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51系列的单片机内部含有两个定时器/计数器,叫做T0和T1,其本质是16位的加法计数器,实现对内部时钟脉冲信号的12分频信号或外部脉冲信号的计数,通过TCON和TMOD寄存器对T0和T1进行管理。当计数计满以后,计数器自动回零,中断请求标志位置位,向CPU发送中断请求,在中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CPU响应计数器的溢出中断,调用中断服务程序。 本实验采用定时器/计数器0的定时模式以产生500Hz的方波信号。 步骤: (1)在普中51-实验板找出蜂鸣器电路连接原理图,完成硬件设计; (2)编译并生成目标文件; (3)为单片机加载目标代码文件,设置时钟频率fosc = 12MHz; (4)运行程序,查看效果。 五、分析与思考 1.定时器/计数器的两种工作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2.本实验定时器多长时间产生一次中断?定时器初值如何计算?
时间: 2025-08-08 08:23:16 浏览: 4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回答用户关于51单片机定时器0和定时器1的工作模式区别以及初值计算方法的问题。用户还提到使用12MHz晶振生成500Hz方波,所以需要结合这些信息来详细解答。
首先,我需要回顾51单片机定时器的工作模式。51单片机的定时器0和定时器1都有四种工作模式:模式0、1、2、3。但定时器1在模式3下的行为与定时器0不同,这点需要注意。用户可能想知道不同模式之间的区别,比如定时与计数模式的区别,以及各模式下的初值计算方式。接下来,工作模式的区别。定时模式和计数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钟源:定时模式使用内部时钟(机器周期),而计数模式使用外部引脚(T0或T1)的脉冲。需要解释每种模式的应用场景,比如定时模式用于延时或生成波形,计数模式用于测量外部事件。然后是初值计算方法。用户提到fosc=12MHz,所以机器周期是1us。以产生500Hz方波为例,周期为2ms,半周期1ms。需要确定定时器在哪种模式下如何计算初值。比如,使用模式1(16位定时器),最大定时65.536ms,所以1ms的定时需要初值X=65536 -1000,即TH0=(65536-1000)/256,TL0=(65536-1000)%256。需要验证这个计算是否正确。还需要考虑是否需要使用中断。用户提供的引用中有查询方式和中断方式的例子,需要比较两者的优缺点。比如,查询方式占用CPU资源,而中断方式更高效。但用户可能希望具体了解如何配置中断服务程序来生成方波。此外,用户可能混淆定时器0和定时器1在模式3下的区别。需要指出定时器1在模式3下会停止工作,而定时器0在模式3下分成两个8位定时器。这点需要特别说明,避免用户配置错误。最后,生成相关问题,可能涉及其他工作模式的应用、如何调整频率、不同晶振频率下的计算差异等。确保问题覆盖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扩展内容。总结步骤:
1.分点解释定时器0和1的工作模式区别,特别是定时与计数模式。
2.详细说明初值计算方法,结合12MHz晶振和500Hz方波的具体实例。
3.提供代码示例,展示如何配置定时器和中断服务程序。4.引用用户提供的资料,如引用[1]关于初值计算和引用[2]的方波生成方法。
5.生成相关问题,引导用户深入学习。</think>### 51单片机定时器工作模式及初值计算方法
#### 一、定时器0与定时器1的工作模式区别
1. **定时模式与计数模式的区别**
- **定时模式**:使用内部时钟信号($f_{osc}/12$),适用于时间测量或波形生成。例如,$f_{osc}=12\text{MHz}$时,机器周期为$1\mu s$[^1]。
- **计数模式**:通过外部引脚(T0/T1)输入脉冲计数,适用于事件计数或频率测量。
2. **工作模式分类**
- **模式0**(13位定时器/计数器):高8位THx + 低5位TLx,最大计数值$2^{13}=8192$。
- **模式1**(16位定时器/计数器):最大计数值$2^{16}=65536$,适用于长定时场景[^1]。
- **模式2**(自动重装8位模式):TLx计数,THx存储初值,溢出时自动重装,适用于精确周期任务。
- **模式3**(双8位模式,仅定时器0可用):将T0拆分为两个独立8位定时器,T1在模式3下停止工作。
#### 二、初值计算方法(以500Hz方波为例)
1. **定时需求分析**
- 500Hz方波周期为$2\text{ms}$,半周期为$1\text{ms}$。
- 使用定时器模式1(16位),机器周期$1\mu s$,需定时$1000\mu s$。
2. **初值公式**
定时初值$X$满足:
$$T = (65536 - X) \times 1\mu s$$
代入$T=1000\mu s$得:
$$X = 65536 - 1000 = 64536$$
转换为十六进制:
- TH0 = `0xFC`(64536 / 256 = 252)
- TL0 = `0x18`(64536 % 256 = 24)
3. **中断频率计算**
中断频率为$1\text{ms}^{-1}=1000\text{Hz}$,输出方波需两次中断(高低电平翻转),因此实际输出频率为$500\text{Hz}$。
#### 三、代码实现(定时器0方式1,中断方式)
```c
#include <reg51.h>
sbit wave = P1^0;
void timer0_isr() interrupt 1 {
TH0 = 0xFC; // 重装初值
TL0 = 0x18;
wave = !wave; // 电平翻转
}
void main() {
TMOD = 0x01; // 定时器0模式1
TH0 = 0xFC;
TL0 = 0x18;
ET0 = 1; // 允许定时器0中断
EA = 1; // 全局中断使能
TR0 = 1; // 启动定时器
while(1);
}
```
#### 四、关键区别总结
- **定时器1在模式3下不可用**,而定时器0可拆分为两个8位定时器。
- **模式2**适合高频中断任务(如串口波特率生成),模式1适合长定时场景[^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