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2 .子程序 封包_封包到数值, 整数型, 公开 .参数 数据, 文本型 .局部变量 高位, 整数型 .局部变量 低位, 整数型 .局部变量 中间值, 整数型 .局部变量 封包数据, 字节集 封包数据 = 字节集_十六进制到字节集 (删全部空 (数据)) 高位 = 取字节集数据 (取字节集中间 (封包数据, 1, 1), #整数型, ) 低位 = 取字节集数据 (取字节集中间 (封包数据, 2, 1), #整数型, ) 中间值 = 低位 × 128 + 高位 - 128 返回 (中间值 ÷ 2) 根据以上的例子 帮我写个判断多位的例子
时间: 2025-03-16 20:25:10 浏览: 43
<think>嗯,用户给了我一段易语言的代码,是关于将封包数据转换为数值的函数。现在他们希望我帮忙写一个判断多位的例子。首先,我需要理解现有的代码逻辑,然后才能扩展它来处理多位的情况。
先看看现有的子程序“封包_封包到数值”。它接收一个文本型参数“数据”,然后进行一系列处理。首先,用“字节集_十六进制到字节集”将输入的文本转换成字节集,同时删除了所有空格。接着,提取高位和低位字节,分别从封包数据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字节获取整数型数据。然后计算中间值:低位乘以128,加上高位,再减去128,最后返回中间值除以2的结果。
这个逻辑看起来像是将一个双字节的封包数据转换为一个整数。例如,如果封包数据是0x01 0x02,那么高位是1,低位是2,中间值就是2*128 +1 -128 = 129,然后返回129/2=64.5,不过可能这里返回的是整数型,所以可能取整。不过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处理的是整数转换,可能封包数据是某种变长编码,比如使用高位作为标志位表示是否有后续字节。
用户需要的是处理多位的情况,也就是当封包数据超过两个字节时,如何正确解析出数值。例如,可能封包数据是类似Varint的编码,每个字节的最高位用来指示是否还有后续字节。例如,每个字节的最高位为1时,表示还有后续字节,为0时表示结束。这时候需要循环处理每个字节,组合起来得到最终的数值。
在现有代码中,处理的是两个字节的情况,可能需要扩展到多个字节。比如,如果封包数据有三个字节,那么需要依次读取每个字节,根据最高位判断是否继续,然后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
首先,我需要确定用户所说的“判断多位”具体指什么。可能是指处理长度超过两个字节的封包数据,正确解析其中的数值。这时候需要处理类似变长整数(Varint)的情况,每个字节的最高位作为继续标志,其余7位作为数据位。
例如,对于字节序列:0x8F 0x7F 0x01,最高位为1表示继续,第二个字节最高位0表示结束。那么数值应该是0x01(第三个字节)左移14位,加上0x7F(第二个字节的低7位)左移7位,加上0x0F(第一个字节的低7位),即 (0x01 << 14) + (0x7F <<7) +0x0F。
不过现有代码的处理方式不同,原来的双字节处理是低位乘以128加上高位减128。可能原来的编码方式是将低位字节的高位作为标志位?或者可能原来的封包数据是采用某种特定的编码方式,例如每个字节的低7位作为数据,最高位表示是否继续。这时候需要循环处理每个字节,直到最高位为0的字节出现。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现有的双字节处理逻辑,扩展到多位。原来的代码中,低位是第二个字节,乘以128,然后加上高位减128。例如,如果封包数据是0x01 0x02,那么高位是0x01,低位是0x02,中间值=2*128 +1 -128= 257-128=129,然后返回129/2=64.5。可能这里的数据是某种特定的编码方式,比如每个字节的最高位是否被处理过?
或者可能原来的代码有错误?例如,高位和低位的位置可能颠倒了。比如,如果是小端模式,低位在前,高位在后,那么可能应该是高位是第二个字节,低位是第一个字节?或者原代码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
可能需要先理解现有代码的逻辑是否正确。例如,假设封包数据是十六进制的“01 02”,转换成字节集后,第一个字节是0x01,第二个是0x02。高位取第一个字节的值1,低位是第二个字节的值2。中间值=2*128 +1 -128 = 256+1-128=129,返回129/2=64.5,但因为整数型,所以是64或65?这可能取决于具体的取整方式,但原函数返回的是整数型,所以可能直接整除,结果是64。
这可能对应于某种特定的数值编码方式,例如,将两个字节的低7位组合成一个14位的数值,或者类似的。比如,每个字节去掉最高位,然后组合起来。例如,如果每个字节的最高位是标志位,那么原代码可能处理的是两个字节的情况,其中低位字节的最高位可能被忽略,或者作为某种处理。
不过,现有代码中的计算方式可能有问题,比如,低位乘以128,这相当于左移7位,加上高位,然后减去128。例如,低位字节的数值是2,乘以128得到256,高位是1,总和是257,减128得到129,再除以2得到64.5。这个逻辑似乎有些特殊,可能是特定协议中的处理方式。
现在,用户需要处理多位的情况,也就是当封包数据长度超过两个字节时,如何解析出正确的数值。可能需要按照类似的逻辑扩展,例如,每个后续的字节都参与计算,每次处理一个字节,将中间值乘以某个系数,然后加上当前字节的值,或者类似的方式。
例如,假设每个字节的最高位(第7位)是继续标志,当该位为1时,表示还有后续字节。数值由各个字节的低7位组成,按小端或大端顺序组合。这时候需要循环处理每个字节,直到遇到最高位为0的字节。
但原代码中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同,因为它处理的是两个字节的情况,并且有特定的计算方式。可能需要根据原有逻辑推断出如何扩展到多位。
比如,原代码中的处理是:中间值 = 低位 *128 + 高位 -128。然后返回中间值 /2。这可能对应某种特定的编码方式,比如将数值分为两部分,低位和高位,其中低位字节乘以128,加上高位字节,然后调整减去128,再除以2。这可能是因为在封包中,数值被编码为两个字节,其中高位和低位各占一部分,并且可能有符号处理?
或者,可能是某种转换错误,例如,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将两个字节组合为一个16位的整数,但原代码中的处理方式不同,比如,可能是将每个字节的最高位作为符号位,或者有其他用途。
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来理解这个转换方式。不过,用户希望基于这个例子写一个判断多位的例子,所以可能需要假设封包数据是多字节的,每个字节的处理方式类似于原来的双字节处理,但需要循环处理每个字节。
例如,假设每个字节的数值被处理为中间值的一部分,可能需要将中间值逐步累加,每个新字节的值乘以某个系数(比如128的幂次),然后加上之前的中间值,最后调整并除以某个数。
或者,可能原来的双字节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将两个字节的7位有效数据组合成一个14位的数值,例如,每个字节的高位被忽略或用作标志位,而剩下的7位组成数值。例如,第一个字节的低7位是高位部分,第二个字节的低7位是低位部分,组合起来形成数值。
假设封包数据的长度是可变的,每个字节的最高位表示是否还有后续字节。例如,类似Varint的编码方式:每个字节的最高位是1表示还有后续字节,0表示结束。数值由每个字节的低7位按小端顺序组合。例如,对于字节0x8F(二进制10001111),最高位是1,所以还有后续字节,低7位是0001111(15);下一个字节0x7F(01111111),最高位0,低7位是1111111(127),所以数值是127 <<7 |15= 127*128 +15= 16256 +15=16271。
但是原代码中的处理方式不同,原来的计算方式是低位乘以128加高位减128,再除以2。例如,假设高位是第一个字节的低7位,低位是第二个字节的低7位,那么原代码中的处理可能是:
中间值 = (低位_7bits) *128 + (高位_7bits) -128
但这里的逻辑可能有问题,或者可能是特定的编码方式。
不过用户需要的是根据这个例子,扩展出处理多位的情况。可能需要假设每个额外的字节都会以类似的方式参与计算,例如,每个后续的字节会乘以更大的系数(比如128的幂次),然后累加到中间值中。
例如,对于三位的情况,中间值 = 低位3 *128^2 + 低位2 *128 + 高位 - 128*2 -128,然后再除以某个数。但这样的推测可能不正确,需要找到原有双字节处理的模式。
观察原双字节处理的中间值公式:
中间值 = 低位 *128 + 高位 -128
这可能可以分解为:低位是第二个字节的值,高位是第一个字节的值。例如,如果封包数据是字节1和字节2,那么:
中间值 = byte2 *128 + byte1 -128
然后返回中间值 /2.
假设这个处理方式是为了将两个字节的某种编码转换为数值。例如,可能每个字节的最高位被用来表示某种信息,或者数值被存储为某种偏移形式。
例如,假设实际数值是 (byte2 <<7 | byte1) - 128,然后除以2。这可能对应某种特定的编码方式,比如数值被乘以2后,加上128,然后拆分为两个字节存储。
例如,假设原始数值是N,那么:
N = (中间值) /2
中间值 = (byte2 *128 + byte1) -128
所以,中间值 = byte2*128 + byte1 -128
这可能意味着:
中间_value +128 = byte2*128 + byte1
而中间_value = 2*N
所以,2*N +128 = byte2*128 + byte1
这可能对应于某种特定的编码方式,比如将数值存储为两个字节,其中 byte2是高7位,byte1是低8位?或者类似的结构。
不过这可能只是原函数的特定处理方式,要扩展到多位,可能需要类似的处理,例如,每个后续的字节乘以128的更高次幂,然后累加,再减去相应的偏移量,最后除以某个数。
例如,对于三位的情况:
中间值 = byte3*128^2 + byte2*128 + byte1 - (128^2 +128)
然后返回中间值 /2.
但这样的推测是否正确,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判断。或者,可能原函数的处理方式存在错误,但用户希望按照同样的逻辑扩展。
现在,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处理多位封包数据的例子,所以可能需要编写一个子程序,循环处理每个字节,按照类似的逻辑进行计算。
例如,考虑封包数据可能有多个字节,每个字节的处理方式类似于原来的低位和高位的处理,但需要依次处理每个字节,累积中间值。
可能的步骤如下:
1. 将输入的十六进制文本转换为字节集,删除空格。
2. 初始化中间值为0。
3. 从第一个字节开始,依次处理每个字节:
a. 将当前字节的值乘以128的幂次(根据字节的位置),例如,第一个字节乘以128^(n-1),第二个字节乘以128^(n-2),依此类推,最后一个字节乘以128^0=1.
b. 累加到中间值。
4. 调整中间值,减去某个偏移量(例如,每个字节处理时可能需要减去128的某个累积值)。
5. 最后返回中间值除以某个数。
不过原双字节的例子中,中间值=低位*128 +高位 -128,相当于:
中间值 = (byte2 *128) + byte1 -128
然后返回中间值 /2.
这可能对应于,在双字节情况下,数值被编码为 (中间_value)*2 = byte2*128 + byte1 -128.
那么对于多字节的情况,可能每个后续的字节都会乘以128的更高次幂,并减去相应的偏移量。
例如,三位的情况:
中间值 = byte3*128^2 + byte2*128 + byte1 - (128^2 +128)
然后中间_value =中间值 /2.
这可能是一个可能的扩展方式,但需要验证。
或者,可能每个字节的贡献是 (byte_i - 128) * 128^(i-1),然后总和除以2.
例如,双字节情况下:
中间值 = (byte2 -128)*128 + (byte1 -128)
然后中间_value =中间值 /2.
不过原代码中的计算是 低位*128 + 高位 -128,即:
低位是byte2,所以:
中间值 = byte2*128 + byte1 -128 = byte2*128 + (byte1 -128)
这可能等同于:
(byte2)*128 + (byte1 -128) = byte2*128 + byte1 -128.
所以,三位的情况可能是:
byte3*128^2 + byte2*128 + (byte1 -128)
然后中间值 = byte3*128^2 + byte2*128 + byte1 -128.
然后返回中间值 /2.
不过这样的扩展是否符合原代码的逻辑,需要进一步分析。
假设用户希望按照原来的处理方式扩展到多字节,那么可能需要将每个后续的字节视为低位,而之前的字节作为更高位。例如,三位的封包数据,假设是 byte1, byte2, byte3,那么中间值 = byte3*128^2 + byte2*128 + byte1 - (128^2 +128).
或者,可能每个字节的处理都需要减去128,然后乘以相应的系数。
例如,双字节的情况:
中间值 = (byte2 - 128) *128 + (byte1 -128)
然后返回中间值 /2.
这可能更符合原代码的计算,因为原代码中的中间值 = byte2*128 + byte1 -128 = byte2*128 + (byte1 -128).
这可以分解为:byte2*128 + byte1 -128 = 128*(byte2) + (byte1 -128) = 128*(byte2) + byte1 -128.
或者,等同于 byte2*128 + (byte1 -128).
这可能意味着,高位(byte1)被处理为减去128,而低位(byte2)乘以128。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可能不太直观,可能需要了解具体的封包编码规则。
不过,用户需要的是一个例子,所以可能不需要深入理解原代码的意图,而是根据其结构进行扩展。
例如,针对多字节的情况,每个字节依次作为低位处理,累积到中间值中:
初始化中间值为0
对于每个字节,从最后一个开始(假设小端序):
中间值 = 中间值 *128 + 当前字节的值
然后,最后减去 128* (number_of_bytes -1),然后除以2.
例如,双字节的情况:
中间值 = (byte2 *128 + byte1) -128 → 返回 (中间值)/2.
三位的情况:
中间值 = ((byte3 *128 + byte2)*128 + byte1) -128*2 → 返回中间值/2.
这可能是一个可能的扩展方式,假设每个增加的字节需要减去128的次数增加一次。
例如,对于n字节:
中间值 = (...((byte_n *128 + byte_{n-1})*128 + byte_{n-2})...) *128 + byte_1) -128*(n-1)
然后返回中间值 /2.
这样的方式是否合理?需要测试。
例如,假设三位的封包数据是 byte1, byte2, byte3,那么中间值计算:
中间值 = byte3*128^2 + byte2*128 + byte1 - 128*(3-1) = byte3*128^2 + byte2*128 + byte1 -256.
然后返回中间值/2.
但原双字节的例子中,中间值 = byte2*128 + byte1 -128,即减去128*(2-1)=128*1=128.
所以,对于n字节,减去128*(n-1).
这可能是一个可能的规律。
所以,处理多位的子程序需要:
1. 将输入数据转换为字节集。
2. 获取字节集的长度n.
3. 从最后一个字节开始遍历到第一个字节(假设小端序),计算中间值:
middle = 0
for i from 0 to n-1:
middle = middle *128 + 封包数据[i+1] (因为易语言的字节集索引从1开始)
middle = middle - 128*(n-1)
return middle /2
这样处理是否正确?需要验证。
例如,双字节的情况:
封包数据是字节1,字节2.
循环:
i=0: middle = 0*128 + 字节2 → 字节2
i=1: middle = 字节2*128 + 字节1
然后 middle = middle -128*(2-1) = 字节2*128 +字节1 -128
返回 (字节2*128 +字节1 -128)/2 →与原代码一致。
三位的情况:
封包数据是字节1,字节2,字节3.
循环:
i=0: middle =0*128 + 字节3 →字节3
i=1: middle =字节3*128 +字节2
i=2: middle = (字节3*128 +字节2)*128 +字节1 = 字节3*128^2 +字节2*128 +字节1
middle = middle -128*(3-1) = middle -256
返回 middle /2.
这是否合理?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数据测试。
例如,假设三位封包数据是0x01,0x02,0x03:
中间值 = 3*128^2 +2*128 +1 = 3*16384 + 256 +1 =49152+256+1=49409
减去256 →49409-256=49153
除以2 →49153/2=24576.5,整数型的话可能取24576或24577,取决于语言的处理。
但这样的处理是否符合同样的逻辑,可能需要更多的例子来验证。
不过用户需要一个示例代码,所以可能需要按照这样的逻辑编写易语言的子程序。
现在,考虑易语言的语法:
在易语言中,字节集的索引从1开始,取字节集中间(封包数据,起始位置,长度)。例如,取第i个字节是取字节集中间(封包数据,i,1)。
所以,处理多位时,需要遍历每个字节,从最后一个到第一个(假设小端序),或者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大端序),这取决于封包的编码方式。
原双字节的例子中,高位是第一个字节,低位是第二个字节。例如,封包数据是字节1,字节2,高位=字节1,低位=字节2.
但在计算中间值时,是低位(字节2)*128 + 高位(字节1) -128.
这说明在双字节的情况下,低位是第二个字节,高位是第一个字节,这可能意味着字节顺序是大端序,即高位在前,低位在后。但计算时,低位(第二个字节)被乘以128,这可能意味着每个后续的字节是更高位,需要乘以更高的系数。
例如,三位的情况,字节1(高位)、字节2、字节3(低位),那么中间值 = 字节3*128^2 +字节2*128 +字节1 - 128*(3-1).
这可能更符合原代码的结构,但需要明确字节的顺序。
或者,可能原代码中的“高位”和“低位”变量名可能引起误解,实际上在双字节处理中,低位是第二个字节,高位是第一个字节,但计算时低位乘以128,即低位字节的值作为高7位,高位字节的值作为低7位,这可能是一个特定的编码方式。
不过,现在需要扩展为多位,所以可能需要依次处理每个字节,每个后续的字节乘以128的递增次幂,然后累加,最后减去128*(n-1),再除以2.
因此,在易语言中,处理多位封包的子程序可能如下:
.子程序 封包_多位封包到数值, 整数型, 公开
.参数 数据, 文本型
.局部变量 封包数据, 字节集
.局部变量 长度, 整数型
.局部变量 i, 整数型
.局部变量 中间值, 整数型
封包数据 = 字节集_十六进制到字节集 (删全部空 (数据))
长度 = 取字节集长度 (封包数据)
中间值 = 0
.变量循环首 i = 1 到 长度
中间值 = 中间值 × 128 + 取字节集数据 (取字节集中间 (封包数据, i, 1), #整数型, )
.变量循环尾 ()
中间值 = 中间值 - 128 × (长度 - 1)
返回 (中间值 ÷ 2)
这里,变量循环从i=1到长度,即依次处理每个字节,按照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的顺序。每个字节的值被依次乘以128的幂次,例如,第一个字节乘以128^(n-1),第二个字节乘以128^(n-2),依此类推,最后一个字节乘以128^0=1.
例如,三位的情况,字节1、字节2、字节3:
中间值 = ((字节1 *128 + 字节2)*128 + 字节3) - 128*(3-1)
然后除以2.
但在原双字节的例子中,处理顺序是第一个字节作为高位,第二个字节作为低位,而原代码中的计算是低位*128 +高位 -128.
而按照上面的代码,双字节的处理顺序是字节1和字节2,中间值 = (字节1 *128 + 字节2) -128*(2-1) =字节1*128 +字节2 -128,与原代码中的低位*128 +高位 -128相比,如果原代码中的低位是字节2,高位是字节1,那么原代码的中间值=字节2*128 +字节1 -128.
显然,上述代码的处理方式与原代码不同,会导致结果不同。例如,如果封包数据是字节1=0x01,字节2=0x02:
原代码计算:0x02*128 +0x01 -128 = 256 +1 -128=129 →返回64.5→64(整数除法)
而上述代码的计算:字节1=0x01,字节2=0x02 →中间值= (1*128 +2) -128=130-128=2 →返回1.
这与原代码的结果不符,说明处理顺序可能颠倒了字节的顺序。
因此,上述代码存在错误,应该逆序遍历字节,即从最后一个字节到第一个字节,因为原代码中低位字节(第二个字节)被乘以128,而高位字节(第一个字节)被直接加上。所以在多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按照小端序处理,即后面的字节是高位,需要乘以更大的系数。
例如,对于双字节,正确的处理应该是字节2(低位)*128 +字节1(高位) -128,所以变量循环应该从最后一个字节到第一个字节。
因此,修改代码:
.子程序 封包_多位封包到数值, 整数型, 公开
.参数 数据, 文本型
.局部变量 封包数据, 字节集
.局部变量 长度, 整数型
.局部变量 i, 整数型
.局部变量 中间值, 整数型
封包数据 = 字节集_十六进制到字节集 (删全部空 (数据))
长度 = 取字节集长度 (封包数据)
中间值 = 0
.变量循环首 i = 长度 到 1 步长 -1
中间值 = 中间值 × 128 + 取字节集数据 (取字节集中间 (封包数据, i, 1), #整数型, )
.变量循环尾 ()
中间值 = 中间值 - 128 × (长度 - 1)
返回 (中间值 ÷ 2)
这样,对于双字节的封包数据,字节1和字节2,变量循环i从2到1:
i=2时,中间值 = 0*128 +字节2 →字节2
i=1时,中间值=字节2*128 +字节1
中间值=字节2*128 +字节1 -128 →与原代码一致。
这样处理后,双字节的情况与原代码结果相同,而多字节的情况则按小端序处理,每个后续的字节(从右到左)作为更高位。
例如,三位封包数据字节1、字节2、字节3:
处理顺序是i=3,2,1:
中间值 = ((字节3 *128 +字节2)*128) +字节1
然后减去128*(3-1)=256.
例如,封包数据是0x01 0x02 0x03:
字节3=0x03,字节2=0x02,字节1=0x01.
中间值 = (3*128 +2)*128 +1 = (384+2)*128 +1=386*128+1=49408+1=49409.
减去256 →49409-256=49153.
除以2 →24576.5→24576(整数型除法)。
这样处理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可能,因为原代码是双字节的小端序处理,所以扩展为多位的小端序处理。
因此,正确的多位处理子程序应该逆序遍历字节,从最后一个到第一个,每次乘以128并加上当前字节的值,最后减去128*(长度-1),再除以2.
现在,编写这个子程序,并给出注释说明。
同时,用户可能需要一个判断多位的例子,比如根据封包数据的长度动态处理,不管是多少字节,都能正确解析。
另外,可能需要注意字节集长度不能为0,否则会导致计算错误,需要添加错误处理。但用户可能希望示例代码保持简单,所以可能省略错误处理。
综上,正确的易语言子程序应该逆序遍历字节,计算中间值,最后调整并返回结果。</think>以下是根据提供的双字节封包处理逻辑扩展而来的多位封包数值转换实现,包含详细注释和示例:
```easy
.版本 2
.子程序 封包_多位到数值, 整数型, 公开, 支持动态字节长度处理
.参数 封包数据文本, 文本型
.局部变量 字节集数据, 字节集
.局部变量 字节数, 整数型
.局部变量 遍历索引, 整数型
.局部变量 数值累加器, 整数型
' 1. 数据预处理:删除空格并转换十六进制文本为字节集
字节集数据 = 字节集_十六进制到字节集 (删全部空 (封包数据文本))
字节数 = 取字节集长度 (字节集数据)
' 2. 核心计算逻辑:从最后一个字节开始向前遍历(小端序处理)
.变量循环首 遍历索引 = 字节数 到 1 步长 -1
' 累加公式:当前值 = 前值×128 + 当前字节数值
数值累加器 = 数值累加器 × 128 + 取字节集数据 (取字节集中间 (字节集数据, 遍历索引, 1), #整数型, )
.变量循环尾 ()
' 3. 调整偏移量并返回最终结果(与字节数相关的补偿计算)
数值累加器 = 数值累加器 - 128 × (字节数 - 1)
返回 (数值累加器 ÷ 2)
```
**工作原理说明:**
1. **数据输入处理**
- 输入为类似 `"01 02 03"` 的十六进制文本,通过 `字节集_十六进制到字节集` 转换为二进制数据
- `删全部空` 确保去除分隔符干扰
2. **字节遍历方向**
- **倒序处理(小端序)**:从最后一个字节开始向前遍历
*示例:* 封包 `01 02 03` 实际处理顺序为 `03 → 02 → 01`
3. **数值累加规则**
- 每个字节的权重按 `128^(字节位置-1)` 递增
- *公式展开:*
$$最终值 = (...((byte_n × 128 + byte_{n-1}) × 128 + byte_{n-2}) × ...) × 128 + byte_1)$$
4. **偏移量补偿**
- 每个有效字节需扣除 `128` 的基准偏移(首字节除外)
- *补偿公式:*
$$补偿值 = 128 × (总字节数 - 1)$$
5. **最终结果调整**
- 通过右移1位 (`÷ 2`) 完成最终数值转换
**测试案例演示:**
1. **双字节封包验证**
- 输入:`"01 02"`
- 处理流程:
- 倒序字节:`02 → 01`
- 数值累加:`0×128 + 2 = 2 → 2×128 + 1 = 257`
- 补偿计算:`257 - 128×(2-1) = 129`
- 最终结果:`129 ÷ 2 = 64`
- 结果与原双字节子程序完全一致
2. **三字节封包测试**
- 输入:`"01 02 03"`
- 处理流程:
- 倒序字节:`03 → 02 → 01`
- 数值累加:
```
初始值 0
→ 0×128 + 3 = 3
→ 3×128 + 2 = 386
→ 386×128 + 1 = 49409
```
- 补偿计算:`49409 - 128×(3-1) = 49409 - 256 = 49153`
- 最终结果:`49153 ÷ 2 = 24576`(取整数部分)
**扩展特性:**
- 自动适应任意长度字节集(1字节、4字节等均有效)
- 严格保持与原始双字节算法的一致性
- 内置十六进制格式容错处理(自动过滤空格等干扰字符)
如需处理包含更多字节的封包数据,只需按相同规则传递更长十六进制字符串即可。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