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链表的反转 给定一个链表,输出反转后链表的头结点,注意链表的头节点不存放数据。 Input 入参为待反转的链表,例如: 1->2->3->4->NULL Output 输出反转后的链表指针的头指针,例如: 4->3->2->1->NULL
时间: 2024-12-02 20:17:13 浏览: 51
单链表反转是一种常见的链表操作,其目的是改变链表元素的顺序,使得原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变成新的头节点,而原来的头节点变成了最后一个节点。这里是一个简单的步骤描述:
1. 定义三个指针,分别称为`prev`, `current` 和 `next`。初始化它们都为`null`,其中`current`指向输入链表的头节点。
2. 当`current`不为`null`时,执行以下操作:
- 将`current`的下一个节点赋值给`next`。
- 将`current`的指针更新为`prev`。
- 如果`next`不是`null`,将`next`的指针更新为`current`,继续遍历。
- 否则,`prev`就是新链表的当前节点,因为已经到达了原始链表的结尾。
3. 遍历结束后,`prev`就是反转后链表的新头节点。
以下是一个伪代码示例:
```python
def reverseList(head):
prev = None
current = head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next_temp = current.next
current.next = prev
prev = current
current = next_temp
return prev
```
相关问题
输入一串数字,构造链表并反转该链表,遍历并输出反转后的链表。本题不使用c++链表不得分。 输入 共1行,依次表示链表存储的整型数字。保证至少有一个数字。 输出 依此反转后的链表每个节点的值。
在编程中,给定一串数字并构造链表并反转它,通常会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接收输入**:首先,你需要读取用户输入的一串数字,这通常是通过`sys.stdin.readline()`(Python)或类似方法来完成的。
2. **创建链表结构**:定义一个链表节点类,包含一个数据元素(这里可以假设是整数)和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引用。链表的头节点通常是空的。
3. **构造链表**:遍历输入数字,为每个数字创建一个新的节点,并将其添加到链表中。将新节点的next指向前一个节点,然后将前一个节点设置为新节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链表。
4. **反转链表**:对链表进行反转操作,通常使用迭代或递归的方式。一个常见的技巧是使用三个指针:prev、current和next。初始化prev为None,current为头节点,然后依次移动它们,每次都把current的next指针更新为prev,直到current变为None。
5. **遍历并输出**:最后,从反转后的链表头节点开始,逐个输出节点的值。每次输出current的数据元素,然后将current移动到下一个节点。
6. **代码示例(Python)**:
```python
class ListNode:
def __init__(self, val=0, next=None):
self.val = val
self.next = next
def build_and_reverse(numbers):
head = None
for num in map(int, numbers.split()):
if not head:
head = ListNode(val=num)
else:
current = head
while current.next:
current = current.next
current.next = ListNode(val=num)
prev = None
current = head
while current:
temp = current.next
current.next = prev
prev = current
current = temp
return prev
def print_linked_list(head):
current = head
while current:
print(current.val, end=' ')
current = current.next
print()
# 假设输入数字是1 2 3 4
numbers = input()
reversed_head = build_and_reverse(numbers)
print_linked_list(reversed_head)
```
``` class LNode: def __init__(self, data=None): self.data = data # 结点的数据域 self.next = None # 结点的指针域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tr(self.data) class LinkList: def __init__(self): # 生成新结点作为头结点并初始化指针域和数据区域为None,头指针head指向头节点 self.head = LNode(None) def __iter__(self): p = self.head while p is not None: yield p p = p.next def __str__(self): output = '' for idx, item in enumerate(self): output += '{arrow}{data}'.format(arrow=' --> ' if idx else '', data=item.data) return output def __len__(self): cnt = 0 for p in self: cnt += 1 return cnt - 1 def get_elem(self, i): # 在带头结点的单链表中根据序号i获取元素的值 for idx, item in enumerate(self): # 遍历链表 if idx + 1 == i: # 当下标加1等于i时,返回该数据元素 return item raise Exception('位置不合法') def locate_elem(self, e): # 单链表的按值查找,查找成功返回第一个符合的元素,查找失败返回None for p in self: # 遍历当前链表 if p.data == e: return p # 当p的值等于e, 返回p return None # 未找到返回None def list_insert(self, i, e): # 在带头结点的单链表中第i个位置插入值为e的新结点 for idx, p in enumerate(self): # 遍历链表 if idx + 1 == i: s = LNode(e) # 生成新结点s并将s的数据域设置为e s.next = p.next # 将结点s的指针域指向结点ai p.next = s # 将结点p的指针域指向结点s return raise Exception('位置不合法') def list_delete(self, i): # 删除单链表中的第i个结点 for idx, p in enumerate(self): # 查找第i−1个结点,p指向该结点 if idx + 1 == i and p.next is not None: p.next = p.next.next # 改变删除结点前驱结点的指针域 return raise Exception('位置不合法') def create_list_h(self, l_data: list): # 前插法,根据l_data数据列表创建链表 for data in l_data: p = LNode(data) # 生成新结点p,并将p结点的数据域赋值为data p.next = self.head.next # 将新结点p插入到头结点之后 self.head.next = p def create_list_r(self, l_data: list): # 后插法,根据l_data数据列表创建链表 r = self.head # 尾指针r指向头结点 for data in l_data: p = LNode(data) # 生成新结点,并初始化p的数据域为data r.next = p # 将新结点p插入尾结点r之后 r = r.next # r指向新的尾结点p def max(la): # 已知单链表la # 返回单链表中值最大的结点 pass```利用单链表表示一个整数序列,通过一趟遍历在单链表中确定值最大的结点。 编程要求 输入 多组数据,每组数据有两行,第一行为链表的长度n,第二行为链表的n个元素(元素之间用空格分隔)。当n=0时输入结束。 输出 对于每组数据分别输出一行,输出每个链表的最大值。 测试说明 平台会对你编写的代码进行测试: 测试输入: 5 2 1 3 5 4 6 2 3 10 4 5 1 4 -1 -2 -3 -4 0 预期输出: 5 10 -1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利用单链表表示一个整数序列,通过一趟遍历在单链表中确定值最大的结点。然后根据输入的多个链表数据,输出每个链表的最大值。这个问题需要我完成给定的Python代码中的max函数部分,并且处理多组输入输出。
首先,我得仔细理解题目要求。题目要求的是输入多组数据,每组数据有两行,第一行是链表的长度n,第二行是n个元素。当n=0时输入结束。对于每组数据,输出链表中的最大值。测试输入中的例子显示,当输入为5个数时输出5,接着是6个数输出10,最后一组输入是四个负数,输出-1。这说明最大值指的是结点中的数值最大的那个,即使全是负数的情况下也要正确找到最大的那个。
现在,给定的代码框架中有一个LinkList类,已经实现了创建链表的方法,比如前插和后插,还有插入删除等操作。而max函数需要补全,接收一个LinkList实例la,返回最大的结点。因此,我的任务是编写这个max函数,使其能正确遍历链表,找到最大值。
首先,我需要明确链表的存储结构。LinkList类有一个头结点,头结点的数据域是None,真正的元素是从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开始的。例如,在测试输入中,当链表元素是2 1 3 5 4的时候,链表的实际结构是头结点 ->2->1->3->5->4。所以,在遍历链表的时候,需要从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开始检查,否则头结点的数据是None,可能会影响比较。
但是,在现有的LinkList类的__iter__方法中,遍历会从头结点开始,包括头结点。例如,当链表有n个元素时,len方法返回的是总长度减1,因为头结点也被计入。所以在遍历的时候,可能需要跳过头结点。
所以,在max函数中,应该从链表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也就是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否则,如果从头结点开始遍历,头结点的data是None,比较的时候会出错,因为其他结点的data是整数,而None和整数比较会抛出错误。
因此,max函数的实现步骤应该是:
1. 初始化一个变量max_node,用来保存当前找到的最大结点。初始值可以设为None。
2. 遍历链表中的每个结点。由于链表的头结点的data是None,所以需要跳过这个头结点。或者,遍历时从第一个有效结点开始。
3. 对于每个结点,比较其data值与当前max_node的data值,如果更大,则更新max_node。
4. 遍历完成后,返回max_node。
但是,在给定的LinkList类中,__iter__方法会遍历包括头结点在内的所有结点。例如,在遍历的时候,第一个元素是头结点,其data是None。所以,在max函数中,需要处理这种情况。例如,在循环中,需要跳过头结点。
或者,是否可能链表的创建方式导致头结点后的结点才是真正的数据结点?是的,因为在create_list_r或者create_list_h方法中,头结点的next被设置为数据结点。比如,后插法创建链表时,头结点的next是第一个数据结点,之后依次添加。所以,链表的有效数据结点是头结点之后的结点。
因此,在遍历的时候,应该从第一个有效结点开始。也就是说,遍历应该从self.head.next开始,而不是从头结点开始。
但是,在当前的max函数的参数是la,也就是一个LinkList实例。所以,如何遍历这个链表中的有效结点?
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在max函数中,从链表的第一个数据结点开始遍历,即p = la.head.next,然后循环直到p不为None。每次比较p.data的值。
那这样的话,max函数的实现可以如下:
def max(la):
if la.head.next is None: # 空链表的情况?
return None
current = la.head.next # 第一个有效结点
max_node = current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if current.data > max_node.data:
max_node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max_node
这样处理的话,跳过了头结点,直接处理后面的有效结点。这可能更合理,因为头结点的数据是None,而有效结点的数据是用户输入的值。
但需要考虑链表为空的情况。例如,当链表没有有效结点时(即只有头结点),此时head.next是None,这时候调用max函数会出错。但在题目中输入的n是链表的长度,当n=0的时候输入结束。所以,当n=0时,不会进入处理。因此,输入的每个链表至少有一个元素吗?测试输入中的例子中的最后一组输入是4个数,其中第一个数是4,之后是-1,-2,-3,-4。但原题中的测试输入中的最后一个输入是0,所以当n=0时结束。而每组数据的n是链表的长度,即有效元素的数目。例如,当n=5时,链表中有5个元素。所以在创建链表的时候,比如使用create_list_r方法,会把n个元素添加到链表中。所以,每个输入的链表的有效结点数目等于n,即至少有一个元素吗?例如,当n=0时输入结束,所以其他情况的n≥1?
比如,测试输入的第三组数据是1 4 -1 -2 -3 -4。这个可能需要看测试输入的格式。原题中的测试输入描述是:“测试输入:5 2 1 3 5 4 6 2 3 10 4 5 1 4 -1 -2 -3 -4 0”看起来有问题,可能需要仔细分析。
原题给出的测试输入是:
测试输入:
5
2 1 3 5 4
6
2 3 10 4 5 1
4
-1 -2 -3 -4
0
预期输出:
5
10
-1
这说明每组数据的输入是两行:第一行是n,第二行是n个元素。当n=0时结束。因此,在每组数据中,n可能为0?但题目描述中说当n=0时输入结束。因此,在输入中,当遇到n=0的时候,程序结束。其他情况下,每组数据的n≥1,因为输入的时候n代表链表的元素数目。
因此,在max函数中,la链表至少有一个有效元素。因此,可以不用处理空链表的情况。例如,当调用max函数的时候,链表参数la的有效元素数目至少是1。所以在max函数中,可以假设至少存在一个有效结点。
那现在,max函数的实现步骤是:
初始化max_node为第一个有效结点的数据,然后遍历剩下的结点,比较它们的data,如果更大则更新max_node。
那么,具体代码:
def max(la):
max_node = la.head.next # 第一个有效结点
current = max_node.next # 从第二个开始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if current.data > max_node.data:
max_node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max_node
这样是否正确?或者是否需要遍历所有结点,包括第一个?
比如,初始时max_node是第一个结点,然后current从第一个的下一个开始。这样会遍历剩下的结点。但是如果链表只有一个结点的话,current是None,循环不执行,直接返回第一个结点,这是正确的。
所以,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吗?
比如,假设链表中的元素是5个:2 1 3 5 4。第一个有效结点是2。current依次是1、3、5、4。在循环中,比较各个current的data与max_node的data。当current是5的时候,5>3,所以max_node更新为5的结点。最后返回5的结点,正确。
那这样是正确的。
或者,更简单的方式是,初始化current为第一个结点,然后遍历所有结点:
def max(la):
max_node = None
current = la.head.next # 第一个有效结点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if max_node is None or current.data > max_node.data:
max_node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max_node
这可能更稳妥,因为如果链表为空的话,返回None。但根据题目输入,此时n≥1,所以current不会是None。所以两种写法都可以。
但第二种写法更通用,比如当链表为空时返回None。例如,当输入的n=0时,但此时程序已经结束,不会处理。因此,第一种写法可能更高效,但两种都可以。
现在,编写max函数应该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需要处理输入输出的问题。
题目中的编程要求是,输入多组数据,每组数据两行,第一行为n,第二行为n个元素。当n=0时输入结束。输出每个链表的最大值。
所以,程序的输入处理部分应该如何编写?
给定的代码框架中没有这部分,所以需要自己编写输入循环,并构造链表,调用max函数,然后输出结果。
但是,题目可能要求将max函数补全,然后测试平台会自动处理输入输出。或者,可能用户需要自己补全整个程序,包括输入处理的部分?
但原题给出的代码框架中的max函数是待完成的,所以可能用户需要补全这个函数,而测试平台会自动处理输入输出。或者,测试平台可能已经编写了输入处理部分,而用户只需要完成max函数?
这需要看具体的情况。例如,如果题目中的代码框架中没有输入处理的部分,那么用户可能需要自己编写这部分。
但原题中的代码框架可能只是给出了链表的结构和max函数的占位符,所以需要补全max函数,并处理输入输出的逻辑。
但根据题目中的“编程要求”,可能需要用户编写完整的程序,包括读取输入、构建链表、调用max函数,并输出结果。
因此,我需要编写一个处理输入的循环,读取每组数据的n和对应的元素,构建链表,调用max函数,得到最大值,并输出。
但原题给出的代码框架中的max函数属于这部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代码中补全max函数,然后编写输入处理的代码,使得当输入n时,读取n个元素,创建链表,调用max函数,输出最大值。
综上,整个程序的步骤应为:
1. 循环读取输入,直到n=0为止。
2. 对于每组数据:
a. 读取n。
b. 如果n=0,结束循环。
c. 读取n个元素,转换为整数列表。
d. 创建链表,使用后插法或者前插法构建链表。
e. 调用max函数,找到最大值结点。
f. 输出该结点的data值。
3. 处理多组数据,直到n=0。
现在,问题是,在给定的LinkList类中,创建链表可以使用create_list_r(后插法)或者create_list_h(前插法)。例如,当输入的列表是2 1 3 5 4时,使用后插法创建链表的话,元素的顺序是保持原样的。而前插法则会反转顺序。例如,create_list_h方法将元素逐个插入头结点之后,导致链表顺序与原列表相反。所以,必须选择正确的创建方法,以保证链表的元素顺序与输入顺序一致。
例如,题目中的测试输入中的第一组数据是5个元素:2 1 3 5 4。创建链表后,链表中的元素顺序应该是2→1→3→5→4?或者是否是5→4→3→1→2?
这取决于使用的是前插法还是后插法。例如,create_list_h方法是前插法,每次插入到头部,所以元素的顺序会被反转。例如,输入的列表是[2,1,3,5,4],则链表的顺序是4→5→3→1→2。而create_list_r方法是后插法,保持原顺序。
因此,在创建链表的时候,应该使用create_list_r方法,以保证链表中元素的顺序与输入的顺序一致。否则,如果使用前插法,顺序会被反转,但原题中的测试用例可能期望正确的顺序。例如,测试输入中的第一组数据最大值是5,而如果链表中的元素顺序是4→5→3→1→2的话,最大值是5,结果正确。所以无论是前插还是后插,只要所有元素都被正确插入,最大值不受顺序影响。但可能原题中链表的元素顺序是否与输入顺序一致不影响结果,所以无论哪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结果。但为了正确性,应该使用后插法,即create_list_r,这样链表元素的顺序与输入顺序一致。
因此,在输入处理部分,读取n个元素后,应该调用create_list_r方法将元素插入链表。
现在,补全代码的步骤:
首先,完成max函数,然后编写输入处理部分。
现在,max函数的正确代码:
def max(la):
if la.head.next is None:
return None # 空链表情况,但根据输入条件,不会出现
max_node = la.head.next # 第一个有效结点
current = max_node.next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if current.data > max_node.data:
max_node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max_node
或者更通用的写法:
def max(la):
max_node = None
current = la.head.next # 跳过头结点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if max_node is None or current.data > max_node.data:
max_node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max_node
这样即使链表为空(但题目中n≥1),此时current是la.head.next,如果链表有效元素数目为0,那么current是None。此时max_node会是None,但题目中每组数据的n≥1,所以current不为None。所以两种写法都可以。第二种更安全。
现在,输入处理部分:
在Python中,处理多组输入,每组数据两行。这可能需要使用循环来读取输入。例如,可以每次读取一行作为n的值,如果n为0则退出。否则,读取下一行的n个元素,创建链表,调用max函数,输出结果。
但需要注意,输入的读取方式。例如,当输入是多个数据时,可能需要使用input()函数或者标准输入的方式。
但有时候,输入的数据可能以多行的形式提供。例如,在测试输入的例子中,输入可能被一次性粘贴,程序需要正确分割每组数据。
常见的处理方式是,使用一个循环,每次读取一个n,然后读取n个数。例如:
import sys
for line in sys.stdin:
n = int(line.strip())
if n == 0:
break
data = list(map(int, sys.stdin.readline().strip().split()))
# 创建链表
la = LinkList()
la.create_list_r(data)
# 找到最大值
max_node = max(la)
print(max_node.data)
但需要处理输入的行可能有多余的空行或者空格。
或者,可以将所有输入一次性读取,然后处理:
import sys
lines = [line.strip() for line in sys.stdin if line.strip()]
idx = 0
while idx < len(lines):
n = int(lines[idx])
idx +=1
if n ==0:
break
data = list(map(int, lines[idx].split()))
idx +=1
la = LinkList()
la.create_list_r(data)
max_node = max(la)
print(max_node.data)
这可能更可靠。
但具体在代码中如何处理输入,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现在,将所有这些整合到代码中:
补全max函数,并添加输入处理部分。
所以,完整的代码应该包括:
class LNode:
... (已有的代码)
class LinkList:
... (已有的代码)
def max(la):
max_node = None
current = la.head.next # 跳过头结点,第一个有效结点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if max_node is None or current.data > max_node.data:
max_node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max_node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port sys
lines = []
for line in sys.stdin:
if line.strip() == '':
continue
lines.append(line.strip())
idx = 0
while idx < len(lines):
n = int(lines[idx])
idx +=1
if n ==0:
break
data = list(map(int, lines[idx].split()))
idx +=1
la = LinkList()
la.create_list_r(data)
max_node = max(la)
print(max_node.data)
这样就能处理输入,并输出每个链表的最大值。
现在,测试一下是否正确:
测试输入中的第一组数据是n=5,元素是2 1 3 5 4。创建链表时使用后插法,所以链表中的顺序是2→1→3→5→4。最大值是5,正确。输出5。
第二组数据n=6,元素是2 3 10 4 5 1。最大值是10,输出正确。
第三组数据n=4,元素是-1 -2 -3 -4。最大值是-1,正确。
所以,输出应为5 10 -1,每个结果占一行。测试说明中的预期输出是正确的。
综上,max函数的正确实现是遍历链表的有效结点,记录当前最大值结点,最后返回该结点。输入处理部分正确读取每组数据,并调用相应方法。</think>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一趟遍历在单链表中确定值最大的结点。以下是具体的实现步骤:
### 方法思路
1. **初始化最大值结点**:将链表的第一个有效结点作为初始最大值结点。
2. **遍历链表**:从第二个结点开始,逐个比较当前结点的值与最大值结点的值。
3. **更新最大值结点**:如果当前结点的值更大,则更新最大值结点。
4. **返回结果**:遍历完成后,返回最大值结点。
### 解决代码
```python
class LNode:
def __init__(self, data=None):
self.data = data # 结点的数据域
self.next = None # 结点的指针域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tr(self.data)
class LinkList:
def __init__(self):
self.head = LNode(None)
def __iter__(self):
p = self.head
while p is not None:
yield p
p = p.next
def __str__(self):
output = ''
for idx, item in enumerate(self):
output += '{arrow}{data}'.format(arrow=' --> ' if idx else '', data=item.data)
return output
def __len__(self):
cnt = 0
for p in self:
cnt += 1
return cnt - 1
def get_elem(self, i):
for idx, item in enumerate(self):
if idx + 1 == i:
return item
raise Exception('位置不合法')
def locate_elem(self, e):
for p in self:
if p.data == e:
return p
return None
def list_insert(self, i, e):
for idx, p in enumerate(self):
if idx + 1 == i:
s = LNode(e)
s.next = p.next
p.next = s
return
raise Exception('位置不合法')
def list_delete(self, i):
for idx, p in enumerate(self):
if idx + 1 == i and p.next is not None:
p.next = p.next.next
return
raise Exception('位置不合法')
def create_list_h(self, l_data: list):
for data in l_data:
p = LNode(data)
p.next = self.head.next
self.head.next = p
def create_list_r(self, l_data: list):
r = self.head
for data in l_data:
p = LNode(data)
r.next = p
r = r.next
def max(la):
max_node = None
current = la.head.next # 跳过头结点,从第一个有效结点开始
while current is not None:
if max_node is None or current.data > max_node.data:
max_node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next
return max_node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port sys
lines = []
for line in sys.stdin:
stripped = line.strip()
if stripped:
lines.append(stripped)
idx = 0
while idx < len(lines):
n = int(lines[idx])
idx += 1
if n == 0:
break
data = list(map(int, lines[idx].split()))
idx += 1
la = LinkList()
la.create_list_r(data)
max_node = max(la)
print(max_node.data)
```
### 代码解释
1. **LNode 类**:定义了链表的结点,包含数据域和指针域。
2. **LinkList 类**:实现了链表的基本操作,包括初始化、遍历、插入、删除、创建链表等。
3. **max 函数**:遍历链表,找到值最大的结点。从头结点的下一个结点开始遍历,逐个比较并更新最大值结点。
4. **主程序**:处理多组输入数据,创建链表,调用 `max` 函数找到最大值并输出。
该方法通过一次遍历链表即可找到最大值结点,时间复杂度为 $O(n)$,空间复杂度为 $O(1)$,高效且简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