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语言编程 任务描述 假设将循环队列定义为:以域变量 rear 和 length 分别指示循环队列中队尾元素的位置和内含元素的个数。编写相应的入队列和出队列的程序。入队列时判断循环队列是否队满(在出队列的算法中要返回队头元素)。队满时,停止入队,队满时输出 yes ,否则输出 no 。 编程要求 根据提示,在右侧编辑器补充代码,完成循环队列的操作。 测试说明 输入说明:第一行输入队列大小 N ,第二行开始输入若干入队元素,第三行输入出队元素。 输出说明:第一行输出入队后队列情况,队满时输出 yes,否则输出 no。第二行输出出队操作后的循环队列。第三行输出出队后的队头元素。 平台会对你编写的代码进行测试: 测试输入: 5 3 4 6 2 7 4 预期输出: yes 6 2 7 6
时间: 2025-06-24 08:45:56 浏览: 15
<think>嗯,我现在得解决这个循环队列的问题。题目要求用C语言来编写入队和出队的程序,并且队列的结构是用rear和length来表示的。那首先我得明确循环队列的结构定义。题目里说队尾元素的位置是rear,元素的个数是length。那队头的位置应该怎么算呢?比如说,当队列里有length个元素时,队头的位置应该是(rear - length+ 1 +N) % N吗?因为假设队列是循环的,所以可能需要进行模运算来得到正确的索引。然后,入队的时候需要判断队列是否已满。队列的大小是N,那当length等于N的时候,队列就满了。这时候入队的话要输出yes,否则输出no。题目中的测试输入第一行是5,所以队列容量是5。当输入五个元素之后,队列就满了,这时候输出yes。那在入队的函数里,每次添加元素前要检查是否已满。如果满了,就不能再添加,并且输出yes。否则,添加元素,rear的位置要更新。因为插入元素是在队尾的下一个位置吗?或者题目中的定义是rear指向当前队尾元素的位置,所以插入新元素时应该先把rear后移一位,然后赋值。例如,原来的rear是某个位置,插入新元素的时候,rear= (rear +1) %N,然后将元素放在这个新位置?或者题目中的定义可能不同,这里需要仔细看题目描述。题目中的循环队列的定义是rear指示队尾元素的位置,所以当入队时,新的队尾元素的位置应该是(rear +1) % N吗?或者可能不是这样?
比如,假设队列容量是N,那么队列最多可以存储N个元素。当队列满的时候,length等于N。这时候入队会触发队满的条件。所以入队的操作应该是:首先判断length是否等于N。如果是,输出yes,不进行插入。否则,将rear移动到下一个位置(可能通过(rear+1) %N),然后将元素放入该位置,同时length增加1。或者原队尾的位置是rear,所以新元素的位置应该是(rear+1) %N?或者原来的队尾已经是当前元素的位置,所以入队时rear应该先加1,再赋值?比如,假设初始时队列为空,length=0,rear=-1或者某个初始值?这可能需要明确队列的初始化方式。例如,假设队列的结构体定义是这样的:
typedef struct {int *data;
int front; // 这里可能不需要front?int rear;int length;int capacity;} Queue;
但是题目中的循环队列定义只有rear和length这两个变量,所以可能结构体中并没有front这个变量。那队头的位置需要根据rear和length计算出来。例如,队头的位置等于 (rear - length +1 + capacity) % capacity。例如,如果队列容量是5,当前rear是3,length是3,那么队头的位置是 (3-3 +1) =1,然后模5还是1。所以队头元素在索引1的位置。这样在出队的时候,需要返回该位置的元素,并将length减1。这样对吗?
那入队操作的具体步骤应该是:
当队列未满时:
1. rear= (rear +1) %capacity
2.data[rear]= 元素3. length++或者,可能初始时rear的位置可能不是0?比如,当队列为空时,length是0,此时rear可能是一个无效的位置。例如,初始时队列为空,rear可能是-1或者其他无效的值?这时候,当第一个元素入队时,rear变为0,然后length变为1。这时候队头的位置是0。出队的时候,取出队头元素,即0的位置,然后length减1,此时队列为空,rear可能变为-1?或者在这种情况下,队头的位置是否还是正确的?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更仔细的考虑。例如,假设队列的结构体中,capacity是N,队列的最大容量是N。当队列满的时候,length等于N。此时rear指向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此时,当入队时,无法插入,所以输出yes。当出队时,队头元素的位置是(rear - length+1 + N) % N。例如,当队列满的时候,length是N,那么队头的位置是(rear - N+1 + N) % N =(rear +1) % N。这可能有问题?或者可能我的计算方式错误?
或者,正确的队头的位置应该是:front =(rear - length+1 + capacity) % capacity。例如,假设队列容量是5,当前rear是3,length是3。那么front的位置是3-3+1=1,模5还是1。此时队头在1的位置。队列中的元素是1、2、3这三个位置?或者说,队列的元素是1、2、3这三个位置吗?
或者可能这样:队列的元素从front开始,到rear结束,共length个。但是题目中的队列结构没有front,只有rear和length。所以在这种情况下,front的位置必须通过rear和length计算出来。
所以,入队的时候,rear的位置应该是当前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当新元素入队时,需要将rear移动到下一个位置,然后插入元素。例如:
当队列未满时,将rear移动到(rear+1) %capacity的位置,然后将元素放入该位置,并增加length的值。这样是否正确?
比如,初始时rear为-1,length为0,capacity为5。当第一个元素入队时,rear变成0,length变成1。此时队头的位置是0。当第二个元素入队时,rear变成1,length变成2。队头还是0。此时队列的元素是0和1的位置。当队列满的时候,比如5个元素,此时length=5,rear的位置是4(假设初始从0开始)。此时队头的位置是(4 -5+1 +5) %5 =(0) %5=0。队头是0的位置,元素依次是0、1、2、3、4的位置,共5个元素。此时如果尝试入队,就会判断length是否等于capacity,即5,是的,所以输出yes,不插入。
这样看来,入队的逻辑应该是正确的。
现在,题目要求编写入队和出队的程序。那么首先需要定义队列的结构。例如:队列的结构应该包含一个数组或动态分配的存储空间,rear和length,以及capacity。比如:
typedef struct {int *data;
int rear;
int length;
int capacity;
} Queue;然后,初始化队列的函数可能是这样的:void initQueue(Queue *q,int n) {q->data= (int *)malloc(n * sizeof(int));
q->capacity = n;
q->rear = -1; // 初始时队列为空,rear设为-1q->length = 0;
}
这样,当队列为空时,rear是-1,length是0。这时候入队第一个元素时,rear变为0,length变为1。这似乎合理。
然后,入队操作的函数:int enqueue(Queue *q,int value) {if (q->length == q->capacity) {// 队满,输出yesprintf("yes\n");return 0;}
q->rear = (q->rear +1) %q->capacity;q->data[q->rear]= value;q->length++;return 1;
}
出队操作的话,需要返回队头元素,并减少length。那如何找到队头的元素呢?
队头的位置是:(rear -length + 1+ capacity) %capacity。例如,当队列中有length个元素时,队头的位置应该是(q->rear- q->length+ 1 +q->capacity)% q->capacity。假设当前队列中有length个元素,那么第一个元素的位置是:
假设现在rear是当前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那么队列中的元素是从front到rear,中间可能有循环。比如,当capacity是5,rear是3,length是3。那么front的位置是(3 -3+1) =1,模5还是1。所以队头在位置1。出队的时候,取出该位置的元素,然后将length减1。此时,队头的位置会变成front+1吗?或者说,出队后,队头的位置是front+1,但是此时队列的front的计算方式还是根据新的length和新的 rear?
例如,假设队列出队了一个元素,那么length减1,而rear保持不变,对吗?因为rear仍然指向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而length减少了一个。此时,队头的位置将变为 (rear -(length-1) +1 +capacity) % capacity= (rear -length +2 +capacity) % capacity。或者这个计算方式是否正确?
比如,原队头是front,出队后,新的队头是front+1的位置?可能这个时候,出队后的队头元素的位置应该根据新的length和rear重新计算。比如,原队头的位置是front,出队后,队列的length减1,此时队头的位置是 (rear - (length-1) +1 + capacity)% capacity = (rear - length +2 + capacity)% capacity。这可能比较麻烦,但可能这种计算方式是可行的。
所以在出队的函数中,我们需要:
1.检查队列是否为空。如果length为0,无法出队。
2. 计算队头的位置:front= (q->rear - q->length + 1+ q->capacity) % q->capacity;
3.保存该位置的元素。
4.将length减1。
5.返回保存的元素。
例如,出队函数的代码可能如下:
int dequeue(Queue *q) {if (q->length == 0) {
//队列为空,无法出队return -1; // 或者处理错误}
int front= (q->rear - q->length + 1+ q->capacity) % q->capacity;
intvalue = q->data[front];q->length--;
return value;
}
现在,根据题目要求,测试输入是:5
34 62 74
队列的大小是5。输入的元素是3、4、6、2、7,这五个元素,刚好填满队列。此时队满,输出yes。然后出队4次?或者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数目?或者可能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的元素,但可能这里描述不清楚?
测试输入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数量?比如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是4,表示出队4次?或者可能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元素的值?比如原队列中的元素是3、4、6、2、7,出队4的话,可能要看是否存在这样的元素?
或者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操作的次数?比如,输入4,表示出队4次。比如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是4,那么预期输出中的第二行是出队四次后的队列情况?
但原题中的测试说明中的预期输出是:yes
62 76
原输入队列是5个元素,队满。出队4次的话,队列中将剩下1个元素。例如,原队列中的元素是3、4、6、2、7。假设队头是3的位置?或者原队列的队头可能在某个位置?或者可能原题中的测试输入的第三行的4是指出队4次?或者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元素值?比如,出队元素是4?但原队列中的元素可能有多个4吗?可能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是出队操作的次数?
或者可能题目中的测试输入的第二行是若干入队元素,第三行是出队的元素的数量?
比如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的4,表示出队4次。此时,队列最初有5个元素,出队4次后剩下1个元素。出队后的队列中的元素可能是6 27?这似乎不符合逻辑。或者可能需要仔细分析测试用例。
比如,测试输入的预期输出是:
第一行输出yes,因为队列满了。第二行输出出队操作后的循环队列的情况。第三行输出出队后的队头元素。
比如,假设队列初始有5个元素:3、4、6、2、7。然后出队四次,队列中的元素剩下7?或者可能顺序不同?
或者可能,原队列在入队五个元素后的顺序是3、4、6、2、7?或者队列在循环中的排列可能不同?
这可能涉及到队列元素的存储顺序。例如,当队列满的时候,rear的位置是4(假设容量是5),队头的位置是 (4 -5 +1 +5) %5= (0)%5 =0。所以队头是0的位置,元素是3,然后是1位置的4,2位置的6,3位置的2,4位置的7。队列中的顺序是3、4、6、2、7。此时出队四次的话,队头元素依次被取出。第一次出队3,队头变成1位置的4,第二次出队4,队头变成2位置的6,第三次出队6,队头变成3位置的2,第四次出队2,此时队列只剩下7。所以出队后的队列中元素是7。此时队列的输出是7,而第三行的队头元素是7。但测试预期输出中的第二行是62 7,第三行输出6。这说明我的假设可能有问题。这可能意味着我之前的思路是错误的。所以必须重新分析问题。
或者可能我的队头的位置计算方式错误?
比如,测试输入中的预期输出在出队后的队列情况是6 27。这可能说明,在出队操作后,队列中的元素是6、2、7这三个。这似乎与出队四次后的情况不符。所以可能测试输入的第三行的4不是出队次数,而是出队的元素值?比如,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的元素4,所以需要出队元素4。但原队列中有没有元素4?
在测试输入中,第二行输入的入队元素是3、4、6、2、7。所以在队列满时,这些元素都被入队。队头的位置是0(根据之前的计算),元素是3。那么出队操作时,第一次出队的是3。然后队列中的元素变为4、6、2、7。此时队列的length是4。然后,假设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是4,可能表示出队的元素是4?那么此时队列中的元素被出队的是4。那么剩下的元素是6、2、7。这样,出队后的队列情况是6、2、7,此时队头元素是6。所以输出第二行是62 7,第三行是6。这与预期输出一致。
这说明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元素的值,而不是次数。所以需要根据元素的值进行出队操作?或者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操作的次数?或者我可能误解了题目描述?原题目中的输入说明是:“第三行输入出队元素。”这可能意味着第三行输入的是要出队的元素的值。例如,在测试输入中,第三行输入4,表示要出队元素4。因此,在队列中找到该元素,并将其出队。但循环队列中的出队操作通常是只能出队队头元素,而不是任意元素。所以可能题目中的描述有问题,或者我理解有误。
这显然有问题,因为队列是先进先出的结构,只能从队头出队。因此,第三行的输入可能表示出队的次数,即进行多少次出队操作。例如,第三行的4表示出队4次,而不是出队元素的值。此时,假设队列初始有5个元素,出队四次后,剩下一个元素。例如,原队列的元素顺序是3、4、6、2、7。出队四次的话,依次取出3、4、6、2,剩下的元素是7。此时队列的输出应该是7,但测试预期输出的第二行是6 27,第三行是6。这与预期不符,说明我的分析有误。
这表明我的队头的位置计算方式可能有错误,或者队列的结构定义有问题。
或者,可能我的队头位置计算方式错误。例如,队头的位置应该是 (rear- length +1+ capacity) %capacity。假设队列的容量是5,当前rear是4(插入第五个元素后的位置),length是5。此时,队头的位置是 (4 -5 +1 +5)%5 = (5) %5=0。所以队头元素在0的位置,即元素3。然后,出队一次,取出3,此时队列的length变为4。此时,队头的位置是 (4 -4 +1 +5)%5 =(1+5) %5=1%5=1,对应的元素是4。出队第二次取出4,length为3,队头的位置是 (4 -3+1+5) %5= (2+5)%5=7%5=2,元素6。第三次出队取出6,length为2,队头的位置是 (4-2+1+5)%5= (3+5)%5=8%5=3,元素2。第四次出队取出2,length为1,队头的位置是 (4-1+1+5) %5= (4+5) %5=9%5=4。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7。所以出队四次后,队列中剩下7。此时队列的输出应该是7,而队头元素是7。但测试预期输出中的第二行是62 7,第三行是6。这说明我的分析是错误的。
这说明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可能有误。或者,可能队列的初始定义中的rear的位置不是在插入新元素时移动,而是插入之后才移动?或者,可能我的队列的初始化方式有错误。例如,初始时rear的值为-1,当插入第一个元素时,rear变为0,元素放在0的位置。当队列满的时候,rear的位置是4(容量为5),此时队头的位置是0。插入顺序是3、4、6、2、7,所以队列中的元素在数组中的顺序是0:3,1:4,2:6,3:2,4:7。所以出队四次的话,依次取出3、4、6、2,剩下7。队列中的元素是7。但测试预期输出的第二行是62 7,这说明队列中的元素在出队后是这三个。这显然与我的分析不符。
这说明,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的输入4不是出队的次数,而是出队的元素。但这不符合队列的规则,因为队列只能出队队头元素。所以这可能说明题目中的第三行的输入可能是一个元素的值,但需要将该元素出队。但是,队列只能从队头出队,所以只能出队第一个元素。例如,假设第三行的输入是4,而队列中存在元素4,那么只能出队队头的元素,而不是中间的某个元素。这样,这似乎不可能,除非题目中的出队操作允许删除任意元素,但这不符合队列的常规操作。
因此,这可能意味着题目中的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的次数。比如,输入4表示进行四次出队操作。但根据测试用例的预期输出,出队四次后的队列中元素是6、2、7,这似乎只有三个元素。这可能意味着队列的初始结构在入队后的元素顺序并非我所预期的。
或者,可能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错误。例如,队列的队头位置应该是(rear- length +1 + capacity)% capacity是否正确?假设队列容量是5,rear是4,length是5。队头位置计算为 (4-5+1+5)mod5=5mod5=0。那么队头是0位置,元素3。第一次出队后,length=4,队头位置是(4-4+1+5) mod5=(6) mod5=1。元素是4。第二次出队后,length=3,队头位置是 (4-3+1+5) mod5=7 mod5=2,元素6。第三次出队后,length=2,队头位置是 (4-2+1+5)=8 mod5=3,元素2。第四次出队后,length=1,队头位置是 (4-1+1+5)=9mod5=4,元素7。所以队列中剩下元素7。此时输出队列的情况应该只有7。但测试预期输出的第二行是62 7,这明显不符。这说明我的分析肯定哪里出错了。可能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错误?
或者,队列的队头位置计算方式应该不同。例如,当元素入队时,先移动rear,再存储元素。此时,当队列为空时,rear的位置是-1。插入第一个元素时,rear变为0,元素放在0的位置。此时,队头的位置是0。当队列中有length个元素时,队头的位置是(rear - length+1 + capacity) % capacity。假设队列满时,插入5个元素,此时rear是4,length是5。队头是 (4-5+1+5) mod5=5 mod5=0。所以队头元素是0位置的3。出队一次后,length变成4,队头的位置是 (4-4+1+5) mod5=6 mod5=1,元素4。出队四次后的情况是,队头的位置是4,元素7。队列中的元素只有7。因此,测试预期输出中的第二行是62 7显然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这说明我的理解有误。
或者,可能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数量为4,但预期输出中的队列情况是62 7,这说明队列中有三个元素。那么,原队列在出队四次后,还剩一个元素,这与预期不符。所以可能我的思路完全错误,必须重新考虑队列的结构。
或者,可能队列的结构定义中的rear和length的定义不同。比如,队列的结构中,rear是队尾元素的下一个位置?或者是否有可能题目中的循环队列定义中的rear指向的是队尾的下一个位置?这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计算方式。
例如,如果队列的队尾元素的位置是(rear-1) % capacity,那么在入队时,将元素放在rear的位置,然后rear = (rear+1)% capacity,并且length增加。但是这种情况下,队列的结构需要front和rear两个指针。但题目中的定义只有rear和length,所以这可能不适用。
或者,可能队列的结构中的length表示元素个数,rear是队尾元素的索引。所以队列中的元素从(rear - length+1) modcapacity到rear的位置。这可能对吗?例如,当队列中有length个元素时,队头的位置是 (rear- length +1) mod capacity。例如,capacity是5,rear是4,length是5。队头的位置是 (4-5 +1) mod5=0 mod5=0。队列的元素是0到4的位置。此时,出队四次,队头的位置依次变为1、2、3、4。剩下的元素是4位置的值7,length是1。这仍然无法得到测试预期中的结果。
或者,可能题目中的队列结构中的rear是指向队尾元素的下一个位置?例如,假设队列的初始化时,rear和front都为0,队列的长度由length表示。当入队时,元素放在rear的位置,然后rear= (rear+1) % capacity。这样,队满的条件是length== capacity。此时,队头的位置是 (rear -length + capacity)% capacity。例如,当capacity是5,length是5,rear是0。队头的位置是 (0-5+5) mod5=0。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从0到4的位置。出队四次后,length是1,队头的位置是 (0-1+5)mod5=4。队列中的元素是4的位置的7。这仍然无法得到测试预期的结果。
可能我在这里陷入困境,需要换一种思路。可能我应该根据测试用例反推出正确的队列结构。测试输入是:输入队列大小N=5,然后入队元素3、4、6、2、7。此时队列满,输出yes。然后出队4次,或者出队某个元素?根据测试预期输出的第二行是62 7,第三行输出6。这说明出队后的队列中的元素是6、2、7,队头元素是6。所以,原来的队列在入队5个元素之后,出队了两次,得到三个元素?
例如,假设入队后的队列元素顺序是3、4、6、2、7。然后出队两次,取出3和4,队列剩下6、2、7。此时队头元素是6。所以可能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的4表示出队两次?或者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4次,但是预期输出中的队列情况是6、2、7?这显然存在矛盾,说明我必须重新审视问题。
可能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错误。或者,可能队列的结构定义中的rear是队尾元素的位置,而队列中的元素是从front到rear的连续空间,而front的计算方式为 (rear - length +1 + capacity)% capacity。在这种情况下,当队列满时,入队操作会被拒绝。例如,测试输入中的入队元素是5个,此时队列满,输出yes。然后执行出队操作,出队多少个?
假设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次数,那么假设第三行输入的是1次,出队后队列中的元素是4、6、2、7。此时输出队列的情况是46 27?但测试预期中的第二行是6 27。这仍然无法对应。或者,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元素的数量,比如第三行输入的是4,表示要出队四个元素。那么,原队列有5个元素,出队四次后,剩下一个元素。但测试预期的第二行显示有三个元素,这说明我的假设错误。或者,可能题目中的队列的输出方式不是按顺序输出所有元素,而是按队列中的物理顺序输出?或者可能题目中的输出方式是按队列中的逻辑顺序输出,即队头到队尾的顺序?例如,当队列中的元素是6、2、7,可能它们在数组中的位置是2、3、4。此时,输出时按照队头到队尾的顺序,即6(位置2)、2(位置3)、7(位置4)。所以输出62 7。
假设原队列在入队后是3、4、6、2、7。然后出队两次,取出3和4。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2、7。队头的位置是2,元素6。此时,输出队列的元素顺序是6、2、7。这符合测试预期。所以,出队的次数是2次。但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4,所以可能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元素的值?或者,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4,表示出队元素4?这只能在队列中存在该元素的情况下才可能,但此时队头元素是3,出队后队头元素是4,然后再次出队才能取出4。所以,此时出队两次,得到队列中的元素是6、2、7。所以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次数是2次?
这可能意味着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次数,而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4,但预期输出中的队列情况却显示三次出队后的结果?这显然矛盾。这似乎陷入了僵局。或许我应该根据测试用例重新调整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假设测试用例中,在出队后的队列情况是6、2、7,那么这三个元素的位置可能是在队列中的索引2、3、4。队头的位置是2,队尾的位置是4。此时,队列的length是3。此时,原队列满时的元素是3、4、6、2、7,假设队头是0,队尾是4。那么,出队两次:第一次出队0位置的3,队头变为1,length变为4。第二次出队1位置的4,队头变为2,length变为3。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位置2)、2(3)、7(4)。此时,队头是2,队尾是4。此时,输出队列的顺序是6 27。这符合测试预期。所以,第三行输入的4可能表示出队两次?或者,可能第三行输入的4是出队元素的数量?此时,或许原题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次数是2次?而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4,这似乎与预期不符。这说明我可能需要重新理解题目。或者,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个数,例如输入4,表示要出队四个元素。此时,原队列满时有5个元素,出队四次后剩下一个元素。但测试预期中的第二行输出62 7,这有三个元素。这说明这与假设不符。
现在,我必须考虑可能的错误来源。或许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有错误?
例如,假设队列中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是 (rear -length +1)% capacity。例如,当队列满时,rear是4,length是5:
队头位置是 (4-5+1) =0 →0 mod5=0。元素是3。出队一次后,length是4,队头位置是 (4-4+1)=1 →1 mod5=1。元素是4。出队两次后,length是3,队头位置是4-3+1=2 →2mod5=2。元素是6。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2、7。此时,队头是2,元素6,队尾是4,元素7。所以,队列中的元素是6、2、7。这正好是测试预期的输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两次?
哦,这可能!例如,在测试输入中,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数量是4,但测试预期中的队列情况是出队两次后的结果。这显然矛盾,所以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数目为2次?这说明可能题目中的测试输入描述存在错误,或者我的理解有误。或者,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值,例如4。这导致出队两次:第一次出队3,第二次出队4。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2、7。队头是6,输出队列的情况是62 7。第三行输出队头元素6。这与测试预期一致。所以,第三行的输入4表示出队元素的值是4,需要找到该元素并将其出队。但队列只能从队头出队,所以无法直接出队中间的元素。这表明题目中的出队操作可能允许指定元素值,但这不符合队列的特性。
这说明可能题目中的描述存在错误,或者我的理解存在偏差。可能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元素的数量,例如4,这导致四次出队操作。但在这种情况下,测试预期中的输出应该不可能。
或者,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值,例如4。此时,队列中的元素在入队后是3、4、6、2、7。要出队元素4,必须依次出队3和4两次。因此,两次出队操作后,队列中的元素是6、2、7。这与测试预期相符。但这样第三行的输入4被解释为要出队元素4,这需要两次出队操作。但队列只能出队队头元素,所以这似乎不可能,除非队列允许按值删除元素,但这不符合队列的常规操作。
这说明问题可能存在描述不准确或错误。或者,可能我在队列的结构和操作上存在根本性的误解。
此时,我必须回到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描述:
题目中的出队列的算法中要返回队头元素。所以,出队操作总是取出队头元素,并返回。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的元素的数量?例如,输入4,表示要出队四次?
假设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是4,表示要出队四次:原队列满时的元素是3、4、6、2、7,出队四次后,剩下的元素是7。队列的输出应为7。但测试预期输出第二行是62 7,说明出队两次。这说明我的分析一定哪里错了。这表明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错误,或者我的队列的结构定义错误。可能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应该相反?例如,队头的位置是 (rear -length +1 +capacity) % capacity。或者,是否应该加上capacity两次?
或者,可能队列的队头位置是 (rear- length +1+ capacity) %capacity中的括号顺序有问题?
或者,可能正确的队头位置计算方式是:front = (rear- length +1) % capacity;
例如,在队列满的情况下,capacity是5,rear是4,length是5。front = (4-5 +1) %5=0%5=0。出队一次后,length是4,front是 (4-4+1)%5=1%5=1. 出队两次后,length是3,front是 (4-3+1)%5=2%5=2. 此时,队头元素是6,队列中的元素是6、2、7。这正好是测试预期中的结果。所以,出队两次,队头元素是6,队列中的元素是6、2、7。这样,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两次,所以输出第二行为62 7,第三行输出队头元素6。这与测试预期一致。
那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次数是2次?但测试输入的第三行输入的是4。这可能说明我的理解有误,或者题目中的输入描述有误。
或者,可能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元素的数量为4,但预期输出中的队列情况是出队两次后的结果。这显然矛盾,所以此时我必须重新审视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
现在,假设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是front= (rear -length +1 +capacity) % capacity。当队列满时,rear是4,length是5,capacity是5:
front =(4-5+1+5) %5 =5%5=0 →元素3。出队一次后,length是4,front=(4-4+1+5)%5=6%5=1→元素4。出队两次后,front=(4-3+1+5) %5= (2+5) =7%5=2 →元素6。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2、7。此时,队列的length是3。此时,出队两次后的队列情况是6、2、7。所以,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两次,那么预期输出符合条件。但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4,这似乎与出队两次无关。这表明我的思路存在错误,或者题目中的测试输入和预期输出之间存在矛盾。这可能意味着我必须要重新构造代码,按照正确的队头位置计算方式实现入队和出队,然后根据测试输入的情况进行处理。
无论如何,现在必须编写代码,根据题目描述实现队列结构,并正确处理入队和出队操作。
现在,综合以上分析,正确的队列结构应该包括:
- data数组存储元素
-rear指针指向队尾元素的位置- length表示当前元素的数量
-capacity是队列的容量
入队操作时,若length == capacity,输出yes,否则将rear移动到(rear+1)% capacity,并存入元素,length增1。
出队操作时,返回队头元素,队头的位置计算为front =(rear - length+1 + capacity) % capacity。取出该位置的元素,然后length减1。
根据这一逻辑,编写C代码。
例如:#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typedef struct{
int *data;
intrear;
intlength;
intcapacity;
} Queue;
void initQueue(Queue *q, int n){
q->data = (int*)malloc(n *sizeof(int));q->capacity =n;
q->rear = -1; //初始时队列为空,rear为-1
q->length =0;
}
intisFull(Queue*q) {return q->length == q->capacity;
}
intenqueue(Queue*q, intvalue) {if (isFull(q)) {printf("yes\n");
return0;
}q->rear= (q->rear + 1) % q->capacity;
q->data[q->rear] = value;
q->length++;
return1;
}int dequeue(Queue *q){
if (q->length ==0) {return -1; // 队列为空
}int front =(q->rear- q->length+ 1 +q->capacity)% q->capacity;
int value= q->data[front];q->length--;return value;}
void printQueue(Queue *q) {
intfront = (q->rear - q->length +1 + q->capacity) % q->capacity;for (int i= 0;i < q->length; i++){
printf("%d ", q->data[(front +i) % q->capacity]);}
//如果队列为空,可能不输出任何内容,但题目中的情况可能不会出现
}
intmain() {int N;scanf("%d",&N);Queue q;initQueue(&q, N);int num;while (scanf("%d", &num) ==1) {// 入队,直到队列满或者输入结束if (!enqueue(&q,num)) {// 队满,停止入队break;}
}// 检查是否队满if (isFull(&q)){
printf("yes\n");} else {printf("no\n");
}// 输出入队后的队列情况
printQueue(&q);printf("\n");
//处理出队操作
intde_count;scanf("%d",&de_count);for (inti = 0; i < de_count; i++){
dequeue(&q);}
//输出出队后的队列情况printQueue(&q);
printf("\n");// 输出队头元素if (q.length > 0) {
intfront = (q.rear - q.length + 1+ q.capacity) % q.capacity;
printf("%d\n",q.data[front]);
}free(q.data);
return0;
}
但是,根据测试输入中的预期输出,假设入队五个元素,队满,输出yes。然后出队4次。此时队列中的元素只剩一个,所以输出第二行是7。队头元素是7。这与测试预期中的输出不符。因此,这段代码可能无法通过测试用例。
这说明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或者出队次数的理解存在错误。
现在,我必须重新审视问题。可能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元素的个数,所以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的4表示出队四次,导致队列中的元素是7。但测试预期中的输出是6 27,这只有三个元素,说明出队两次。这矛盾表明,可能我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错误,或者我的队列的入队顺序与预期不同。例如,可能入队的顺序导致队列中的元素顺序不同。
或者,可能我的队列的初始化方式导致元素存储的位置错误。例如,初始时rear是-1,插入第一个元素时,rear变为0。插入第二个元素时,rear变为1,依此类推。所以在测试输入中,插入3、4、6、2、7后,队列中的元素顺序是3、4、6、2、7,存储于数组的0、1、2、3、4位置。队头位置是0。出队四次后,队头位置是0+4=4的位置。此时队列的length是1,元素是7。所以输出第二行是7,第三行输出7。这与测试预期中的输出62 7和6不符。这表明我的代码逻辑存在错误,导致无法通过测试用例。因此,必须重新考虑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或者,可能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应该为 front =(rear - length+1 + capacity) % capacity。例如,当队列满时,rear=4,length=5,capacity=5。front=(4-5+1+5) mod5=5 mod5=0。出队一次后,length=4,front=(4-4+1+5) mod5=6 mod5=1。出队两次后,length=3,front= (4-3+1+5) mod5=7 mod5=2。此时队头元素是6。队列中的元素是6、2、7,所以出队两次后的队列情况是6、2、7。所以,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两次,而非四次。这可能意味着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不是出队的次数,而是其他含义。例如,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的4可能表示出队的元素值,但队列只能按顺序出队,所以无法直接出队中间的某个元素。
此时,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的输入表示出队的元素值,但队列的结构允许在出队时查找并删除该元素。但这样不符合队列的FIFO规则。因此,这可能是题目描述中的错误,或者我的理解存在偏差。
或者,可能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元素的值,而队列需要一直出队队头元素,直到该元素被取出。例如,在测试输入中,第三行的4是出队的元素值,因此需要出队两次:第一次出队3,第二次出队4,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2、7。这样,第二行输出62 7,队头元素是6。这符合测试预期。因此,第三行的输入4表示要出队元素4,所以需要两次出队操作。这可能导致代码需要处理这样的情况,即一直出队直到找到该元素。但这不符合队列的基本操作,因为队列的出队只能从队头进行。因此,题目中的描述可能存在错误,或者可能我理解错了题意。
此时,我必须重新阅读题目描述:
题目中的输入说明第三行输入出队元素。可能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个数。例如,在测试输入中,第三行输入4,表示进行四次出队操作。但根据队列的初始情况,五次入队后,队满,出队四次后剩下一个元素,这与测试预期不符。
或者,可能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元素的值,这在队列中只能通过出队队头元素来实现。因此,第三行的输入是4,表示出队元素4,但这需要两次出队操作:第一次出队3,第二次出队4。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2、7。这符合测试预期。所以,第三行的输入4可能表示要出队该元素的值,但必须出队两次才能取出4。此时,代码需要根据输入的值进行出队,直到取出该元素。但这样会改变队列的结构,且无法保证元素的存在。
这显然违背队列的基本原则,所以这说明题目中的描述可能存在错误,或者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次数为2次,而非4次。但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4,所以无法解释。
综上所述,我可能无法正确理解题目中的输入输出要求,或者题目中存在错误。此时,我必须根据测试用例的预期输出,调整代码,使得在入队五个元素后,出队两次,得到队列中的元素6、2、7,队头元素6。这将需要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正确。因此,正确的队头位置的计算方式应为:
front =(rear - length+1 + capacity) % capacity.例如,当队列满时,rear=4,length=5,capacity=5:
front= (4-5+1+5) mod5=5 mod5=0.
出队一次,length=4:
front= (4-4+1+5) mod5=6 mod5=1.
出队两次,length=3:
front= (4-3+1+5) mod5=7 mod5=2.
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2、7,位于数组中的索引2、3、4。所以,printQueue函数将输出这三个元素。
因此,在测试输入中,第三行的输入是2,表示出队两次。这将导致预期输出的结果。但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4,所以这可能意味着题目中的输入描述存在错误。
然而,根据题目中的测试输入和预期输出,假设第三行的输入是2次出队,那么代码将正确输出测试预期。但这与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的4不符。
这可能意味着,我之前的代码存在错误。例如,在队列满时,是否正确的输出yes?
在代码中,入队操作时,当队列满,则输出yes,并返回。否则,继续入队。例如,在测试输入中,五个元素入队,前四个入队时队列未满,第五个入队时队列满,此时enqueue函数会输出yes,并返回0。此时,第五个元素是否会被入队?在代码的enqueue函数中,当队列满时,输出yes,并返回0,不执行入队。因此,第五个元素不会被入队,队列只有四个元素。但这与测试输入的预期不符,因为测试输入中的五个元素都被入队,导致队列满,输出yes。
因此,代码中的enqueue函数存在错误。例如,当队列满时,输出yes,并拒绝入队。但测试输入中的五个元素应该全部入队,导致队列满。
这说明,代码中的逻辑错误:在入队时,如果队列已满,输出yes,并拒绝入队。但测试输入中的五个元素需要全部入队,导致队列满,输出yes。而代码的enqueue函数在处理第五个元素时,由于队列已满,输出yes,并不执行入队,这将导致第五个元素未被入队,队列的length是4,未满。这将导致在第一行输出yes,但队列并未满,导致错误。因此,正确的处理逻辑应该是,当尝试入队时,队列已满,则输出yes,并拒绝入队。但队列是否已满的判断应该在进行入队操作之前。例如,在main函数中,读取入队元素,尝试入队每个元素。如果某个元素的入队导致队列满,则在之后的元素无法入队,停止入队。例如,当队列的容量是5,在第五次入队时,队列满,此时输出yes,并且该元素被入队。或者,在第五次入队时,判断是否已满。此时,队列的length是4,入队后变为5,此时队列满。因此,在入队第五个元素时,判断是否已满?是的,在入队第五个元素时,入队操作会先判断是否队满。在第五个元素之前,队列的length是4,未满。因此,第五个元素可以入队。此时,入队后,队列满。但此时,enqueue函数在入队时判断是否队满。在第五个元素入队时,length是4,未满。所以可以入队,入队后,length变为5。此时,队列满,但enqueue函数并没有输出yes,因为只有在入队时队满才会输出。因此,第五个元素入队后,队列满,但输出yes的条件是在入队时队列已满,而第五个元素的入队时队列尚未满,所以不会输出yes。这导致第一行输出no,而不是yes,这与测试用例的预期输出相矛盾。
这说明,我的enqueue函数的逻辑存在错误。正确的逻辑是:在入队之前,判断队列是否已满。如果已满,输出yes,并不入队。否则,入队。此时,在第五个元素入队时,前四个元素已经入队,队列的length是4。入队第五个元素时,队列未满,所以可以入队。入队后,length变为5,队列满。此时,在入队后,队列满,但在入队时未输出yes。因此,需要在入队之后检查队列是否满,并输出yes或 no。但这与题目要求不同。题目要求在入队时判断队列是否队满,队满时停止入队,并输出yes,否则输出no。
可能题目中的输出要求是,在入队操作后,判断是否队满,并输出yes或 no。例如,无论是否队满,输出是否队满的状态。而不是在每次入队时输出。例如,所有入队操作结束后,如果队列满,输出yes,否则输出no。这与代码中的处理方式不同。
例如,题目中的输入说明第一行输出入队后的队列情况,队满时输出yes,否则输出no。这可能意味着,在所有入队操作结束后,判断队列是否满,输出yes或no。而测试输入中的五个元素入队,此时队列满,所以输出yes。
这可能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因此,代码中的错误在于,在每次入队操作时判断是否满,并输出yes,而正确的逻辑是在所有入队操作结束后,判断是否满,并输出yes或no。
哦,原来如此!这可能是我之前代码中的错误。例如,题目中的输出要求是,在入队操作结束后,输出队满的情况,而不是在每次入队队满时输出。
因此,正确的处理逻辑应该是:入队所有可能的元素,直到队满或输入结束。然后,根据队列是否满,输出yes或no。
例如,在main函数中,入队所有输入的元素,直到队列满或输入结束。例如,队列的容量是5,输入五个元素,全部入队。此时,队列满,输出yes。如果输入六个元素,第五个入队后队列满,第六个元素无法入队,停止入队。此时,队列满,输出yes。
因此,在enqueue函数中,不应该在队满时输出yes,而是在所有入队操作结束后,判断队列是否满,并输出yes或no。
这导致我需要重新调整代码逻辑。
因此,修改后的代码应该是:在main函数中,读取入队元素,尝试入队每个元素。如果某个元素入队失败(队列已满),则停止入队。然后,在所有入队操作结束后,检查队列是否满,输出yes或no。
例如:在enqueue函数中,不再输出yes或no,而是返回是否成功入队。然后,在main函数中,处理所有入队元素后,调用isFull函数判断是否队满,并输出yes或no。这样,在测试输入中,五个元素都被入队,队列满,所以输出yes。修改后的代码如下:#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typedef struct{
int *data;
intrear;
intlength;
intcapacity;
} Queue;
void initQueue(Queue *q, int n){
q->data = (int*)malloc(n *sizeof(int));q->capacity =n;
q->rear = -1;
q->length =0;
}
intisFull(Queue*q) {return q->length == q->capacity;
}
intenqueue(Queue*q, intvalue) {if (isFull(q)) {return 0;}
q->rear = (q->rear +1) %q->capacity;q->data[q->rear]= value;q->length++;return 1;
}
int dequeue(Queue *q) {if (q->length == 0) {
return-1;}
int front= (q->rear - q->length + 1+ q->capacity) % q->capacity;
intvalue = q->data[front];q->length--;
return value;
}
void printQueue(Queue *q) {int front = (q->rear -q->length +1 + q->capacity) %q->capacity;for (inti = 0; i < q->length; i++) {
printf("%d ", q->data[(front+ i) %q->capacity]);}
}
intmain() {int N;scanf("%d",&N);Queue q;initQueue(&q, N);int num;// 读取所有入队元素,直到队满或输入结束while (scanf("%d", &num) ==1) {if (!enqueue(&q, num)) {
//队满,无法入队,停止
break;
}}
//输出队满情况if (isFull(&q)) {
printf("yes\n");} else {printf("no\n");
}//输出入队后的队列
printQueue(&q);printf("\n");
//处理出队操作,假设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次数int de_count;scanf("%d", &de_count);
for (int i =0; i< de_count; i++) {
dequeue(&q);}// 输出出队后的队列printQueue(&q);
printf("\n");// 输出队头元素if (q.length > 0) {
intfront = (q.rear - q.length + 1+ q.capacity) % q.capacity;
printf("%d\n",q.data[front]);
}free(q.data);
return0;
}
这样,在测试输入中,五个元素全部入队,队列满,所以输出yes。然后出队四次,队列中的元素还剩一个,队头元素是7。但测试预期中的输出第二行是6 27,第三行是6。这与代码的输出不符。这表明,在测试输入中,第三行的输入4表示出队两次,而非四次。这可能意味着题目中的第三行的输入是出队元素的值,而非次数。但根据代码的当前逻辑,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次数,导致输出不符合测试预期。这表明,我必须重新审视题目中的输入输出描述。根据题目中的测试输入和预期输出,可能第三行的输入4表示出队元素的值。例如,队列中的元素3、4、6、2、7,出队元素4,这需要两次出队操作(第一次出队3,第二次出队4),之后队列中的元素是6、2、7,队头元素是6。此时,第二行输出62 7,第三行输出6,符合预期。但这要求出队两次,而第三行的输入4无法解释,除非题目中的输入是元素的值,而非次数。
但这显然违反队列的FIFO规则,所以这可能意味着题目中的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元素的值,并需要多次出队直到找到该元素。例如,出队操作将队头元素出队,直到找到值为4的元素,此时可能出队两次。但这可能需要多次出队,直到找到该元素。
这显然不符合队列的正常操作,但可能题目中的要求如此。因此,必须调整代码,将第三行的输入视为要出队的元素值,并出队直到该元素被出队。
例如,修改代码,读取出队元素的值,然后执行出队操作直到该元素被找到:
int de_value;
scanf("%d", &de_value);
int de_element;
do {de_element = dequeue(&q);} while (de_element != de_value&& q.length >0);
这将导致所有队头元素被出队,直到找到值为de_value的元素。但队列中可能不存在该元素,这将导致队列为空。
在测试输入中,出队元素的值是4。队列中的元素是3、4、6、2、7。第一次出队3,第二次出队4,此时找到值为4的元素,停止出队。队列中的剩余元素是6、2、7。此时,第二行输出62 7,队头元素是6,符合测试预期。
这可能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因此,代码中的main函数需要读取出队元素的值,并出队直到该元素被取出,或者队列为空。
修改后的main函数部分:
//处理出队操作int de_value;
scanf("%d", &de_value);int de_element;int found =0;while (q.length> 0 &&!found) {de_element =dequeue(&q);
if (de_element == de_value) {found = 1;
}}
//注意,如果队列中没有该元素,则继续出队直到队列为空这将导致出队操作执行到找到该元素为止,或者队列为空。在测试输入中,出队两次后找到4,停止出队。队列中的元素是6、2、7。此时,输出符合测试预期。
但这样处理的话,第三行输入的是出队的元素的值,而非次数。这与题目中的描述可能不一致。题目中的描述第三行输入出队元素,可能指的是出队操作的次数。但测试输入中的预期输出表明,出队的是元素的值,而非次数。
这表明题目中的描述可能存在错误,或者我的理解存在偏差。无论如何,根据测试用例的预期输出,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将第三行的输入视为出队的元素的值,并出队直到该元素被取出。这将导致代码通过测试用例。
因此,修改代码中的main函数的出队部分:
int main(){
...其他代码...
//处理出队操作,假设第三行输入的是要出队的元素值int target;
scanf("%d", &target);
int front_element = -1;
while (q.length >0) {front_element = dequeue(&q);if (front_element == target){
break;}
}// 输出出队后的队列printQueue(&q);printf("\n");//输出队头元素if (q.length >0) {int front = (q.rear -q.length +1 + q.capacity) % q.capacity;printf("%d\n", q.data[front]);
}else {
//队列为空,可能不输出?}
...其他代码...
}在测试输入中,出队元素是4。第一次出队3,不是4,继续出队。第二次出队4,匹配,停止出队。此时,队列中的元素是6、2、7,队头元素是6。因此,输出符合测试预期。
这似乎解决了问题。因此,正确的代码逻辑是:
1. 读取队列大小N。
2. 读取若干入队元素,直到队列满或输入结束。
3. 输出入队后是否队满(yes/no)。
4.读取出队的元素值。
5.出队队头元素,直到该元素被出队或队列为空。
6.输出出队后的队列情况和队头元素。
这显然与题目中的描述中的“出队元素”相吻合,即第三行输入的是要出队的元素值。但题目中的描述可能不够清晰,导致误解。
因此,最终的代码应按照这一逻辑编写。
综上所述,正确的代码应:
-在入队所有可能的元素后,输出队满情况。
-读取要出队的元素值,并出队直到该元素被取出。- 输出出队后的队列情况和队头元素。这样,测试输入中的第三行输入4,表示要出队元素4,需要两次出队操作。队列中的元素变为6、2、7,队头元素6。
因此,最终的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include <stdlib.h>
typedef struct {int *data;
int rear;
int length;
int capacity;
} Queue;void initQueue(Queue *q,int n) {q->data= (int *)malloc(n * sizeof(int));
q->capacity = n;
q->rear = -1;
q->length = 0;
}
int isFull(Queue *q) {return q->length== q->capacity;
}
int enqueue(Queue *q, int value) {
if(isFull(q)) {
return0;}
q->rear = (q->rear +1) % q->capacity;q->data[q->rear] =value;
q->length++;return 1;}
int dequeue(Queue *q) {
if(q->length== 0){
return -1;
}int front =(q->rear- q->length+ 1 +q->capacity)% q->capacity;
int value= q->data[front];q->length--;return value;}
void printQueue(Queue *q) {
intfront = (q->rear - q->length +1 + q->capacity) % q->capacity;for (int i= 0;i < q->length; i++){
printf("%d ", q->data[(front +i) % q->capacity]);}
}
int main() {
intN;
scanf("%d", &N);
Queueq;
initQueue(&q,N);int num;while (scanf("%d", &num) == 1) {
if(!enqueue(&q, num)){
break;}
}//输出是否队满if (isFull(&q)) {
printf("yes\n");} else {printf("no\n");
}//输出入队后的队列
printQueue(&q);printf("\n");
//读取出队元素
inttarget;
scanf("%d", &target);// 出队直到找到target或者队列为空int element;int found =0;
while(q.length >0) {element = dequeue(&q);if (element== target) {found =1;
break;
}}
//输出出队后的队列printQueue(&q);
printf("\n");// 输出队头元素if (q.length> 0){
int front= (q.rear - q.length+ 1 +q.capacity)% q.capacity;
printf("%d\n", q.data[front]);} else {// 队列为空,可能没有输出
}free(q.data);
return0;
}根据测试输入,执行情况如下:输入队列大小5,入队3、4、6、2、7。队列满,输出yes。然后读取出队元素4。第一次出队3,队列元素为4、6、2、7。第二次出队4,队列元素为6、2、7。此时,输出队列元素6 27,队头元素6。符合测试预期。因此,最终的代码应该如此。</think>以下是使用C语言实现的循环队列操作,满足题目要求:
```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typedef struct {
int *data;
int rear;
int length;
int capacity;
} Queue;
void initQueue(Queue *q, int n) {
q->data = (int *)malloc(n * sizeof(int));
q->capacity = n;
q->rear = -1;
q->length = 0;
}
int isFull(Queue *q) {
return q->length == q->capacity;
}
int enqueue(Queue *q, int value) {
if (isFull(q)) {
return 0;
}
q->rear = (q->rear + 1) % q->capacity;
q->data[q->rear] = value;
q->length++;
return 1;
}
int dequeue(Queue *q) {
if (q->length == 0) {
return -1;
}
int front = (q->rear - q->length + 1 + q->capacity) % q->capacity;
int value = q->data[front];
q->length--;
return value;
}
void printQueue(Queue *q) {
int front = (q->rear - q->length + 1 + q->capacity) % q->capacity;
for (int i = 0; i < q->length; i++) {
printf("%d ", q->data[(front + i) % q->capacity]);
}
}
int main() {
int N;
scanf("%d", &N);
Queue q;
initQueue(&q, N);
int num;
while (scanf("%d", &num) == 1) {
if (!enqueue(&q, num)) {
break;
}
}
// 输出队满状态
printf(isFull(&q) ? "yes\n" : "no\n");
// 输出入队后的队列
printQueue(&q);
printf("\n");
// 处理出队操作
int target;
scanf("%d", &target);
while (q.length > 0) {
if (dequeue(&q) == target) break;
}
// 输出出队后的队列
printQueue(&q);
printf("\n");
// 输出队头元素
if (q.length > 0) {
int front = (q.rear - q.length + 1 + q.capacity) % q.capacity;
printf("%d\n", q.data[front]);
}
free(q.data);
return 0;
}
```
**代码解释**:
1. **队列结构**:使用`rear`表示队尾位置,`length`表示元素数量,`capacity`表示队列容量。
2. **初始化**:`initQueue`初始化队列,分配内存并设置初始值。
3. **判满逻辑**:`isFull`检查队列是否已满。
4. **入队操作**:`enqueue`在队列未满时移动队尾指针并存储元素。
5. **出队操作**:`dequeue`计算队头位置,取出元素并调整队列长度。
6. **打印队列**:`printQueue`按逻辑顺序输出队列元素。
7. **主程序逻辑**:处理输入输出,执行入队/出队操作,并按题目要求输出结果。
**测试案例说明**:
- 输入队列容量5,入队5个元素后队满,输出"yes"
- 出队元素4时,会先出队3和4,保留6、2、7
- 最后输出队列状态和队头元素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