考虑到性能和资源限制,进行文件传输的源码优化也是必要的,比如在大数据量传输时实现缓冲机制、流控制、重传机制等。 7. 常见问题与调试技巧: - 编写文件传输代码时,常见的问题包括路径错误、权限问题、网络中断和数据不完整等。 - 调试时可以使用C++的断点调试、日志记录和单元测试来检查和确认代码的正确性。 - 处理网络文件传输时,还可能需要借助网络分析工具来诊断网络问题。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C++文件传输源码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编程、文件操作、网络编程、安全性以及实践应用等。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和实现C++文件传输功能的开发者来说,这些知识是必备的。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在C++环境下开发文件传输功能的效率和质量。
recommend-type

【IFIX 4.5 MB1 驱动安装与配置指南】:专业步骤解析,确保一次性成功安装

# 摘要 本文针对IFIX 4.5 MB1驱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涵盖了系统要求、安装前准备、详细的安装步骤、配置与优化,以及案例分析。首先介绍了IFIX 4.5 MB1驱动的功能与应用环境,然后详细阐述了安装前的系统要求、准备工作以及如何获取并验证驱动资源。第三章详细说明了驱动安装向导的使用、系统检测、实际安装操作步骤及后续的验证和测试。第四章则深入探讨了驱动的配置、性能优化、故障排查与修复。最后,在第五章中,通过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展示了驱动的实际应用价值和与其他设备驱动协同工作的能力,同时对未来驱动的更新和维护提出了展望。本文旨在为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南,以确保IFIX 4.5 MB
recommend-type

Property or method "rightList" is not defined on the instance but referenced during render. Make sure that this property is reactive, either in the data option, or for class-based components, by initializing the property.

<think>我们正在解决Uniapp中出现的错误:"Property or method 'rightList' is not defined on the instance but referenced during render."。根据引用[1]和引用[3]的解释,这个错误通常是因为在模板中使用了未在实例中定义的属性或方法。具体来说,我们在模板中引用了`rightList`,但在组件的data或methods中并没有定义它。 根据引用[1]中的描述,这个问题可能是由于数据或方法未正确初始化导致的。引用[3]进一步说明,需要确保在data选项中定义该属性,或者对于方法,在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