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介绍

double factorization

时间: 2023-04-18 21:02:34 浏览: 125
双因子分解是指将一个大的整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质数的乘积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密码学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RSA加密算法中。双因子分解是一种非常困难的问题,需要使用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计算资源来解决。因此,双因子分解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加密方法,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相关问题

package com.shanzhu.tourism.utils.recommend; import cn.hutool.core.collection.CollUtil; import cn.hutool.core.map.MapUtil; import com.google.common.collect.Lists; import com.shanzhu.tourism.utils.recommend.dto.RelateDTO; import java.util.*; import java.util.stream.Collectors; import java.util.stream.IntStream; /** * 推荐算法 * * @author: ShanZhu * @date: 2024-07-25 */ public class CoreMath { /** * 推荐计算 */ public List<String> recommend(String userId, List<RelateDTO> list) { //找到最近邻用户id Map<Double, String> distances = computeNearestNeighbor(userId, list); if(MapUtil.isEmpty(distances)){ return Collections.EMPTY_LIST; } //取出相似度最近的用户id String nearest = distances.values().iterator().next();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distances.values().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nearest = iterator.next(); } Map<String, List<RelateDTO>> userMap = list.stream().collect(Collectors.groupingBy(RelateDTO::getUserId)); //最近邻用户涉及的业务id列表 List<String> neighborItemList = userMap.get(nearest).stream().map(e -> e.getProductId()).collect(Collectors.toList()); //当前用户涉及的业务id列表 List<String> userItemList = userMap.get(userId).stream().map(e -> e.getProductId()).collect(Collectors.toList()); //找到最近邻买过,但是该用户没涉及过的,计算推荐,放入推荐列表 List<String> recommendList = new ArrayList<>(); for (String item : neighborItemList) { if (!userItemList.contains(item)) { recommendList.add(item); } } Collections.sort(recommendList); return recommendList; } /** * 在给定userId的情况下,计算其他用户和它的相关系数并排序 */ private Map<Double, String> computeNearestNeighbor(String userId, List<RelateDTO> list) { //对同一个用户id数据,做分组 Map<String, List<RelateDTO>> userMap = list.stream().collect(Collectors.groupingBy(RelateDTO::getUserId)); //treemap是从小到大排好序的

<think>好的,用户想了解Java推荐算法的实现细节和优化方法,特别是使用Hutool、Guava和Stream API。首先,我需要整理推荐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比如协同过滤、基于内容的推荐等。然后结合Java的具体实现,分析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库来优化代码。 首先,推荐算法的基础是协同过滤,分为用户协同和物品协同。用户可能想知道如何用Java实现这些算法。例如,计算用户相似度可以用余弦相似度或皮尔逊相关系数,这里可以用Java的数据结构如Map来存储用户评分,用Stream API来处理数据,简化代码。 接下来,实现细节方面,数据预处理是关键。Hutool提供了文件读取工具,可以快速加载数据集。Guava的Multiset或Multimap可能用于存储用户-物品的交互数据。比如,用Multimap来记录每个用户评分过的物品,这样查询时更高效。 然后是核心算法实现。用户协同过滤需要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度,这里可以用嵌套循环遍历用户,但这样效率不高。优化的话,可能需要并行处理,Java的Stream API的parallel()方法可以在这里派上用场,利用多核处理器加速计算。 在优化方法部分,缓存是重点。Guava的LoadingCache可以缓存用户相似度计算结果,避免重复计算。对于实时推荐,增量计算可能更有效,比如只更新受影响的部分,而不是全部重新计算。此外,矩阵分解如SVD,可以用并行矩阵运算库,比如使用并行流来加速矩阵操作。 工具库方面,Hutool的FileUtil和Log可以简化IO和日志记录,Guava的集合工具能优化数据结构,Stream API使代码更简洁。例如,使用Stream的filter和collect来处理数据集合,减少样板代码。 性能方面,要注意算法复杂度,比如用户协同过滤是O(n²),大数据下可能不适用,可能需要分治或近似算法。内存优化方面,使用稀疏数据结构存储评分矩阵,避免内存浪费。 最后,用户可能对如何具体整合这些库到推荐系统中感兴趣,比如示例代码展示如何使用Hutool读取数据,Guava处理集合,Stream API进行并行计算。同时,需要提醒用户根据数据规模选择合适的算法和优化策略,比如小数据用协同过滤,大数据则考虑矩阵分解或深度学习模型。 总结,回答需要涵盖推荐算法的基础、Java实现的具体步骤、各工具库的应用场景,以及优化策略,确保结构清晰,帮助用户逐步理解和实现。</think>### Java推荐算法实现与优化指南 #### 一、推荐算法基础实现 1. **协同过滤算法** - **用户协同过滤**:通过计算用户相似度(如余弦相似度$similarity = \frac{\sum (u_i \cdot v_i)}{\sqrt{\sum u_i^2} \cdot \sqrt{\sum v_i^2}}$)推荐相似用户偏好的物品 - **物品协同过滤**:基于物品相似度矩阵(如Jaccard系数$J(A,B) = \frac{|A \cap B|}{|A \cup B|}$)进行推荐 2. **基于内容的推荐** 使用TF-IDF算法计算文本特征向量: $$ TF(t) = \frac{\text{词t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text{文档总词数}} $$ $$ IDF(t) = \log \frac{\text{总文档数}}{\text{包含词t的文档数}} $$ #### 二、Java实现细节 1. **数据预处理** ```java // Hutool读取CSV数据 List<String> lines = FileUtil.readLines("data.csv", StandardCharsets.UTF_8); // Guava构建稀疏矩阵 Table<Integer, Integer, Double> ratingMatrix = HashBasedTable.create(); ``` 2. **核心算法实现** ```java // 计算用户相似度(Stream API实现) Map<Integer, Map<Integer, Double>> similarityMatrix = userList.parallelStream() .collect(Collectors.toMap( u -> u.id, u -> userList.stream() .filter(v -> !v.equals(u)) .collect(Collectors.toMap( v -> v.id, v -> cosineSimilarity(u.ratings, v.ratings) )) )); ``` #### 三、优化方法 1. **性能优化** - **缓存机制**(Guava LoadingCache): ```java LoadingCache<Integer, List<RecommendItem>> 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 .maximumSize(1000) .build(new CacheLoader<>() { public List<RecommendItem> load(Integer userId) { return calculateRecommendations(userId); } }); ``` - **矩阵分解优化**(SVD加速): ```java Matrix factorization = new Matrix(userCount, featureCount); factorization.parallelStream().forEach(row -> updateFeatures(row)); ``` 2. **代码优化** - **Hutool工具链**: ```java // 快速构建JSON响应 JSONObject res = JSONUtil.createObj() .set("code", 200) .set("data", recommendList); ``` - **Stream API并行处理**: ```java List<RecommendItem> topN = itemScores.entrySet().parallelStream() .sorted(Comparator.comparingDouble(e -> -e.getValue())) .limit(10) .map(e -> new RecommendItem(e.getKey(), e.getValue()))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 #### 四、工具库整合 | 工具库 | 应用场景 | 示例方法 | |-----------|-----------------------------|--------------------------| | Hutool | 数据读取/JSON处理 | FileUtil, JSONUtil | | Guava | 集合优化/缓存 | Multimap, LoadingCache | | Stream API | 数据管道/并行计算 | filter, map, collect | #### 五、性能对比指标 1. **准确率**:查准率$P = \frac{TP}{TP+FP}$ 2. **召回率**:$R = \frac{TP}{TP+FN}$ 3. **响应时间**:90%请求<200ms(需JVM调优)[^4]

我将提供你实现的matlab代码请你告诉我处理的图片位置在哪里即我想知道是哪张图片或者说我想换着图片该如何实现。 % ------------------------------------------------------ % Run this demo to test the accuracy of the rank estimation. % It randomly generate noise 10 times and tests VITTC for different % settings. % ------------------------------------------------------ % Reference % Xu, L., Cheng, L., Wong, N., & Wu, Y. C. (2020). Learning tensor train representation with automatic rank determination from incomplete noisy data. arXiv preprint arXiv:2010.06564. % Section 5.1 Validation on synthetic data % ------------------------------------------------------ % XU Le, 2020, Last Update: 8th Sep 2022 % ------------------------------------------------------ clear all; addpath(genpath('f_VITTC')); addpath(genpath('f_datageneration')); dimension = [20,20,20]; savefolder = 'experiment results\'; prefix = 'exp_rank'; %% Experiment 1: TT rank = 5, SNR = 20dB, MR = 0:20:80 / 100 for tt_r = 5 tt_rank = [1,tt_r,tt_r,1]; [A_raw,TT_core] = tt_generate(dimension,tt_rank); for SNR = 20 for missing_rate = 0:20:80 savename = sprintf('%s%s%d%s%d%s%d',savefolder,prefix,tt_r,'N',SNR,'mr',missing_rate) rse_average = 0; % do average on the rse rank_average = 0; % the average estimated rank rank_accuracy = 0; % the percentage of true rank rank_record = zeros(length(dimension)+1,100); % store the rank for iter = 1:10 fprintf('tt_rank: %d, snr: %d, missing rate: %d, iteration: %d\n',tt_r,SNR,missing_rate,iter); noise = noise_generate(A_raw,SNR); S = binornd(1,1-missing_rate/100,dimension);%%%%%%%%mask A_observed = A_raw + noise; A_observed = A_observed.*S; max_iter = 100; % the max number of iterations of the VI procedure, set to 0 to get the TTSVD result [A_completed,Gcore,Lambda,Tau,rse,rank_estimated] = VITTC(A_raw,A_observed,S); % A_raw i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 if you do not have A_raw, just put A_observed in rse_average = rse_average + rse; rank_average = rank_average + rank_estimated; rank_record(:,iter) = rank_estimated; rank_accuracy = rank_accuracy + double(rank_estimated(:,end)' == tt_rank); % rank_estimated(:,end): is the ultimate estimation of the TTrank end rse_average = rse_average/iter; rank_average = rank_average/iter; rank_accuracy = rank_accuracy/iter; save(savename,'rse_average','rank_average','rank_accuracy','rank_record'); end end end %% Experiment 2: TT rank = 5, SNR = 0:5:20, MR = 0/ 100 for tt_r = 5 tt_rank = [1,tt_r,tt_r,1]; [A_raw,TT_core] = tt_generate(dimension,tt_rank); for SNR = 0:5:20 for missing_rate = 0 savename = sprintf('%s%s%d%s%d%s%d',savefolder,prefix,tt_r,'N',SNR,'mr',missing_rate) rse_average = 0; % do average on the rse rank_average = 0; % the average estimated rank rank_accuracy = 0; % the percentage of true rank rank_record = zeros(length(dimension)+1,100); % store the rank for iter = 1:10 fprintf('tt_rank: %d, snr: %d, missing rate: %d, iteration: %d\n',tt_r,SNR,missing_rate,iter); noise = noise_generate(A_raw,SNR); S = binornd(1,1-missing_rate/100,dimension);%%%%%%%%mask A_observed = A_raw + noise; A_observed = A_observed.*S; max_iter = 100; % the max number of iterations of the VI procedure, set to 0 to get the TTSVD result [A_completed,Gcore,Lambda,Tau,rse,rank_estimated] = VITTC(A_raw,A_observed,S); % A_raw i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 if you do not have A_raw, just put A_observed in rse_average = rse_average + rse; rank_average = rank_average + rank_estimated; rank_record(:,iter) = rank_estimated; rank_accuracy = rank_accuracy + double(rank_estimated(:,end)' == tt_rank); % rank_estimated(:,end): is the ultimate estimation of the TTrank end rse_average = rse_average/iter; rank_average = rank_average/iter; rank_accuracy = rank_accuracy/iter; save(savename,'rse_average','rank_average','rank_accuracy','rank_record'); end end end %% Experiment 3: TT rank = 10:5:20, SNR = 20dB, MR = 20 /100 for tt_r = 15:5:20 tt_rank = [1,tt_r,tt_r,1]; [A_raw,TT_core] = tt_generate(dimension,tt_rank); for SNR = 20 for missing_rate = 20 savename = sprintf('%s%s%d%s%d%s%d',savefolder,prefix,tt_r,'N',SNR,'mr',missing_rate) rse_average = 0; % do average on the rse rank_average = 0; % the average estimated rank rank_accuracy = 0; % the percentage of true rank rank_record = zeros(length(dimension)+1,100); % store the rank for iter = 1:10 fprintf('tt_rank: %d, snr: %d, missing rate: %d, iteration: %d\n',tt_r,SNR,missing_rate,iter); noise = noise_generate(A_raw,SNR); S = binornd(1,1-missing_rate/100,dimension);%%%%%%%%mask A_observed = A_raw + noise; A_observed = A_observed.*S; max_iter = 100; % the max number of iterations of the VI procedure, set to 0 to get the TTSVD result [A_completed,Gcore,Lambda,Tau,rse,rank_estimated] = VITTC(A_raw,A_observed,S); % A_raw i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sult, if you do not have A_raw, just put A_observed in rse_average = rse_average + rse; rank_average = rank_average + rank_estimated; rank_record(:,iter) = rank_estimated; rank_accuracy = rank_accuracy + double(rank_estimated(:,end)' == tt_rank); % rank_estimated(:,end): is the ultimate estimation of the TTrank end rse_average = rse_average/iter; rank_average = rank_average/iter; rank_accuracy = rank_accuracy/iter; save(savename,'rse_average','rank_average','rank_accuracy','rank_record'); end end end % ------------------------------------------------------ % Run this demo to test VITTC on image completion % ------------------------------------------------------ % Reference % [1] Xu, L., Cheng, L., Wong, N., & Wu, Y. C. (2020). Learning tensor train representation with automatic rank determination from incomplete noisy data. arXiv preprint arXiv:2010.06564. % [2] Xu, L., Cheng, L., Wong, N., & Wu, Y. C. (2021, December). Overfitting Avoidance in Tensor Train Factorization and Completion: Prior Analysis and Inference. In 202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ICDM) (pp. 1439-1444). IEEE. % ------------------------------------------------------ % XU Le, 2020, Last Update: 8th Sep 2022 % ------------------------------------------------------ clear all addpath(genpath('f_VITTC')); addpath(genpath('f_datageneration')); addpath(genpath('f_tensorfolding')); addpath(genpath('f_perfevaluate')); img_name = 'TestImages\missing_rate80_1.mat'; IfNoiseOn = false; % set true to test the noisy case if IfNoiseOn % Gaussian noise with mean 0 and variance 0.1 save_name = 'experiment results\VITTC_N10MR80jellybeans.mat'; else save_name = 'experiment results\VITTC_clean80jellybeans.mat'; end %% Read the image: 'jellybeans' image, with size 256*256*3 load(img_name); X = img.*255; % the original image O = S; % the boolean indicator tensor, showing which element is observed if ~IfNoiseOn Y = X.*S; % the observed image else X_noise = imnoise(img,'gaussian',0,0.1).*255; Y = X_noise.*S; end %% Preprocessing ---- Improved ket-folding M_separate = 2*ones(1,8); % the rows: 256 -> [2,2,2,2,2,2,2,2] N_separate = 2*ones(1,8); % the columns: 256 -> [2,2,2,2,2,2,2,2] % duplicate the boundaries to fold basic_folding_block = [M_separate(1),N_separate(1),3]; % [2,2,3] in this demo Y_dup = dup_folding(Y,basic_folding_block); O_dup = dup_folding(O,basic_folding_block); M_separate(1) = M_separate(1)+2; % since the basic blocks are with boundaries duplicated N_separate(1) = N_separate(1)+2; % Ket-folding on the tensor with duplicated folding boundaries Y_ket = mat2tensor(Y_dup,M_separate,N_separate); O_ket = mat2tensor(O_dup,M_separate,N_separate); %% run VITTC tic [X_VITT_ket,Gcore,Lambda,Tau,~,rank_estimated] = VITTC(Y_ket,Y_ket,O_ket,... 'initmethod','randinit',... 'maxrank',64,... 'num_of_iter',30,... 'thre_stop',1e-6,... 'show_info', true); toc %% from Ket-folding & Dup state back to an image X_VITT_dup = tensor2mat(X_VITT_ket,M_separate,N_separate); X_VITT = dup_clear(X_VITT_dup,basic_folding_block); %% evaluation rse = rse_score(X_VITT,X); psnr = psnr_score(X_VITT,X); ssim = ssim_index(rgb2gray(uint8(X_VITT)),rgb2gray(uint8(X))); %% save the result figure; subplot(1,3,1); imshow(X./255); subplot(1,3,2); imshow(Y./255); subplot(1,3,3); imshow(X_VITT./255); % save(save_name,'X_VITT','rse','psnr','ssim')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我将提供你实现的matlab代码请你告诉我处理的图片位置在哪里即我想知道是哪张图片或者说我想换着图片该如何实现。” 意思是,用户想知道代码中处理的图片位置在哪里,以及如何更换图片。 现在,我需要分析提供的MATLAB代码。代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合成数据实验,第二部分是图像完成实验。用户的问题集中在图像处理上,所以我应该关注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代码中,关键部分是: - `img_name = 'TestImages\missing_rate80_1.mat';`:这行代码指定了要加载的图像文件。路径是 `'TestImages\missing_rate80_1.mat'`。 - 然后,代码加载这个文件:`load(img_name);`,并提取图像数据:`X = img.*255;`,其中 `img` 是从加载的文件中得到的变量。 - 图像被描述为:`'jellybeans' image, with size 256*256*3`,表明是 jellybeans 图像。 所以,图片位置在 `'TestImages\missing_rate80_1.mat'` 文件中。 如果用户想更换图片,他们需要: 1. 准备一个新的图像文件,格式应该是 `.mat` 文件,包含变量 `img`(原始图像数据)和 `S`(掩码,指示缺失部分)。 2. 修改代码中的 `img_name` 变量,指向新的文件路径。例如:`img_name = 'TestImages\new_image.mat';`。 3. 确保新图像的尺寸和格式兼容。代码中处理的图像是 `256*256*3`(RGB),所以新图像应该具有相同的尺寸或能够被处理。代码中有预处理步骤(如 Ket-folding),它依赖于特定的尺寸(256x256),但通过折叠来处理。用户可能需要调整折叠参数(如 `M_separate` 和 `N_separate`)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图像。 在代码中,尺寸是硬编码的: - `M_separate = 2*ones(1,8);` 和 `N_separate = 2*ones(1,8);` 是针对 256x256 图像的,因为 2^8=256。 - 如果图像尺寸不同,用户需要调整这些参数。例如,对于 128x128 图像,可能需要 `M_separate = 2*ones(1,7);` 因为 2^7=128。 此外,代码中提到了 `'jellybeans' image`,但实际图像是从 `.mat` 文件加载的。用户需要确保新图像以相同格式存储。 总结回答: - 处理的图片位置:`'TestImages\missing_rate80_1.mat'` - 如何更换图片:修改 `img_name` 变量指向新的 `.mat` 文件,并确保新文件包含 `img` 和 `S` 变量,且图像尺寸兼容(或调整折叠参数)。 现在,我需要根据规则,在回答末尾提出 3-5 个相关问题。问题必须以 "§§相关问题§§" 开头,然后列出问题。 相关问题应该基于用户的问题和我的回答。用户的问题是关于图片位置和更换图片的实现。 可能的 §§相关问题§§: 1. 如何准备一个新的图像文件以用于此代码? 2. 如果图像尺寸不是 256x256,应该如何修改代码? 3. 代码中提到的 'jellybeans' 图像是唯一的选项吗?还是可以加载其他图像? 4. 在更换图片时,需要注意哪些兼容性问题? 5. 如何生成或获取掩码(S)变量? 确保问题数量在 3-5 个。 最终输出格式: - 先回答问题。 - 然后,一行 "§§相关问题§§",接着列出问题,用数字点号,不要换行分散。</think>在提供的MATLAB代码中,处理的图片位置由变量 `img_name` 指定。具体路径是 `'TestImages\missing_rate80_1.mat'`。该文件包含一个名为 `img` 的变量(原始RGB图像,尺寸为256x256x3)和一个名为 `S` 的掩码变量(指示缺失像素)。代码加载此文件后,对图像进行张量补全处理(使用VITTC算法)。 要更换图片,需按以下步骤操作: 1. **准备新图像文件**:创建一个新的 `.mat` 文件,包含两个变量: - `img`:存储图像数据,格式应为三维矩阵(高度 x 宽度 x 通道,例如RGB图像)。 - `S`:存储二进制掩码,与 `img` 尺寸相同(1表示观测像素,0表示缺失)。 2. **修改代码中的路径**:将 `img_name` 变量更新为新文件的路径。例如: ```matlab img_name = 'TestImages\your_new_image.mat'; % 替换为你的文件路径 ``` 3. **调整尺寸兼容性**(可选):当前代码针对256x256图像设计(通过 `M_separate = 2*ones(1,8);` 和 `N_separate = 2*ones(1,8);` 处理折叠)。如果新图像尺寸不同: - 修改 `M_separate` 和 `N_separate` 参数,使其维度乘积等于图像高度和宽度(例如,128x128图像需改为 `2*ones(1,7);`,因为 \(2^7 = 128\))。 - 更新预处理和后处理中的折叠逻辑(`dup_folding` 和 `tensor2mat` 函数调用)以匹配新尺寸。 注意事项: - 如果图像尺寸或通道数变化,还需检查 `basic_folding_block` 和 Ket-folding 步骤。 - 掩码 `S` 必须与图像尺寸一致,否则会报错。 - 代码示例中使用了 `jellybeans` 图像,但通过替换 `.mat` 文件,可处理任意图像。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zip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9e7ef05254f8 在苹果的生态系统中,IAP(应用内购买)是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中应用开发者常采用的一种盈利模式,允许用户在应用内直接购买虚拟商品或服务。苹果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份详细的人民币(CNY)IAP定价表,这份定价表具有以下特点: 价格分级:定价表由多个价格等级组成,开发者可根据虚拟商品的价值选择相应等级,等级越高,价格越高。例如,低等级可能对应基础功能解锁,高等级则对应高级服务或大量虚拟道具。 税收与分成:苹果会从应用内购买金额中抽取30%作为服务费或佣金,这是苹果生态的固定规则。不过,开发者实际到手的收入会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政策而有所变化,但定价表中的价格等级本身是固定的,便于开发者统一管理。 多级定价策略:通过设置不同价格等级,开发者可以根据商品或服务的类型与价值进行合理定价,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需求,从而最大化应用的总收入。例如,一款游戏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虚拟货币包,吸引不同付费意愿的玩家。 特殊等级:除了标准等级外,定价表还包含备用等级和特殊等级(如备用等级A、备用等级B等),这些等级可能是为应对特殊情况或促销活动而设置的额外价格点,为开发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定价选择。 苹果IAP定价表是开发者设计应用内购机制的重要参考。它不仅为开发者提供了标准的收入分成模型,还允许开发者根据产品特性设定价格等级,以适应市场和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同时,开发者在使用定价表时,还需严格遵守苹果的《App Store审查指南》,包括30%的分成政策、使用苹果支付接口、提供清晰的产品描述和定价信息等。苹果对应用内交易有严格规定,以确保交易的透明性和安全性。总之,苹果IAP定价表是开发者在应用内购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开发者也需密切关注苹果政策变化,以确保应用的合规运营和收益最大化。
zip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032795b7064d 重要更新:models 已更新为由主办方提供图片制作的图像识别板。若使用过旧版本 ucar_sim 包的仿真,需重新执行使用方法中的步骤 3。world 文件夹下的 arena-1、arena-2、arena-3 分别对应三套仿真比赛场景,图像识别板位置参考赛前会议抽取的三套摆放位置,但图像内容组合未参考比赛题库组合(详见抽取结果.pdf 及 img-folder)。 图像使用说明:仿真场地中,采用与终点地块相同图样的地块标记随机图像板和固定图像板位置,详细坐标区域信息需参考抽取结果.pdf 和 img-folder/map.png。 使用方法:将 ucar_sim 包复制到工作空间 src 目录;先执行 catkin_make 编译,再运行 source ~/.bashrc 或 devel/setup.bash;为防止启动时编码报错,需修改 python2 默认编码,解决方案:打开终端输入指令(使用 anaconda 需定位虚拟环境),找到 setencoding () 函数,将第一个 encoding 改为 "utf-8",重启电脑;将 ucar_sim 包中 models 文件夹内所有内容复制到.gazebo/models 下(.gazebo 为隐藏文件,若无 models 文件夹需自行创建),前提:未打开过 gazebo 的用户需先在终端输入 gazebo 运行一次。 运行比赛仿真时,若终端出现 “Gazebo [Err] [REST.cc:205] Error in REST request”,解决方法:打开终端,用 url: https://api.ignitionrobotics.org替换原 url: https://api.ignitionfuel.org 。 Pac

大家在看

recommend-type

华为逆变器SUN2000-(33KTL, 40KTL) MODBUS接口定义描述

ModBus-RTU 协议是工业领域广泛使用的通讯协议,是应用于电气通信终端上的一种通用语言。通过此协议,逆变器相互之间、逆变器经由网络(例如 RS485 总线)和其它设备之间可以通信。它已经成为一通用工业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逆变器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协议中描述了主从节点定义方式,主节点使用各种请求方式访问其它设备的过程,从节点如何响应来自其它设备的请求,以及双方如何侦测错误并记录。它制定了消息域格局和数据内容的详细定义。 随着华为逆变器业务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通用或定制逆变器采用 ModBus 协议进行通讯,本文对华为逆变器的 ModBus 协议进行了描述和说明,用于规范和约束后续的第三方集成开发和定制。
recommend-type

BCM 56XX SDK 编程手册

Broadcom SDK 5.6 平台指南,关于SDK编译方法、步骤的编程手册,是学习了解Broadcom SDK的很有用的参考手册
recommend-type

Gurobi 生产计划调度学习案例(含代码实现)

Gurobi 生产计划调度学习案例(含代码实现)
recommend-type

FPGA数字信号处理设计教程--system generator 入门与提高随书光盘源码

FPGA数字信号处理设计教程--system generator 入门与提高随书光盘源码
recommend-type

SPP Workshop.pdf

SPP Overall introduction SPP介绍 服务备件计划介绍 含某知名车企的实际案例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掌握XFireSpring整合技术:HELLOworld原代码使用教程

标题:“xfirespring整合使用原代码”中提到的“xfirespring”是指将XFire和Spring框架进行整合使用。XFire是一个基于SOAP的Web服务框架,而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Java/Java EE全功能栈的应用程序框架。在Web服务开发中,将XFire与Spring整合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例如Spring的依赖注入、事务管理等特性,与XFire的简洁的Web服务开发模型相结合。 描述:“xfirespring整合使用HELLOworld原代码”说明了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实现了一个非常基本的Web服务示例,即“HELLOworld”。这通常意味着创建了一个能够返回"HELLO world"字符串作为响应的Web服务方法。这个简单的例子用来展示如何设置环境、编写服务类、定义Web服务接口以及部署和测试整合后的应用程序。 标签:“xfirespring”表明文档、代码示例或者讨论集中于XFire和Spring的整合技术。 文件列表中的“index.jsp”通常是一个Web应用程序的入口点,它可能用于提供一个用户界面,通过这个界面调用Web服务或者展示Web服务的调用结果。“WEB-INF”是Java Web应用中的一个特殊目录,它存放了应用服务器加载的Servlet类文件和相关的配置文件,例如web.xml。web.xml文件中定义了Web应用程序的配置信息,如Servlet映射、初始化参数、安全约束等。“META-INF”目录包含了元数据信息,这些信息通常由部署工具使用,用于描述应用的元数据,如manifest文件,它记录了归档文件中的包信息以及相关的依赖关系。 整合XFire和Spring框架,具体知识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XFire框架概述 XFire是一个开源的Web服务框架,它是基于SOAP协议的,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方式来创建、部署和调用Web服务。XFire支持多种数据绑定,包括XML、JSON和Java数据对象等。开发人员可以使用注解或者基于XML的配置来定义服务接口和服务实现。 2. Spring框架概述 Spring是一个全面的企业应用开发框架,它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依赖注入、面向切面编程(AOP)、数据访问/集成、消息传递、事务管理等。Spring的核心特性是依赖注入,通过依赖注入能够将应用程序的组件解耦合,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灵活性和可测试性。 3. XFire和Spring整合的目的 整合这两个框架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各自的优势。XFire可以用来创建Web服务,而Spring可以管理这些Web服务的生命周期,提供企业级服务,如事务管理、安全性、数据访问等。整合后,开发者可以享受Spring的依赖注入、事务管理等企业级功能,同时利用XFire的简洁的Web服务开发模型。 4. XFire与Spring整合的基本步骤 整合的基本步骤可能包括添加必要的依赖到项目中,配置Spring的applicationContext.xml,以包括XFire特定的bean配置。比如,需要配置XFire的ServiceExporter和ServicePublisher beans,使得Spring可以管理XFire的Web服务。同时,需要定义服务接口以及服务实现类,并通过注解或者XML配置将其关联起来。 5. Web服务实现示例:“HELLOworld” 实现一个Web服务通常涉及到定义服务接口和服务实现类。服务接口定义了服务的方法,而服务实现类则提供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实现。在XFire和Spring整合的上下文中,“HELLOworld”示例可能包含一个接口定义,比如`HelloWorldService`,和一个实现类`HelloWorldServiceImpl`,该类有一个`sayHello`方法返回"HELLO world"字符串。 6. 部署和测试 部署Web服务时,需要将应用程序打包成WAR文件,并部署到支持Servlet 2.3及以上版本的Web应用服务器上。部署后,可以通过客户端或浏览器测试Web服务的功能,例如通过访问XFire提供的服务描述页面(WSDL)来了解如何调用服务。 7. JSP与Web服务交互 如果在应用程序中使用了JSP页面,那么JSP可以用来作为用户与Web服务交互的界面。例如,JSP可以包含JavaScript代码来发送异步的AJAX请求到Web服务,并展示返回的结果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JSP页面可能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或者现代的Fetch API与Web服务进行通信。 8. 项目配置文件说明 项目配置文件如web.xml和applicationContext.xml分别在Web应用和服务配置中扮演关键角色。web.xml负责定义Web组件,比如Servlet、过滤器和监听器,而applicationContext.xml则负责定义Spring容器中的bean,包括数据源、事务管理器、业务逻辑组件和服务访问器等。 总之,通过上述整合使用原代码的知识点,可以深入理解XFire与Spring框架的结合使用,以及如何开发和部署基本的Web服务。这些技术知识有助于进行更高层次的Web服务开发,以及在复杂的IT环境中灵活运用各种框架和工具。
recommend-type

【Unity2018汉化大揭秘】:一步到位优化中文用户体验

# 摘要 本论文详细介绍了Unity2018汉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从理论准备到实践步骤,再到后期的测试与优化,最终分享了汉化经验和心得。首先,强调了汉化项目对于用户体验提升和产品国际化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汉化资源的分类、识别与管理方法。接着,详细阐述了汉化工具的选择、脚本编写、资源手动调整等实践步骤,以及汉化质量测试、体验优化和项目维护更新的重要性。论文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汉化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并预测了汉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整个汉化过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操作,还包含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心得分享,对提升汉化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字 Unity汉化;用户体验;国际化;资源
recommend-type

iPhone

<think>我们注意到用户意图不明确,但提到了“照片提取”和“其他功能帮助”。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搜索来获取关于iPhone照片提取的常见方法以及其他可能的功能帮助。由于用户问题比较宽泛,我们将重点放在照片提取上,因为这是明确提到的关键词。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一些其他常用功能的帮助。首先,针对照片提取,可能涉及从iPhone导出照片、从备份中提取照片、或者从损坏的设备中恢复照片等。我们将搜索这些方面的信息。其次,关于其他功能帮助,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常见问题的快速指南,如电池优化、屏幕时间管理等。根据要求,我们需要将答案组织为多个方法或步骤,并在每个步骤间换行。同时,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和步骤词汇。由于
recommend-type

驾校一点通软件:提升驾驶证考试通过率

标题“驾校一点通”指向的是一款专门为学员考取驾驶证提供帮助的软件,该软件强调其辅助性质,旨在为学员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和复习资料。从描述中可以推断出,“驾校一点通”是一个与驾驶考试相关的应用软件,这类软件一般包含驾驶理论学习、模拟考试、交通法规解释等内容。 文件标题中的“2007”这个年份标签很可能意味着软件的最初发布时间或版本更新年份,这说明了软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可能经过了多次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驾驶考试要求。 压缩包子文件的文件名称列表中,有以下几个文件类型值得关注: 1. images.dat:这个文件名表明,这是一个包含图像数据的文件,很可能包含了用于软件界面展示的图片,如各种标志、道路场景等图形。在驾照学习软件中,这类图片通常用于帮助用户认识和记忆不同交通标志、信号灯以及驾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种道路情况。 2. library.dat:这个文件名暗示它是一个包含了大量信息的库文件,可能包含了法规、驾驶知识、考试题库等数据。这类文件是提供给用户学习驾驶理论知识和准备科目一理论考试的重要资源。 3. 驾校一点通小型汽车专用.exe:这是一个可执行文件,是软件的主要安装程序。根据标题推测,这款软件主要是针对小型汽车驾照考试的学员设计的。通常,小型汽车(C1类驾照)需要学习包括车辆构造、基础驾驶技能、安全行车常识、交通法规等内容。 4. 使用说明.html:这个文件是软件使用说明的文档,通常以网页格式存在,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阅读。使用说明应该会详细介绍软件的安装流程、功能介绍、如何使用软件的各种模块以及如何通过软件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准备考试。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挖掘出以下几个相关知识点: - 软件类型:辅助学习软件,专门针对驾驶考试设计。 -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帮助驾考学员准备理论和实践考试。 - 文件类型:包括图片文件(images.dat)、库文件(library.dat)、可执行文件(.exe)和网页格式的说明文件(.html)。 - 功能内容:可能包含交通法规知识学习、交通标志识别、驾驶理论学习、模拟考试、考试题库练习等功能。 - 版本信息:软件很可能最早发布于2007年,后续可能有多个版本更新。 - 用户群体:主要面向小型汽车驾照考生,即C1类驾照学员。 - 使用方式:用户需要将.exe安装文件进行安装,然后根据.html格式的使用说明来熟悉软件操作,从而利用images.dat和library.dat中的资源来辅助学习。 以上知识点为从给定文件信息中提炼出来的重点,这些内容对于了解“驾校一点通”这款软件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以及它的发展历史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commend-type

【DFLauncher自动化教程】:简化游戏启动流程,让游戏体验更流畅

# 摘要 DFLauncher是一个功能丰富的游戏启动和管理平台,本论文将介绍其安装、基础使用、高级设置、社区互动以及插件开发等方面。通过对配置文件的解析、界面定制、自动化功能的实现、高级配置选项、安全性和性能监控的详细讨论,本文阐述了DFLauncher如何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管理和优化游戏环境。此外,本文还探讨了DFLauncher社区的资源分享、教育教程和插件开发等内容,
recommend-type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是什么意思

<think>嗯,用户这次想深入了解自适应卡尔曼滤波(AKF)的概念和原理。从对话历史看,用户之前研究过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的降噪技术,其中提到过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应用场景。用户可能是个工程师或研究者,正在探索信号处理在具体场景的实现细节。 用户提供的三篇参考文献很有价值:[1]是基础理论综述,[2]聚焦多传感器场景,[3]讨论噪声协方差自适应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相机AF系统的特殊需求——实时性要求高(每秒数十次对焦计算)、噪声环境复杂(机械振动/弱光干扰),这些在解释原理时要结合具体案例。 技术要点需要分层解析:先明确标准卡尔曼滤波的局限(固定噪声参数),再展开自适应机制。对于相机AF场景,重
recommend-type

EIA-CEA 861B标准深入解析:时间与EDID技术

EIA-CEA 861B标准是美国电子工业联盟(Electronic Industries Alliance, EIA)和消费电子协会(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 CEA)联合制定的一个技术规范,该规范详细规定了视频显示设备和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特别是关于视频显示设备的时间信息(timing)和扩展显示识别数据(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简称EDID)的结构与内容。 在视频显示技术领域,确保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显示设备之间能够正确交换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正是EIA-CEA 861B标准所解决的问题。它为制造商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设备能够互相识别和兼容。该标准对于确保设备能够正确配置分辨率、刷新率等参数至关重要。 ### 知识点详解 #### EIA-CEA 861B标准的历史和重要性 EIA-CEA 861B标准是随着数字视频接口(Digital Visual Interface,DVI)和后来的高带宽数字内容保护(High-bandwidth 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HDCP)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该标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定义了电视、显示器和其他显示设备之间如何交互时间参数和显示能力信息。这有助于避免兼容性问题,并确保消费者能有较好的体验。 #### Timing信息 Timing信息指的是关于视频信号时序的信息,包括分辨率、水平频率、垂直频率、像素时钟频率等。这些参数决定了视频信号的同步性和刷新率。正确配置这些参数对于视频播放的稳定性和清晰度至关重要。EIA-CEA 861B标准规定了多种推荐的视频模式(如VESA标准模式)和特定的时序信息格式,使得设备制造商可以参照这些标准来设计产品。 #### EDID EDID是显示设备向计算机或其他视频源发送的数据结构,包含了关于显示设备能力的信息,如制造商、型号、支持的分辨率列表、支持的视频格式、屏幕尺寸等。这种信息交流机制允许视频源设备能够“了解”连接的显示设备,并自动设置最佳的输出分辨率和刷新率,实现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功能。 EDID的结构包含了一系列的块(block),其中定义了包括基本显示参数、色彩特性、名称和序列号等在内的信息。该标准确保了这些信息能以一种标准的方式被传输和解释,从而简化了显示设置的过程。 #### EIA-CEA 861B标准的应用 EIA-CEA 861B标准不仅适用于DVI接口,还适用于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和DisplayPort等数字视频接口。这些接口技术都必须遵循EDID的通信协议,以保证设备间正确交换信息。由于标准的广泛采用,它已经成为现代视频信号传输和显示设备设计的基础。 #### EIA-CEA 861B标准的更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EIA-CEA 861B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例如,随着4K分辨率和更高刷新率的显示技术的发展,该标准已经扩展以包括支持这些新技术的时序和EDID信息。任何显示设备制造商在设计新产品时,都必须考虑最新的EIA-CEA 861B标准,以确保兼容性。 #### 结论 EIA-CEA 861B标准是电子显示领域的一个重要规范,它详细定义了视频显示设备在通信时所使用的信号时序和设备信息的格式。该标准的存在,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显示设备可以无缝连接和集成,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体验。对于IT专业人士而言,了解和遵守EIA-CEA 861B标准是进行视频系统设计、故障诊断及设备兼容性测试的重要基础。
recommend-type

【DFLauncher应用实战】:如何将DFLauncher融入矮人要塞并提升效率

# 摘要 DFLauncher是一款功能全面的游戏管理工具,旨在简化游戏安装、启动和维护过程。本文介绍了DFLauncher的基本使用方法,详细解析了其核心功能,包括游戏库管理、游戏配置优化、更新机制等。同时,文章探讨了DFLauncher在特定游戏“矮人要塞”中的集成应用,以及通过插件和脚本进行的高级定制。故障诊断与系统优化章节提供了实用的诊断方法和性能提升技巧。最后,本文展望了DFLauncher的未来发展方向,并鼓励社区贡献和用户反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 关键字 DFLauncher;游戏管理工具;安装配置;性能优化;故障诊断;社区贡献;定制化扩展;网络功能集成 参考资源
recommend-type

银河麒麟系统打开屏保

<think>嗯,用户的问题是关于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如何开启屏幕保护程序。这个问题其实挺实用的,毕竟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屏幕保护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从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来看,引用[2]提到了银河麒麟系统的常见问题处理,包括重启输入法和双屏配置问题,虽然不直接相关,但说明用户对系统设置有一定了解。引用[3]是关于安装cmake的,可能用户之前尝试过其他系统配置操作。 用户可能是在办公环境中使用银河麒麟系统,需要保护视力。考虑到银河麒麟是基于Linux开发的国产操作系统,它的屏幕保护设置应该和主流Linux发行版类似,但可能有自己的特色功能。 我回忆了一下Linux系统的屏
recommend-type

SQL Server 2000官方资料:数据转换与优化

根据提供的文件信息,可以推断出以下知识点: 1. SQL Server 2000官方资料:首先,我们应了解SQL Server 2000是微软发布的一款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属于SQL Server数据库产品系列的早期版本。官方资料将涵盖此版本的安装、配置、管理以及编程接口等方面的详尽信息。了解SQL Server 2000的官方文档是掌握该软件的基础,对于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 2. 数据转换:在SQL Server 2000中,数据转换通常涉及将数据从一个格式转换成另一个格式,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分析。这可能包括使用DTS (Data Transformation Services) 进行数据的导入导出,或是通过编写SQL语句及存储过程来实现复杂的数据清洗和转换逻辑。数据转换的知识点会包括DTS包的设计与执行、各种数据源的连接方法、以及转换过程中的错误处理和日志记录。 3. 数据优化:数据库性能优化是SQL Server 2000的核心知识点之一。数据优化旨在提升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包括查询优化、索引管理、存储过程优化等。查询优化可能涉及到使用SQL Server的查询分析器分析查询计划,进而调整SQL语句以提高执行效率。索引管理包括创建、维护和优化索引,而存储过程优化则关注于编写高效的存储过程以减少数据库资源的消耗。 4. 数据备份与恢复:在数据库管理中,数据备份与恢复是保证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SQL Server 2000提供了多种备份选项,例如完整备份、差异备份和日志备份,以及还原数据库的不同策略。管理员需要掌握如何创建备份计划,执行备份操作,同时理解不同备份类型的特点以及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如何执行恰当的还原操作。 5. 标签信息:"2000官方资料 sqlserver":这个标签强调了文档或文件内容的专一性,指出它专门涉及SQL Server 2000版本。对于IT专业人员来说,理解特定版本的特点和操作是必要的,因为每个版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可能有它独特的功能和限制。因此,此标签提示我们,文中所涉及的技巧、方法和工具都是针对SQL Server 2000的,可能与最新版本有所不同。 6. 压缩包子文件的文件名称列表:虽然提供的列表中只有一个具体的文件名和一个数字,但我们可以推断“中国IT认证实验室学习下载频道.txt”可能是一个包含学习材料下载链接、说明或指南的文本文件。这类文件一般用来提供学习资源信息,可能包含针对SQL Server 2000学习路径的建议,例如官方文档的下载链接、学习书籍的推荐、在线课程介绍等。数字“228”可能是某种编码或文件编号,没有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我们难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总结来说,从文件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主要知识点集中在SQL Server 2000的官方资料学习上,具体包括数据转换、数据优化、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掌握SQL Server 2000的操作和管理至关重要。标签信息进一步指明了内容的专业性和版本特定性,而文件名称列表则可能指向一些学习资源的下载指引。对于数据库管理员和开发者而言,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是进行数据库设计、管理和故障排除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