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我自己写的2024 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a题第一问求每一个时刻,龙各个点的坐标,我的思路是先给时间求出来龙头走的路程,通过平面螺旋线的弧长公式求出来龙头的极角,然后根据x=r*cosθ求出来坐标,知道龙头的极角,用余弦定理求龙头后一节的极角,再通过公式求出来下一节的坐标以此类推求出来某一时刻所有点的坐标,注意点是,龙头和龙身子的一节的长度不同,所以龙头后面一节的坐标和极角需要单独计算,还有龙头是从螺旋线的外点向着原点螺线的,而且如果龙的那个位置没有进入螺旋线里面的时候,不会输出坐标,输出null。下面给出原题目:某板凳龙由223节板凳组成,其中第1节为龙头,后面221节为龙身,最后1节为龙 尾。龙头的板长为341 cm,龙身和龙尾的板长均为220 cm,所有板凳的板宽均为30 cm。每 节板凳上均有两个孔,孔径(孔的直径)为5.5 cm,孔的中心距离最近的板头27.5 cm(见 图1和图2)。相邻两条板凳通过把手连接 舞龙队沿螺距为55 cm的等距螺线顺时针盘入,各把手中心均位于螺线上。龙 头前把手的行进速度始终保持1 m/s。初始时,龙头位于螺线第16圈A点处(见图4)。请 给出从初始时刻到300 s为止,每秒整个舞龙队的位置和速度(指龙头、龙身和龙尾各前把 手及龙尾后把手中心的位置和速度,下同),将结果保存到文件result1.xlsx中(模板文件见 附件,其中“龙尾(后)”表示龙尾后把手,其余的均是前把手,结果保留6位小数,下同)。
时间: 2025-07-20 10:23:59 浏览: 4
<think>我们面对的是2024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关于舞龙队沿螺线运动的问题。用户已经提供了一些引用和背景信息,我们需要验证实现思路并优化代码,以计算舞龙队每秒各节板凳的位置和速度,并输出到Excel文件。
根据引用[1]和[3],我们知道:
- 舞龙队盘入螺线的螺距为1.7m,盘出螺线与盘入螺线关于螺线中心呈中心对称。
- 调头路径是由两段圆弧相切连接而成的S形曲线,前一段圆弧的半径是后一段的2倍,且与盘入、盘出螺线均相切。
- 龙头前把手的行进速度始终保持1m/s。
- 需要计算从-100s到100s每秒舞龙队的位置和速度,并输出到文件result4.xlsx。
- 特别地,在-100s, -50s, 0s, 50s, 100s时,需要给出龙头前把手、龙头后面第1、51、101、151、201节龙身前把手和龙尾后把手的位置和速度。
另外,引用[2]和[3]提供了数学建模的思路:
1. 定义时间t(单位:s),舞龙队盘入的行进距离x(单位:m)。
2. 龙头位置为(x, y),速度为v(1m/s),每节板凳的位置为(x_i, y_i),速度为v_i。
3. 每节板凳到龙头的距离d_i满足:d_i = √[(x_i - x)^2 + (y_i - y)^2]。
4. 在螺旋运动中,每节板凳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x_i = x + d_i * cos(2πt/55)
y_i = y + d_i * sin(2πt/55)
但是,这个表达式似乎与螺旋线的参数方程不符,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螺旋线的参数方程。
实际上,等距螺线的参数方程通常为:
r = a + b * θ
其中a为起始半径,b为螺距系数(螺距=2πb)。根据题目,螺距为1.7m,所以有2πb=1.7,即b=1.7/(2π)。
然而,题目中舞龙队是沿螺线盘入,即θ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同时半径r逐渐减小(盘入)或增大(盘出)。但引用[1]提到盘入螺线的螺距为1.7m,且盘出与盘入关于中心对称。
我们重新梳理:
1. 盘入螺线:假设从初始半径R0开始,随着角度θ增加,半径r线性减小。设螺线方程为:
r(θ) = R0 - (b * θ)
其中,b为常数,且螺距为2πb=1.7,所以b=1.7/(2π)≈0.2704。
2. 龙头前把手的位置(即龙头位置)在螺线上,以速度v=1m/s沿螺线运动。弧长s与角度θ的关系为:
ds = √(dr^2 + (r dθ)^2) = √(b^2 + r^2) dθ
因此,弧长s(θ) = ∫_0^θ √(b^2 + (R0 - b·τ)^2) dτ
3. 由于龙头速度恒为1m/s,所以s(t)=t(因为从t=0开始,且速度1m/s,所以t时刻弧长就是t米)。但注意,题目要求从-100s到100s,所以t∈[-100,100]。
4. 我们需要求解θ(t)满足:
t = ∫_0^{θ(t)} √(b^2 + (R0 - b·τ)^2) dτ
这是一个关于θ(t)的积分方程,通常需要数值求解。
5. 然后,每节板凳的位置如何确定?根据题目,舞龙队由22节组成,每节长度为221cm(即2.21m),共21个间隔。但注意,题目中“每节板凳”指的是龙身各节,龙头和龙尾可能单独考虑。
6. 引用[3]提到碰撞检测:当两节板凳的距离小于其物理长度时,说明“盘紧”,停止。但本题中我们需要计算整个运动过程,包括盘入、调头和盘出。
7. 调头过程(问题3)是在一个调头空间内完成的,调头路径是两段圆弧相切而成的S形曲线。在问题5中,我们需要考虑调头路径的优化(变短)以及整个运动过程的位置和速度。
8. 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盘入:从初始位置开始,沿螺线盘入,直到调头开始时刻(设为t1)。
(2) 调头:在调头空间内,沿S形曲线运动,持续时间为T(待求)。
(3) 盘出:从调头结束时刻(t1+T)开始,沿盘出螺线运动(盘出螺线与盘入螺线中心对称,所以盘出螺线方程可以由盘入螺线对称得到)。
9. 但是,题目要求从-100s到100s,所以我们需要确定整个运动过程中每个时刻所处的阶段。
10. 根据引用[1],调头开始时间设为0时刻(即调头从0s开始),那么:
-100s到0s:盘入阶段
0s到T(调头持续时间):调头阶段
T到100s:盘出阶段
11. 然而,调头持续时间T是多少?题目没有直接给出,但我们可以通过调头路径的长度和速度(1m/s)计算。调头路径由两段圆弧组成,设前一段圆弧半径为R,后一段为R/2,且两段圆弧相切。调头路径总长度 = 第一段圆弧长(角度α) + 第二段圆弧长(角度β)。根据相切条件,两段圆弧的中心角关系需要满足方向连续。另外,调头路径需要连接盘入螺线的末端和盘出螺线的始端,且相切。
12. 问题5要求:能否调整圆弧(即改变圆弧半径或圆心角),仍保持各部分相切,使得调头曲线变短?但注意,题目中已经设定前一段圆弧半径是后一段的2倍,且与盘入、盘出螺线均相切。所以调整意味着在保持这些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半径和圆心角组合,使得总弧长最短。
13. 然而,用户的主要需求是计算整个运动过程中各节板凳的位置和速度,并输出到Excel。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三个阶段的运动轨迹方程(包括盘入螺线、调头曲线、盘出螺线),然后根据时间t确定龙头的位置,再根据每节板凳相对于龙头的位置(沿路径的滞后)确定各节的位置。
14. 每节板凳的位置:由于龙身是连续的,我们可以认为每节板凳都位于同一条空间曲线上,且相邻两节之间的曲线长度等于板凳的长度(2.21m)。因此,对于第i节板凳(i=0表示龙头,i=1,2,...,21表示龙身各节,i=22表示龙尾?),它在路径上的位置比龙头滞后(或超前)一定的弧长。具体来说,龙头在t时刻的位置为s(t)=v*t(这里v=1m/s,但要注意方向),那么第i节板凳的位置应该是s(t) - i * L,其中L为每节板凳的长度(包括间隔?题目中每节板凳长度为221cm,共22节,但实际每节板凳之间的间隔是221cm,所以每节板凳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21m)。注意,龙身共有22节(包括龙头?),但题目中龙头和龙尾可能单独考虑。根据题目,龙头前把手、龙头后面第1、51、...、201节,以及龙尾后把手,所以总节数应该是22节(从0到21,其中0是龙头,21是龙尾?)但题目中提到了201节,这可能是笔误?因为题目最初说“22节”,所以应该是0到21节,共22节。
15. 重新阅读引用[1]:龙头前把手、龙头后面第1、51、101、151、201节龙身前把手和龙尾后把手。这里“第1、51、...”可能是索引编号,但总共22节,所以编号应该是0到21(或1到22)。这里201节显然不合理。根据上下文,应该是第1节(即龙头后面第1节)、第5节(因为51可能是指第5节?但这样写51节显然不对)?或者可能是笔误,应该是第1、5、10、15、20节?但题目要求的是第1、51、101、151、201节,这显然超出了22节的范围。因此,我们需要用户澄清,但这里我们暂时按照22节来理解,并认为这些数字是节号(0到21)的某种表示?或者可能是题目中总节数不是22?但引用[1]中明确提到“第201节”,这可能是题目中总节数为210节?但题目最初描述为“22节”。这是一个矛盾。
16. 回到题目原始描述:根据引用[1]和[3],题目中舞龙队由22节组成(包括龙头和龙尾),每节长度为221cm,因此总长度约为21×2.21=46.41米(因为22节有21个间隔)。但引用[1]中要求的是“龙头后面第1、51、101、151、201节”,这显然不可能是22节。因此,我们推测可能是题目中舞龙队有210节?或者这些数字是笔误?根据问题5的要求,我们只需要计算指定的几个节:龙头前把手(龙头的前端)、龙头后面第1节(即龙头的后把手?或者龙身第一节)、第51节、第101节、第151节、第201节、龙尾后把手(龙尾的后端)。如果总节数只有22节,那么第51节等就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确认总节数。
17. 查看引用[2]:在引用[2]中,每节板凳的位置计算中使用了d_i,但未说明总节数。引用[3]提到“龙身各节板凳”,也没有明确节数。
18. 由于问题描述中出现了“201节”,我们假设舞龙队总节数为210节(包括龙头和龙尾)?这样第201节就存在。但题目最初说“22节”,所以可能是210节(22可能是笔误)?或者201节是笔误,应为20节?但20节也不会有51节。
19. 我们暂时按照总节数为210节来处理(即从0到209,共210节),每节长度2.21m,所以总长度为209×2.21=461.89米。这样,第0节为龙头,第1节为龙头后面第1节,第51节,第101节,第151节,第201节,第209节为龙尾。
20. 因此,我们需要计算以下各节的位置:
- 龙头前把手:可能位于龙头的前端(即第0节的前端),但题目中龙头前把手是单独的一个点?还是龙头本身?根据题目,龙头前把手是行进速度保持1m/s的参考点,所以整个龙头的运动由龙头前把手定义。然后,龙头后面第1节指的是第1节的前把手(每节有两个把手,前把手和后把手)?题目要求的是“前把手”和“后把手”的位置。
21. 根据引用[1]:要求的是“龙头前把手、龙头后面第1、51、101、151、201节龙身前把手和龙尾后把手”。所以,我们需要计算:
- 龙头前把手(记为点A)
- 龙头后面第1节的前把手(记为点B1)
- 第51节的前把手(B51)
- 第101节的前把手(B101)
- 第151节的前把手(B151)
- 第201节的前把手(B201)
- 龙尾后把手(记为点C,可能是最后一节的后把手)
22. 每节板凳有两个把手:前把手和后把手。相邻两节之间,前一节的后把手与后一节的前把手之间的距离为2.21m(即每节长度)。因此,整条龙可以看作一条折线,由210节组成,共209段,每段2.21m。
23. 在运动过程中,整条龙沿着一条空间曲线(由盘入螺线、调头曲线、盘出螺线组成)运动。龙头前把手(点A)沿着曲线以速度1m/s运动。龙身各节的前把手和后把手则沿着同一条曲线,但比龙头滞后一定的弧长。具体来说,点B1(第一节的前把手)比龙头前把手滞后2.21m(因为龙头长度为2.21m?但龙头也是一节,所以龙头前把手到龙头后把手的距离为2.21m,然后龙头后把手到第一节前把手重合?或者每节的前后把手分别位于节的两端?)
24. 实际上,每节板凳的长度为2.21m,即该节前后把手之间的距离为2.21m。因此,龙头前把手(A)和龙头后把手(记为A')的距离为2.21m。然后,第一节的前把手(B1)与龙头后把手(A')重合?还是分开?根据题目,相邻两节之间是连接的,所以第一节的前把手(B1)应该紧跟在龙头后把手(A')后面,即B1与A'之间的距离为0?但这样整个龙的长度就是210×2.21米(因为每节贡献2.21米,且节与节之间没有间隔)。然而,题目中“每节板凳”是独立的,所以相邻两节的前后把手之间应该有一个间隔?但题目没有明确。
25. 根据引用[2]中给出的位置公式,每节板凳的位置独立计算,但通过距离约束连接。在螺旋运动中,每节板凳的位置由龙头位置和相对角度确定。但是,我们更倾向于用参数曲线的方法:将整条龙看作一条曲线,龙头前把手是曲线的起点,然后沿着曲线向后,每2.21m放置一个点(代表节的前把手),直到龙尾后把手。
26. 因此,对于龙头前把手在t时刻的位置,我们设为曲线上的点P(t)。那么,第k节的前把手的位置就是曲线上的点P(t - k * (2.21)/v) = P(t - 2.21k),因为速度v=1m/s。注意,这里k从0(龙头前把手)到209(最后一节的前把手)?但龙尾后把手可能是最后一节的后把手,所以它应该比最后一节的前把手再滞后2.21m(即位于P(t-2.21*210))。
27. 所以,需要计算的点包括:
- k=0: 龙头前把手 -> P(t)
- k=1: 龙头后面第1节前把手 -> P(t-2.21)
- k=51: 第51节前把手 -> P(t-2.21*51)
- k=101: 第101节前把手 -> P(t-2.21*101)
- k=151: 第151节前把手 -> P(t-2.21*151)
- k=201: 第201节前把手 -> P(t-2.21*201)
- 龙尾后把手:如果龙尾后把手是最后一节的后把手,那么它应该位于P(t-2.21*210)(因为最后一节的前把手是k=209,然后再加上一节长度2.21m,所以总弧长滞后2.21*210米)。但注意,总节数210节,那么最后一节的前把手是第209节?还是第210节?我们定义节号从0到209(共210节),则第0节:龙头,第1节:龙头后第一节,...,第209节:龙尾。那么龙尾后把手就是第209节的后把手,它位于第209节的前把手位置再向后2.21m,即P(t-2.21*209-2.21)=P(t-2.21*210)。
28. 因此,我们需要计算以下7个点(对应7个弧长滞后):
t0 = t
t1 = t - 2.21
t2 = t - 2.21*51
t3 = t - 2.21*101
t4 = t - 2.21*151
t5 = t - 2.21*201
t6 = t - 2.21*210
29. 注意:当t-2.21*k小于-100(即盘入起始时刻之前)或大于100(盘出结束时刻之后)时,说明该节尚未进入运动或已经离开运动路径,但题目要求从-100s到100s,所以需要保证在[-100,100]区间内,这些滞后时间也在[-100,100]内?不一定,因为龙头在-100s时可能刚开始运动,龙尾可能还在起点之后,所以滞后时间t-2.21*k可能会小于-100。此时,我们需要外推?但题目要求从-100s开始,所以龙头前把手在-100s时位于起始点。那么,对于龙尾后把手,在-100s时,它可能位于负的弧长处(即尚未进入路径),此时我们应认为它还在初始位置(未进入路径)?或者路径的起点位置?这需要定义整个路径的起点。
30. 路径的起点:盘入螺线的起始点。设t=-100s时,龙头前把手位于盘入螺线的起始点(θ=0,r=R0)。那么,对于龙尾后把手,在t=-100s时,它应该位于弧长s = -100 - 2.21*210 = -100 - 464.1 = -564.1米处,即位于路径起点之前564.1米。但路径在起点之前不存在,所以此时龙尾后把手尚未进入路径。因此,我们需要定义整个路径在s=0(即龙头前把手在t=0时刻的位置)之前的部分。但题目没有给出盘入螺线的起始点之前的路径,所以我们需要假设:在盘入螺线起始点之前,龙队是直线进入的?或者我们只考虑从盘入螺线开始运动,因此当s<0时,龙身各节位于直线段。
31. 由于问题复杂,且题目没有明确起始点之前的路径,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路径定义。根据题目,舞龙队从-100s开始运动,所以整个路径应该覆盖从-100到100秒的弧长范围[-100,100](因为速度1m/s,弧长=速度×时间)。龙头前把手的运动轨迹由三部分组成:
s ∈ [-100, 0]:盘入螺线
s ∈ [0, S_t]:调头曲线(S_t为调头路径总长)
s ∈ [S_t, 100]:盘出螺线
32. 调头曲线从s=0开始,到s=S_t结束。盘出螺线从s=S_t开始,到s=100结束。注意,盘入螺线部分:s从-100到0,所以盘入螺线的起始点s=-100,终点s=0。
33. 因此,对于任意时刻t(∈[-100,100]),龙头前把手的弧长s=t。那么,对于龙身某节,其滞后弧长s' = t - Δ,其中Δ为该节相对于龙头前把手的滞后量(如2.21*k)。当s'<-100时,说明该节尚未进入盘入螺线(即还在起始点之前的直线段);当s'>100时,说明该节已经离开盘出螺线(进入终点之后的直线段)。但题目没有提供直线段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假设起始点之前和终点之后都是直线运动,且直线段与螺线在起始点/终点相切。
34. 为了简化,我们假设:
- 在盘入螺线起始点(s=-100)之前,是一条直线,该直线与盘入螺线在s=-100处相切。
- 在盘出螺线终点(s=100)之后,是一条直线,该直线与盘出螺线在s=100处相切。
35. 这样,整个路径由五段组成:起始直线段、盘入螺线、调头曲线、盘出螺线、终止直线段。
36. 但是,题目要求从-100s到100s,且龙头前把手在t=-100s时位于盘入螺线的起点(即s=-100),在t=100s时位于盘出螺线的终点(s=100)。所以,在t=-100s时,龙头前把手在盘入螺线起点,而龙尾后把手在s=-100-2.21*210=-564.1,位于起始直线段上。同样,在t=100s时,龙头前把手在s=100,龙尾后把手在s=100-464.1=-364.1,可能已经进入盘出螺线或调头曲线?需要根据实际路径长度判断。
37. 由于路径总长(从s=-100到s=100)只有200米,而龙总长464.1米,所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龙身同时位于直线段、盘入螺线、调头曲线、盘出螺线、直线段。因此,我们需要定义整个路径的曲线方程。
38. 定义路径曲线(以弧长s为参数):
s ∈ [-∞, -100]:起始直线段(但实际s最小为-100-464.1=-564.1)
s ∈ [-100, 0]:盘入螺线
s ∈ [0, S_t]:调头曲线
s ∈ [S_t, 100]:盘出螺线
s ∈ [100, +∞]:终止直线段
39. 起始直线段:在盘入螺线起点(s=-100)处,位置设为P0,切线方向为螺线在起点的切线方向。直线段的方向就是该切线方向,所以直线段参数方程:
x(s) = x0 + (s+100) * cos(φ0)
y(s) = y0 + (s+100) * sin(φ0)
其中,(x0,y0)为盘入螺线起点(s=-100)的坐标,φ0为该点切线方向角。
40. 盘入螺线:等距螺线,方程为r(θ) = R0 - b*θ,其中θ从0到θ_max(对应s从-100到0)。在s=-100时,θ=0;s=0时,θ=θ_max。切线方向角φ(θ) = θ + arctan(-b/(r(θ))) + π/2? 等距螺线的切线方向与径向的夹角为常数α,满足tanα=b/r0,但这里r是变化的。具体切线方向角的推导需要数学公式。
41. 由于螺线参数方程通常用θ表示,我们需要将s与θ的关系建立起来。由前面,我们有:
ds/dθ = √( (dr/dθ)^2 + r^2 ) = √(b^2 + r(θ)^2)
所以,s(θ) = ∫_0^θ √(b^2 + (R0 - b·τ)^2) dτ + s0,其中s0=s(-100)对应的积分值?在θ=0时,s=-100,所以:
s(θ) = -100 + ∫_0^θ √(b^2 + (R0 - b·τ)^2) dτ
42. 因此,对于给定的s(∈[-100,0]),需要求解θ,使得:
∫_0^θ √(b^2 + (R0 - b·τ)^2) dτ = s+100
43. 然后,盘入螺线上点的直角坐标:
x(θ) = r(θ) * cosθ
y(θ) = r(θ) * sinθ
其中r(θ)=R0 - b*θ。
44. 同样,盘出螺线与盘入螺线中心对称,且关于中心(设为O)对称。设盘入螺线上一点P,则盘出螺线上对应点P'满足:O是PP'的中点。或者,关于原点对称?题目说“关于螺线中心呈中心对称”,所以螺线中心在原点(0,0)?那么盘出螺线的方程就是:
r(θ) = R0 - b*θ (盘入)
盘出:r(θ) = b*θ - R0 (注意半径为正,所以θ需要大于R0/b)? 或者用负半径表示方向?通常用角度偏移实现对称。
45. 实际上,中心对称:点(r,θ)的对称点为(-r,θ)或(r,θ+π)。这里,我们采用(r,θ)的对称点为(r,θ+π)?但这样半径不变,角度增加π,则点变为(-r*cosθ, -r*sinθ),即关于原点对称。所以,盘出螺线可以定义为:r(θ) = R0 - b*(θ-π) ? 这样并不对称。
46. 另一种方法:盘入螺线:θ∈[0,θ_max],r(θ)=R0-bθ。盘出螺线:关于原点对称,即盘出螺线上一点Q的坐标为(-x,-y),如果盘入螺线上点P的坐标为(x,y)。但这样,盘出螺线的参数方程很难用单一的θ表示。而且,调头曲线如何连接盘入螺线的终点(0,θ_max)和盘出螺线的起点(-x(θ_max),-y(θ_max))?这需要调头曲线实现从(x,y)到(-x,-y)的过渡,且相切。
47. 题目中调头曲线是两段圆弧,连接盘入螺线的终点(s=0)和盘出螺线的起点(s=S_t),且与两者相切。盘入螺线的终点(s=0)的切线方向为φ_in,盘出螺线的起点(s=S_t)的切线方向为φ_out。由于盘出螺线与盘入螺线中心对称,所以盘出螺线起点(即盘入螺线终点关于中心对称点)的切线方向可能与盘入螺线终点切线方向有关(比如旋转180度)。
48. 由于问题复杂,且题目要求输出位置和速度,我们可能需要简化处理。我们假设:
- 盘入螺线:从θ=0(s=-100)到θ=θ0(s=0),方程为:
r(θ) = R0 - b*θ, θ∈[0,θ0]
- 盘出螺线:关于原点中心对称,所以盘出螺线上一点(r,θ)满足:该点对应的盘入螺线上的点为(-r,θ)?但这样,盘出螺线的参数方程可以写为:
r_out(θ) = - [R0 - b*(θ-π)] ? 这样并不直观。
49. 另一种对称:将盘入螺线旋转180度。即盘出螺线方程为:
r(θ) = R0 - b*(θ-θ0-δθ) [这样可能不行]
题目要求“关于螺线中心呈中心对称”,所以对称中心就是坐标原点。那么,盘入螺线上一点P(x,y),盘出螺线上对应点P'(-x,-y)。
50. 因此,盘出螺线的参数方程可以由盘入螺线方程得到:对于同一个θ,盘入螺线上点(r,θ),则盘出螺线上对应点为(r,θ+π)(因为(r,θ)和(r,θ+π)关于原点对称)?但这样,盘出螺线上点(r,θ+π)的直角坐标为(-r*cosθ, -r*sinθ),而盘入螺线上点(r,θ)的坐标为(r*cosθ, r*sinθ),的确关于原点对称。所以,盘出螺线可以表示为:
r(θ) = R0 - b*(θ-π) ? 这样,当θ=π时,r=R0-b(π-π)=R0,即起始半径也是R0?但盘入螺线起始时θ=0,r=R0。盘出螺线我们希望它的起始点(s=S_t)对应θ=θ0+π?这样,盘出螺线上点的直角坐标:x_out = r(θ) * cosθ, y_out = r(θ) * sinθ = [R0-b(θ-π)] * cosθ, ...
但这样,盘出螺线的起始点(s=S_t)应该是θ=θ0+π,r=R0-b(θ0+π-π)=R0-bθ0,与盘入螺线终点θ0处的r相同(R0-bθ0),所以该点直角坐标为:
x_out = (R0-bθ0)*cos(θ0+π) = - (R0-bθ0)*cosθ0
y_out = (R0-bθ0)*sin(θ0+π) = - (R0-bθ0)*sinθ0
而盘入螺线终点(θ0)的坐标为:
x_in = (R0-bθ0)*cosθ0
y_in = (R0-bθ0)*sinθ0
所以,盘出螺线的起始点 (x_out,y_out) = (-x_in,-y_in),满足中心对称。
51. 因此,盘出螺线的参数方程为:
r(θ) = R0 - b*(θ-π), θ∈[θ0+π, θ0+π+θ_out_range]
但注意,盘出螺线的弧长计算与盘入类似,而且我们希望s从S_t到100,所以需要建立θ与s的关系。
52. 盘出螺线的弧长微分:ds_out = √( (dr/dθ)^2 + r^2 ) dθ = √(b^2 + r(θ)^2) dθ,与盘入相同。
所以,s_out(θ) = ∫_{θ0+π}^{θ} √(b^2 + [R0-b(τ-π)]^2) dτ + s(S_t)
其中s(S_t) = 0 + S_t? 注意,在盘入螺线终点s=0,然后调头曲线弧长为S_t,所以盘出螺线起点s=S_t。
53. 题目要求计算从-100s到100s,而龙头前把手的s=t,所以盘出螺线部分s∈[S_t, 100],龙头前把手在t时刻的s=t,所以t∈[S_t, 100]。
54. 现在,我们还有调头曲线没有定义。调头曲线连接盘入螺线终点(P_in=(x_in,y_in))和盘出螺线起点(P_out=(-x_in,-y_in)),且与两者相切。调头曲线由两段圆弧组成,前一段半径为R,后一段半径为R/2,相切。设前一段圆弧的圆心为O1,后一段圆弧的圆心为O2,两段圆弧在M点相切。
55. 已知条件:
- 盘入螺线终点P_in的切线方向φ_in:螺线在θ=θ0处的切线方向。等距螺线的切线方向角φ=θ0 + arctan(-b/r0) + π/2? 具体需要计算。
等距螺线上一点的切线方向与极径的夹角α满足:tanα = (dr/dθ) / r = (-b) / r(θ0) = -b/(R0-bθ0)
所以,该点的切线方向角 = θ0 + α + π/2 (因为极径方向为θ0,切线方向垂直于极径?)
具体地,直角坐标下,切向量为 (dx/dθ, dy/dθ) = (dr/dθ*cosθ - r*sinθ, dr/dθ*sinθ + r*cosθ)
所以,切线斜率 = (dy/dθ)/(dx/dθ) = [ -b*sinθ - r*sinθ + r*cosθ ] / [ -b*cosθ - r*cosθ - r*sinθ ]? 化简较复杂。
56. 由于调头曲线设计复杂,且问题5允许调整圆弧半径(保持相切条件)以缩短长度,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初始的调头曲线,然后再优化。
57. 鉴于时间,我们可能无法在一个回答中完成所有细节。用户的需求是验证思路和优化代码,所以我们给出一个简化版的实现方案:
步骤1:确定盘入螺线参数。
假设螺距1.7m -> b = 1.7/(2π) ≈ 0.2704
初始半径R0:题目未给,需要根据问题3的调头空间确定。问题3中提到调头空间,我们可能需要根据调头空间来确定R0和θ0。但题目没有提供,所以我们假设R0已知(比如R0=10m)?或者根据龙的长度和盘紧条件确定。引用[3]提到“盘紧”条件:当两节板凳的距离小于其物理长度时,无法继续。所以R0的最小值受限于盘紧条件。
步骤2:计算θ0:由s=0时,θ=θ0,满足:
∫_0^{θ0} √(b^2 + (R0-bτ)^2) dτ = 100 (因为s(θ0)= -100 + 100 =0)
步骤3:调头曲线:初始设计,假设我们 choose 两段圆弧的半径R and R/2, and 根据相切条件(与P_in点切线方向相切、与P_out点切线方向相切) and 两段圆弧相切,确定圆心O1 and O2。
步骤4:计算调头曲线总长S_t = 第一段圆弧长 + 第二段圆弧长。
步骤5:盘出螺线:参数θ从θ0+π to θ0+π+θ1,满足:
∫_{θ0+π}^{θ} √(b^2 + [R0-b(τ-π)]^2) dτ = s_out - S_t
其中s_out = t - 0 + S_t? 注意,在盘出阶段,龙头前把手的s=t,而盘出螺线起点对应s=S_t,所以θ与s的关系:
s = S_t + ∫_{θ0+π}^{θ} √(b^2 + [R0-b(τ-π)]^2) dτ
当s=100时,θ=θ0+π+θ1,所以:
∫_{θ0+π}^{θ0+π+θ1} √(b^2 + [R0-b(τ-π)]^2) dτ = 100 - S_t
步骤6:对于给定的t(从-100到100),龙头前把手的s=t。
根据s的值,确定阶段:
if s < -100: 起始直线段
elif -100<=s<0: 盘入螺线
elif 0<=s<S_t: 调头曲线
elif S_t<=s<=100: 盘出螺线
else: 终止直线段
步骤7:计算龙头前把手的位置(x0,y0) and 切线方向(用于速度向量)。
步骤8:对于龙身各节,计算其对应的s_k = t - Δk,然后根据s_k所在阶段,计算该节的位置。
步骤9:速度向量:在直线段,速度方向为切线方向(常数);在螺线段,速度方向为切线方向(随θ变化);在调头曲线,速度方向为圆弧切线方向。速度大小均为1m/s。
58. 由于积分方程求解θ(s)需要数值方法(例如牛顿迭代),计算量较大。而且,我们需要计算200秒(每秒一个点,共201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需要计算7个特定节的位置, plus 龙身各节的位置( if 需要全部22节的位置, but 题目只要求7个点)。
59. 代码优化建议:
- 预处理:将积分方程离散化,构建s与θ的映射表( for 盘入螺线和盘出螺线), then 用查表 and 插值的方法求θ(s)。
- 调头曲线部分,弧长与角度是线性关系(圆弧的弧长=半径×圆心角),所以容易计算。
60. 鉴于 the complexity and the constraint of time, 我们 here 给出一个简化的示例代码框架, only for the 盘入螺线阶段 and 假设直线段 and 调头曲线未实现。
由于我们还没有 R0 和 θ0 的具体数值, we will use placeholder values.
简化版实现步骤( for 盘入螺线阶段):
1. 定义常量:b = 1.7/(2*math.pi)
2. 假设 R0 = 10.0 # 初始半径,单位米
3. 数值求解θ0:满足 integral_0^θ0 sqrt(b^2+(R0-b*τ)**2) dτ = 100
4. 构建θ数组:θ = np.linspace(0, θ0, 1000)
5. 计算积分值数组 s_integral = [0] # 在θ=0时,s=-100
for i in range(1, len(θ)):
dτ = θ[i]-θ[i-1]
# 梯形法则积分
r_prev = R0 - b*θ[i-1]
r_curr = R0 - b*θ[i]
ds_prev = math.sqrt(b**2 + r_prev**2)
ds_curr = math.sqrt(b**2 + r_curr**2)
s_integral.append(s_integral[-1] + (ds_prev+ds_curr)*dτ/2)
# 现在s_integral[i] 对应θ[i]的积分值,而 s = -100 + s_integral[i]
# 所以当s_integral[i] = 100时,θ=θ0,所以实际上s_integral[-1]应该等于100
# 但我们离散化时θ0是预先求解的,所以这里s_integral[-1]应该接近100。
6. 对于给定的s (∈[-100,0]),求解θ:
s_val = s + 100 # because integral from 0 to θ equals s+100
# 在s_integral数组中找到最接近s_val的区间,然后线性插值得到θ
7. 由θ计算r = R0 - b*θ
8. 计算直角坐标:x = r * math.cos(θ), y = r * math.sin(θ)
9. 速度方向:先求切线方向向量。
dx/dθ = dr/dθ * cosθ - r*sinθ = (-b)*cosθ - r*sinθ
dy/dθ = (-b)*sinθ + r*cosθ
所以,切向量 = (dx/dθ, dy/dθ)
归一化后,乘以速度大小1m/s,得到速度向量。
10. 对于龙身各节,滞后弧长Δ=2.21*k,所以s_k = s - Δ,然后重复6-9步骤。
11. 输出到Excel:每秒输出7个点的位置(x,y)和速度(vx,vy)。
由于调头曲线和盘出螺线还未实现,这里只给出盘入螺线的代码框架。
注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国赛A题 typically 需要一篇论文来解决。我们这里只能 outline the approach and give a code fragment for the 盘入螺线部分。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给出一个简化版的代码, only for the 盘入螺线阶段(s<0) and 假设直线段 and 调头曲线 and 盘出螺线未实现, and 总节数设为210节。
由于我们.</think>### 舞龙队沿等距螺线运动实现思路与代码优化
#### 数学建模与实现思路验证
1. **螺线参数方程**
设螺线中心为原点 $O$,螺距 $P = 1.7 \, \text{m}$,则参数方程为:
$$
r(\theta) = R_0 - \frac{P}{2\pi} \theta
$$
其中 $R_0$ 为初始半径,$\theta$ 为极角(弧度)。直角坐标为:
$$
x(\theta) = r(\theta) \cos \theta, \quad y(\theta) = r(\theta) \sin \theta
$$
2. **弧长-角度关系**
龙头前把手速度 $v=1 \, \text{m/s}$,时间 $t$ 对应弧长 $s = t$。弧长微分方程:
$$
\frac{ds}{d\theta} = \sqrt{ \left( \frac{dr}{d\theta} \right)^2 + r^2 } = \sqrt{ \left( -\frac{P}{2\pi} \right)^2 + r(\theta)^2 }
$$
数值求解 $\theta(s)$ 需通过积分方程:
$$
s = \int_0^\theta \sqrt{ \left( \frac{P}{2\pi} \right)^2 + \left( R_0 - \frac{P}{2\pi} \tau \right)^2 } d\tau
$$
3. **龙身各节坐标计算**
设龙身共 $N$ 节(含龙头龙尾),每节长度 $L = 2.21 \, \text{m}$。第 $k$ 节前把手的弧长滞后:
$$
s_k = s - k \cdot L
$$
通过 $\theta(s_k)$ 计算其坐标 $(x_k, y_k)$。速度方向为切线方向,大小 $1 \, \text{m/s}$。
4. **调头曲线优化(问题5)**
调头路径为两段相切圆弧,前弧半径 $R$,后弧半径 $R/2$。优化目标为最小化总弧长:
$$
\min_{R} \left( R \alpha + \frac{R}{2} \beta \right)
$$
约束条件:与盘入/盘出螺线相切,且圆弧间相切。需数值求解优化问题。
#### 代码优化建议
1. **数值计算优化**
- 使用**辛普森积分**或**龙贝格积分**精确计算弧长积分
- 预计算 $\theta(s)$ 映射表(插值加速),避免实时积分
- 并行化计算:每节坐标独立计算,可用多线程/GPU加速
2. **运动阶段处理**
```python
def get_position(s):
if s < -100: # 起始直线段
return linear_segment(s)
elif -100 <= s < 0: # 盘入螺线
return spiral_in(s)
elif 0 <= s < S_t: # 调头曲线
return turn_curve(s)
elif S_t <= s <= 100: # 盘出螺线
return spiral_out(s)
else: # 终止直线段
return linear_segment(s)
```
3. **输出优化**
- 使用 `pandas` 直接导出 Excel,避免循环写入
- 二进制格式(如 `.npy`)缓存中间结果
#### 示例代码(盘入螺线部分)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cipy.integrate import quad
from scipy.optimize import root_scalar
# 常量
P = 1.7 # 螺距 (m)
R0 = 10.0 # 初始半径 (m),需根据实际调整
L = 2.21 # 每节长度 (m)
sections = [0, 1, 51, 101, 151, 201, 210] # 目标节号
# 弧长积分函数
def ds_dtheta(theta):
b = P / (2 * np.pi)
r = R0 - b * theta
return np.sqrt(b**2 + r**2)
# 求解 theta(s) 的方程
def theta_equation(theta, s_target):
integral, _ = quad(ds_dtheta, 0, theta)
return integral - (s_target + 100) # s∈[-100,0]
# 计算坐标
def spiral_position(s):
res = root_scalar(theta_equation, args=(s,), bracket=[0, 100], method='brentq')
theta = res.root
b = P / (2 * np.pi)
r = R0 - b * theta
x = r * np.cos(theta)
y = r * np.sin(theta)
return x, y
# 速度向量 (切线方向)
def velocity_vector(s):
x1, y1 = spiral_position(s - 1e-5)
x2, y2 = spiral_position(s + 1e-5)
dx, dy = x2 - x1, y2 - y1
norm = np.hypot(dx, dy)
return dx/norm, dy/norm # 单位向量
# 生成所有数据
def generate_data(t):
s = t # 弧长=时间 (s)
results = {}
for k in sections:
s_k = s - k * L
x, y = spiral_position(s_k) if -100 <= s_k <= 100 else (np.nan, np.nan)
vx, vy = velocity_vector(s_k) if -100 <= s_k <= 100 else (np.nan, np.nan)
results[k] = (x, y, vx, vy)
return results
```
#### 文件输出模板
```python
import pandas as pd
times = range(-100, 101)
data = {t: generate_data(t) for t in times}
# 转换为DataFrame
df = pd.DataFrame.from_dict(
{(t, k): data[t][k] for t in times for k in sections},
orient='index',
columns=['x', 'y', 'vx', 'vy']
)
df.index.names = ['time', 'section']
# 保存Excel
df.to_excel("result4.xlsx")
```
#### 关键点说明
1. **龙身节号处理**
- 龙头前把手: $k=0$
- 龙尾后把手: $k=210$(滞后 $210 \times 2.21$ 米)
- 若总节数非210,需调整`sections`列表
2. **初始半径 $R_0$ 确定**
需通过"盘紧"条件(相邻节距离 < 节长时终止)反推,引用[3]中碰撞检测模型可参考。
3. **调头曲线优化**
需单独模块实现,建议使用`scipy.optimize`最小化弧长,约束条件包括:
- 圆弧-螺线连接点一阶连续(相切)
- 两圆弧连接点一阶连续
#### 验证建议
1. 检查 $\theta(s)$ 单调性
2. 验证龙身长度:$k=210$ 时 $s_k = s - 464.1$ 应在 $[-564.1, -264.1]$ 范围
3. 速度向量模长恒为 $1$(误差 $<10^{-6}$)
### 相关问题
1. 如何高效求解积分方程 $\theta(s)$ 的数值解?
2. 调头曲线优化中如何保证圆弧与螺线的相切条件?
3. 龙身节数非整数时(如201.5节)如何插值计算位置?
4. 如何验证"盘紧"条件在螺线模型中的临界点?
5. 极坐标系下速度向量是否需要特殊处理?
[^1]: 问题5要求调整调头曲线并计算运动轨迹
[^2]: 舞龙队运动数学模型定义
[^3]: 碰撞检测确定盘入终止时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