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代码: k=0 for i in range(len(a)): for j in range(a[i]+1,b[i]): if'(' in c[i]: data_result.loc[k]=c[i][0:-1].split('(',1)+table2.row_values(j)[1:] else : data_result.loc[k]=[c[i]]*2+table2.row_values(j)[1:] k=k+1 varlist=canshu_list['VarName']tolist() canshu1=data_result[[i in varlist for i in data_result['字段名'].tolist()]].iloc[:,range( 6)] canshu1.columns=['字段名','字段标签','字段取值','字段含义','观测数','占比'] canshu1['表名称']=table_name[ii] canshu1['表中文名']=table_name1[ii] #删除对应的etl_flag对应的行 canshu1.drop(canshu1[(canshu1['字段名']=='ETL_FLAG')].index,inplace=True) result_canshu=result_canshu.append(canshu1,ignore_index=True) #判断对应变量取值是否为正常取值或煮为 data_result['full flag']='' data_result['true flag']=''
时间: 2023-12-06 21:42:29 浏览: 87
这段代码是一个 Python 的程序段,主要进行了以下操作:
1. 定义变量 k 并初始化为 0。
2. 通过 for 循环遍历列表 a 中的每个元素 i,再通过另一个 for 循环遍历从 a[i]+1 到 b[i]-1 的每个整数 j,其中 a 和 b 是两个列表。
3. 如果字符串 c[i] 中包含 '(',则将其去掉并以 '(' 为分隔符切分成多个子字符串,并将 table2 中第 j 行的值添加到切分后的子字符串中,最后将结果添加到 data_result 数据框中的第 k 行。
4. 如果字符串 c[i] 中不包含 '(',则将其作为一个列表添加到 data_result 数据框中的第 k 行。
5. 更新变量 k 的值。
6. 将 canshu_list 中的 'VarName' 转化为列表 varlist。
7. 根据条件筛选出 data_result 数据框中 '字段名' 列中包含在 varlist 中的行,并选取前 6 列,将其重命名后添加到 canshu1 数据框中,并加入表名称和表中文名两列。
8. 删除 canshu1 数据框中 '字段名' 为 'ETL_FLAG' 的行。
9. 将 canshu1 数据框追加到 result_canshu 数据框末尾。
10. 添加两列 'full flag' 和 'true flag' 到 data_result 数据框中。
相关问题
用python补全代码a = input() b = input() la = len(a) lb = len(b) #建立二维列表,行数la+1,列数lb+1,初值为0 res = lc = [] mmax = 0 for i in range(1, la+1): for j in range(1, lb+1): if a[i-1] == b[j-1]: res[i][j] = res[i-1][j-1] + 1 if( ): mmax = res[i][j] print(mmax)
```
a = input()
b = input()
la = len(a)
lb = len(b)
# 建立二维列表,行数la+1,列数lb+1,初值为0
res = [[0]*(lb+1) for _ in range(la+1)]
lc = []
mmax = 0
for i in range(1, la+1):
for j in range(1, lb+1):
if a[i-1] == b[j-1]:
res[i][j] = res[i-1][j-1] + 1
if res[i][j] > mmax:
mmax = res[i][j]
print(mmax)
```
其中,`if( ):` 后面需要补充判断条件。此段代码是计算两个字符串的最长公共子串长度。
a = input() b = input() la = len(a) lb = len(b) #建立二维列表,行数la+1,列数lb+1,初值为0 res = [[x for x in range(la+1)]for y in range(lb+1)] lc = [] mmax = 0 for i in range(1, la+1): for j in range(1, lb+1): if a[i-1] == b[j-1]: res[i][j] = res[i-1][j-1] + 1 if( a[i-1]!=b[j-1] ): mmax = res[i][j]
这段代码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导致程序无法正常运行。以下是可能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 变量 lc 没有定义,也没有用到,可以直接删除。
2. 变量 mmax 的初始值为 0,但是在代码中并没有使用到它。如果想要找到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可以在循环结束后,遍历整个 res 数组,并找到其中的最大值。
3. 变量 res 的行数应该是 lb+1,列数应该是 la+1,因为第一行和第一列都是用来存储空字符串的。
4. 如果字符串 a 和 b 的长度不相等,那么代码会在第二个循环中报错。可以在建立 res 数组时,将行数和列数调换一下。
修改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
a = input()
b = input()
la = len(a)
lb = len(b)
# 建立二维列表,行数lb+1,列数la+1,初值为0
res = [[0 for x in range(la+1)] for y in range(lb+1)]
# 动态规划计算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
for i in range(1, lb+1):
for j in range(1, la+1):
if a[j-1] == b[i-1]:
res[i][j] = res[i-1][j-1] + 1
else:
res[i][j] = max(res[i-1][j], res[i][j-1])
# 找到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
mmax = 0
for i in range(1, lb+1):
for j in range(1, la+1):
if res[i][j] > mmax:
mmax = res[i][j]
print(mmax)
```
注意,这段代码只计算了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如果需要输出具体的子序列,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